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支流黑水河松新电站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过坝后上溯行为
1
作者 焦易林 石小涛 +7 位作者 许家炜 李冬晴 白天翔 陶宇 王永猛 孙干 朱冬舟 柯森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2-631,共10页
鱼类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对鱼类寻找适宜的产卵、索饵等功能性栖息地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研究聚焦于鱼类上溯通过鱼道的游泳行为量化,而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在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松新坝址处利用PIT(passive inte... 鱼类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对鱼类寻找适宜的产卵、索饵等功能性栖息地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研究聚焦于鱼类上溯通过鱼道的游泳行为量化,而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在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松新坝址处利用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遥测技术对松新电站过鱼对象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过坝后的上溯行为开展监测,考虑监测过程中水文情势变化对过坝后上溯行为的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构建了耦合多因素(流量、水温、河道涨落水率、昼夜节律、肥满度等)的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利用AIC模型准则筛选出最优模型参数,识别了影响鱼类过坝后上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短须裂腹鱼在松新鱼道的上溯效果显著优于河道;(2)水温及河道涨落率是影响短须裂腹鱼过坝后上溯效果的关键因素;(3)水温与短须裂腹鱼过坝后河道上溯成功率呈负相关,当水温超过短须裂腹鱼最适温度后,河道上溯成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呈递减趋势;河道涨落水率与短须裂腹鱼过坝后河道上溯成功率呈正相关,其中涨水情势下短须裂腹鱼河道成功上溯的概率高于落水,河道上溯成功率随着涨水率增大呈递增趋势;(4)尽管昼夜节律对短须裂腹鱼过坝后河道上溯成功率无显著影响,但从数据结果发现有61%的短须裂腹鱼选择在夜间上溯。本研究旨在为恢复鱼类栖息地和优化小水电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水电 短须裂腹鱼 上溯行为 河道流量涨落水率 水温 金沙江 黑水河
下载PDF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dominate microbial community assembly in artificially bred 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 juveniles after being released into wild
2
作者 Liangliang XU Baowen ZHANG +5 位作者 Fenglin LIU Zesong WANG Wenxue GAO Weixiong GAN Hanxi CHEN Zhaobin SONG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1072-1088,共17页
Fish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release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store wild populations of endemic fish species around the world.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SW)is an endemic fish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and is one of... Fish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release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store wild populations of endemic fish species around the world.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SW)is an endemic fish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es for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release program implemented in the Yalong River drainage system in China.It is unclear how artificially bred SW adapts to the changeable wild environment post-release,after being in a controlled and very different artificial environment.Thus,the gu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food composition and microbial 16S rRNA in artificially bred SW juveniles at day 0(before release),5,10,15,20,25,and 30 after release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long Rive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W began to ingest periphytic algae from the natural habitat before day 5,and this feeding habit is gradually stabilized at day 15.Prior to release,Fusobacteria are the dominant bacteria in the gut microbiota of SW,while Proteobacteria and Cyanobacteria generally are the dominant bacteria after release.The results of microbial assembly mechanisms illustrated that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played a more prominent role than stochastic processes in the gut microbial community of artificially bred SW juveniles after releasing into the wild.Overall,the present study integrates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methods to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food and gut microbial reorganization in the released SW.This study will b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artificially bred fish after releasing into the wi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release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gut microbes network complexity 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
原文传递
不同规格短须裂腹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3
作者 路珂 马宝珊 +3 位作者 霍斌 褚志鹏 徐滨 朱祥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4-1102,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规格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营养价值差异。【方法】选取大规格短须裂腹鱼3尾(体重为425.27 g±14.99 g)和小规格短须裂腹鱼15尾(体重为72.63 g±11.31 g)。取背部肌肉(其中小规格...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规格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营养价值差异。【方法】选取大规格短须裂腹鱼3尾(体重为425.27 g±14.99 g)和小规格短须裂腹鱼15尾(体重为72.63 g±11.31 g)。取背部肌肉(其中小规格短须裂腹鱼随机每5尾混为一个样本),测定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使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进行必需氨基酸营养评价。【结果】两种规格短须裂腹鱼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大规格组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总含量(ΣTAA)、必需氨基酸总含量(ΣEAA)和鲜味氨基酸总含量(ΣDAA)显著低于小规格组鱼(P<0.05)。两种规格短须裂腹鱼肌肉蛋白质ΣEAA/ΣTAA的值分别为0.41和0.42,都大于0.4;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的值分别为0.71和0.72,都大于0.6。蛋氨酸+胱氨酸是两种规格短须裂腹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为缬氨酸。小规格组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大规格组鱼(P<0.05),但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EPA+DHA、ω-3、ω-6等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大规格组鱼(P<0.05)。【结论】从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必需氨基酸营养评价、脂肪酸的营养价值等方面来看,小规格短须裂腹鱼的营养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营养成分 差异分析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松新电站鱼道过鱼效果监测与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石小涛 白天翔 +9 位作者 许家炜 朱冬舟 李冬晴 焦易林 陶宇 王永猛 姜泽文 张健 孙干 柯森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2-984,共13页
松新鱼道建设是恢复金沙江白鹤滩库区鱼类生境替代支流——黑水河连通性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其过鱼效果备受关注。本研究以黑水河松新鱼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捕法和射频识别遥测技术(RFID)开展松新鱼道过鱼效果监测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松新鱼道建设是恢复金沙江白鹤滩库区鱼类生境替代支流——黑水河连通性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其过鱼效果备受关注。本研究以黑水河松新鱼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捕法和射频识别遥测技术(RFID)开展松新鱼道过鱼效果监测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黑水河松新坝址下游共监测到19种鱼类,其中12种鱼类可以顺利通过鱼道抵达上游河道;(2)鱼道进出口鱼类多样性受到鱼类洄游动机影响呈现季节性规律,非洄游期(12月)鱼道进出口鱼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洄游期(次年3、5月);(3)松新鱼道主要过鱼对象短须裂腹鱼的进口吸引率为31.50%,通过率可达44.44%。利用张网监测数据发现:当水温超过20℃时,过鱼种类和数量随着水温的升高呈递减趋势;当鱼道内流量超过0.50 m^(3)/s时,过鱼种类和数量随着鱼道内流量的增大而呈递减趋势。为识别影响鱼道过鱼效果的关键因素,选取短须裂腹鱼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多因素(鱼道内流量、水温、昼夜节律、pH、湿重、体长等)的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研究发现:鱼道内流量、水温和昼夜节律是影响短须裂腹鱼上溯效果的关键因素;当水温变化范围为14.0~20.0℃时,短须裂腹鱼的通过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呈递增趋势;当鱼道内流量变化范围为0.01~0.50 m^(3)/s时,短须裂腹鱼的通过率随鱼道内流量的增大而呈递增趋势;昼夜节律对短须裂腹鱼的上溯有显著影响,短须裂腹鱼更偏好于夜晚上溯。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黑水河开展鱼类栖息地修复及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等工作,为黑水河梯级小水电及西南地区山区河流低水头闸坝修建鱼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河松新鱼道 鱼类多样性 短须裂腹鱼 过鱼效果 环境因素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观察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阳 朱挺兵 +2 位作者 吴兴兵 颜文斌 杨德国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83-689,共7页
2014年12月通过人工繁殖获得短须裂腹鱼受精卵,并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短须裂腹鱼成熟卵为浅黄色,卵径为(3.18±0.17)mm,吸水膨胀后达(3.96±0.25)mm。在水温12.7~14.0℃[平均(1... 2014年12月通过人工繁殖获得短须裂腹鱼受精卵,并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短须裂腹鱼成熟卵为浅黄色,卵径为(3.18±0.17)mm,吸水膨胀后达(3.96±0.25)mm。在水温12.7~14.0℃[平均(13.68±0.32)℃]条件下,受精卵在受精后3.17h胚盘隆起,16h进入囊胚期,47h进人原肠期,60.67h进入神经胚期,74.67h出现肌节,192.5h孵出,胚胎发育有效积温为2633.68h·℃。初孵仔鱼全长为(10.88±0.41)mm,13d仔鱼鳔完全充气,开始平游,18d仔鱼卵黄囊消失。分析发现短须裂腹鱼胚胎发育特点与其他裂腹鱼亚科鱼类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胚胎发育 早期仔鱼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产卵行为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颜文斌 朱挺兵 +2 位作者 吴兴兵 杨德国 陈亮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5,共7页
2014-2016年两个繁殖期,采用定点原位水下视频观察法,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国胜河开展了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产卵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短须裂腹鱼繁殖期主要的产卵行为包括探索环境、领域争夺与防卫、配偶选择、交配、亲... 2014-2016年两个繁殖期,采用定点原位水下视频观察法,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国胜河开展了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产卵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短须裂腹鱼繁殖期主要的产卵行为包括探索环境、领域争夺与防卫、配偶选择、交配、亲体护卫等。基于观察结果提出了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 产卵行为 行为模式 水下视频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有氧游泳能力及其行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沙龙 张家波 +2 位作者 乔晔 王龙涛 侯轶群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62,共7页
研究短须裂腹鱼的游泳能力、运动生理及游泳行为,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用15尾短须裂腹鱼于2013年7月中旬采自金沙江上游玛曲河河口处,体长(23.83±2.47)cm,体重(224.95±76.83)g。游泳能力测试装置采用丹麦Lo... 研究短须裂腹鱼的游泳能力、运动生理及游泳行为,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用15尾短须裂腹鱼于2013年7月中旬采自金沙江上游玛曲河河口处,体长(23.83±2.47)cm,体重(224.95±76.83)g。游泳能力测试装置采用丹麦Loligo Systems公司生产的大型游泳水槽。(1)短须裂腹鱼临界游泳速度为(75.04±7.6)cm/s、(3.17±0.42)BL/s;(2)运动耗氧率与游泳速度呈幂函数关系:MO2=100.00+42.61U1.81(R2=0.995,P〈0.001);单位距离耗氧率(COT)与游泳速度的关系也呈幂函数关系:COT=0.12U-1+0.04U1.02(R2=0.898,P〈0.001),最适游速Uopt=1.81 BL/s,COTmin=0.14 mg/(kg·m);(3)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尾摆幅度的变化不显著(P〉0.05),变化范围为0.17~0.26 BL、平均(0.21±0.02)BL,而尾摆频率和运动步长都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临界游泳速度 能量代谢 游泳行为
下载PDF
荧光染料对短须裂腹鱼早期鱼苗的浸泡标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茂华 李天才 +3 位作者 曾如奎 赵宇航 宋昭彬 杨坤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0,共9页
为探究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早期鱼苗浸泡标记的合适荧光染料及标记条件,为短须裂腹鱼大规模标记放流及其效果评估提供参考,实验使用茜素络合物(AC)、茜素红S(ARS)、盐酸四环素(TC)、酸性茜素蓝B(AAB)、茜素黄GG(AYG)... 为探究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早期鱼苗浸泡标记的合适荧光染料及标记条件,为短须裂腹鱼大规模标记放流及其效果评估提供参考,实验使用茜素络合物(AC)、茜素红S(ARS)、盐酸四环素(TC)、酸性茜素蓝B(AAB)、茜素黄GG(AYG)和钙黄绿素(CAL)溶液分别浸泡标记短须裂腹鱼早期鱼苗(仔、稚鱼),实验结束后摘取耳石检测荧光标记。结果显示:AC、ARS均可在短须裂腹鱼耳石上形成荧光标记,标记在绿光下最明显,呈橘红色;TC、AAB、AYG、CAL均未形成有效的荧光标记;AC标记造成的死亡率和标记质量随着溶液浓度、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随着鱼体全长的增加而降低;AC标记20日龄短须裂腹鱼结束16 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浓度300 mg/L、浸泡时间24 h的这组全长显著较低外,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AC及ARS重复标记均可形成两个橘红色标记环,首次标记时AC造成的死亡率低于ARS,再次标记时前者高于后者。综合考虑标记质量、死亡率及对生长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推荐使用AC或ARS浸泡标记短须裂腹鱼早期鱼苗,具体条件为:溶液浓度50~100 mg/L,浸泡时间12~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 耳石荧光标记 茜素络合物 茜素红S
下载PDF
基于PAE编码系统的短须裂腹鱼行为谱 被引量:5
9
作者 朱挺兵 颜文斌 杨德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4-300,共7页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种。近年来,由于受过度捕捞、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短须裂腹鱼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2015年11月—2016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对短须裂腹鱼的行为谱进行了研究。...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种。近年来,由于受过度捕捞、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短须裂腹鱼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2015年11月—2016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对短须裂腹鱼的行为谱进行了研究。以"姿势、动作和环境"为轴心,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构建短须裂腹鱼PAE行为谱。共辨识和定义了自然条件下短须裂腹鱼的10种姿势、22种动作和43种行为。根据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将上述行为划分为11大类,即摄食与排遗、探索、领域、发情、交配、护幼、冲突、运动、聚群、休息和杂类行为;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本研究有助于短须裂腹鱼的行为与保护研究,亦可为其他鱼类的行为谱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行为谱 PAE编码系统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崇 梁银铨 +2 位作者 张宇 沈再军 姜志武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6-100,共5页
采用生化方法对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为其养殖生产及饲料配制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5月采集当年人工繁殖的短须裂腹鱼幼鱼200尾作为实验材料,... 采用生化方法对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为其养殖生产及饲料配制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5月采集当年人工繁殖的短须裂腹鱼幼鱼200尾作为实验材料,体长为5~8 cm,体重为3.12~4.51 g,分成4个混合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分别为(70.66±1.50)%、(14.24±0.40)%、(12.83±1.44)%和(2.05±0.11)%。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总量为(10.88±0.21)%,必需氨基酸总量(5.05±0.11)%,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为(5.83±0.10)%;依据氨基酸评分(AAS),短须裂腹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Ile);依据化学评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苯丙氨酸+酪氨酸(Phe+Tyr)。共检测出17种脂肪酸,总量为(84.39±7.20)mg/100 g,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24.95±2.22)mg/100 g、(38.69±3.29)mg/100 g、(20.22±1.60)mg/100 g。综合分析认为短须裂腹鱼是具有食用价值和资源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生化组成 氨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底质选择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柴毅 黄俊 +2 位作者 朱挺兵 杨德国 吴兴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5,共4页
为探讨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仔稚鱼对不同底质类型的选择性,共设置砾石(1~2 cm)、沙石(<0.2 cm)和泥三种底质类型。分别以15日龄(体长(13.99±0.40) mm,n=40)、35日龄(体长16.75±0.75 mm,n=40)和55日龄... 为探讨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仔稚鱼对不同底质类型的选择性,共设置砾石(1~2 cm)、沙石(<0.2 cm)和泥三种底质类型。分别以15日龄(体长(13.99±0.40) mm,n=40)、35日龄(体长16.75±0.75 mm,n=40)和55日龄仔稚鱼(体长21.47±1.14 mm,n=10)为对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5日龄仔鱼对砾石底质具有明显的偏好,停留在砾石、沙石和泥底质上的试验鱼数量百分比依次为(35.69±6.77)%、(27.15±4.50)%和(26.94±3.33)%;35日龄仔鱼和55日龄稚鱼均对沙石和泥底质具有更高的偏好性,其中35日龄仔鱼停留在三种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为砾石(22.85±5.17)%、沙石(31.53±3.09)%和泥(34.51±3.61)%,55日龄稚鱼停留在三种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为砾石(22.43±7.83)%、沙石(29.10±6.98)%和泥(33.96±8.86)%。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对底质存在选择性,不同生长期的仔稚鱼对不同底质的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 仔稚鱼 底质选择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俊 朱挺兵 +2 位作者 杨德国 吴兴兵 柴毅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05,共7页
为了掌握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基础生物学资料,遏制其自然资源迅速下降态势,维护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温10.0~20.4℃的条件下,对人工催产孵化的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 为了掌握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基础生物学资料,遏制其自然资源迅速下降态势,维护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温10.0~20.4℃的条件下,对人工催产孵化的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并逐日记录其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刚出膜短须裂腹鱼仔鱼全长(9.83±0.88)mm,呈现透明淡黄色,卵黄囊较大,胸鳍较小,仔鱼多侧卧静栖水底,人为刺激下可以向前移动;23日龄仔鱼全长(15.18±0.52)mm,卵黄全部消失,鳔室呈长圆柱形,肠道内充满食物,进入稚鱼期;35日龄稚鱼全长(16.75±0.75)mm,出现二鳔室、腹鳍呈现月牙状,腹鳍褶皱宽大;65日龄稚鱼全长(23.64±0.82)mm,腹鳍褶皱几乎消失,除未见臀鳞外,各鳍均已出现,其生活习性已与成鱼相似。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的生长呈现先急速增加、而后平缓、再快速增加、而后变慢的过程,特定生长率呈现先迅速增加然后指数型下降的趋势。运用Matlab对短须裂腹鱼体长(LP)与日龄(t)的多项式关系函数LP=9.7296+0.55051t-0.0239t^2+5.1283×10^-4t^3-3.4419×10^-6t^4(R=0.9666,SD=0.6824,P<0.001)进行分析,求得22.14日龄和52.35日龄是短须裂腹鱼仔稚鱼生长变化的关键日龄,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卵黄消失(23日龄)和52日龄左右(20mm左右)稚鱼高死亡率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仔稚鱼 生长特性
下载PDF
光照对短须裂腹鱼生长及生理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褚云冲 王伟夫 +3 位作者 胡江军 董登攀 盛化香 黄志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7-83,共7页
光照是影响鱼类活动、摄食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本文分别以野生和养殖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短须裂腹鱼对光谱、光强选择趋向性及光谱对短须裂腹鱼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黄光、红光和绿光... 光照是影响鱼类活动、摄食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本文分别以野生和养殖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短须裂腹鱼对光谱、光强选择趋向性及光谱对短须裂腹鱼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黄光、红光和绿光都对短须裂腹鱼起到吸引作用;利用黄光进行光照强度选择性研究发现,在低光照强度范围(22.6~64.7 lx),短须裂腹鱼对光强的趋向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发现,不同的光照颜色显著影响短须裂腹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P<0.05),黄光和自然光处理组的养殖效果无显著性差异;无论在生长率和应激水平,均优于蓝光环境,蓝光提升了短须裂腹鱼的应激水平,导致存活率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水利工程建设过鱼设施诱鱼光源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光强 光谱 趋光性
下载PDF
基于SNP标记的短须裂腹鱼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光华 金方彭 +5 位作者 周睿 武祥伟 吴俊颉 冷云 高海涛 张文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1-276,共6页
研究应用SLAF-seq技术开发了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wangchiachii)的SNP标记,并使用开发的SNP标记分析了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实验中RsaⅠ-HaeⅢ的酶切效率为86.93%,共得到80.08 M read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709758个... 研究应用SLAF-seq技术开发了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wangchiachii)的SNP标记,并使用开发的SNP标记分析了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实验中RsaⅠ-HaeⅢ的酶切效率为86.93%,共得到80.08 M read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709758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的SLAF标签共有243304个,共得到777082个群体SNP,测序平均Q30为94.79%,平均GC含量为40.16%,测得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005,期望等位基因数为1.5272,观测杂合度为0.2007,期望杂合度为0.3160,平均遗传距离为0.1523,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386,香浓指数为0.482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562,次要基因型频率(MAF)为0.2313,结果表明目前金沙江阿海至龙开口段短须裂腹鱼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这和人为干扰有关。近年来短须裂腹鱼数量逐年减少,研究短须裂腹鱼的遗传多样性对保护其种质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SNP标记 SLAF-seq 遗传多样性 自然群体
下载PDF
饥饿和再投喂对短须裂腹鱼幼鱼体组分、消化酶活性及RNA/DNA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孟 魏开金 +3 位作者 朱祥云 马宝珊 徐滨 徐进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3期151-160,共10页
通过探究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短须裂腹鱼幼鱼的鱼体组分、消化酶活性及RNA/DNA的变化规律,为其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以短须裂腹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恒温干燥失重法测定水分,马弗炉灼烧法测... 通过探究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短须裂腹鱼幼鱼的鱼体组分、消化酶活性及RNA/DNA的变化规律,为其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以短须裂腹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恒温干燥失重法测定水分,马弗炉灼烧法测定粗灰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矿质元素,分光光度法测定消化酶活性和DNA、RNA含量。饥饿后,幼鱼粗脂肪含量在饥饿5天时降至最低值5.01%,粗蛋白含量在饥饿2天时降至最低值13.61%;水分和灰分上升,鱼体的Ca和P含量上升;鱼体K、Na、Mg及Fe含量均先上升再下降,且在饥饿9天时上升至最大值;幼鱼肝胰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趋势;淀粉酶活性下降,肌肉中的DNA含量上升,RNA含量下降,RNA/DNA下降。恢复投喂后,S15、S25组Fe含量低于对照组水平,各组淀粉酶活性均恢复至正常水平,S15和S25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S15、S25组RNA含量及RNA/DNA极显著下降(P<0.01)。在饥饿9天时,短须裂腹鱼幼鱼的生化指标未受显著影响,恢复投喂后的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建议在其养殖中饥饿时间不超过9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饥饿 再投喂 鱼体组分 消化酶活性 RNA/DNA
下载PDF
基于鱼类游泳能力的鱼道设计流速解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仲召源 石小涛 +5 位作者 谭均军 柯森繁 李志敏 雷青松 成必新 石迅雷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99,共8页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黑水河流域重要的保护鱼类,为了使过鱼设施取得最佳过鱼效果,鱼类有更好的上溯路径,需要针对性探究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指标;基于鱼道的水力学特性,对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黑水河流域重要的保护鱼类,为了使过鱼设施取得最佳过鱼效果,鱼类有更好的上溯路径,需要针对性探究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指标;基于鱼道的水力学特性,对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以及游泳耐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为(0.09±0.03)m/s,相对感应流速为(0.39±0.15)BL/s,流速0.04-0.14 m/s,趋流率(F)随流速(V)增大而显著增大,F=0.7576 lnV+2.485(R^(2)=0.97,P<0.01);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1.41±0.18)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6.27±1.14)BL/s;递增流速法测得的爆发游泳速度(U_(crit))为(1.83±0.23)m/s,相对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为(7.95±1.04)BL/s;固定流速法测得爆发游泳速度为1.8 m/s,持续游泳速度为1.2 m/s,在1.2-1.8 m/s耐久游速区间,持续游泳时间(T)随水流速度(V)增大而减小,lgT=-4.5015V+9.468(R^(2)=0.69,P<0.01)。结合鱼道水力学特性,推荐鱼道最小流速为0.20 m/s,高速区流速小于1.44 m/s,鱼道进口部分流速为1.20-1.44 m/s,休息池段流速为0.20-1.16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鱼道
下载PDF
微囊饲料替代水蚯蚓对短须裂腹鱼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青松 徐大勇 +1 位作者 黄志秋 董艳珍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2-15,共4页
以初始体质量为(15.5±1.65)mg的7日龄短须裂腹鱼仔鱼为试验对象,用微囊饲料对水蚯蚓的不同替代水平(0%、25%、50%、75%、100%)投喂28 d,通过测定全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来分析微囊饲料替代水蚯蚓对短须裂腹鱼仔鱼生长存... 以初始体质量为(15.5±1.65)mg的7日龄短须裂腹鱼仔鱼为试验对象,用微囊饲料对水蚯蚓的不同替代水平(0%、25%、50%、75%、100%)投喂28 d,通过测定全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来分析微囊饲料替代水蚯蚓对短须裂腹鱼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囊饲料替代水蚯蚓下特定生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0%替代组(5.73±0.08)>25%替代组(4.80±0.28)>50%替代组(4.67±0.28)>75%替代组(4.18±0.51)>100%替代组(3.13±0.20);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75%替代水平组(77.83±6.11%)>50%替代水平组(76.50±4.35%)>25%替代水平组(71.33±4.01%)>100%替代水平组(70.00±3.96%)>0%替代水平组(64.00±6.61%)。综合分析,微囊饲料部分替代水蚯蚓在短须裂腹鱼培育中是苗种可行的,并且25%~50%的替代水平可以保持较快的生长和较高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仔鱼 微囊饲料 替代 水蚯蚓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左鹏翔 李光华 +8 位作者 冷云 张建斌 缪祥军 王志飞 崔丽莉 梁祥 钟文武 尹翔 胡思波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2,共6页
为积累短须裂腹鱼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并对规模化人工繁殖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养殖条件下的短须裂腹鱼亲鱼,通过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短须裂腹鱼受精卵的平均卵径为2.36 mm,吸水膨胀后为3.68 ... 为积累短须裂腹鱼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并对规模化人工繁殖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养殖条件下的短须裂腹鱼亲鱼,通过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短须裂腹鱼受精卵的平均卵径为2.36 mm,吸水膨胀后为3.68 mm,沉性卵、弱粘性、卵黄丰富。在水温(14±1)℃的条件下,受精后6 h 30 min进入卵裂期,20 h 55 min进入囊胚期,60 h 28 min进入原肠期,70 h 4 min进入原肠中期,77 h 52 min进入神经胚期,142 h肌肉开始收缩,177 h 46 min进入心动期,254 h 40 min开始出膜。孵化全过程所需积温为3 565.3℃·h。初孵仔鱼全长8.7 mm。出膜后第2-9天,胸鳍、鳃、口腔、眼色素、体内血管等器官相继发育完全;第10天仔鱼全长达15.15mm,鳔充气,鱼苗开始平游和觅食。孵化过程中应重点防控水霉病。早期仔鱼可以投喂轮虫、蛋黄或者豆浆等,待仔鱼捕食能力变强之后,可以投喂更加适口的枝角类、嫩口丰年虫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胚胎发育 仔鱼早期发育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与鲈鲤杂交F1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洋 陈瑶 +4 位作者 万玉芳 邓思红 何学福 王志坚 金丽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73,共8页
该研究利用干法授精对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与鲈鲤(Percocypris pingipingi)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子一代(F_1)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进行观察,旨在为以后的杂交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水温(14.5±1.0)℃... 该研究利用干法授精对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与鲈鲤(Percocypris pingipingi)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子一代(F_1)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进行观察,旨在为以后的杂交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水温(14.5±1.0)℃、pH 8.10~8.81,短须裂腹鱼(♀)×鲈鲤(♂)杂交F_1代胚胎发育良好,受精率为95.33%,孵化率为71.12%,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为144.33 h,有效积温为2 092.79 h·℃。在相似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快于两亲本,各器官的形成顺序与亲本存在差异,仔稚鱼生长良好,发育速度与生长速度均慢于父本鲈鲤。在同等实验条件下,鲈鲤(♀)×短须裂腹鱼(♂) F_1代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发育至原肠期所需时间为51.25 h,所需积温为743.13 h·℃,原肠期末的死亡率高达85.83%,最后仅12尾出膜,且出膜后均畸形,出膜3 d后全部死亡。研究表明短须裂腹鱼(♀)×鲈鲤(♂)杂交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鲈鲤 杂交种 胚胎发育 仔稚鱼
下载PDF
硫酸铜对不同规格短须裂腹鱼苗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天才 刘小帅 +5 位作者 刘明昌 李亚松 曾如奎 杨东 邓龙君 甘维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7-846,共10页
【目的】明确短须裂腹鱼苗对硫酸铜的耐受性,为短须裂腹鱼苗培育过程中安全高效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水温(7.3±0.3)℃、溶解氧7.9 mg/L、pH 7.8、CaCO3硬度41.2±0.7 mg/L、光照强度(12 h∶12 h)100 lx、不充氧、不投... 【目的】明确短须裂腹鱼苗对硫酸铜的耐受性,为短须裂腹鱼苗培育过程中安全高效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水温(7.3±0.3)℃、溶解氧7.9 mg/L、pH 7.8、CaCO3硬度41.2±0.7 mg/L、光照强度(12 h∶12 h)100 lx、不充氧、不投喂的静态条件下,以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为研究对象,配制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模拟药浴过程,根据累计死亡率(概率单位)与硫酸铜浓度对数的线性关系、半致死浓度(LC50)、95%置信区间及安全浓度(SC)等指标评估短须裂腹鱼苗对硫酸铜的耐受性。【结果】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在硫酸铜溶液中浸泡,其开始死亡时间与硫酸铜浓度对数均呈负相关线性关系,浸泡24和48 h的累计死亡率与硫酸铜浓度对数则呈正相关线性关系。1龄短须裂腹鱼苗在硫酸铜溶液中浸泡24、48 h的LC50分别为1.018和0.870 mg/L,对应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44,1.092]mg/L和[0.459,1.281]mg/L,SC为0.191 mg/L;2龄短须裂腹鱼苗在硫酸铜溶液中浸泡24、48 h的LC50分别为4.222和1.011 mg/L,对应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3.775,4.670]mg/L和[0.421,1.602]mg/L,SC为0.017 mg/L。采用常用浓度(7.143 mg/L)硫酸铜溶液进行药浴3 h,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均未出现中毒或死亡现象,且在药浴后的3 d恢复期内也无异常。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在常用浓度硫酸铜溶液中浸泡的累计死亡率曲线均呈斜置的波浪形,存在2个凸起,但中间无平台期;鱼苗死亡频数呈不对称M形分布,即符合二阶高斯分布。【结论】硫酸铜对1龄和2龄短须裂腹鱼苗的急性毒性至少可列为高毒农药,其中2龄鱼苗耐受性相对较高,但短须裂腹鱼苗对硫酸铜急性毒性耐受性较低,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高浓度短时间药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苗 硫酸铜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死亡频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