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
作者 陈丽娜 靳琳 孙露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800-80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06/2022-06在我院住院手术治... 目的:比较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06/2022-06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晚期POAG合并白内障患者53例53眼,其中26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A组),27眼行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使用降眼压药水数量。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wk, 1、3、6 mo眼压均低于术前(均P<0.017)。两组前房出血并发症比较有差异(P<0.05),浅前房和脉络膜脱离比较无差异(均P>0.05)。术后6 mo两组患者BCVA(LogMAR)比较无差异(A组:1.29±1.19,B组:0.78±1.01,P=0.098),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比较无差异[A组:0 (0, 2.75)种,B组:0 (0, 1)种,P=0.209]。术后6 mo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Z=0.448,P=0.654)。结论:缝线引导下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与小梁切除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 超声乳化手术
下载PDF
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1年疗效观察
2
作者 刘雅聪 周文宗 +5 位作者 梁四妥 孙军 赵华 吴鑫桐 王亚莉 李希炜 《眼科》 CAS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观察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沧州爱尔眼科医院行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的POAG患者25例(35眼... 目的观察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沧州爱尔眼科医院行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的POAG患者25例(35眼)。方法记录术前术后眼压、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术前及术后1年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平均厚度、垂直C/D、黄斑区平均节细胞层(GCL)厚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术后1、7天,1、3、6个月,1年随访。术后不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为完全成功;使用降眼压药物(2种以内),眼压≤21mmHg为条件成功。主要指标Schlemm管穿通率、眼压、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33眼(94.3%)完成无黏弹剂扩张的360°Schlemm管穿通。所有患者均完成了12个月随访,术前平均眼压(25.8±7.7)mmHg,术后1、7天,1、3、6个月,1年的眼压分别为(14.1±6.1)、(13.3±4.9)、(14.8±4.4)、(15.0±4.8)、(15.2±4.0)和(14.7±3.6)mmHg,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1年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0.9%(30/33)和97.0%(32/33)。结论无黏弹剂扩张的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POAG安全有效,短期降眼压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黏弹剂扩张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文传递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2) 被引量:1
3
作者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光眼协作组 梁远波 +3 位作者 李金鑫 王宁利 叶雯青 张绍丹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321-326,共6页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是一种新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方式,其将Schlemm管扩张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相结合[1],理论上不受患者房角及角膜状态约束,具有手术适应证广、非滤过泡依赖、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2,3,4,5]。自2015年开展首例手...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是一种新型青光眼内引流手术方式,其将Schlemm管扩张成形术与小梁切除术相结合[1],理论上不受患者房角及角膜状态约束,具有手术适应证广、非滤过泡依赖、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2,3,4,5]。自2015年开展首例手术至今,目前单中心已成功实施900余例,在国内外发表15篇学术论文[2,3,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 围手术期管理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合并高度近视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4
作者 李金鑫 叶雯青 +4 位作者 赵免 朱树青 林海双 张绍丹 梁远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9期653-658,共6页
目的:探究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PCP)治疗合并高度近视(HM)的开角型青光眼(OA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2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PCP治疗且术后随访≥1年的合并HM的OAG患者共28例(40... 目的:探究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PCP)治疗合并高度近视(HM)的开角型青光眼(OA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2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PCP治疗且术后随访≥1年的合并HM的OAG患者共28例(40眼),并将术中360°穿通顺利的26例(38眼)纳入分析。HM定义为等效球镜度(SE)≤-6.00 D或眼轴长度>26 mm;手术成功率定义为6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眼压≤21 mmHg,其中术后3个月使用或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均在上述范围者为条件成功,未使用降眼压药物者定义为完全成功。收集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术后眼压、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等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术后眼压和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Waldχ^(2)检验获得检验结果,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结果:共纳入26例(38眼)顺利接受PCP治疗的OAG合并HM患者,其中男17例(25眼),女9例(13眼)。术前年龄(35.0±14.6)岁,随访时长(20.7±11.7)个月。术前眼轴长度为25.7~35.6(28.7±2.6)mm,SE为(-7.78±3.71)D。眼压由术前(33.1±11.6)mmHg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16.6±3.4)mmHg(Waldχ^(2)=15.52,P<0.001)、术后12个月的(16.2±3.6)mmHg(Waldχ^(2)=20.07,P<0.001)。平均用药由术前3(3,4)种下降至术后6个月0(0,1)种(Waldχ^(2)=1.48,P=0.002)、术后12个月0(0,1)种(Waldχ^(2)=9.87,P=0.001)。术后12个月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2%(35/38)、58%(22/38)。术后出现短暂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短暂性低眼压的分别为16、12、7眼,其中1眼发生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结论:PCP治疗合并HM的OAG患者具有良好的中长期降眼压效果,且未见严重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 高度近视
原文传递
离断式与非离断式肾盂瓣肾盂成形术:探索与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畅 王冰 +1 位作者 杨昆霖 李学松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是以肾脏至输尿管尿液流出受阻为特征的疾病。随着腔镜技术发展,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下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是目前主流的手术治疗方式。接受肾盂成型术治疗的患者中仍有约10%会治疗失败,此类患者常伴有长段的近...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是以肾脏至输尿管尿液流出受阻为特征的疾病。随着腔镜技术发展,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下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是目前主流的手术治疗方式。接受肾盂成型术治疗的患者中仍有约10%会治疗失败,此类患者常伴有长段的近端输尿管狭窄(长度>2 cm),再次手术难度和失败风险显著增加。既往需通过回肠代输尿管手术或自体肾移植手术来替代或弥补输尿管的长段缺损,然而此类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多,多数情况下并不被作为首选。肾盂瓣技术使用患者自身扩大的肾盂壁为材料,能够连接较长段的输尿管缺损,是针对这一难题的良好解决方案。本文回顾了现有文献中对于肾盂瓣肾盂成形术的具体应用,并总结了本中心肾盂瓣肾盂成形术的技术改进及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瓣 肾盂成形术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输尿管狭窄
下载PDF
曲马多超前镇痛在局麻下胸腰段骨质疏松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国庆 赵华国 +5 位作者 孙韶华 马维虎 李豪杰 王扬 陆联松 阮超越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60-564,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肌注曲马多用于局麻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自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1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观... 目的:探讨术前肌注曲马多用于局麻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自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1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观察组59例,男26例,女33例;年龄57~80(67.69±4.75)岁;T1114例,T1212例,L118例,L215例;予PKP术前0.5 h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对照组59例,男24例,女35例;年龄55~77(68.00±4.43)岁;T1119例,T1211例,L117例,L212例;予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术前(T0)及术中穿刺时(T1)、放置工作套管时(T2)、球囊扩张时(T3)、骨水泥注入椎体时(T4)、术后2 h(T5)、出院时(T6)的疼痛程度;观察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院时询问患者对再次行PKP手术的接受度。结果:118例患者顺利完成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术,术中均未使用静脉镇静镇痛药物。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T5时的VAS较对照组降低(P<0.05);T6时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6时的VAS较T0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再次行PKP术的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0.5 h肌注曲马多用于在局麻下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骨折椎体PKP术的超前镇痛效果明确,可增加患者术中及术后2 h的舒适度,提高患者手术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马多 超前镇痛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在高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金耀 卢慧 +2 位作者 陈洁 林铖 姜为民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3-156,186,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于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行PKP治疗的218例患者...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中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于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行PKP治疗的2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04例,女114例;年龄80~93岁,平均(85.61±5.07)岁。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全麻组)118例和局部麻醉组(局麻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18~24个月,平均随访(20.42+3.18)个月。全麻组手术时间为(31.48±4.61)min,术中透视时间为(13.88±1.45)min;局麻组手术时间为(30.65±5.14)min,术中透视时间为(14.26±2.08)min;两组手术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麻醉恢复时间为(50.46±1.48) min显著高于局麻组的麻醉恢复时间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除术后1 d全麻组ODI显著高于局麻组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ODI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在PKP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但局部麻醉的麻醉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全身麻醉,因此从快速恢复的角度来看,建议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局部麻醉进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麻醉方式
下载PDF
地舒单抗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石秀峰 袁伶俐 +4 位作者 陈淑芳 张先棠 施华 欧如梦 张莉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究地舒单抗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60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抗骨质疏松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 目的探究地舒单抗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60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抗骨质疏松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钙剂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钙剂治疗联合地舒单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腰痛功能评定表(M-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骨密度,治疗有效率及治疗期间再骨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角、骨密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骨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舒单抗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腰椎功能,提高骨密度,减少二次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舒单抗 椎体成形术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天博 黄焕雷 +4 位作者 陈升恺 黄彬龙 马陈声 朱天翔 蓝斌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胸腔镜下MVR+TVP的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病...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胸腔镜下MVR+TVP的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且合并中度及以上的三尖瓣反流(TR),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行MVR+TVP。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左心室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室舒张末径(RVEDD)、右心房内径(RA)、肺动脉压力。术后随访1年,根据患者病情是否复发,分成复发组(n=20)、非复发组(n=82),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58.54±20.0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40.66±13.58)min,体外循环时间为(215.65±20.67) 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22.06±1.39) 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为(220.74±10.93) mL,术后住院时间为(8.76±1.05) d。10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69%。患者术后1周的左心室前后径、RVEDD、RA、肺动脉压力分别为(43.69±4.87) mm、(61.35±5.19)%、(29.52±3.69) mm、(31.25±5.40) mm、(25.98±4.27) mmHg,术后6个月的分别为(44.13±4.91) mm、(60.87±4.73)%、(30.04±4.10) mm、(31.69±5.37) mm、(25.13±6.48) mmHg,均低于术前[(50.87±6.35) mm、(61.47±4.92)%、(36.94±4.51) mm、(42.19±6.72) mm、(48.52±7.84)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前重度TR、术后6个月肺动脉压力增高是患者胸腔镜下MVR+TVP术后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人工瓣环成形术是预防病情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胸腔镜下MVR+TVP能改善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中度及以上TR患者的心功能与肺动脉压力,未引起严重并发症,安全性高,但患者术后病情复发仍受术前TR程度、术后肺动脉压力变化、三尖瓣成形术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 危险因素 腹腔镜 二尖瓣置换术 三尖瓣成形术 肺动脉压力
下载PDF
改良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营 李宝田 +1 位作者 李骁腾 潘玉林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459-460,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结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76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双侧PKP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单侧PKP结合对侧PVP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改良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结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76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双侧PKP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单侧PKP结合对侧PVP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6个月,两组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伤椎体前缘高度均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侧PKP结合对侧PVP治疗OVCF的手术用时短,骨水泥用量少,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成祥军 陈丽芳 +2 位作者 李民 邓毅权 郑周忠 《中国医药》 2024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 评价二尖瓣成形术(MVP)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MI)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施行瓣膜手术的患者90例,将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44例设为对照组,将行MVP的患者46例设为观... 目的 评价二尖瓣成形术(MVP)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MI)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施行瓣膜手术的患者90例,将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44例设为对照组,将行MVP的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对比2组手术施行情况指标、术后心脏超声参数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病情转归指标以及随访期间手术疗效,记录2组术后2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关胸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LAD、LVEDD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2年二尖瓣反流量>3 ml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4.3%(2/46)比20.5%(9/44)、6.5%(3/46)比22.7%(1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2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VP治疗MI效果优良,能降低手术创伤与风险,改善心功能,促进病情尽早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置换术 二尖瓣成形术 效果评价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亮 祁桠楠 +2 位作者 焦文翠 严鹏 温会欣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8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所行术式不同分为PTA组60例及外科组20例,PTA组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外科组行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8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所行术式不同分为PTA组60例及外科组20例,PTA组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外科组行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3 d时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的超声参数,包括内径(D)、横断面积(S)、狭窄部位峰值流速(Vmax)、肱动脉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流速(PSV);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初级通畅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 d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两组术前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D、S、Vmax、RI、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术后3 d两组D、S均升高,Vmax、RI、PSV均下降(P均<0.05);与外科组术后3 d比较,PTA组D、S均升高,Vmax、RI、PSV均下降(P均<0.05)。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手术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6、9个月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血清MCP-1、VEGF-A、IL-6、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术后7 d血清MCP-1、VEGF-A、IL-6、hs-CRP均下降(P均<0.05);与外科组术后7 d比较,PTA组血清MCP-1、VEGF-A、IL-6、hs-CRP均下降(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效果良好,且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超声介入术 血液透析
下载PDF
弯角椎体成形术与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脊柱压缩骨折疗效比较
13
作者 范小波 赵晨阳 +3 位作者 赵松涛 安彪 刘晖 刘睿鑫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941-945,共5页
目的比较弯角椎体成形术与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22例老年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目的比较弯角椎体成形术与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22例老年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侧椎体成形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弯角椎体成形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漏出情况、脊柱-骨盆参数、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Ⅰ级、Ⅱ级、Ⅲ级、Ⅳ级骨水泥分布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Ⅰ级和Ⅱ级骨水泥分布总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水泥漏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患者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2组患者VA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有1例发生椎管外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64%(1/61);对照组患者有2例发生椎管外血肿,1例发生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92%(3/61)。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4,P=0.309)。结论与单侧椎体成形术比较,弯角椎体成形术用于治疗老年脊柱压缩骨折患者骨水泥分布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脊柱平衡状态,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压缩骨折 弯角椎体成形术 单侧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盆参数 骨水泥
下载PDF
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及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岩岩 宋丹丹 +2 位作者 祝文婷 夏伟 程艳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110-111,11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2018年1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AVF狭窄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超声下PTA治疗,收集纳入对象的基... 目的分析超声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2018年1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AVF狭窄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超声下PTA治疗,收集纳入对象的基线资料以及围术期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透析血流量、狭窄处血管内径变化,统计临床成功率、技术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次级通畅率以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内瘘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7.61%(41/42);临床成功率达97.56%(40/41);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4.59%(35/37)、78.38%(29/37)、62.16%(23/37)、51.35%(19/37);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00%(37/37)、97.30%(36/37)、91.89%(34/37)、86.49%(32/37);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51%(5/37);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为21.62%(8/37),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为48.65%(18/37);术后透析血流速度、狭窄处内径均大于术前(P<0.05)。结论超声下PTA治疗AVF狭窄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内瘘通畅率,增加透析血流速度与狭窄处内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狭窄 通畅率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下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远期疗效观察
15
作者 石军 肖洋 +3 位作者 王军 奚春花 宋佳露 马丽晶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10期657-660,共4页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所致声门关闭不全的远期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2023年6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并于全麻下接受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治疗的52例单侧声带麻痹患者进行1年以上长期随访,分析其嗓音学参...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所致声门关闭不全的远期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2023年6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并于全麻下接受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治疗的52例单侧声带麻痹患者进行1年以上长期随访,分析其嗓音学参数变化。结果52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声嘶均改善,饮水呛咳消失,患侧声带内移,声门闭合改善。术后1年患侧声带位置较术后1周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嗓音障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依次减小(80.28±13.49 vs.37.78±19.15 vs.26.26±21.29,P<0.05),术前及术后1年的嗓音主观听感知评估(GRBAS)除发音过度紧张程度(S)外,总嘶哑度(G)、粗糙声程度(R)、气息声程度(B)及发音无力程度(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70±0.47 vs.1.09±0.66、2.52±0.54 vs.0.85±0.67、2.85±0.36 vs.0.67±0.65、2.74±0.44 vs.0.61±0.80,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基频(F0)和振幅微扰(shimmer)明显下降(4.61±2.61 vs.3.05±2.37、9.52±3.91 vs.7.11±2.78,P<0.05),最长发声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明显延长(5.87±2.70 vs.14.50±4.30,P<0.05)。无患者出现围术期不良事件。结论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的外科有效手段,全身麻醉下进行该手术,患者手术时没有痛苦、安全,而且能够达到显著改善患者声音嘶哑症状的治疗效果,疗效稳定、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声带麻痹 治疗结果 甲状软骨成形术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常刚 左金良 +1 位作者 邱思强 韩建龙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4期482-485,491,共5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问题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其危险因素主要包...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问题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骨水泥渗漏、骨质疏松、生物力学等,因此有必要对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深入了解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有助于加强对其病因和治疗的认识,减少术后再骨折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再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误治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17
作者 李元 董伟杰 +1 位作者 秦世炳 兰汀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5-1060,共6页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误治后的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2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例PVP误治后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53~83...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误治后的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2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例PVP误治后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53~83岁(69.3±7.8岁),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损(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改善情况、植骨融合率,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简表(short form-36,SF-36)评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手术治疗PVP误治后的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及相关风险。结果 :14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3~300min (205.1±57.4min),术中出血量为200~900mL (517.9±181.5mL)。2例(14.3%)患者出现切口并发症,1例为切口积液,经过引流积液及切口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为切口延迟愈合,通过定期切口换药,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控制血糖后切口愈合。患者术前VAS评分为3~8分(6.1±1.6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2分(0.9±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34,P=0.000)。13例患者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2.8%(13/14);植骨融合时间3~7个月(4.6±1.3个月);1例植骨未融合的患者术后7个月时脊柱感染复发,表现为内固定松动及椎体后凸畸形,经抗感染、控制合并症及再次手术后治愈。术前ASIA分级D级2例,E级12例,末次随访时均为E级。末次随访时患者的SF-36评分结果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生理健康综合测量评分为31.4±6.9分,术后为79.8±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21,P=0.000);术前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评分为46.9±7.2分,术后为88.5±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27,P=0.000)。结论:手术能够有效治疗PVP误治后的化脓性脊柱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脊柱炎 经皮椎体成形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经腹膜外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治疗顽固性膀胱颈挛缩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李金东 张冲 +3 位作者 吕蔡 刘振湘 白志明 商学军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治疗顽固性膀胱颈挛缩(BN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采用腹膜外途径的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治疗的1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治疗顽固性膀胱颈挛缩(BN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采用腹膜外途径的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治疗的1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顽固性BN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BNC患者均有反复尿道扩张以及≥2次经尿道手术处理瘢痕失败的病史。术前膀胱镜明确诊断,同时切除部分狭窄的瘢痕组织削平抬高的膀胱颈。手术采用达芬奇Si机器人系统,通过腹膜外途径的四孔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术中倒“T”型切开膀胱颈及前列腺部尿道狭窄环,切除前列腺部尿道腹侧3点→9点的倒“V”形瘢痕区域,3-0倒刺缝线连续全层缝合膀胱颈与倒“V”形尿道,留置F20硅胶导尿管2周。术后3个月进行膀胱镜检查、最大尿流率检测、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最大尿流率显著提高[(20.3±1.77)ml/s vs(3.65±1.27 ml/s]、IPSS评分和QOL评分均显著改善[分别为(5.9±2.02)分vs(30±1.15)分和(1.3±0.95)分vs(5.2±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镜检查显示膀胱颈宽阔且平坦,膀胱瓣存活且血运良好。中位随访13.2个月,均达到治愈标准。结论:经腹膜外机器人腹腔镜改良YV成形术为顽固性BNC提供了一种新的尿路重建方式,具有微创、高效、成功率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颈挛缩 改良YV成形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下载PDF
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杨明智 白涛 宗龙泽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 探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8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分别接受两种手术方式,即单纯内固定治疗纳入对照组;采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纳入研究组。通过对术后COBB角及伤椎椎体高... 目的 探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8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分别接受两种手术方式,即单纯内固定治疗纳入对照组;采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纳入研究组。通过对术后COBB角及伤椎椎体高度、椎管内骨块占位恢复情况评定两组复位效果;通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前术后VAS评分对比评定两组损伤程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椎体的前缘高度、椎管侵占率及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体的前缘高度、椎管侵占率及Cobb角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椎体功能的优良比例方面高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在不增加手术损伤的基础上促进椎体各项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建议临床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疼痛
下载PDF
人工腱索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后叶成形术中的应用及近中期疗效
20
作者 梁宜武 汤志祥 +3 位作者 李倩 尹晨 王润哲 刘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17-921,共5页
目的了解人工腱索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后叶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诊断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接受二尖瓣成形治疗的患者99例,其中单纯前叶脱垂41例,单纯后叶脱垂44例,前后叶均脱垂4例... 目的了解人工腱索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后叶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诊断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接受二尖瓣成形治疗的患者99例,其中单纯前叶脱垂41例,单纯后叶脱垂44例,前后叶均脱垂4例,交界脱垂10例。针对48例存在后叶脱垂的患者采用人工腱索的方法纠正二尖瓣后叶关闭不全。结果接受应用人工腱索纠正瓣膜后叶关闭不全的48例患者,随访13~81个月,平均(40.60±15.57)个月,术后1年因二尖瓣病变再次接受手术者0例,术后2年接受再次手术者共2例,术后5年接受再次手术者共2例,占全部后叶成型患者的4.2%。术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径、二尖瓣血液返流面积以及心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数据显示术后6个月~1年这些指标改善更加明显。二尖瓣血液返流面积,随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目前资料尚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二尖瓣口血液流速、左心室流出道血液流速,以及二尖瓣瓣口面积均在正常值范围,未出现二尖瓣口狭窄。结论应用人工腱索治疗二尖瓣后叶脱垂是有效的,临床可以取得可靠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二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闭锁不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