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施光峰 徐肇玥 +3 位作者 翁心华 傅奇 马瑾瑜 张锦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减虫率为 98.3% ,平均肝重量和体积均显著减小 ,治愈小鼠的肝表面结节明显减少 ,组织内沉积的虫卵已钙化 ,部分虫卵肉芽肿已呈纤维疤痕样改变 ,对照组肝内仍可见慢性和少量急性虫卵肉芽肿。治疗组肝组织内抗原水平下降 ,而其抗体水平不受影响 ,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和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 P<0 .0 1)。结论 :吡喹酮治疗可使肝组织内 SEA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虫卵肉芽肿的病变 ,但不能逆转已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治疗 免疫病理学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鼠血清抗SEA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施光峰 徐肇玥 +1 位作者 傅奇 翁心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9-192,共4页
采用CaptureELIS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鼠血清中抗SEA循环免疫复合物(SEAIC)水平在吡喹酮治疗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鼠血清SEAIC水平在吡喹酮治疗后逐周下降。至治疗后第5wk时,15只小鼠中13只治愈,小鼠的血清SEAIC水平已显著... 采用CaptureELIS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鼠血清中抗SEA循环免疫复合物(SEAIC)水平在吡喹酮治疗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鼠血清SEAIC水平在吡喹酮治疗后逐周下降。至治疗后第5wk时,15只小鼠中13只治愈,小鼠的血清SEAIC水平已显著下降,吸光度从治疗前的0.358±0.074(0.22-0.46)降至0.165±0.049(0.10-0.23),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至治疗后第7wk时,有10只小鼠的血清SEAIC水平已转为阴性(吸光度小于0.097),另3只小鼠也降至近阴性水平。而2只虽经治疗但未治愈的小鼠血清SEAIC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并且,感染后未予吡喹酮治疗的小鼠血清SEAIC,直至实验观察结束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0.266±0.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EAIC 吡喹酮 治疗
下载PDF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小红 张大治 +4 位作者 杨艺 徐玉梅 刘毅 石耀军 朱传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不同透皮剂量和次数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透皮剂对发育成熟前后日本血吸虫的治疗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更加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试验中每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不同透皮剂量和次数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透皮剂对发育成熟前后日本血吸虫的治疗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更加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试验中每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21d、28d和35d采用不同透皮剂量的吡喹酮透皮剂和不同透皮次数治疗昆明小鼠,各试验组均设对照组,感染后42d解剖冲虫,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减毛蚴孵化率和减雌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35d后吡喹酮透皮剂透皮1次高剂量减虫率为56.92%,其它剂量透皮1次减虫率都在50%以下,低剂量透皮3次减虫率为56.15%;减肝卵率都在70%以下;对21d、28d透皮3次的减虫率都在65%以上,减肝卵率基本接近100%。结论 PZQ透皮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杀灭效果具有剂量和次数依赖性,少量多次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透皮治疗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体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沈定文 罗金萍 +4 位作者 陈喜王圭 覃金红 彭胜国 王松茂 陈爱山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91-293,共3页
为探讨化疗对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抗体的影响 ,应用纯化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抗原 (Sj31/ 32 )和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对 94例经吡喹酮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 3和 6个月血清31/ 32 k Da Ig G水... 为探讨化疗对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抗体的影响 ,应用纯化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抗原 (Sj31/ 32 )和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对 94例经吡喹酮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 3和 6个月血清31/ 32 k Da Ig G水平分别为 1.2 6± 0 .15和 0 .6 5± 0 .14(治疗前为 2 .0 3± 0 .2 0 ,P<0 .0 1) ,而 SEA Ig G水平则分别为 2 .87± 0 .19和 2 .30± 0 .2 0 (治疗前为 3.0 1± 0 .17,P>0 .0 5 )。各年龄组治疗前后血吸虫抗体水平均随治疗进展而降低 ,其中儿童和青少年 (3~ 2 0岁年龄组 ) Sj31/ 32 Ig G水平下降最快 ,治疗后 6个月时几乎接近正常值。治疗前Sj31/ 32 Ig G与 SEA Ig G水平之间高度相关 (r=0 .90 ) ,治疗后 3和 6个月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降低 (r分别为 0 .30和 0 .40 )。结果表明 ,吡喹酮治疗后患者血清中 Sj31/ 32 Ig G下降较快 ,Sj31/ 32 I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31/32kDa抗体 吡喹酮治疗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对实验小鼠日本血吸虫循环SJ70抗原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傅奇 徐肇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70-173,共4页
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ELISA)检测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体内循环SJ70抗原。发现感染后第4wk,即可检出此种抗原。此后,循环SJ70抗原的检出量与检出率逐周增高;至感染第7wk,全部小鼠均检出SJ70抗原,且其检出量达高峰。并持... 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ELISA)检测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体内循环SJ70抗原。发现感染后第4wk,即可检出此种抗原。此后,循环SJ70抗原的检出量与检出率逐周增高;至感染第7wk,全部小鼠均检出SJ70抗原,且其检出量达高峰。并持续到感染第16wk。吡喹酮治疗后,小鼠体内SJ70抗原水平逐周下降。至治疗后第5wk时,16只小鼠中14只已不再检出SJ70搞原。另2只小鼠的循环抗原水平降至近消失水平。而2只虽经吡喹酮治疗但未治愈小鼠的SJ70抗原水平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J70抗原 吡喹酮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人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影响
6
作者 沈定文 罗金萍 +4 位作者 陈喜珪 覃金红 彭胜国 王松茂 陈爱山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 H p Ig G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 H p全菌抗原对流行区 94例日本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后血清抗 H p Ig G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 3、6个月 ,H 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73.4%和70 .2 % (... 目的 探讨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 H p Ig G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 H p全菌抗原对流行区 94例日本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后血清抗 H p Ig G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 3、6个月 ,H 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73.4%和70 .2 % (治疗前为 75 .5 % ) ,H p Ig G抗体水平分别为 0 .71± 0 .30和 0 .6 5± 0 .2 1(治疗前为 0 .80± 0 .2 3) ,对照组均有轻度升高。各年龄组 H p感染阳性率和血清 H p Ig G水平均随治疗进展而降低 ,其中 0~ 2 0岁年龄组血清 H p Ig G下降最快。血清抗H p Ig G和同期对应的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Sj31/ 32 ) Ig G抗体平均水平及阴转值之间高度相关 (治疗后 3个月 r分别为 0 .85和 0 .6 5 ,治疗后 6个月 r分别为 0 .85和 0 .5 0 )。结论 日本血吸虫病人经吡喹酮治疗后 H p感染阳性率及血清 H p Ig G水平降低 ,日本血吸虫与 H p感染高度相关 ,血吸虫可能作为 H p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幽门螺杆菌 吡喹酮 抗体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小红 张大治 +4 位作者 杨艺 徐玉梅 刘毅 石耀军 朱传刚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观察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各试验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对一次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昆明小鼠进行透皮治疗。各试验均设对照组,感染后42 d解剖冲虫,计算减虫率... 目的观察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各试验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对一次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昆明小鼠进行透皮治疗。各试验均设对照组,感染后42 d解剖冲虫,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ELISA检测初次感染和再感染不同时期IgG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首次感染后1、7、14、21、28 d减虫率分别为48.9%、0、28.8%、84.3%、70.2%;再感染后1 d和14 d减虫率分别为85.6%和90.8%。首次感染后随感染时间延长,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逐渐上升;再感染后小鼠体内针对小鼠抗虫卵可溶性抗原特异性IgG阳性和阴性比值明显上升。结论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本血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对再感染早期童虫的减虫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透皮治疗 效果
原文传递
吡喹酮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前后早期预防或治疗作用的时点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娟 李闻文 +5 位作者 曾庆仁 余权 刘秋利 张顺科 杨文武 蔡力汀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观察吡喹酮(praziquantel,PZQ)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感染小鼠发挥早期预防或治疗作用的用药时点。方法健康昆明小鼠46只按设计随机分为PZQ灌服后4 h感染组(A)、感染对照组(D)和感染后2 h用药组(B)、4 h用药组(C)... 目的观察吡喹酮(praziquantel,PZQ)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感染小鼠发挥早期预防或治疗作用的用药时点。方法健康昆明小鼠46只按设计随机分为PZQ灌服后4 h感染组(A)、感染对照组(D)和感染后2 h用药组(B)、4 h用药组(C)、6 h用药组(E)和8 h用药组(F)。人工感染方法,取阳性钉螺按常规释放尾蚴,经小鼠腹部去毛皮肤作定量感染Sj尾蚴(30±2)条/鼠。PZQ灌服按设计分组实施,以300 mg/kg体重作1次性灌胃。于感染后第42 d用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冲虫,计算每鼠虫体数,观察肝表面虫卵结节。结果感染对照组平均检获虫体(26.3±10.24)条/鼠,各鼠肝表面卵结节密布;感染前4 h用药组和感染后2 h和4 h用药两组均未发现虫体,各鼠肝表面显示正常颜色,无卵结节;感染后6 h和8 h用药两组检获虫体平均每鼠分别为(3.8±4.21)条和(14.3±9.6)条,其鼠肝表面虫卵结节存在不同程度可见。结论对实验小鼠在尾蚴暴露前后4 h时点内口服PZQ可达到有效预防或早期治疗Sj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早期治疗 时点
原文传递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日本血吸虫病 被引量:2
9
作者 江艳 龚仁敏 +7 位作者 林矫矫 杨艺 石耀军 陆珂 李浩 朱传刚 徐玉梅 邱叶艳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65-269,共5页
目的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与宿主免疫系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0±2条或300±2条,透皮剂浓度为24%,以100m... 目的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与宿主免疫系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0±2条或300±2条,透皮剂浓度为24%,以100mg/kg剂量对感染El本血吸虫28d的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进行腹部透皮治疗1次和2次,并在1次感染和2次感染后1d和14d透皮治疗2次。统计治疗组的减虫率、肝减卵率、减毛蚴孵化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28d后吡喹酮透皮剂透皮治疗2次效果优于1次,减虫率分别为96.23%和80.19%,肝减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均达到或接近100%。对感染后1d和14d的透皮治疗,感染2次并治疗的减虫率分别为86.62%和91.84%。结论24%的PZQ透皮制剂具有较好的杀灭日本血吸虫成虫作用,透皮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好;透皮剂对杀灭日本血吸虫童虫也有一定的作用,对感染2次并治疗的减虫效果更好,可能与感染宿主的免疫协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透皮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