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National Ideal Image of China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Qing Dynasty
1
作者 DUAN Feng LI Chao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9年第6期100-102,共3页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the gradual disillusionment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which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increasingly conservative ruling policy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increasingly extrava...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the gradual disillusionment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which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increasingly conservative ruling policy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increasingly extravagant and corrupt feudal ruling groups, the increasing diplomatic strategy of seclus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imprisoned ruling ideology. The root cause lay in 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e seclusion of the Qing Dynasty caused China to miss the wav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led to the reversal of the image of the West and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qing dynasty Increasing conservation nationAL IMAGE IMPRISONMENT of IDEOLOGY
下载PDF
Prominent Manifestations of National Thoughts i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2
作者 Wang Chuny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7-262,共6页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at the social nature was subject to concrete chang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middle and lat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e ...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at the social nature was subject to concrete chang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middle and lat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e to different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s,but the establishing target of the national thought subject in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s not transferred. The revitaliz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s considered as the fundamental to establish positive national spirit and directly safeguard and defend the national dignity,so that the litera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becomes the cultural thought action force to promote developing and growing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发展 民族精神 清代 突出 社会发展 背景分析 社会背景 中华民族
下载PDF
The Decline of Image of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tes Controversy in Qing Dynasty
3
作者 DUAN Feng LI Chaoj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0年第1期58-60,共3页
At the turn of the 18th-19th century,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missionary business in China,there was a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acrificial rites among missionaries,that is,whether the tradit... At the turn of the 18th-19th century,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missionary business in China,there was a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acrificial rites among missionaries,that is,whether the traditional rites of Confucius and Christianity were consistent.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Vatican and the Qing Dynasty,the 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 evolved into the dispute over Chinese imperial power and Roman religious imperial power.The missionary career in China also experi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oleration order,exclusion order and the ticket receiving order to the prohibition order.The sharp opposition between Chinese imperial power and Roman religious imperial power led to the desperate situation of Christian career in China.The missionaries naturally vented their dissatisfaction with China,the good image of China gradually collapsed,and the western image of China began to decline rapid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 dynasty Rites controversy national image
下载PDF
17世纪以降中日“脱夷”思想的形成与影响
4
作者 董灏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明清鼎革之后,中日两国围绕着“华夷之辨”而展开“脱夷”思想的建构。一方面,清统治阶层通过构建“华夷一家”而消弭“华夷之辨”的紧张性,为其统治中国提供了学理依据;一方面,日本江户学人则视中国内地发生了“华夷变态”,并由此塑造... 明清鼎革之后,中日两国围绕着“华夷之辨”而展开“脱夷”思想的建构。一方面,清统治阶层通过构建“华夷一家”而消弭“华夷之辨”的紧张性,为其统治中国提供了学理依据;一方面,日本江户学人则视中国内地发生了“华夷变态”,并由此塑造“日本为中华”的优越论。这两种似同实异的“脱夷”思想更间接影响了西方“民族观”在近代中日的传播与演变。换言之,近代中日两国对西方“民族”观念的不同接受历程,正是明清鼎革后中日“脱夷”思想在近代的回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 脱夷 清代 江户日本 民族
下载PDF
大一统意识在晚清国家危机中的内聚作用与发生机制
5
作者 张师伟 曹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7-71,共15页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意识在数千年岁月中,被形塑与积淀成一种政治传统与思想认同,展现出了强劲内聚作用。鸦片战争后,晚清中国遭遇了一系列内外重大冲击,经历了政治价值及共同体认同危机,其所以能维持中华文明主体性,有多方面的影响因...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意识在数千年岁月中,被形塑与积淀成一种政治传统与思想认同,展现出了强劲内聚作用。鸦片战争后,晚清中国遭遇了一系列内外重大冲击,经历了政治价值及共同体认同危机,其所以能维持中华文明主体性,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而“大一统”意识的内聚作用尤为关键。“大一统”意识的内聚作用,借由儒家传统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得以巩固和强化,在客观上给辽阔疆域内的多数成员带来了共同体认同所必备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在晚清抵御西方军事入侵与文化冲击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内聚力成为动员和号召社会的最有力要素,维系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使得近代中国得以分而不裂,危而不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意识 政治整合 晚清国家危机 内聚作用 发生机制
下载PDF
新视域下清代满文碑刻价值探讨
6
作者 吴元丰 《满语研究》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满文碑刻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产物,兼有凭证作用和研究意义。有清一代,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满文碑刻,在形制、功用、文字、内容等方面都独具价值。清代作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勒石立碑的规制与历朝历代紧密相关,在形制和功用... 满文碑刻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产物,兼有凭证作用和研究意义。有清一代,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满文碑刻,在形制、功用、文字、内容等方面都独具价值。清代作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勒石立碑的规制与历朝历代紧密相关,在形制和功用方面一脉相承,传承有序,赓续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明;推广使用多语种文字,彰显同文之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满文碑刻 传统文化 民族交流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中的民族主义
7
作者 洪振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7-94,共8页
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蕴涵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它产生的外部因素是西方“先进”所形成的“榜样”力量,以及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和经济侵略,内部因素是中国自身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所具有的“经世忧国”传统精神。它产生的路径基本是:先进的西... 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蕴涵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它产生的外部因素是西方“先进”所形成的“榜样”力量,以及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和经济侵略,内部因素是中国自身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所具有的“经世忧国”传统精神。它产生的路径基本是:先进的西方列强,对落后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导致中国利权外溢,产生严重民族危机,具有“经世忧国”精神的中国人奋发图强,既积极学习西方,仿行西法,又反省自身落后,积极展开竞争,谋求改良、发展,其中,蕴涵了忧患、危机、反省意识及竞争、发展观念,最终目的是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富强。这样的民族主义具有追赶性、内向性、开放性特征,且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虽有过急追求发展的一面,但其价值目标及立足自身的方法取向是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博览会事业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书写维度及价值探论
8
作者 马志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现出书写群体对边地宁夏从疏离到欣赏的情感转向。二是文化空间维度,以塔林佛寺文庙反映儒释道三教相交融的文化氛围。三是心理空间维度,以历史遗迹抒怀古思今之情。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重要研究价值在于贺兰山文学景观的审美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变迁过程就是其逐渐与中原文化不断建立联结关系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贺兰山主题诗词 地理空间 文学景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清代满语文的使用发展与满汉文化交融
9
作者 魏巧燕 《满语研究》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满语在清代被称为“国语”“清语”,清朝统治者提出的“国语骑射”政策对满族具有重要意义。纵观有清一代,清代满语文的使用发展历经几次重大历史变革,从满文的创制到规范再到满语文使用的衰落,反映了满族在对待满语发展、运用,乃至满... 满语在清代被称为“国语”“清语”,清朝统治者提出的“国语骑射”政策对满族具有重要意义。纵观有清一代,清代满语文的使用发展历经几次重大历史变革,从满文的创制到规范再到满语文使用的衰落,反映了满族在对待满语发展、运用,乃至满语语言体系的基本看法,而满语满文的濒危推动满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满语文 语言态度 满汉文化
下载PDF
旧识、新知与共同体叙事:清代文本中的“文成公主”书写
10
作者 何文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清代以前,“文成公主”书写主要以“唐蕃和亲”历史事件为中心略载于各朝史籍,随着更多清人入藏并撰著,文成公主“西域成圣”的藏地新知开始在汉文文本中流传。文章通过清人志书、诗赋、游记等,论述其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呈现,从其对内地... 清代以前,“文成公主”书写主要以“唐蕃和亲”历史事件为中心略载于各朝史籍,随着更多清人入藏并撰著,文成公主“西域成圣”的藏地新知开始在汉文文本中流传。文章通过清人志书、诗赋、游记等,论述其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呈现,从其对内地史籍、“藏人云”与藏文史籍内容陈述中,可以窥见书写者主体在清朝治藏影响下历时性的藏地见闻与感知重构。变化发展的文本书写,呈现出清人对内地与藏地多元文化的并蓄兼收与情感交融,这一时期“文成公主”的书写,实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共同体叙事 文成公主 多元一体
下载PDF
清朝对新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路研究
11
作者 陈占芳 范经云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新疆开启了多维度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设,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根本性转变。文章通过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法律制度、文化教育、民族交往5个方面的建设考量及政策措施的梳理...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新疆开启了多维度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设,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根本性转变。文章通过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在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法律制度、文化教育、民族交往5个方面的建设考量及政策措施的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思考近代新疆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当前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和实现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新疆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清代东北地区满族鹿文化考略
12
作者 穆崟臣 张睿航 《满语研究》 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鹿对于满族及其先民来说,不仅是生产生活的物质保障,也是崇拜和敬畏的神灵。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鹿承载着满族人对于祥瑞、福禄、安康的追求。有清一代,鹿在较大规格的祭祀活动和民间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鹿类祭品常应用于皇室敬天... 鹿对于满族及其先民来说,不仅是生产生活的物质保障,也是崇拜和敬畏的神灵。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鹿承载着满族人对于祥瑞、福禄、安康的追求。有清一代,鹿在较大规格的祭祀活动和民间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鹿类祭品常应用于皇室敬天祖法与民俗活动。满族人生仪礼中也蕴藏大量鹿文化元素,在仪式共同参与中凸显东北地区特有的伦理思想与人生观。鹿亦是清代东北地区的重要贡物,统治者常运用鹿文化符号来树立自己的统治形象与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东北地区 满族 鹿文化
下载PDF
清代多体合璧模式与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研究
13
作者 冀子冰 韩雨默 隋文涛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共4页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代表着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最高水平。多体合璧模式作为清代政治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同文”的表现,又是“盛治”的表征。该模式为多民族语言文字共存提供合理性,有利于消弭各民族隔阂和多元...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代表着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最高水平。多体合璧模式作为清代政治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同文”的表现,又是“盛治”的表征。该模式为多民族语言文字共存提供合理性,有利于消弭各民族隔阂和多元文化共生共融,更彰显了清代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多体合璧模式 民族文化 同文 大一统
下载PDF
从承德史迹看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14
作者 姜海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3-99,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凝练出的“五个突出特性”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独特属性,是观照过去、展望未来、把握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把秘钥。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等史迹入选《世界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凝练出的“五个突出特性”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独特属性,是观照过去、展望未来、把握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把秘钥。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等史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诠释“五个突出特性”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脉络不无裨益。碑志、典籍、建筑等承德史迹见证了清代木兰秋狝、修《四库全书》、土尔扈特部东归、六世班禅觐见等重大事件的始末原由,探求其中折射出的历史逻辑有助于加深对“五个突出特性”的正确理解,从而更好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历史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 清朝 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下载PDF
清代新疆关帝信仰多维建构的历史记忆、文化表征与社会认同
15
作者 张晓燕 李凯昂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20,132,共15页
随着清朝重新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内地移民涌入新疆,关帝信仰随之广泛传播,天山南北关帝庙宇林立。这些庙宇不仅展现了清代新疆治理的智慧,更促进了多元社群的交往与交融,凝聚了情感共识与文化认同,成为新疆地区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 随着清朝重新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内地移民涌入新疆,关帝信仰随之广泛传播,天山南北关帝庙宇林立。这些庙宇不仅展现了清代新疆治理的智慧,更促进了多元社群的交往与交融,凝聚了情感共识与文化认同,成为新疆地区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基于对清代新疆地方志文献的深入挖掘,本文从历时性、空间性、社会性三个维度对关帝信仰进行研究。历时性建构揭示关帝信仰在新疆的源起、发展及演变,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空间性建构分析关帝庙宇的分布情况与文化表征,凸显其地域特色与空间布局;在社会性建构方面,关帝信仰作为情感纽带与社会认同的基石,在新疆社会治理中规范了礼法德位,和谐了社会秩序,凝聚了价值认同。关帝信仰将民间祈愿与官方追求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套联通历史记忆、彰显文化表征、贯穿情感认同的融通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文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新疆 关帝信仰 多维建构 历史记忆 文化表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明清乌撒地域的卫所移民与民族交融
16
作者 王丹 《安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24,共8页
明代以来,大量中原汉民和西北回民、蒙古人穆斯林移民屯守于乌撒地域。同时,汉民通过祖先叙事、文化符号、神明信仰等方式彰显自身的族群身份,而回民及蒙古人穆斯林也借助族谱、碑刻等文本和伊斯兰信仰维护自身族群边界。但是,各民族之... 明代以来,大量中原汉民和西北回民、蒙古人穆斯林移民屯守于乌撒地域。同时,汉民通过祖先叙事、文化符号、神明信仰等方式彰显自身的族群身份,而回民及蒙古人穆斯林也借助族谱、碑刻等文本和伊斯兰信仰维护自身族群边界。但是,各民族之间也通过婚姻互动、利用共同文化符号来走向“一体”。明清乌撒地域的卫所移民和民族交融既反映出中国各民族实体长期以来对自身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两个认同层次,又体现了中国各单一民族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乌撒地域 卫所移民 民族 交融
下载PDF
清代新疆流人曹麟开、蒋业晋的西域书写——以盛唐边塞诗为参照
17
作者 朱春洁 朱语柔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7-83,共7页
清代江南文人曹麟开、蒋业晋因《芥圃诗钞》案牵连而遣戍新疆,他们留下诸多流放诗文,并以其时代和身份的特殊性,展现出别具特色的西域书写。通过与王昌龄、李白、岑参、高适等盛唐诗人的边塞诗相比较,并结合史书和方志的记载,可探究出:... 清代江南文人曹麟开、蒋业晋因《芥圃诗钞》案牵连而遣戍新疆,他们留下诸多流放诗文,并以其时代和身份的特殊性,展现出别具特色的西域书写。通过与王昌龄、李白、岑参、高适等盛唐诗人的边塞诗相比较,并结合史书和方志的记载,可探究出:二者在风景描绘上,皆呈现西域的广袤辽阔之景,但曹、蒋二人却以其画面中独特的江南韵味,有别于唐人;在战场描写中,他们皆有战事的呈述,但唐人侧重将士之奋勇无畏,曹、蒋二人则偏于帝王的英明神武;此外,曹、蒋二人多描绘西域之风土,借此歌颂君主的王化之功。这些带有遣戍色彩、充满权力规训的流人诗歌,丰富了关于西域的文学书写,也是边疆地区积极向中央政权靠拢的体现,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流人 曹麟开 蒋业晋 西域 王化
下载PDF
清代洞庭湖治理方案的演变与讨论
18
作者 肖云鹤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0-106,共7页
洞庭湖北通荆江、南接四水,自古以来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清中叶以后泥沙淤积和围垸垦殖使得洞庭湖面积急剧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不断减弱,荆江和洞庭区域水患频发,严重威胁了沿岸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清一代,江湖治理问... 洞庭湖北通荆江、南接四水,自古以来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清中叶以后泥沙淤积和围垸垦殖使得洞庭湖面积急剧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不断减弱,荆江和洞庭区域水患频发,严重威胁了沿岸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清一代,江湖治理问题亟需解决,从康雍时期的限制围垦论到乾嘉时期的以泄为主和兼顾民生论,再到道光以后的江湖两利和系统治理论,湘省官民基于不断变化的江河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洞庭湖的方案并进行了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洞庭湖治理方案日趋完善,但不断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清代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江湖问题,但洞庭湖治理方案的演变体现出国家治理能力的日益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洞庭湖 江湖治理 国家治理能力
下载PDF
清代藏事碑的“大一统”叙事
19
作者 宋荻 黎竞飞 《西藏发展论坛》 2024年第2期45-53,共9页
清代藏事碑是清中央与西藏地方“大一统”意识构建的重要文献,也是清廷在西藏地方“大一统”政治实践的金石之证。清代藏事碑记录了清代西藏与其他边疆地方一起融入国家疆域“大一统”的进程,见证了清中央、入藏驻藏官兵与西藏地方人民... 清代藏事碑是清中央与西藏地方“大一统”意识构建的重要文献,也是清廷在西藏地方“大一统”政治实践的金石之证。清代藏事碑记录了清代西藏与其他边疆地方一起融入国家疆域“大一统”的进程,见证了清中央、入藏驻藏官兵与西藏地方人民国家疆域“大一统”、民族“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构建与演变过程,并为清代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法治与行政“一体化”留下实证。清代藏事碑是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的重要史料,是中国边疆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藏事碑 疆域“大一统” 民族“大一统” 行政“一体化”
下载PDF
康熙《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特点及价值
20
作者 徐志坤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目前学界对黄德巽,胡承灏,周启先等人编纂的《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经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黄德巽等人编纂的《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罗平地处西南边陲,文教不兴,无较多的文献资料记载,在这种情况下,黄... 目前学界对黄德巽,胡承灏,周启先等人编纂的《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经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黄德巽等人编纂的《罗平州志》的成书时间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罗平地处西南边陲,文教不兴,无较多的文献资料记载,在这种情况下,黄德巽等人根据罗平当时的实际情况编纂了《罗平州志》,故该志可称为清前期的罗平大全,其特色主要有云南军政长官为其做序,在兼顾汉志编纂传统的基础上又兼具罗平本地的民族特色,同时因罗平地处三省交界而又具有军事特色。康熙五十七年编纂的《罗平州志》作为一部清前期的罗平大全,在地方治理、保存史料和促进社会教化、罗平民族融合等方面有巨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云南方志 康熙《罗平州志》 民族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