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防御机制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金枝 罗继明 +1 位作者 李志红 莫慧娟 《上海精神医学》 2006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研究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8例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情稳定期进行测评,并与68例无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 目的研究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8例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情稳定期进行测评,并与68例无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不成熟防御机制、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反作用形成、隔离、否认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压抑显著低于对照组。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压抑是暴力行为的阻遏因素。结论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较多地应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提示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作为暴力行为发生的一项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暴力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匡奕华 刘诏薄 +5 位作者 龚坚 叶波 颜晓章 王洁萍 陈海波 曹波 《上海精神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和人格特片的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 10 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30例正常人群进行防御方式评定和人格测定。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精神...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和人格特片的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 10 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30例正常人群进行防御方式评定和人格测定。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采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P <0 0 5 )。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P <0 0 5 )。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EPQ的精神质 (P)得分和神经质 (N)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成熟防御机制与内外向(E)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 ,存在病态人格 ,且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有关结果 ,对于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理心理机制和开展心理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心理防御机制 人格特征 相关性 调查
下载PDF
青少年期与成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晨 伍建红 +2 位作者 王晓良 江文庆 禹顺英 《精神医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应用防御方式问卷对青少年期起病和成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0名,以及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防御机制的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期起病及成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应用防御方式问卷对青少年期起病和成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0名,以及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防御机制的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期起病及成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成熟防御机制与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过多地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起病年龄影响其成熟机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心理防御机制 起病年龄
下载PDF
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水英 赖华 +5 位作者 周茜 张秀英 刘丽芳 王梅 王强 张倬秋 《精神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探讨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差异。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60例汉族和30例藏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汉族患者的DSQ中不成熟型防御机制的投射、抱怨、分裂因子分和总分低于藏族患者(P<0.05)... 目的探讨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差异。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60例汉族和30例藏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汉族患者的DSQ中不成熟型防御机制的投射、抱怨、分裂因子分和总分低于藏族患者(P<0.05),而成熟型防御机制的升华因子分和总分高于藏族患者(P<0.05)。而汉族患者受教育年限与不成熟防御机制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藏族和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防御机制运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汉族 精神分裂症 心理防御机制
下载PDF
高中学生防御方式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蕾 董玉霞 +1 位作者 范勇 孟祥军 《齐鲁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72-74,76,共4页
目的 探讨高中学生防御方式和应付方式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526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三学生比高一学生更多使用压抑、幽默等防御机制(t=-4.036-3.235,P〈0.05)。女生在退缩、升华、回避... 目的 探讨高中学生防御方式和应付方式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526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三学生比高一学生更多使用压抑、幽默等防御机制(t=-4.036-3.235,P〈0.05)。女生在退缩、升华、回避等因子得分较高(t=-5.138-4.190,P〈0.05)。高中学生应付方式上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t=-9.424-6.017,P〈0.05)。成熟防御机制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305、0.291,P〈0.05);不成熟防御机制与幻想、退避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342、0.250,P〈0.05)。结论 在对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中要注意性别和年级的差异,从心理防御机制入手调节个体情绪,启发个体的合理应对行为,减少不成熟防御方式和应付方式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御机制 应付行为 适应 心理学 学生
下载PDF
大学生非理性退避行为的成因及其自我应对
6
作者 张晓艳 黄卫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133-136,共4页
大学生的退避行为是适应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主要表现为害怕竞争、交往焦虑等,大学生退避行为的形成有着社会、家庭、学校、个体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寻求社会支持、重构认知、提高个人... 大学生的退避行为是适应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主要表现为害怕竞争、交往焦虑等,大学生退避行为的形成有着社会、家庭、学校、个体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寻求社会支持、重构认知、提高个人控制感等方式来应对非理性的退避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防御机制 退避行为 心理应激
下载PDF
壮族和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差异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韦少俊 李杰 杨世昌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壮、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跨文化影响。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10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测试,并与116名相应民族的正常人对照。结果壮、汉族病例组的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相应对照组;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 目的探讨壮、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跨文化影响。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10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测试,并与116名相应民族的正常人对照。结果壮、汉族病例组的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相应对照组;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相应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壮族病例组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分裂、退缩、反向形成、解除、理想化、伴无能之全能、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投射、隔离、否认机制分高于壮族对照组,升华、幽默机制分、压抑机制分低于壮族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汉族病例组在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分裂、退缩、反向形成、回避、伴无能之全能、隔离、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投射、抱怨、躯体化、否认机制分高于汉族对照组,升华、幽默机制分低于汉族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壮族病例组被动攻击机制分低于汉族病例组,消耗倾向、投射、理想化机制分高于汉族病例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壮族对照组在被动攻击、同一化机制分低于汉族对照组,躯体化机制分高于汉族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壮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防御机制类型运用与汉族者相似,但在部分机制运用存在跨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汉族 精神分裂症 心理防御机制 跨文化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小芸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第5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性别、病程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DSQ)对唐山市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人进行问卷施测,并以60名正常人作对照研究。结果①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与...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性别、病程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DSQ)对唐山市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人进行问卷施测,并以60名正常人作对照研究。结果①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与男性对照组比较得分有显著差异(t=3.16,3.24;P<0.01);②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01,P<0.05);③病程在10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3.40,3.49;P<0.01),病程在10年以下的患者只有中间型防御机制明显高于正常(t2=2.24,P<0.05);④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87,3.74;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且病程越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越倾向于运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精神分裂症患者 心理防御机制 对照研究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焦虑及防御机制的团体干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3
9
作者 于妍 杜启峰 +1 位作者 张岱威 曾海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66-471,共6页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防御机制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的患者一级亲属24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27例)和非干预组(118例)。两组均履行常规告知,但干预组...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防御机制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的患者一级亲属24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27例)和非干预组(118例)。两组均履行常规告知,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4周的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防御类型,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防御机制和焦虑情绪。结果:团体心理危机干预4周后,干预组DSQ成熟型防御机制评分[(38.0±15.7)vs.(32.3±11.9)]增高,不成熟型防御机制评分[(94.5±24.0) vs.(108.4±32.5)]及中间型防御机制评分[(160.4±48.8) vs.(177.5±55.4)]均降低(均P<0.05);非干预组DSQ各防御机制评分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的HAMA评分差值[(6.1±1.3)vs.(4.0±0.9)]和有效率(66.1%vs.45.8%)均高于非干预组(P<0.001)。结论: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可以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不良防御机制,增加成熟型防御机制应用,改善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心理危机干预 首发精神分裂症 一级亲属 防御机制 焦虑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倪峻华 张惠阳 +1 位作者 林泽涯 欧阳筠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年第6期397-398,共2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36例进行测试,并与3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上明显不同...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36例进行测试,并与3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上明显不同于正常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心理防御机制
下载PDF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疏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暴力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长浓 《智慧健康》 2021年第27期85-87,共3页
目的 研究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疏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门市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1例患者应用心理疏导干预为对照组,另外31例患... 目的 研究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疏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门市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1例患者应用心理疏导干预为对照组,另外31例患者应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疏导干预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暴力行为及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后MOAS评分、BPRS评分及WC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OAS评分、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WCS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心理疏导有助于提升服药依从性,减少暴力行为,改善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认知行为干预 心理疏导 服药依从性 暴力行为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心理防御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祖金 王勇 +7 位作者 聂红 范红 赵志雄 廖英 袁洪彬 陈丽 杨勇 张旭 《中国民康医学》 2016年第13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对收集的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作为研究组和10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理防御机制。结果:1研究组研究对象的不...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对收集的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作为研究组和10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理防御机制。结果:1研究组研究对象的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分数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型防御机制,两组研究对象无显著差异(P>0.05);2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研究组研究对象的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分裂、躯体化以及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反向形成、伴无能之全能、隔离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P>0.05);在成熟防御机制方面,两组研究对象的各因子差异无显著(P>0.05);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在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总体相似。结论:本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存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以促进其向成熟防御机制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一级亲属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干预
下载PDF
有暴力行为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心理防御机制分析
13
作者 倪晓东 徐雯 《中国民康医学》 2009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有暴力行为的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防御机制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96例有暴力行为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在稳定期进行测评,并与88例无暴力行为的吸毒劳教人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暴力行为的劳教人员不... 目的:研究有暴力行为的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防御机制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96例有暴力行为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在稳定期进行测评,并与88例无暴力行为的吸毒劳教人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暴力行为的劳教人员不成熟防御机制、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反作用形成、隔离、否认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压抑显著低于对照组。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压抑是暴力行为的阻遏因素。结论:有暴力行为的劳教人员较多地应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提示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作为暴力行为发生的一项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毒劳教人员 暴力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研究 被引量:54
14
作者 张燕红 陈淑娟 +2 位作者 郑宪萍 蒋云 刘富英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12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A组)、心理支持组(B组)、健康教育组(C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A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力U行为干预...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12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行为干预组(A组)、心理支持组(B组)、健康教育组(C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A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力U行为干预,B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心理支持,C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健康教育,D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运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并统计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结果A、B、C、D组干预后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A、B、C组干预后MOAS下降值显著高于D组,且MOAS下降分值以A组最高,其次是B组和C组;A、B、C组干预后暴力行为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结论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行为干预措施均能降低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其中,以行为干预的方法最为有效,其次是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暴力行为 行为干预 心理支持 健康教育
原文传递
首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朱春燕 孙继军 +2 位作者 江长旺 张智雯 汤剑平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11期1906-1909,共4页
目的探讨首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家庭功能的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综合康复计划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对首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组(n=138)和健康对照组(n=150)采用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家庭功能等问卷进... 目的探讨首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家庭功能的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综合康复计划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对首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组(n=138)和健康对照组(n=150)采用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家庭功能等问卷进行调查,并比较各量表间的得分的差异。结果 1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方式总分高于对照组[(4.36±1.03)vs.(3.35±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35),其中投射、被动攻击、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因子得分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7~3.503,P=0.003~0.042);中间型防御方式总分较高[(4.91±0.86)vs.(4.1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38),其中反向、解除、回避、利他、隔离、否认、交往倾向﹑期望等因子得分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5~4.465,P=0.001~0.048);患者组成熟防御方式总分较低[(4.89±1.30)vs.(6.04±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46),其中压抑、幽默因子得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46、-6.535,均P<0.001);2患者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35.19±5.27)vs.(42.34±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8,P=0.001),其中主观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因子得分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34^-2.864,P=0.000~0.004);3患者组的家庭功能总分高于对照组[(2.23±0.09)vs.(1.89±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1),其中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61~8.033,均P<0.001)。结论首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 康复期 心理防御机制 社会支持 家庭功能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及人格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静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1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对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5例正常人对照进行防御方式评定和人格特征测定。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同...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对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5例正常人对照进行防御方式评定和人格特征测定。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同对照组相比,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差异有显著性(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中9个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同精神病态、偏执、精神分裂、轻躁狂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成熟防御机制同社会内向存在负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同癔症呈负相关(P〈0.05),同偏执、轻躁狂呈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存在病态的人格特征,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人格 心理防御机制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医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在独处行为与抑郁间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夏禧凤 潘沃鑫 +3 位作者 李晓乐 罗祺 邓超琼 尚鹤睿 《职业与健康》 CAS 2022年第5期684-689,共6页
目的 分析独处行为与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关系,了解防御机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独处行为量表、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DSQ)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于2021年2—4月按照整群抽样... 目的 分析独处行为与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关系,了解防御机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独处行为量表、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DSQ)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于2021年2—4月按照整群抽样法,从广东省和浙江省3所医学院校随机抽取705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 705名医学生的积极独处总分为(40.59±5.59)分,消极独处总分为(46.67±10.66)分,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总均分为(4.29±0.95)分,成熟型防御机制总均分为(5.51±0.81)分,中间型防御机制总均分为(3.98±0.81)分,抑郁自评总分为(47.53±10.18)分。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6.0%、6.0%和1.0%。医学生消极独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抑郁呈正相关(r=0.458、0.604、0.334,均P<0.01),积极独处、成熟型防御机制与抑郁呈负相关(r=-0.077、-0.208,均P<0.05),消极独处与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均呈正相关(r=0.524、0.257,均P<0.01),积极独处与成熟型防御机制呈正相关(r=0.286,P<0.01)。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消极独处行为与抑郁水平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711,t=2.750,P<0.01)。结论 消极独处和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机制能正向预测医学生抑郁水平,积极独处和成熟型防御机制能负向预测医学生抑郁水平,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在消极独处与抑郁水平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独处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 抑郁
原文传递
试论王铎临古与艺术评价中“追颜褒赵”的行为逻辑
18
作者 林敏华 《都市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383-393,共11页
颜真卿、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个大家,但作为人臣,他们又分别身负“忠义”“贰臣”之名,故形成一种历史化的德艺镜像,反照出入清后身陷降清“贰臣”诅咒的王铎的心结。从那时以来,王铎极力将自我形象的建构寄托于书家身份,而尽量淡... 颜真卿、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个大家,但作为人臣,他们又分别身负“忠义”“贰臣”之名,故形成一种历史化的德艺镜像,反照出入清后身陷降清“贰臣”诅咒的王铎的心结。从那时以来,王铎极力将自我形象的建构寄托于书家身份,而尽量淡化其政治身份。其在临古和艺术评价中“追颜褒赵”的行为,便出自其身份焦虑,蕴含了其自我辩解的策略。这种策略是通过王铎对颜、赵两人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的:他临颜楷而扬其“忠愤”,褒赵书而轻其节亏;前者结合了伦理评价,后者却完全采取艺术评价。经过这一番操作,在王铎心目中,颜、赵两人的历史地位便能等而视之了,而他自己也建构起了一套心理防御机制,以抵御其“贰臣”身份对其书法大家地位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铎 追颜褒赵 身份焦虑 行为逻辑 心理防御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