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Sato模型研究邢台震区尾波Q_C值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小涛 韩利萍 +3 位作者 吕凤章 马广庆 孙晴 靳玉科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8-223,共6页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红山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邢台震区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即窗长为15~30s时Qc=(42.9±20.7)f^(0.98±0.13);窗长为40~60s时Qc=(103.1±27.9)f^(0.85&#...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红山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邢台震区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即窗长为15~30s时Qc=(42.9±20.7)f^(0.98±0.13);窗长为40~60s时Qc=(103.1±27.9)f^(0.85±0.08)。通过分析不同频率点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发现2002年4月22日邢台隆尧5.0级地震前高频部分Qc值出现“升高-降低-再升高-发震”的发震模式,对预测邢台地区的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发现相对Aki模型而言Sato模型更适合邢台震区的尾波计算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散射模型 邢台震区 QC值
下载PDF
The coda attenuation of the Yao'an area in Yunnan Province 被引量:59
2
作者 李白基 秦嘉政 +1 位作者 钱晓东 叶建庆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52,共6页
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发生了6.5级地震.震后围绕震中区架设了一个由6套拾震器-记录仪组成的临时数字地震台网.在所记录的余震中,有402次余震有较精确的定位.依照Sato的单散射模型分析观测的尾波短记录,获得了姚安地区地壳的尾波... 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发生了6.5级地震.震后围绕震中区架设了一个由6套拾震器-记录仪组成的临时数字地震台网.在所记录的余震中,有402次余震有较精确的定位.依照Sato的单散射模型分析观测的尾波短记录,获得了姚安地区地壳的尾波平均品质因子Qc(f)=49f^0.95,f=1.5~20.0Hz,具有高构造活动性区域的衰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单散射模型 尾波衰减 地震定位 地震波 数字地震台网
下载PDF
尾波Q_c值随时间变化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马宏生 刘杰 +1 位作者 张国民 王伟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48,共10页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4年下半年的1 403条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 km内的尾波Qc值;并给出了其中14个资料相对较为丰富的台站的尾波Qc值随时间变化结果。依...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4年下半年的1 403条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 km内的尾波Qc值;并给出了其中14个资料相对较为丰富的台站的尾波Qc值随时间变化结果。依据这14个台的3 Hz、10 Hz、18 Hz频率点的2002年1月1日前后平均Qc值的变化,研究认为在未来几年内,云南地区比较危险的区域可能位于滇中块体的东南边界附近、滇中块体的西南部及其西边界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波QC值 sato散射模型 时间变化特征 地震预测
下载PDF
云南地区尾波Q_c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初步解释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宏生 刘杰 +3 位作者 张国民 王新岭 王伟君 王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3,共7页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底的5 668个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 km内1 371条地震记录的尾波Qc值。依据Q0和η值的不同,将得到的Qc值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底的5 668个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 km内1 371条地震记录的尾波Qc值。依据Q0和η值的不同,将得到的Qc值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显示云南地区的介质结构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而且可以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以及大地热流分布等方面对其予以初步解释。结果表明,在构造复杂、活动强烈的滇中块体及其周边变形带上的Qc值显著小于构造活动一般的其他区域;就地震活动性而言,高Qc值的区域通常没有地震发生或者仅仅发生较低震级的地震,而低Qc值的区域则有较大地震发生;此外,云南地区Qc值的分布与大地热流分布也有负对应关系,即高热流区域的Qc值低,低热流区域的Qc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波Qc sato散射模型 区域性分布 云南地区
下载PDF
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尾波Q_c的变化过程 被引量:39
5
作者 王伟君 刘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44,共8页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近场台站岫岩台和营口台波形资料,计算了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S尾波品质因子Qc,得到了3个分量10个频率点上Qc随时间进程的变化。将序列分为3个时段:前震时段、强余震活动时段、序列结束时段,分别计算出每个时段...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近场台站岫岩台和营口台波形资料,计算了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S尾波品质因子Qc,得到了3个分量10个频率点上Qc随时间进程的变化。将序列分为3个时段:前震时段、强余震活动时段、序列结束时段,分别计算出每个时段内Qc与频率的关系Qc(f),最后计算了整个序列的Qc(f)。结果表明,Qc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c增高,震后降低。另外,在不同的台站和不同的分量上Qc变化有不同的反映灵敏度。比较该方法与Aki单次散射模型方法在计算结果上的差别,认为Sato方法在本文的数据处理上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尾波品质因子Qc sato散射模型 Aki散射模型
下载PDF
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尾波Q值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宇彤 李广平 +1 位作者 李海林 李芳 《东北地震研究》 2008年第2期11-17,共7页
本文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研究1999年至2007年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和2000年5.1级两次中强地震发生阶段该地区的尾波Q值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在地震活跃阶段,Qc值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平... 本文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研究1999年至2007年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和2000年5.1级两次中强地震发生阶段该地区的尾波Q值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在地震活跃阶段,Qc值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平均值相对较高,在岫岩5.4级主震前有短时升高现象,之后Qc值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直到强余震序列结束之后Qc值逐步降低,趋于平稳,通过对比该区在地震活跃阶段与平静阶段的Qc值变化,可以为未来该区的强震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岫岩地区 sato散射模型 尾波Q值
下载PDF
2010年广西凌云与凤山交界震群尾波Q值特征研究
7
作者 史水平 周斌 +3 位作者 李细光 文翔 黄惠宁 毛世榕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120,共15页
2010年6月28日至8月初,广西凌云与凤山交界地区出现一次罕见的震群活动。利用震区附近8个近距离台站所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按照高信噪比和计算要求,挑选出此次震群中74次M_(L)>1.5地震可用于计算地震尾波的共179条三分向波形记录,采... 2010年6月28日至8月初,广西凌云与凤山交界地区出现一次罕见的震群活动。利用震区附近8个近距离台站所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按照高信噪比和计算要求,挑选出此次震群中74次M_(L)>1.5地震可用于计算地震尾波的共179条三分向波形记录,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经滤波以及消除环境噪声后,计算了地震尾波传播过程途经区的品质因子Q(f)值;拟合Q(f)值与频率f之间的关系,得到研究区Q(f)=(44.32±23.56)f^(0.88±0.17);并对震中区及其邻区地震尾波衰减的时间与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震区及其附近尾波衰减参数与尾波采样体之间的关系,认为该区域可能存在浅部高衰减层。此次震群是在低应力水平条件下发生的,震中区Q_(0)值较其他台站高,其地震尾波衰减较慢,介质非均匀性水平相对较低,震中区为低衰减区域,介质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散射模型 震群 尾波 衰减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