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庭湖新老血吸虫病疫区吡喹酮化疗效果追踪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余冬保 李毅 +5 位作者 梁幼生 肖妙青 欧阳善文 唐坚 喻鑫玲 魏望远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6-88,共3页
目的 现场评价洞庭湖反复化疗地区和新发现疫区现阶段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应用Kato-Katz法和孵化法确定血吸虫感染者 2 3 0例 ,吡喹酮化疗 5 0天后进行第一次追踪粪检 ,阳性者再次进行化疗 ,再过 5 0天后进行第二次... 目的 现场评价洞庭湖反复化疗地区和新发现疫区现阶段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应用Kato-Katz法和孵化法确定血吸虫感染者 2 3 0例 ,吡喹酮化疗 5 0天后进行第一次追踪粪检 ,阳性者再次进行化疗 ,再过 5 0天后进行第二次追踪粪检。结果  2 2 0例接受第一次追踪的对象中 ,2 2例阳性 ,虫卵阴转率为 90 % ,新老疫区阴转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 1例对象接受第二次化疗 ,2 0例接受第二次粪检追踪 ,仅 1例阳性。结论 在经过 10余年大面积人畜同步化疗后 ,洞庭湖血吸虫病疫区吡喹酮化疗的效果未发生变化 ,与新疫区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序效 化疗
下载PDF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害传播因素与血防减灾思路 被引量:4
2
作者 常疆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9-155,共7页
依据湖南省洞庭湖区历史沿革的螺情血情资料,叙述了血吸虫灾害的危害,分析了影响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灾害流行的因素。文章认为:泥沙淤积杂草、洲滩扩展、潮湿环境与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叠加作用是导致洞庭湖区钉螺灭而复发... 依据湖南省洞庭湖区历史沿革的螺情血情资料,叙述了血吸虫灾害的危害,分析了影响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灾害流行的因素。文章认为:泥沙淤积杂草、洲滩扩展、潮湿环境与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叠加作用是导致洞庭湖区钉螺灭而复发、血防工作防不胜防的症结所在。据此,洞庭湖区今后的灭螺血防减灾思路应从4个方面加以调整:(1)结合水利建设、环境改造灭螺血防;(2)结合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灭螺血防;(3)结合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灭螺血防;(4)结合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健康教育灭螺血防。要提高全社会应对血吸虫灾害的能力,抑制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灾害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钉螺 血吸虫病 灭螺血防
下载PDF
鄱阳湖区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付翠华 陈年高 +5 位作者 戴建荣 汪伟 李洪军 高祖禄 刘红云 宁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测定当前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 1.将尾蚴分别暴露于5×10-5、10-5、5×10-6、10-6、5×10-7、10-7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20、40、60、80、100min后解剖镜下观察尾蚴泳动、收缩、断尾的变化... 目的测定当前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 1.将尾蚴分别暴露于5×10-5、10-5、5×10-6、10-6、5×10-7、10-7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20、40、60、80、100min后解剖镜下观察尾蚴泳动、收缩、断尾的变化以及死亡情况。结果 1.在观察时间内,暴露于5×10-5mol/L吡喹酮溶液中有的尾蚴在断尾前死亡,暴露于10-5、5×10-6、10-6、5×10-7、10-7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尾蚴的死亡均发生在断尾之后,且同一观察时间点的尾蚴死亡数均低于断尾数。其中在10-6mol/L吡喹酮溶液中作用80min,尾蚴断尾率为92.2%(s±1.8%);作用100min,尾蚴断尾率为97.7%(s±2.7%)。2.暴露于10-6mol/L吡喹酮溶液中作用20、40、60、80、100min,各疫区组间的尾蚴断尾率无显著差异(P=0.851),不同时间下尾蚴断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疫区各现场分离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将尾蚴移入10-6mol/L吡喹酮溶液80或10 0min,镜下观察其断尾率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区 日本血吸虫尾蚴 吡喹酮 敏感性 尾蚴断尾率
下载PDF
鄱阳湖区血吸虫毛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付翠华 李雁霞 +4 位作者 陈年高 黄美娇 高祖禄 刘红云 宁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96-199,206,共5页
目的测定当前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毛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提供敏感性监测的基线数据。方法将毛蚴分别暴露于5×10-5、10-5、5×10-6、10-6、5×10-7、10-7 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0、1、3、5 min后滴加卢戈氏碘液,待自然静... 目的测定当前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毛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提供敏感性监测的基线数据。方法将毛蚴分别暴露于5×10-5、10-5、5×10-6、10-6、5×10-7、10-7 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0、1、3、5 min后滴加卢戈氏碘液,待自然静置40 min后,观察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结果毛蚴暴露于5×10-5、10-5 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0min时均100%变形;暴露于10-7 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5 min变形率为(3.5±0.6)%。暴露于5×10-6 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0、1、3 min后毛蚴变形率为(59.7±7.8)%、(84.4±6.6)%、100%;暴露于10-6 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0、1、3、5 min后毛蚴变形率为(27.7±4.1)%、(56.2±4.8)%、(84.5±2.5)%、(97.4±1.8)%;暴露于5×10-7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0、1、3、5 min后,变形率为0%、(5.1±2.1)%、(27.1±2.4)%、(47.5±3.7)%。暴露于10-6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作用0、1、3、5 min后各疫区组间的毛蚴变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21,P=0.253),不同时间下毛蚴变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疫区日本血吸虫毛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将毛蚴移入10-6 mol/L的吡喹酮溶液中3 min或5 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可用于现场监测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区 日本血吸虫毛蚴 吡喹酮 敏感性 毛蚴变形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