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minor ischemic stroke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outcomes at 1 year: results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 被引量:38
1
作者 JU Yi ZHAO Xing-quan WANG Chun-xue WANG Yi-long LIU Gai-fen WANG Yong-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8期3411-3416,共6页
Background The risk of clinical deterioration still exists in the acute phase despite the fact that patients with minor stroke may display less severe symptoms. The impact of this clinical deterioration on long-term o... Background The risk of clinical deterioration still exists in the acute phase despite the fact that patients with minor stroke may display less severe symptoms. The impact of this clinical deterioration on long-term outcomes is unknown. We characteri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ND) in the acute phase of minor ischemic stroke (MIS) and investigated its impact on mid- and long-term outcomes. Methods This was a multi-centered,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involving patients with MIS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3) recruited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Patients were included who had been hospitalized within 24 hours of stroke onset.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complication rate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etiology of stroke, as well as 3-, 6-, and 12-month post-stroke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ND during the acute phase. Results A number of 368 (15.2%) out of 2424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study exhibited ND in the acute phase.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out ND, patients with ND had longer hospital stay, increased rate of baseline diabetes, and multiple complication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ND in acute phase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predictive of increased dependence (adjusted odds ratio = 5.20, 95% CI, 3.51-7.70, P 〈0.001) at 12-month post-stroke. Conclusions The risk of ND in the acute phase is high in patients with MIS. ND in the acute phase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poor outcomes at 12 months post-stroke ons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mic stroke minor stroke PREDICTOR acute phase OUTCOMES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IL-6表达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和近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白永莉 王文君 焦海娟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甲状旁腺素(PTH)、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宝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104例AIS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甲状旁腺素(PTH)、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宝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104例AIS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PTH、IL-6水平,观察组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依照Adams分类法将患者梗死灶面积分为轻度40例,中度35例,重度29例;依照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CSS)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型47例,中型35例,重型22例;发病1个月后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者77例,预后不良者27例,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清PTH、IL-6水平,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预后状态患者的血清PTH、IL-6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TH、IL-6表达水平对疾病诊断的评估价值,并比较不同预后状态患者基础资料、既往病史及颈部大动脉狭窄程度、牛津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SCP)分型、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OTT)时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预后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指标与梗死灶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的PTH、IL-6表达水平分别为(12.29±2.16)pg/mL、(11.58±3.1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3±1.29)pg/mL、(6.71±1.7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TH、IL-6表达水平联合评估AIS疾病状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敏感度为94.23%、特异度为83.33%),大于PTH、IL-6单独检测[AUC分别为0.799(敏感度为88.46%、特异度为51.67%)、0.827(敏感度为86.54%、特异度为66.67%)],且联合检测特异度高于PTH、IL-6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死面积患者比较,随着梗死灶面积的增加,血清PTH、IL-6表达水平也随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比较,随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血清PTH、IL-6表达水平也随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者的PTH、IL-6表达水平分别为(14.89±1.40)pg/mL、(13.17±2.88)n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的(11.48±1.73)pg/mL、(10.99±2.0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部大血管狭窄程度、OSCP分型、溶栓前NIHSS评分、OTT时间、PTH含量、IL-6含量均是AIS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H、IL-6表达水平与梗死灶面积、神经功能缺损、mRs预后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TH、IL-6与AIS发病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助于AIS的临床诊断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甲状旁腺素 白介素6 神经功能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青年、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黄聪聪 蒋丽娇 +3 位作者 罗燕 王鑫茹 卓缘圆 饶晓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7期70-74,共5页
目的 探讨青年、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深圳市中医院2017-2023年初次确诊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病历数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5 254例,其中青年脑卒中组339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39名作为青年非脑卒中组;4 915例中老年... 目的 探讨青年、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深圳市中医院2017-2023年初次确诊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病历数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5 254例,其中青年脑卒中组339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39名作为青年非脑卒中组;4 915例中老年脑卒中数据集中随机抽取300例作为中老年脑卒中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0名作为中老年非脑卒中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结果 青年脑卒中组吸烟习惯、饮酒习惯、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烟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占比均高于青年非脑卒中组(P<0.05)。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影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中老年脑卒中组吸烟习惯、饮酒习惯、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占比均高于中老年非脑卒中组(P<0.05)。饮酒习惯、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是影响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发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可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尤其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个性化的指导预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中老年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基于温阳化痰理论探究白附蒲藿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相关证候积分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丽丽 蒋小娟 +3 位作者 朱荣丽 陶雅 田华 徐银银 《四川中医》 2023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目的:基于“温阳化痰”理论探究白附蒲藿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相关证候积分等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参照... 目的:基于“温阳化痰”理论探究白附蒲藿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相关证候积分等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参照组60例,观察组63例。参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降压、降糖、降脂等基础干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片/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片/次,1次/d;静脉滴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将25mg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和250ml生理盐水相融,静脉滴注,1次/d。在病情稳定后,可开展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康复。观察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白附蒲藿方治疗。两组分别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阳虚痰瘀阻络证相关证候积分,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颈动脉斑块指标颈总动脉最大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硬化斑块指数、相关量表评分(NIHSS、mRS评分)和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阳虚痰瘀阻络证相关证候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最大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硬化斑块指数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血脂指标TC、TG和LDL-C含量低于参照组,HDL-C含量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NIHSS和mR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基于“温阳化痰”理论以白附蒲藿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脂指标,减少颈动脉斑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白附蒲藿方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血脂指标 独立生活能力 神经缺损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益气解郁颗粒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5
作者 王明明 张俊峰 +2 位作者 孟海波 李岗 马俊勇 《河南中医》 2023年第9期1400-1404,共5页
目的:观察益气解郁颗粒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气虚血郁、脑脉痹阻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解郁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乌... 目的:观察益气解郁颗粒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气虚血郁、脑脉痹阻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解郁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乌灵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5天、第30天、第60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5天、第30天、第60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解郁颗粒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气虚血郁、脑脉痹阻证,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减轻抑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缺血性卒中 益气解郁颗粒 气虚血郁、脑脉痹阻证
下载PDF
926例房颤患者抗栓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中林 赵义发 吴兰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10-1011,共2页
目的探讨对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26例,按患者目前正在接受的抗栓治疗策略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华法林抗栓治疗的329例为华法林组,每日口服华法林2.5mg并适时调... 目的探讨对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26例,按患者目前正在接受的抗栓治疗策略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华法林抗栓治疗的329例为华法林组,每日口服华法林2.5mg并适时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采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299例为阿司匹林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另298例仅接受常规治疗,未接受任何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华法林组比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更为显著(P<0.05);3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均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的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 抗栓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楠 李国辉 +1 位作者 张志强 王本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12期2750-275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与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的中医辨证治疗和针刺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评估(M 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 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一般的卒中单元比较,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更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中更多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急性期 卒中单元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长时程连续心电监控房颤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姚文艳 邵慧珺 +1 位作者 刘媛 李晓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25期122-125,共4页
目的:研究长时程连续心电监控房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5d)入住院患者的卒中后复发情况。方法:将筛选的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STAF评分5分的患者,按是否进行10d长时程或者短时程2个24h动态心电监测房颤是否发生,分成监控组51例... 目的:研究长时程连续心电监控房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5d)入住院患者的卒中后复发情况。方法:将筛选的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STAF评分5分的患者,按是否进行10d长时程或者短时程2个24h动态心电监测房颤是否发生,分成监控组51例和常规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房颤检出率、脑卒中复发卒中复发率,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健康卒中评分标准计算NIHSS分值、平均住院天数。结果:监控组中共检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例(17.6%),常规组中诊断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例(5.8%),监控组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监控组脑卒中复发3例(5.9%)明显低于常规组7例(13.5%);监控组脑卒中后NIHSS评分(9.7±4.1)分低于常规组(18.3±5.4)分;监控组脑卒中后平均住院日(15.9±5.1)d低于常规组(23.1±11.3)d,各指标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程连续心电监控房颤可以及早发现并纠正房颤,降低脑卒中复发率,降低脑卒中复发后的NIHSS评分,减少平均住院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脑卒中 动态心电图 复发率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康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戴佳茹 郭珊珊 罗丽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运动康复是其中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目前对运动康复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氧运动.有氧运...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康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运动康复是其中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目前对运动康复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通过促进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功能等机制,促进血管发生,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保护血脑屏障;有氧运动能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再生,增强突触可塑性;有氧运动也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调节胶质细胞功能、调控自噬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元存活;有氧运动还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的释放、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等机制,保护脑细胞功能.深入研究运动康复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筛选其中最关键的生物学靶位,将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运动 康复 机制
下载PDF
银杏内酯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孟甜甜 解小龙 +3 位作者 李婷婷 杨芩瑜 许颖智 高颖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241-1249,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银杏内酯注射液(GI)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7大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4月,应用RevMan5.3软件对G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最后采用GRADE系统评价各结局指标的证据... 目的:系统评价银杏内酯注射液(GI)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7大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4月,应用RevMan5.3软件对G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最后采用GRADE系统评价各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20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在临床有效率方面,GI+西医常规优于单用西医常规(RR_(NIHSS)=1.20,95%CI为1.14~1.27,P<0.00001;RR_(NDS)=1.28,95%CI为1.02~1.59),P=0.03;RR临床症状=1.26,95%CI为1.03~1.55,P=0.03);GI+阿替普酶+西医常规优于阿替普酶+西医常规(RR_(NIHSS)=1.24,95%CI为1.10~1.41,P=0.0006;RR_(mRS)=1.27,95%CI为1.10~1.46,P=0.0006);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GI+西医常规优于单用西医常规(MD_(NIHSS)=-3.12,95%CI为-3.72~-2.52,P<0.00001;MD NDS=-2.93,95%CI为-3.67~-2.19,P<0.00001),GI+阿替普酶+西医常规优于阿替普酶+西医常规(MD_(NIHSS)=-3.68,95%CI为-4.89~-2.47,P<0.00001;MD_(NDS)=-10.58,95%CI为-12.01~-9.15,P<0.00001);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GI+西医常规优于单用西医常规(MD=9.61,95%CI为8.44~10.78,P<0.00001),GI+阿替普酶+西医常规优于阿替普酶+西医常规(MD=8.80,95%CI为5.80~11.80,P<0.00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GI+西医常规与单用西医常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3,95%CI为0.28~1.43,P=0.27)。证据等级评价显示临床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证据级别为中级,神经功能评分的证据级别为低级,推荐强度均为弱推荐。结论:GI+西医常规或GI+阿替普酶+西医常规可提高AIS的临床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因纳入文献质量偏低,证据等级较低,有望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更深入地研究G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注射液 中医药 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 临床疗效 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SPECT/CT脑血流灌注断层融合显像联合MRI检查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蒲涛 母其文 +4 位作者 郭倩 庞骁 文鑫 姜果 黄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12期11-13,42,共4页
目的旨在探讨SPECT/CT脑血流灌注断层融合显像联合MRI检查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患者62例,62例患者在发病后7 d内均进行了99Tcm-ECD 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MRI检查,收集62例... 目的旨在探讨SPECT/CT脑血流灌注断层融合显像联合MRI检查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患者62例,62例患者在发病后7 d内均进行了99Tcm-ECD 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MRI检查,收集62例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计算不同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个数、阳性率。结果6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发生部位集中于侧脑室旁白质、基底节、顶叶及额叶,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个数为131个,MRI、SPECT、SPECT/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个数分别为287个、398个、404个,SPECT/CT+MRI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出个数为448个,高于CT、MRI、SPECT及SPECT/CT检查;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诊断阳性率为66.12%(41/62),MRI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诊断阳性率为75.80%(47/62),SPECT、SPECT/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48%(53/62)、93.54%(58/62),SPECT/CT+MRI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6.77%(60/62),明显高于CT、MRI、SPE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脑血流灌注断层融合显像联合MRI检查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数及诊断阳性率高,可为临床提高更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CT 脑血流灌注断层融合显像 MRI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生寿 王菊萍 蔡清华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8期26-28,共3页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银杏酮酯...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以1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进行测定,评价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随访6月,对2组患者的病情复发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的6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NIHSS、MMSE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NIHSS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26.7%,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可起到二级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瘀型 银杏酮酯分散片 血液流变学 神经功能缺损 认知功能 复发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致缺血性卒中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熊康 尤劲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28例,颅内组25例,颅外...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28例,颅内组25例,颅外组6例。28例后循环脑梗死机制比较,血栓栓塞致脑梗死颅内组(0例)和颅外组(3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17例,均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颅内组抗凝治疗1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2例,颅外组抗凝治疗4例,抗血小板治疗0例,颅内组、颅外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中,夹层动脉瘤16例,管壁增厚或双腔5例,狭窄型6例,闭塞型4例,颅外组和颅内组夹层影像学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VBAD与颅外VB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不同,颅外主要为栓塞性梗死,颅内主要为穿支闭塞性梗死。VBAD保守治疗中,颅内病变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颅外病变治疗以抗凝治疗为主。积极治疗能改善VBAD致脑梗死神经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夹层 缺血性脑卒中 梗死机制
下载PDF
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博 娄博 +2 位作者 李雪 左秀婷 尹悦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21期2964-2969,共6页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中的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55例。A组男23...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中的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55例。A组男23例,女32例;年龄52~74(62.78±4.77)岁;B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51~73(61.48±4.59)岁。B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采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梗死灶体积、血清S100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新喋呤(Npt)、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55%(52/55),高于B组的81.82%(45/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39);治疗3个月后,A组NIHSS评分为(9.74±1.83)分,低于B组的(12.25±2.82)分,BI评分为(75.26±5.38)分,高于B组的(62.47±6.0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6、11.748,均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梗死灶体积为(3.35±1.02)cm^(3),缩小幅度优于B组[(3.79±1.1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全血低切黏度为(5.08±0.79)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22±0.51)mPa·s、血浆黏度为(1.17±0.34)mPa·s、纤维蛋白原为(2.86±0.34)g/L,均低于B组的(6.63±1.02)mPa·s、(4.85±0.62)mPa·s、(1.36±0.40)mPa·s、(3.53±0.42)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A组血清S100β为(1.37±0.38)μg/L、NSE为(15.28±3.37)μg/L、Npt为(6.95±1.78)nmol/L、GAL3为(9.68±2.27)g/L,均低于B组的(1.74±0.46)μg/L、(19.72±4.73)μg/L、(9.07±2.24)nmol/L、(11.94±3.04)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缩小梗死灶体积,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NPT GAL3
下载PDF
培元通脑胶囊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梦迪 赵英波 +1 位作者 孙悦 张迪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7-491,共5页
目的 探究培元通脑胶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q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qd),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qd),均治疗12周;试验组在对照... 目的 探究培元通脑胶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q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qd),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qd),均治疗12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培元通脑胶囊1.8 g(tid),治疗12周。对比2组治疗12周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D-二聚体(D-D)、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LR)]、血流动力学[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50%(31例/40例)和55.00%(22例/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6.09±1.03)和(10.23±2.03)分,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2.57±2.82)和(15.78±3.12)分,CGRP水平分别为(35.47±6.24)和(30.12±6.11) pg·mL^(-1),D-D水平分别为(0.31±0.09)和(0.56±0.11) mg·mL^(-1),NLR水平分别为4.76±1.23和3.06±0.91,全血黏度分别为(3.11±0.62)和(3.74±0.84)mPa·s^(-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8.21±5.11)%和(54.69±6.31)%,FIB水平分别为(2.41±0.32)和(3.11±0.49)g·L^(-1),ESR分别为(18.11±2.06)和(23.45±2.15)mm·h^(-1),试验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共6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对照组发生8例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培元通脑胶囊治疗比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更佳,可改善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元通脑胶囊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 中医证候积分
原文传递
免疫机制参与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彦学 于倩 +1 位作者 赵琳琳 张惊宇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84-688,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类型的75%~80%,是导致全球脑血管病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进行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案,然而严格的时间窗及适应症和昂贵的治疗方案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因此研究人员仍...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类型的75%~80%,是导致全球脑血管病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进行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案,然而严格的时间窗及适应症和昂贵的治疗方案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因此研究人员仍在寻找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突破性方向,进一步揭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免疫机制十分重要。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每一个炎症反应阶段都与特定的免疫反应有关,两者密不可分。文章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免疫反应激活及相关免疫机制,总结潜在免疫靶点,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免疫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免疫机制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手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时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蔡伟森 吴毅 +1 位作者 吴军发 朱玉连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手执行主动及被动运动时的脑激活模式,探讨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方法对5例左侧大脑皮质下脑卒中患者患手执行主动及被动抓握.释放动作,执行动作期间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性...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手执行主动及被动运动时的脑激活模式,探讨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方法对5例左侧大脑皮质下脑卒中患者患手执行主动及被动抓握.释放动作,执行动作期间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BOLD-fMRI)进行脑扫描,利用SPM5软件对上述患者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使用XJVIEWtoolbox8.11版软件得出人选患者在上述两种运动状态下的脑激活区分布图,并对其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脑激活模式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入选患者患手在执行主动运动时其脑激活部位主要位于对侧感觉运动区(SMC)、运动前区(PMC)、双侧小脑及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另外同侧SMC及PMC区也有轻度激活;激活脑区主要位于对侧大脑及小脑半球。患手执行被动运动时的脑激活部位主要位于双侧SMC、PMC区、双侧小脑、SMA区;激活脑区平均分布于两侧大脑及小脑半球。与患手主动运动比较,患手被动运动时的脑区激活范围较广泛,激活强度也较高。结论患手执行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均可激活脑卒中患者运动相关脑区,提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均可促进其脑功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功能性磁共振 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微栓子监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祁风 徐恩 +1 位作者 陆雪芬 陈秀梅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33-34,37,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对微栓子的影响。方法 75例符合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选试验组。常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后,进入 TCD 8.0微栓子信号(MES)监测软件,取双侧 MCA 作监测血管,将...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对微栓子的影响。方法 75例符合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选试验组。常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后,进入 TCD 8.0微栓子信号(MES)监测软件,取双侧 MCA 作监测血管,将多深度探头的两个取样深度分别置于狭窄处的远、近端,监测时间为40 min。结果 75例病人 MCA 狭窄105条。微栓子监测14例阳性(18.7%)。MES 阳性与MES 阴性病人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血栓药物治疗后 MES 明显减少(P<0.05)。平均随访1.5年,MES 阳性组脑血管事件再发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1)MCA 狭窄是一个独立的栓子源,MES 出现预示有脑血管事件再发的危险。(2)MES 的出现与 ESS 评分的高低无关,高度狭窄的 MCA 易出现 MES。(3)抗血栓药物可以抑制 MES 的产生,MES 监测可作为评价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