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3 位作者 梅静艳 焦佩英 郭惠芳 杨元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1-248,共8页
为了观察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小鼠、兔和犬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灌服(ig)蒿甲醚(Art),并根据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评价预防效果。结果,小鼠于感染后d7开始ig1剂Art,然后每wk重复给药1次,共4次的... 为了观察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小鼠、兔和犬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灌服(ig)蒿甲醚(Art),并根据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评价预防效果。结果,小鼠于感染后d7开始ig1剂Art,然后每wk重复给药1次,共4次的效果最好。兔与犬于感染后d7igArt10或15mg/kg,然后每1-2wk重复给药1次,共2-4次,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为96.8%-100%,部份或全部受治动物无雌虫,一些与急性血吸虫病有关的指标,如体温、嗜酸性粒细胞数和粪便虫卵等均无异常或阴性。兔每隔天感染血吸虫尾蚴48-52条,共5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开始,用Art15mg/kg,按上述给药方案预防,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为97.6%-98.4%。上述感染犬和多次感染的兔用Art预防后,肝组织结构正常,虫卵肉芽肿数亦明显减少。结果认为,Art具有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可明显减低血吸虫感染率、减轻感染度和防止急性血吸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童虫 血吸虫病 蒿甲醚 预防
下载PDF
棉子酚、吡喹酮、蒿甲醚对重组日本血吸虫乳酸脱氢酶的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吕刚 胡旭初 +5 位作者 黄灿 谢红艳 徐劲 陈守义 吴忠道 余新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1-405,共5页
目的检测棉子酚、吡喹酮、蒿甲醚对重组日本血吸虫乳酸脱氢酶(rSjLDH)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rSjLDH标准酶活性测定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棉子酚(0~0.10mmol/L)、吡喹酮(0~0.20mmol/L)及蒿甲醚(0~0.10mmol/L),以相应药物溶剂... 目的检测棉子酚、吡喹酮、蒿甲醚对重组日本血吸虫乳酸脱氢酶(rSjLDH)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rSjLDH标准酶活性测定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棉子酚(0~0.10mmol/L)、吡喹酮(0~0.20mmol/L)及蒿甲醚(0~0.10mmol/L),以相应药物溶剂作对照,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对rSjLDH活性的影响。用SPSS13.0软件统计结果,计算药物对酶活性的相对抑制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04mmol/L棉子酚对rSjLDH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及乳酸氧化为丙酮酸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59.1%和34.4%(P<0.01),0.10mmol/L棉子酚分别为91.3%和89.1%(P<0.01);0.06mmol/L吡喹酮分别为5.77%和41.4%(P<0.05),0.20mmol/L吡喹酮分别为83.8%和72.2%(P<0.01)。0.10mmol/L蒿甲醚对rSjLDH则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棉子酚及吡喹酮对rSjLDH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SjLDH可能是吡喹酮的分子靶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乳酸脱氢酶 重组蛋白 棉子酚 吡喹酮 蒿甲醚
下载PDF
蒿甲醚早期治疗小鼠血吸虫病的疗效(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1 位作者 焦佩英 梅静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2,共6页
蒿甲醚(Art)系青蒿素的衍生物,不仅有抗疟作用,还有抗血吸虫(特别是d7童虫)作用。本文应用Art的早期治疗方案,观察其控制血吸虫感染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小鼠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当天(do)igArt300mg.kg... 蒿甲醚(Art)系青蒿素的衍生物,不仅有抗疟作用,还有抗血吸虫(特别是d7童虫)作用。本文应用Art的早期治疗方案,观察其控制血吸虫感染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小鼠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当天(do)igArt300mg.kg-1,然后每隔2-3wkig1次相同剂量的Art时,减虫率和减雌虫率均低。若于感染后d7开始ig首剂Art,然后每wkig1次,共给4次时,可使宿主体内的雌虫减少近90%或90%以上,且部分鼠的雌虫被完全消灭,肝脏亦无明显变化。此外,d7童虫经Art300mg·kg-1作用后,残留的雌虫发育缓慢,治后3wk(即感染后28d),大部分雌虫的生殖腺尚未发育成熟,少数虽已发育,但其子宫内的虫卵数较对照组的减少91.7%。表明Art用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早期治疗,可起到保护宿主的作用,不仅可控制血吸虫感染,而且还可减轻感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甲醚 抗血吸虫药 小鼠 药理
下载PDF
兔重复感染血吸虫尾蚴的蒿甲醚和吡喹酮早期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5 位作者 梅静艳 焦佩英 郭惠芳 冯建军 王诗芳 谢蓉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52-256,共5页
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8-52条,每wk1次,共6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ig1次蒿甲醚(Art)1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连给8或4次时,减♀虫率各为97.8%和88.9%;... 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8-52条,每wk1次,共6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ig1次蒿甲醚(Art)1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连给8或4次时,减♀虫率各为97.8%和88.9%;上述兔于第1次感染后d21inl次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连给7或4次的♀虫率减少率均为100%。兔每隔1d感染1次血吸虫尾锄48-52条,共5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ig1次Art10mg.kg-1,然后每wk重复给药1次,连给5次的减♀虫率为95.1%,但受治的4只兔仍残留♀虫,而每2wk重复给药1次,连给3次的减♀虫率为78.2%。将每次ig的Art剂量增至15mg.kg-1,则每wk给药组的6兔中,4兔无♀虫,减♀虫率为98.4%,每2wk给药1次的5兔中,2兔无♀虫,减丰虫率为97.6%。上述兔于第1次感染后d21ig1次Pra4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连给3或2次的减♀虫率各为99.1%和98.2%。在各组受治的5兔中,各有4及1兔无♀虫。将每次igPra的剂量减至30mg.kg-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病 蒿甲醚 吡喹酮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5
作者 肖树华 沈炳贵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1-187,共7页
目的:了解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小鼠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7或35d灌服蒿甲醚200mg·kg-1·d-1,连给2d,并于治后1、3、7、14和28d剖检取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治后1-... 目的:了解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小鼠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7或35d灌服蒿甲醚200mg·kg-1·d-1,连给2d,并于治后1、3、7、14和28d剖检取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治后1-7d,在虫的皮层、合体细胞、肌束、实质组织、肠管上皮细胞和卵黄细胞等均发现超微结构变化。主要的损害为皮层基质模糊、疏松、溶解和空泡形成;皮层细胞质突起的外质膜模糊、融合、电子密度增加和破溃,以及感觉结构的变性等。皮层下的肌束、合体细胞和肠管上皮细胞可查见广泛的肿胀、溶解和空泡形成。雌虫的卵黄细胞亦示有核空泡变化、粗面内质网减少和卵黄球溶解等。治后14-28d,一些存活虫的超微结构变化已恢复,但有的虫仍示有损害。结论:蒿甲醚对7d童虫和35d成虫的超微结构均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蒿甲醚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蒿甲醚与吡喹酮联合治疗急性日本血吸虫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侯循亚 李岳生 +9 位作者 罗新松 何永康 喻鑫玲 付晓 周杰 石孟芝 刘宗传 王媛园 李英 魏望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用蒿甲醚与吡喹酮联合治疗急性日本血吸虫病,评估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6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人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口服蒿甲醚6mg/kg加吡喹酮120mg/kg联合治疗,对照组51例口服安慰剂加吡喹酮120mg/kg。比较两组... 目的用蒿甲醚与吡喹酮联合治疗急性日本血吸虫病,评估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6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人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口服蒿甲醚6mg/kg加吡喹酮120mg/kg联合治疗,对照组51例口服安慰剂加吡喹酮120mg/kg。比较两组治愈率、治后21、45天粪便虫卵阴转率及减卵率、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采用双盲法。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7.7%和95.7%,治后45天粪便减卵率分别为99.1%和97.7%,治疗后平均发热天数分别为5.1d和4.5d,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9.4d和8.9d,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组2例病人口服蒿甲醚后腹部和背部出现荨麻疹,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呕吐。结论蒿甲醚与吡喹酮联合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与单用吡喹酮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 蒿甲醚 吡喹酮 联合用药
下载PDF
蒿甲醚、吡喹酮早期治疗感染血吸虫病病兔的肝脏病理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超威 杨元清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1-53,共3页
兔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d7灌服(ig)1次蒿甲醚(Art)30mg·kg-1,并于感染后d14、d21、d35和d49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时,在兔肝的切片中仅查见死虫,未见有虫卵或和虫卵性肉芽肿形成。若... 兔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d7灌服(ig)1次蒿甲醚(Art)30mg·kg-1,并于感染后d14、d21、d35和d49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时,在兔肝的切片中仅查见死虫,未见有虫卵或和虫卵性肉芽肿形成。若于感染后d7、d21、d35和d49ig上述剂量的Art1次时,肝内偶而查见少量虫卵和虫卵性肉芽肿。若于感染后d21ig1次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wk(d28和d35)或每2wk(d35和d49)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时,前者肝切片查见的虫卵数和虫卵肉芽肿远较对照组的为少,但较后者为多,后者所查见的为陈旧性虫卵或虫卵性芽肿。结果表明兔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用Art或Pra早期治疗,因大部分或甚至全部♀虫被杀死,肝脏受虫卵损害轻微或无明显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虫卵肉芽肿 蒿甲醚 吡喹酮 血吸虫病
下载PDF
3种青蒿素衍生物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童虫的体内作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卢萍 汪伟 +2 位作者 曲国立 戴建荣 梁幼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4年第2期67-69,72,共4页
目的:观察3种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童虫的体内作用效果。方法以经11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筛选的日本血吸虫为吡喹酮抗性株,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作为吡喹酮敏感株,收集2虫株尾蚴... 目的:观察3种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童虫的体内作用效果。方法以经11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筛选的日本血吸虫为吡喹酮抗性株,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作为吡喹酮敏感株,收集2虫株尾蚴感染小鼠,以300 mg/kg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感染后7-8 d童虫分别进行2次灌服用药(总剂量600 mg/kg),所有小鼠于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并计数,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300 mg/kg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2日疗法(总剂量600 mg/kg)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9.8%-71.0%,减雌率为75.4%-79.8%;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4.6%-66.1%,减雌率为69.3%-7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依然敏感,青蒿素衍生物与吡喹酮在日本血吸虫中不存在交叉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青蒿素 双氢青蒿素 青蒿琥酯 蒿甲醚 交叉抗药性
下载PDF
用蒿甲醚和吡喹酮早期治疗兔的血吸虫感染(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1 位作者 梅静艳 焦佩英 《中国药理学报》 CSCD 1994年第5期447-452,共6页
兔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d 7或d 21分别开始ig 1次蒿甲醚(Art)10mg·kg^(-1)和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隔1wk ig 1次相同剂量的Art或Pra连给3—4次,减♀虫率达98%以上,且部分兔无♀虫,上述兔经Art或Pra早期治疗后,其肝脏... 兔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d 7或d 21分别开始ig 1次蒿甲醚(Art)10mg·kg^(-1)和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隔1wk ig 1次相同剂量的Art或Pra连给3—4次,减♀虫率达98%以上,且部分兔无♀虫,上述兔经Art或Pra早期治疗后,其肝脏与正常兔相仿,或仅有轻度变化,一些与急性血吸虫病有关的指标测定亦为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蒿甲醚 吡喹酮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吡喹酮治疗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玉梅 王燕娟 +6 位作者 刘华 姜岩岩 徐馀信 郑力 胡媛 沈玉娟 曹建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感染小鼠肝脏、脾脏的病变情况及经吡喹酮治疗后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其表面分子的变化。方法将15只6~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吡喹酮治疗感染组(治疗组)、未治疗...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感染小鼠肝脏、脾脏的病变情况及经吡喹酮治疗后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及其表面分子的变化。方法将15只6~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吡喹酮治疗感染组(治疗组)、未治疗感染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每组5只。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治疗组小鼠于感染后6周给予200 mg/(kg·d)吡喹酮灌胃治疗,连续3 d;未感染组和未治疗组不治疗。于治疗后4周解剖各组小鼠,观察小鼠肝脏和脾脏病变情况,计算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fh占CD4^+T细胞的比例,检测其表面分子可诱导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病变明显较轻,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分别为84.1%和69.1%(P<0.01)。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外周血和脾脏Tfh细胞的比例分别是14.7%~18.0%和15.6%~25.0%、13.7%~16.7%和12.4%~18.2%、2.5%~6.8%和4.9%~8.0%,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外周血和脾脏中ICOS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1%和1.8%~6.8%、1.3%~3.2%和4.1%~7.0%、0.2%~0.3%和0.5%~0.8%,未治疗组高于治疗组和未感染组(P<0.01);治疗组脾脏IC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而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外周血和脾脏中Tfh细胞PD-1水平分别为0.5%~1.5%和4.5%~8.9%、0.8%~1.9%和4.1%~10.7%、0.4%~0.8%和1.2%~1.8%,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喹酮治疗后4周,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未感染组的SEA特异性IgG水平(A450值)分别为2.015±0.061、1.969±0.038和0.139±0.128,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治疗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脾脏组织病变明显减轻,外周血和脾脏Tfh细胞ICOS的表达比未治疗组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滤泡辅助性T细胞 小鼠
原文传递
蒿甲醚或吡喹酮早期治疗感染血吸虫尾蚴兔和犬的肝脏显微镜检查(英文)
11
作者 肖树华 杨元清 +1 位作者 张超威 尤纪青 《中国药理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67-170,T001,2,共4页
目的:观察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早期用蒿甲醚(Art)或吡喹酮(Pra)治疗,对宿主肝组织的影响。方法:犬感染198-202条尾蚴后d7ig Art 10 mg·kg^(-1),Art胶囊(ArtC)15mg·kg^(-1)或感染后d 21ig Pra 30-40 mg·kg^(-1),1—2 wk重复... 目的:观察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早期用蒿甲醚(Art)或吡喹酮(Pra)治疗,对宿主肝组织的影响。方法:犬感染198-202条尾蚴后d7ig Art 10 mg·kg^(-1),Art胶囊(ArtC)15mg·kg^(-1)或感染后d 21ig Pra 30-40 mg·kg^(-1),1—2 wk重复给药1次,共2—4次;兔每隔日感染48—52条尾蚴,共5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或d 21 ig上述剂量的Art和Pra,停药后4—5wk剖杀取肝作切片观察。结果:犬与兔经Art或Pra早期治疗后,减♀虫率达92.1%—100%,肝切片中的总虫卵肉芽肿数分别减少70.9%—97.3%和76.5%—97.4%,肝叶结构和肝索排列正常。结论:2种药物早期治疗对宿主肝脏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尾蚴 感染 蒿甲醚 吡喹酮 肝脏
原文传递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吡喹酮治疗过程中全转录组及关键基因调控网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曲磊 马松翠 +4 位作者 徐丽丽 姜新泽 孙学伟 董周焱 吴玉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8-140,共13页
目的 利用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吡喹酮治疗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微小RNA(miRNA)-信使RNA(m RNA)的交互作用,分析其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关键基因网络。方法 11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治疗组,感染... 目的 利用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及吡喹酮治疗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微小RNA(miRNA)-信使RNA(m RNA)的交互作用,分析其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关键基因网络。方法 11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治疗组,感染组和治疗组以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3、6、8周分别取10只小鼠肝脏组织;治疗组在第8周后开始吡喹酮治疗,治疗后第2、4、6、8、10周分别取10只小鼠肝脏组织。所有肝脏样本提取总RNA并构建转录组文库,进行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对显著变化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R语言中Corrplot包和Himsc包对肝脏标本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R语言中的MixOmics包和Himsc包对lncRNA-miRNA-mRNA进行多组学交互网络分析。结果 感染组与对照组间共有差异表达miRNA基因1 176个、差异表达m RNA基因5 270个、差异表达lncRNA基因2 682个;治疗组与感染组间共有差异表达miRNA基因1 289个、差异表达mRNA基因7个、差异表达lncRNA基因69个;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共有差异表达miRNA基因1 210个、差异表达mRNA基因4 456个、差异表达lncRNA基因2 016个。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基因表达相关性更高。主成分分析显示,感染组与治疗组出现了明显分别聚类。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基因主要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异生分解代谢、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异生代谢、长链脂肪酸代谢等个条目和胆固醇代谢、酪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雷丁醇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代谢等8条KEGG代谢途径。结论 Cyp2b9等23个mRNA和Rmrpr等14个lncRNA处于基因调控网络核心位置,可能在血吸虫感染及吡喹酮治疗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miR-8105等9个miRNA具有作为血吸虫感染诊断分子标志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全转录组测序 基因调控网络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