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幔边界反射震相ScS对远震体波反演震源参数精度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钱韵衣 倪四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14-2027,共14页
研究表明,远震直达体波波形(P波、SH波)是有效反演中强地震(M5.5-7)震源参数的重要资料.但是当震中距较大时,核幔边界全反射波ScS会进入SH波反演窗口,其未被传统的基于体波震源参数反演算法所考虑,从而导致反演结果偏差.本文通过TEL... 研究表明,远震直达体波波形(P波、SH波)是有效反演中强地震(M5.5-7)震源参数的重要资料.但是当震中距较大时,核幔边界全反射波ScS会进入SH波反演窗口,其未被传统的基于体波震源参数反演算法所考虑,从而导致反演结果偏差.本文通过TEL3与fk方法合成理论地震图,使用Jackknifing统计方法定量测试了不同情况下ScS震相对远震体波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演数据震中距位于70°-90°时,ScS震相会造成震源质心深度1km左右、机制解最大8°的系统偏差;使用震中距40°-90°的SH波进行抽样反演,机制解最大系统偏差可达5°;SH波与P波联合反演可减少ScS震相引起的震源参数结果系统偏差.因此,ScS震相对基于射线理论的远震体波震源机制解反演所造成的误差是需要给予考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波 源深度 源机制解 核幔边界 scs震相
下载PDF
用ScS波震相测定远震震源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莉 刘冰冰 +1 位作者 包秀敏 董艳涛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4-37,共4页
本文介绍了ScS波的传播路径及走时曲线,选用图象说明ScS波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主要特征。并利用ScS波震相测定沈阳地震台单台记录的八个远震震源深度,通过对ScS波、pP波和sP波在远震地震图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震源深度误... 本文介绍了ScS波的传播路径及走时曲线,选用图象说明ScS波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主要特征。并利用ScS波震相测定沈阳地震台单台记录的八个远震震源深度,通过对ScS波、pP波和sP波在远震地震图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震源深度误差都在±30Km范围内,达到所要求的精度范围,提高了单台测定震相精度,因此用ScS波震相测定远震深度是一种测定震源深度行之有效的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s 源深度
下载PDF
用Sc震相测定永登地区地壳中间层界面的深度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健生 尹志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9年第1期9-12,共4页
CDSN兰州台数字地震仪观测到永登地区17个小地震,记录到了来自地壳中间层C界面(也称康腊德界面)的反射横波Sc。用该震相的走时特性测定了永登地区地壳中间层界面的深度HC的平均值为24.9±2.0km左右。进一步... CDSN兰州台数字地震仪观测到永登地区17个小地震,记录到了来自地壳中间层C界面(也称康腊德界面)的反射横波Sc。用该震相的走时特性测定了永登地区地壳中间层界面的深度HC的平均值为24.9±2.0km左右。进一步明确了永登地区是双层地壳模型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 中间层 永登地区
下载PDF
当涂地震站地方震Sc震相分析及康拉德面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江琴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4期22-28,共7页
2016年2月13日4时17分,芜湖市弋江区发生ML 2.1地震,震中距43.75 km,震源深度8 km。当涂地震站记录的两水平向波形均出现3个明显震相,前面2个震相分别为Pg、Sg,在横波Sg震相之后又出现一个振幅较大的不明震相。通过分析,发现该不明震相... 2016年2月13日4时17分,芜湖市弋江区发生ML 2.1地震,震中距43.75 km,震源深度8 km。当涂地震站记录的两水平向波形均出现3个明显震相,前面2个震相分别为Pg、Sg,在横波Sg震相之后又出现一个振幅较大的不明震相。通过分析,发现该不明震相为康拉德面上的反射波Sc。分析马鞍山测震台网记录的初动较清晰的6个Sc震例,对Sc走时和震中距进行拟合,得到康拉德面上方横波速度为3.59 km/s,康拉德面深度在20.35—23.85 km之间,与已知相关数值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sc 分析 康拉德面
下载PDF
西太平洋下D”区的剪切波各向异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戴志阳 刘斌 +3 位作者 王霄翔 查显杰 张虎 杨凤琴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9-466,共8页
利用来自汤加—斐济及周边地区发生的47次地震并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IRIS台站记录到的数据,与来自东亚北部及北太平洋地区发生的26次地震并由IRIS台站记录到的数据,使用ScS-S相对走时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下D"区的剪切波各向异... 利用来自汤加—斐济及周边地区发生的47次地震并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IRIS台站记录到的数据,与来自东亚北部及北太平洋地区发生的26次地震并由IRIS台站记录到的数据,使用ScS-S相对走时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下D"区的剪切波各向异性,得到了核幔边界反射点上ScS波径向分量和横向分量的分裂时间,并计算了D"区的地震波各向异性强度.发现ScS波通过西太平洋下D"区时普遍呈现出径向分量走时大于横向分量走时的模式.ScS波的分裂时间值为-0.91~3.21s,平均值为1.1s;各向异性强度值为-0.45%~1.56%,平均值为0.52%.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下D"区水平流应占支配地位,各向异性结构主要是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形成这种结构的可能原因是地幔底部水平流导致的核幔边界反应产物或部分熔融物质的形状优选方向,或下地幔物质的晶格优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D”区 scs震相 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