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核桃举肢蛾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8
- 1
-
-
作者
陈丹丹
李天凤
王琦琦
唐光辉
-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8-132,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690)
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7NY-105)
-
文摘
【目的】研究核桃果实害虫核桃举肢蛾的触角超微结构特征,为进一步利用触角代学通信系统开发新的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核桃举肢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及其鳞片细微结构分别进行观察。【结果】核桃举肢蛾触角为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成虫鞭节分别由45和51个亚节组成。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9hm氏鬃毛、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即长曲毛形感器和长直毛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耳形感器、具缘毛腔锥形感器和无缘毛腔锥形感器。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亚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感器主要着生于触角腹面,长曲毛形感器和钟形感器仅存在于雄虫触角上。雌雄成虫的B9hm氏鬃毛分布于触角基部,且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触角柄节、梗节表面布满鳞片,鞭节除末端一节无鳞片外,各亚节背面和侧面均覆盖有鳞片,腹面无鳞片。鳞片上分布有小孔、纵肋、横梁和小梁等细微结构。雌虫各亚节鳞片上的纵脊间距、纵脊宽度、横梁长度和小梁长度均大于雄虫。小孔主要分布于触角柄节、梗节及鞭节基本的部分亚节上,小孔类型可分为单孔、双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孔和七孔。不同部位鳞片上小孔的类型和分布存在差异,雌虫触角柄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雄虫丰富,雄虫触角梗节和鞭节鳞片上小孔类型比雌虫丰富。【结论】本研究可明晰核桃举肢蛾触角感器类型及鳞片上小孔等超微结构特征,其具体功能还需结合电生理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研究。
-
关键词
核桃举肢蛾
扫描电镜
触角
感受器
鳞片
小孔
-
Keywords
Atirjuglans hetaohei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antenna
sensilla
scale
hole
-
分类号
S718.7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核桃举肢蛾成虫足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刘桂湘
陈丹丹
李莉
唐光辉
-
机构
宁陕县林业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
-
出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8-163,218,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31770692)
陕西省攻关项目(2017NY-10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项目(TGZX2017-22)
-
文摘
为了解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足超微结构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核桃举肢蛾成虫前足、中足及后足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核桃举肢蛾足均为步行足,前、中、后足体表的感受器、鳞片、爪及爪垫等超微结构类型无显著差异,后足与前、中足的差别在于后足较前足和中足粗壮,后足胫节着生较多披针形鳞片。雄虫各足平均长度均大于雌虫,雌雄成虫足部感受器类型主要有鳞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其中,刺型感器在雌雄虫足上差异较大,雌虫足部刺形感器分为2种类型:Ⅰ型刺形感器和Ⅱ型刺形感器,雄虫足部仅有I型刺形感器。鳞形感器数量最多且分布位置分散,其他感器数量较少,分布位置较固定。足部鳞片有多种类型,可分为窄叶形、阔叶形、圆叶形、披针形和锥形鳞片5种类型。核桃举肢蛾足垫为刚毛型爪垫,其爪上分布有侧生的小锥形结构。研究明确了核桃举肢蛾雌雄虫前、中及后足的形态类型及足表面的感受器、鳞片、爪及爪垫等超微结构,为进一步探讨后足上举、摆动习性的生物学习性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关键词
核桃举肢蛾
扫描电镜
足
感受器
鳞片
爪垫
-
Keywords
Atrijuglanshetaohei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foot
sensilla
scale
pulvilli
-
分类号
Q964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有鳞目动物鳞片表面超微结构的适应性进化
- 3
-
-
作者
王可心
赵雨恬
蒋怡锦
戴颖玉
胡超超
屈彦福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
出处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3-133,共2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770443,31200283)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BK20161556)。
-
文摘
爬行动物鳞片的微结构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脆蛇蜥(Dopasia harti)和王锦蛇(Elaphe carinata)头部、背部和腹部鳞片的微皮纹结构及感受器特征。结果表明,3个物种的微皮纹和感受器存在种间差异。北草蜥和王锦蛇背部及腹部微皮纹均为狭长带状,脆蛇蜥为不规则多边形。北草蜥和王锦蛇颔片上有感受器,北草蜥无。脆蛇蜥腹部微皮纹上无小齿状凸起,北草蜥和王锦蛇有,与北草蜥相比王锦蛇的小齿状凸起更宽更长。王锦蛇的眼部微皮纹为向上竖起的脊,而其他部位的鳞片为具有小齿状凸起的狭长带状结构。本研究共收集整理17科99种的背鳞微皮纹数据和8科25种的感受器数据,对微皮纹特征和感受器形态进行祖先重建发现,狭长带状背鳞微皮纹主要存在于蜥蜴科(Lacertidae)、游蛇科(Colubridae)和石龙子科(Scincidae)中,而鬛蜥科(Agamidae)、蛇蜥科(Anguidae)、蟒蛇科(Boidae)以及蝰蛇科(Viperidae)的大多为多边形;较原始的感受器形态为无感觉毛的透镜状,这一结构在有鳞目动物进化中发生多次演化。本研究发现蛇蜥的鳞片表面微结构更接近于蛇类动物。因此,有鳞类动物鳞片微皮纹特征和皮肤感受器的形态是对其所处环境多重压力的优化选择。
-
关键词
鳞片
微皮纹
感受器
祖先重建
有鳞目
-
Keywords
scale
Microornamentation
scale sensilla
Ancestral reconstruction
Squamate
-
分类号
Q954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