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reference genes for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in greenbug(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Bai-zhong LIU Jun-jie +2 位作者 YUAN Guo-hui CHEN Xi-ling GAO Xi-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054-2065,共12页
In order to precisely assess gene expression level, a suitable internal reference gene must be chosen to quantify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 data. For greenbug, Schizaphis gr... In order to precisely assess gene expression level, a suitable internal reference gene must be chosen to quantify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 data. For greenbug, Schizaphis graminum, a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for assessing the level of transcriptional expression of target genes has yet to be explored. In our study, eight reference genes, elongation fator 1 beta (Ef1β), TATA box binding protein (TBP), alpha-tubulin (a-TUB), 18S ribosomal (18S), 28S ribosomal (28S),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GAPDH), actin (ACT), and ribosomal protein L18 (RPL18) were evaluated in S. graminum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issues, and insecticide treatments. To further explore whether these genes are suitable to serve as internal control, three software-based approaches (geNorm, BestKeeper, and NormFinder), ACt method, and one web-based comprehensive tool (RefFinder)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and rank the tested genes. The optimal number of reference gene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geNorm program, and the suitability of particular reference genes was empirically validated according to normalized gene expression data of three target genes, heat shock protein gene (HSP70), cytocrome P450 gene (SgraCYP18A1), a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We found that the most suitable reference genes varied considerably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al stages, a-TUB and 28S were the optimal reference genes; for different tissues, 18S and ACTwere suitable reference genes; for insecticide treatments, 28S and a-TUB were suitable for normalizations of expression data. In addition, 28S and a-TUB were the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as they had the most stable expression among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issues and insecticide treatments. This should be useful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suitable reference genes to obtain reliable RT- qPCR data in the gene expression of S. gramin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zaphis graminum gene expression NORMALIZATION RT-QPCR reference gene
下载PDF
Cloning and RNA interference analysis of the salivary protein C002 gene in Schizaphis graminum 被引量:6
2
作者 ZHANG Yong FAN Jia +1 位作者 SUN Jing-rui CHEN Ju-l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698-705,共8页
The full-length c DNA of functionally-unknown salivary protein C002 in Schizaphis graminum was cloned using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 and designated as Sg C002(Gen Bank accession no. KC977563). It is... The full-length c DNA of functionally-unknown salivary protein C002 in Schizaphis graminum was cloned using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 and designated as Sg C002(Gen Bank accession no. KC977563). It is 767 bp long and encodes a protein of 190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a predicted mass of 21.5 k Da and a predicted cleavage site of N-terminal signal peptide between the 24 th and the 25 th residues. Sg C002 is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salivary gland with the highest level at the 2nd instar. Introducing Sg C002-specific 476-si RNA, but not 546-si RNA to aphids through artificial diet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Sg C002 expression. Silencing Sg C002 gene led to lethality of the aphid on wheat plants, but not on pure artificial diet.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artificial diet-mediated RNAi can be a useful tool for research on the roles of genes in aphid salivary gland, and also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002 in wheat aph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zaphis graminum salivary protein C002 c DNA clone si RNA
下载PDF
麦二叉蚜过冷却能力和低温存活率研究
3
作者 解锋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78-81,共4页
为弄清麦二叉蚜耐寒性,研究分析了1龄若蚜和无翅成蚜的过冷却能力和低温存活率,结果发现:麦二叉蚜1龄若蚜的过冷点和结冰点分别为-26.7±0.68℃和-26.3±0.70℃,均显著低于无翅成蚜的过冷点(-22.8±3.85℃)和结冰点(-19.3&#... 为弄清麦二叉蚜耐寒性,研究分析了1龄若蚜和无翅成蚜的过冷却能力和低温存活率,结果发现:麦二叉蚜1龄若蚜的过冷点和结冰点分别为-26.7±0.68℃和-26.3±0.70℃,均显著低于无翅成蚜的过冷点(-22.8±3.85℃)和结冰点(-19.3±3.80℃),且1龄若蚜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波动范围较小,分别在-27.7~-24.7℃和-27.5~-24.4℃之间,而无翅成蚜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波动范围较大,分别在-26.7~-14.2℃和-24.7~-11.6℃之间。与此同时,低温存活率结果发现,1龄若蚜80%死亡率的温度是10℃左右,无翅成蚜80%死亡率的温度是-9℃左右,表明麦二叉蚜耐寒性较强,而且1~龄若蚜的耐寒能力较无翅成蚜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过冷却点 结冰点 存活 极端低温
下载PDF
大规模扩繁烟蚜茧蜂的蚜类寄主筛选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洁 张礼生 +2 位作者 陈红印 李玉艳 刘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7,共6页
烟蚜茧蜂是蚜类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室内大规模扩繁条件下,开展了烟蚜茧蜂对7种寄主蚜虫的寄生率与子代发育特征研究,比较了以不同寄主繁育的烟蚜茧蜂在体型大小、回接寄生率、羽化率和性比等重要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蚜... 烟蚜茧蜂是蚜类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室内大规模扩繁条件下,开展了烟蚜茧蜂对7种寄主蚜虫的寄生率与子代发育特征研究,比较了以不同寄主繁育的烟蚜茧蜂在体型大小、回接寄生率、羽化率和性比等重要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棉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寄生率极低,分别为0.5%和0;对烟蚜和麦二叉蚜的寄生率较高,分别为53.13%和51.83%,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利用麦二叉蚜繁育的烟蚜茧蜂羽化率为90.34%,雌蜂发育历期为11.47 d,雌性比例为61.08%,与利用烟蚜繁育的烟蚜茧蜂无显著差异,且其对烟蚜亦有较高寄生率。结合考虑扩繁周期、成本、时-空利用率等因素,麦二叉蚜有望作为扩繁寄主应用于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麦二叉蚜 烟蚜 寄主 大规模繁育
下载PDF
变温对烟蚜茧蜂低温贮藏存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唐文颖 张燕 +3 位作者 郑方强 墨铁路 刘同先 许永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3-499,共7页
【目的】明确变温对烟蚜茧蜂低温存活的影响,以及不同寄主僵蚜经低温贮藏后羽化率的差异,寻找烟蚜茧蜂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最适条件及寄主。【方法】以烟蚜和麦二叉蚜僵蚜为试验材料,经不同变温(4℃22 h/20℃2 h,4℃46 h/20℃2 h,4℃70 h... 【目的】明确变温对烟蚜茧蜂低温存活的影响,以及不同寄主僵蚜经低温贮藏后羽化率的差异,寻找烟蚜茧蜂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最适条件及寄主。【方法】以烟蚜和麦二叉蚜僵蚜为试验材料,经不同变温(4℃22 h/20℃2 h,4℃46 h/20℃2 h,4℃70 h/20℃2 h)处理后,比较烟蚜茧蜂羽化率、雄虫比和后足胫节长度的变化。【结果】经不同变温处理的僵蚜与恒定低温(4℃)处理相比,烟蚜茧蜂的羽化率有所提高,寄主为烟蚜的僵蚜羽化率经过4℃22 h/20℃2 h(T1)处理2周后最高,为78.33%;寄主为麦二叉蚜的僵蚜羽化率经过4℃46 h/20℃2 h(T2)处理1周后最高,为68.33%。雄虫比变化不显著,均在0.3—0.5。低温贮藏后,寄主为烟蚜的僵蚜羽化率略高于麦二叉蚜,且雄虫比和后代蜂雌雄蜂后足胫节长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变温处理后的烟蚜茧蜂羽化率高于恒定低温,且变温与恒低温贮藏后雄虫比例均比雌虫比例低。变温贮藏技术更适于烟蚜茧蜂的繁殖与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烟蚜 麦二叉蚜 低温贮藏 变温
下载PDF
“8455”小麦植株化学成分与麦蚜(长管蚜、二叉蚜)种群消长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邹运鼎 孟庆雷 +2 位作者 马飞 黄世祥 胡丽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76-280,共5页
通过对两种肥力条件下的“8455”小麦植株化学成分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种群消长关系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钾量、含水量是影响麦二叉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胱氨酸是影响麦长管蚜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麦长管蚜 种群 麦蚜 小麦 种群消长
下载PDF
影响两种麦蚜成蚜有翅率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邹运鼎 黄世祥 +6 位作者 耿继光 陈高潮 孟庆雷 马飞 王公明 胡丽娟 季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89-193,共5页
对影响 2种麦蚜有翅率的因子分析表明 ,供试的 3种小麦品种 (系 )麦长管蚜成蚜有翅率间F值为 0 .31 82 ,F <F0 .0 5( 3.68) ,差异不显著 ;供试的 2种施N水平之间的麦二叉蚜成蚜有翅率间t值为 0 .4453,长管蚜为 1 .52 0 7,t<t0 .0 ... 对影响 2种麦蚜有翅率的因子分析表明 ,供试的 3种小麦品种 (系 )麦长管蚜成蚜有翅率间F值为 0 .31 82 ,F <F0 .0 5( 3.68) ,差异不显著 ;供试的 2种施N水平之间的麦二叉蚜成蚜有翅率间t值为 0 .4453,长管蚜为 1 .52 0 7,t<t0 .0 5( 2 .1 5) ,差异均不显著 ;JH类似物对麦二叉蚜成蚜有翅率有重要影响 ,0 .5%和 0 .2 5%浓度作用明显 ;小麦植株中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赖氨酸、γ 氨基丁酸、酰胺氮以及水溶性蛋白与长管蚜成蚜有翅率有关 ;小麦植株中胱氨酸与二叉蚜成蚜有翅率变化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麦二叉蚜 麦长管蚜 成蚜有翅率
下载PDF
宁夏地区麦二叉蚜远距离迁飞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董庆周 李效禹 +2 位作者 孟庆祥 张广学 魏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4-420,共7页
通过1971—1987年的调查试验,明确了以下事实:宁夏春麦田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迁入高峰到来时,当地越冬蚜的春季羽化已基本结束;宁夏春麦黄矮病情与当地麦二叉蚜越冬基数相关不... 通过1971—1987年的调查试验,明确了以下事实:宁夏春麦田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迁入高峰到来时,当地越冬蚜的春季羽化已基本结束;宁夏春麦黄矮病情与当地麦二叉蚜越冬基数相关不密切,却与东南方冬麦区的越冬基数密切相关泞夏当地越冬麦蚜春季不带黄矮病毒,而田间却出现了带毒有翅成蚜。首次提出,在有本地蚜源的情况下,存在外来好源,且外来蚜源可以成为春季田间麦二叉蚜群的主体。本文分析讨论了迁入蚜的生态意义、蚜源基地、东南风作用和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迁飞 生态学
下载PDF
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胡祖庆 亢菊侠 +1 位作者 胡想顺 赵惠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为了探求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二叉蚜,在不同品种(系)小麦苗上单头饲养,研究了共生和脱共生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在中抗小... 为了探求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二叉蚜,在不同品种(系)小麦苗上单头饲养,研究了共生和脱共生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和寿命显著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高抗小麦品系35Q9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显著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寿命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小偃22小麦品种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与脱共生麦二叉蚜均无显著差异,而共生麦二叉蚜的寿命显著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2)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内禀增长率、周缘增长率、净繁殖率、粗繁殖率均显著高于脱共生麦二叉蚜,且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变化最大。(3)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的日均繁殖率及日繁殖总数曲线峰值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出现的早,且峰值高度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高。由此认为,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取食小麦品种(系)不同,促进作用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胞内共生菌 生长发育 繁殖 生物学参数
下载PDF
E型麦二叉蚜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上的取食行为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建国 袁伟宁 +4 位作者 周天旺 张新瑞 贺春贵 赵桂琴 张宗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15-1323,共9页
【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B,C,Pd... 【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B,C,Pd,E,F,G和np 8种基本波形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刺探电位图谱显示,E型麦二叉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的识别时间在1.03~2.62 min之间。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上非刺探时间相对较长,开始至首次刺探时间最长,分别为117.77和13.80 min,说明叶片表面可能存在不利于E型麦二叉蚜定位和识别寄主的干扰因子;表型中抗的MN08252品系上口针在叶肉组织和木质部刺探取食持续总时间以及开始至首次刺探木质部时间均为最短,分别为78.01,62.73和32.29 min,且np波发生次数多达28.57次,说明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中可能存在抗蚜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上F波持续总时间和平均持续时间均最长,分别为4.96 min和5.81 s,说明该品系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上E1时间最短,为1.94 min,开始至首次刺探韧皮部的时间最长,为246.05 min,说明抗蚜因子可能存在于韧皮部。【结论】皮燕麦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叶片表面、MN08252品系的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以及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韧皮部组织内可能存在抗蚜性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机械抗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燕麦 表型抗性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对麦二叉蚜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百重 马康生 +5 位作者 刘俊杰 卢留洋 谢兰芬 孔凡彬 陈锡岭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9-757,共9页
为了筛选出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参与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代谢调节的细胞色素P450(P450)基因,采用浸渍法,用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处理麦二叉蚜24 h后,通过构建转录组测序文库,并进行RNA-seq测序,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P450基因,并进行... 为了筛选出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参与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代谢调节的细胞色素P450(P450)基因,采用浸渍法,用吡虫啉或氟啶虫胺腈处理麦二叉蚜24 h后,通过构建转录组测序文库,并进行RNA-seq测序,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P450基因,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结果表明:用吡虫啉处理麦二叉蚜后,有19个P450基因上调表达,15个P450基因下调表达;用氟啶虫胺腈处理麦二叉蚜后,有18个P450基因上调表达,15个P450基因下调表达。运用qPCR验证了吡虫啉对12个P450基因的诱导表达,其结果与DGE测序文库显示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麦二叉蚜P450对蚍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解毒代谢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 吡虫啉 氟啶虫胺腈 诱导 麦二叉蚜 细胞色素P450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宁夏灌区春小麦蚜虫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生祥 任月萍 贾彦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19,共3页
通过对春小麦3种蚜虫发生量的田间调查可知,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对3种蚜虫的消长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55%~63%;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通过对春小麦3种蚜虫发生量的田间调查可知,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对3种蚜虫的消长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55%~63%;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在25℃以下,相对湿度55%以下繁殖速率加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则在30℃左右,相对湿度60%以上繁殖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灌区 春小麦蚜虫 种群动态 气象因子 麦二叉蚜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下载PDF
紫外辐射增强对麦二叉蚜发生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迎梅 李元 +1 位作者 王勋陵 邝文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6-68,共3页
研究春小麦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模拟紫外辐射(UV-B,290~315nm)分别增加2.54、4.25及5.31kJ·m-2对小麦寄生虫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的发生、种群密度、繁殖系数... 研究春小麦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模拟紫外辐射(UV-B,290~315nm)分别增加2.54、4.25及5.31kJ·m-2对小麦寄生虫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的发生、种群密度、繁殖系数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麦二叉蚜的种群密度与其当年的发生量密切相关,并且种群密度随着UV-B辐射强度的增加明显降低,但对麦二叉蚜的繁殖特性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种群密度 麦田生态系统 紫外辐射
下载PDF
以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为寄主的烟蚜茧蜂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修超 郑方强 +2 位作者 戴凤宾 墨铁路 许永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3-459,共7页
在22℃,相对湿度40%和光周期16L:8D条件下,对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为寄主的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雌、雄成蜂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与以麦二叉蚜为寄主时相比,以麦... 在22℃,相对湿度40%和光周期16L:8D条件下,对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为寄主的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雌、雄成蜂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与以麦二叉蚜为寄主时相比,以麦长管蚜为寄主的烟蚜茧蜂雌、雄成蜂头壳更宽、寿命更长(雌蜂5.0 d,雄蜂4.6 d)、过冷却点(雌蜂-25.7℃,雄蜂-25.3℃)和结冰点(雌蜂-24.9℃,雄蜂-24.8℃)更低,体内水分、蛋白质和糖类含量更高,但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在同一寄主上雌雄蜂间,前述参数除以麦长管蚜为寄主时头壳宽度存在雌蜂大于雄蜂外,均无显著差异。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麦长管蚜为寄主时雄蜂高于以麦二叉蚜为寄主时的雄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麦长管蚜为寄主时雌蜂高于以麦二叉蚜为寄主时的雌蜂外,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POD活性在2种寄主间、同1种寄主上的雌蜂和雄蜂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以麦长管蚜为寄主的烟蚜茧蜂比以麦二叉蚜为寄主的烟蚜茧蜂具有更好地抗逆特性,更有利于烟蚜茧蜂的生存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麦二叉蚜 麦长管蚜 生理生化特性
下载PDF
MN品系皮燕麦对E型麦二叉蚜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月英 郭建国 +4 位作者 袁伟宁 张新瑞 贺春贵 赵桂琴 张宗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99-1206,共8页
为了明确MN品系皮燕麦对甘肃流行E型麦二叉蚜的抗性,筛选优异的抗蚜种质资源,在田间3年成株期自然感染蚜量比值法表型抗性鉴定基础上,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蚜、实验种群生命表法测定了12个MN品系皮燕麦对E型麦二叉蚜的抗生性。结果表明,E... 为了明确MN品系皮燕麦对甘肃流行E型麦二叉蚜的抗性,筛选优异的抗蚜种质资源,在田间3年成株期自然感染蚜量比值法表型抗性鉴定基础上,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蚜、实验种群生命表法测定了12个MN品系皮燕麦对E型麦二叉蚜的抗生性。结果表明,E型麦二叉蚜成蚜在表型中抗品系MN10253上的成蚜寿命和总产蚜量显著低于表型中抗品系MN08243、低抗品系MN09103和中感品系MN09255,产蚜前期显著长于MN08243、MN09103和MN09255;在MN10253上的平均发育历期短于MN08243;在MN10253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显著低于MN08243、MN09103和MN09255;在MN10253和MN08243上的内禀增长率rm、周线增长率λ和净增值率R0显著低于MN09255,有翅蚜率显著高于MN09255。说明表型中抗品系MN10253对E型麦二叉蚜种群繁殖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燕麦 麦二叉蚜 生物型 抗生性
下载PDF
麦二叉蚜体内病毒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云锋 林林 崔晓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从麦二叉蚜体内克隆了一个DNA片段 ,经序列测定表明该片段全长为 16 4 7bp ,编码 5 4 8个氨基酸。与禾谷缢管蚜的病毒结合蛋白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 92 % ,氨基酸的同源性为 96 % ,从而认为这是病毒结合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F4 34719... 从麦二叉蚜体内克隆了一个DNA片段 ,经序列测定表明该片段全长为 16 4 7bp ,编码 5 4 8个氨基酸。与禾谷缢管蚜的病毒结合蛋白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 92 % ,氨基酸的同源性为 96 % ,从而认为这是病毒结合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F4 34719)。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pBVSG和 pETSG ,用pBVSG表达出 6 3kD的非融合目的蛋白 ,用pETSG表达出 6 9kD的融合蛋白 ,二者均有较高的表达量。以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 ,制备了此病毒结合蛋白的抗血清 ,用琼脂双扩散法测定效价为 1∶5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病毒结合蛋白 基因 克隆 原核表达 小麦黄矮病
下载PDF
麦蚜迁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国伟 沈佐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6期251-254,共4页
麦蚜分布广、食性杂、繁殖力强,是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在此,从麦蚜的田间网捕、传毒能力、飞行磨测试以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等七方面介绍了麦蚜迁飞行为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麦蚜迁飞的生态意义,可能的蚜源基地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麦蚜 迁飞行为 农业害虫 田间网捕 传毒能力 飞行磨测试 分子遗传学
下载PDF
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多个世代生命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佳燕 吴聪 +1 位作者 林佳 李睿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75-2381,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后对其试验种群亲代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的影响,以揭示麦二叉蚜多个世代对吡虫啉亚致死浓度的响应,为田间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亚致死浓度... 【目的】探究不同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后对其试验种群亲代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的影响,以揭示麦二叉蚜多个世代对吡虫啉亚致死浓度的响应,为田间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亚致死浓度(LC_(20)和LC_(40))吡虫啉处理当代麦二叉蚜后,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经吡虫啉亚致死浓度胁迫后麦二叉蚜亲代(F_(0))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F_(1)和F_(2))存活及生命表参数的变化。【结果】不同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LC_(20)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亲代种群及子代种群的存活率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LC_(40)浓度吡虫啉显著降低亲代麦二叉蚜种群的中位生存期(P<0.05,下同),为对照的71.55%,但对2个子代种群的中位生存期无显著影响;不同世代间,LC_(40)浓度处理的存活率和寿命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相比,LC_(20)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亲代及2个子代种群的繁殖均无显著影响;LC_(40)浓度吡虫啉可显著抑制麦二叉蚜亲代种群的繁殖,但对F1及F_(2)世代种群的繁殖无显著影响。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个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同一子代世代的种群生命表参数均无显著影响;同一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2个子代世代的种群生命表参数也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亚致死浓度(LC_(20)和LC_(40))吡虫啉对亲代麦二叉蚜的生存率、寿命和繁殖率存在显著影响,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但对2个子代种群的生命表参数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吡虫啉 胁迫 存活率 生命表
下载PDF
北京地区麦二叉蚜生物型鉴定研究初报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旭明 金达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根据小麦苗期1~6级蚜害分级标准,1996年~1997年利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型鉴别寄主(品种)对北京地区麦二叉蚜种群进行了生物型鉴定。各鉴别品种的蚜害反应型分级是:小麦DS28A(gb1)为6,Amigo(Gb2)为1... 根据小麦苗期1~6级蚜害分级标准,1996年~1997年利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型鉴别寄主(品种)对北京地区麦二叉蚜种群进行了生物型鉴定。各鉴别品种的蚜害反应型分级是:小麦DS28A(gb1)为6,Amigo(Gb2)为1,Largo(Gb3)为2,CI17959(Gb4)为6,CI17882(Gb5)为3,GRS1201(Gb6)为3.5,燕麦CI1580为1,黑麦Insave为1。结果表明,北京麦二叉蚜的致害性显著地不同于10个已知的生物型(从A到J),是一新的生物型,命名为中国1型(BiotypeCHN-1)。此外,针对麦二叉蚜生物型分化问题,对小麦抗蚜育种中的品种抗性持久化与累积抗性品种的培育,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应用等策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生物型 小麦 抗蚜性
下载PDF
杀虫剂对2种麦蚜的敏感性和选择性测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爱芝 李世功 +1 位作者 茹桃勤 王晓军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1年第B07期12-13,共2页
用浸叶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和黍缢管蚜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 ,麦长管蚜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呈以下规律 :辛硫磷<毒死蜱<吡虫啉<抗蚜威<啶虫咪<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 ;致死中浓度 (LC50)按以下次序增... 用浸叶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和黍缢管蚜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 ,麦长管蚜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呈以下规律 :辛硫磷<毒死蜱<吡虫啉<抗蚜威<啶虫咪<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 ;致死中浓度 (LC50)按以下次序增大 :啶虫脒 ,辛硫磷 ,毒死蜱 ,抗蚜威 ,甲基对硫磷 ,吡虫啉 ,氧化乐果。黍缢管蚜对几种杀虫剂敏感性呈以下规律 :吡虫啉<毒死蜱<啶虫脒<抗蚜威<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 ,致死中浓度 (LC50)按以下次序增大 :啶虫脒 ,毒死蜱 ,吡虫啉 ,抗蚜威 ,甲基对硫磷 ,氧化乐果。麦长管蚜和黍缢管蚜对几种杀虫剂的选择性依次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季缢管蚜 敏感性 选择性 杀虫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