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0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Audio Publishing of Classical Book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usiness Model Canvas: Taking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Digital Audio Platforms as an Example
1
作者 Ding Qin Liu Mengzh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4年第1期58-74,共17页
Visual media have dominated sensory communications for decades,and the resulting“visual hegemony”leads to the call for the“auditory return”in order to achieve a holistic balance in cultural acceptance.Romance of t... Visual media have dominated sensory communications for decades,and the resulting“visual hegemony”leads to the call for the“auditory return”in order to achieve a holistic balance in cultural acceptance.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a classic literary work in China,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nd promotion from leading audio platforms.However,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digital audio publishing fac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due to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dissemination of long-form content on digital audio platforms and the current trend of short and fast information reception.Drawing on the Business Model Canvas Theory and taking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the main focus of analysi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business model for the audio publishing of classical books should start from three aspects:the user evaluation of digital audio platforms,the establishment of value propositions based on the“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principle,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udio publishing infrastructure to ensure the healthy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audio platforms and consequently improve their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and expand the boundaries of cultural heri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udio publishing Business Model Canvas digital audio platforms
下载PDF
The Dissemination, Accepta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Japan
2
作者 CHEN Rui-qi LI Ji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7期527-540,共14页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Masterpieces of China,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as become a landmark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vivid and profound character images,ups and downs of politics and war descripti...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Masterpieces of China,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as become a landmark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vivid and profound character images,ups and downs of politics and war descriptions,and appealing historical plots.After being introduced to Jap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it was spread in Japanese society and was accepted for literary value,social needs and other reasons,then a series of evolutions were produced by combining with local culture,eventually becoming a national culture in Japan.This paper selects the most popular text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24 chapters and 120 verses in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and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opula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ublished by Hunan Wenshan in 1689 as the objects,guided by Ralph Linton’s“Manifestation,Selection,Integration”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to analyze the dissemination,accepta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17-20 centuries’Japan,which started from the field of literature,then combined with various cultural forms and spread to the civic class,and finally entered politics area and produced a series of evolu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values to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culture of Japan.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n today’s world of frequent cultural exchanges,China should,based on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actively and appropriately select and accept foreign cultures with the attitude of prioritizing our own culture and utilizing foreign culture for our own purposes.The research outcome can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current Chinese culture to go to the world with high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ISSEMINATION ACCEPTANCE EVOLUTION
下载PDF
Liminality,Mobility,and Identity in Shakespeare’s Late Romances
3
作者 ZHANG H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1年第6期431-438,共8页
In the post-Columbian era from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modernity emerges as travel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common activity.Most of Shakespeare’s late romances involve magical elements and traditional ... In the post-Columbian era from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modernity emerges as travel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common activity.Most of Shakespeare’s late romances involve magical elements and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s.Most of the studies focus on the divinity,redemption,moral influence,narrative structure and moral functions,which belongs to a mode of established discussions.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as the key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Shakespeare’s romances works through the liminality of the space,both presenting growing rituals on the fringe of the noble class,showing character’s political concern in spatial change.The outline of an early modern British cultural landscape arises from it.For Shakespeare,the characters’travels are inevitable,and there is a sense of national spirituality in it.Shakespeare’s romances take those travelling characters as the carrier through the growing rituals in the spatial change.As the solid 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characters is presented,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ocial change can be interpreted.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m of Shakespeare’s romanc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early modern culture of mo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KESPEARE liminal space MOBILITY IDENTITY romancE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Acceptanc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y Overseas Readers Based on Python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4
作者 LIU Wei ZOU Jianli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3年第5期187-194,共8页
Paperless reading has become a prevalent trend among global readers,leading to the accumulation of vast amounts of reading data on numerous book websites.This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for studying translated works.This... Paperless reading has become a prevalent trend among global readers,leading to the accumulation of vast amounts of reading data on numerous book websites.This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for studying translated works.This paper utilizes Python-based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collect and analyze reader reviews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on Amazon and Goodreads,presenting trends in review volume,word cloud maps,and readers’emotional attitudes in a quantitative manner.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overseas readers generally exhibit a positive emotional tendency toward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recognize its cultural value.However,negative opinions do exist,focusing on aspects of the book’s quality,such as printing quality and proofreading.These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foreign translation of canonical tex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readers’comment emotional analysis
下载PDF
呼应“五四”的《劳工之爱情》:底层浪漫、上海想象与影业拓展
5
作者 张春 孙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30,共8页
1922年,由明星公司出品的《劳工之爱情》是我国现存可以观看的最早电影。重温这部百年前的电影短片,可以感受到明星公司顺应时势,在电影制作方面呼应“五四”,不断强化“劳工+爱情”的故事表达,隐喻阶层固化和传统礼俗的逐渐坍塌。上海... 1922年,由明星公司出品的《劳工之爱情》是我国现存可以观看的最早电影。重温这部百年前的电影短片,可以感受到明星公司顺应时势,在电影制作方面呼应“五四”,不断强化“劳工+爱情”的故事表达,隐喻阶层固化和传统礼俗的逐渐坍塌。上海作为早期电影的主要故事场所,也被传播成为“十里洋场”繁华与蛮荒共存的合成符号。明星公司的商业探索,还突出地表现在精准服务大众,注重雅俗共赏,而这也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电影创作提供了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工之爱情》 明星公司 五四运动 底层突围 商业探索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的中外科幻爱情片
6
作者 黄鸣奋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4-126,155,共24页
作为类型电影,科幻片的特点是以科技为参照系,爱情片的特点是围绕婚恋关系来构思,科幻爱情片是它们彼此渗透的产物。与其他类型的爱情片相比,科幻爱情片的特色是以科技为参照系放飞想象,设想各种跨越天体界限、物种界限和人机界限的爱情... 作为类型电影,科幻片的特点是以科技为参照系,爱情片的特点是围绕婚恋关系来构思,科幻爱情片是它们彼此渗透的产物。与其他类型的爱情片相比,科幻爱情片的特色是以科技为参照系放飞想象,设想各种跨越天体界限、物种界限和人机界限的爱情,审视其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与其他类型的科幻片相比,科幻爱情片的特点是围绕婚恋关系展开时间想象、空间想象和末日想象。中西方科幻爱情片都打上了各自文化背景烙印。西方作品比较重视社会观念的表达,我国作品比较重视道德理想的弘扬。无论中方还是西方,科幻爱情片都重视科技与爱情的互动,其要旨是将未来科技发展(或科技反常应用)当成引子,表现对人性、人情、人类命运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创意 爱情片 中外比较研究
下载PDF
异的考验与译的选择——蓝碁《西厢记》法译本的评介与反思
7
作者 杨晓玮 张蔷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4年第2期15-21,90,共8页
“异”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概念,译者对异的态度决定其翻译选择,进而影响着译本的面貌。对外国读者而言,中国古典戏剧在文学体裁、语言风格及文化风貌上展现了极大的他异性,其海外译介遭遇重重考验。2015年,法国美文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古典... “异”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概念,译者对异的态度决定其翻译选择,进而影响着译本的面貌。对外国读者而言,中国古典戏剧在文学体裁、语言风格及文化风貌上展现了极大的他异性,其海外译介遭遇重重考验。2015年,法国美文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古典戏剧代表作《西厢记》的最新法译本。该译本由法国当代汉学家蓝碁翻译,是中国古典戏剧海外译介的新里程碑。本文以该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体裁、语言形式及文化要素三个角度探究译者面对中国古典戏剧文本的他异性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蓝碁秉持着尊重他异性的态度,提倡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保留并传递作品体裁、语言和文化的他异性。蓝碁的《西厢记》法译本为思考中国古典戏剧如何“走出去”,推动中外文学互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异性 翻译伦理 翻译选择 《西厢记》 蓝碁
下载PDF
家族主义的文化规范与个体化的婚恋抗争——打工流动背景下农村青年婚恋中的女性地位与实践逻辑
8
作者 曹锐 陈蓓丽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0-128,共9页
打工流动背景下农村男青年婚恋困难的实践场域中,女性徘徊在传统的家族主义文化规范与个体化的自由追求中,扮演着服从规范又转移责任以表达抗争的角色。女性青年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传统家族主义导向的性别观念体系的规训,承受着兄弟婚姻... 打工流动背景下农村男青年婚恋困难的实践场域中,女性徘徊在传统的家族主义文化规范与个体化的自由追求中,扮演着服从规范又转移责任以表达抗争的角色。女性青年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传统家族主义导向的性别观念体系的规训,承受着兄弟婚姻支付的代内转移,在婚恋择偶中表达着个体化抗争,把生活责任与母性角色转移给代际老人,尝试着自由爱情与个体化生活的实践。只有在农村性别平等的亚文化场域下、在积极健康的婚育环境氛围中,女性价值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性别角色才能得到积极的发挥,也才能真正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而再反过来促进婚姻家庭的稳定与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婚恋 家族主义 个体化 性别平等
下载PDF
《三国志演义》批评曹操形象的小说化书写——以其“喜”“笑”为阐述中心
9
作者 吴思淇 邓雷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5-81,共7页
曹操奸雄形象的生成有其历史性过程,由正史到小说,再到小说内部不同版本,对于曹操“喜”“笑”的关键情绪书写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呈现的客观变化,是曹操形象逐渐小说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小说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敏锐的结合。小说... 曹操奸雄形象的生成有其历史性过程,由正史到小说,再到小说内部不同版本,对于曹操“喜”“笑”的关键情绪书写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呈现的客观变化,是曹操形象逐渐小说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小说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敏锐的结合。小说通过叠合、增删和衍生等方式,使曹操的“喜”与“笑”比正史书写更具备曲折与戏剧的一面,也展现曹操喜怒无常的奸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三国志演义》 小说化
下载PDF
制造刘伯温:刘基形象构建与传播刍议
10
作者 吕杨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8-97,共20页
明代开国文臣刘基在民众心目中是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才能不逊于张良、诸葛亮的高大形象。事实上,刘基只是朱元璋创业和开国时期众多幕僚之一,在世时宦海沉浮并不得志。刘基去世后,由于他是唯一未遭政治清算的开国伯爵,且具备天文知识,... 明代开国文臣刘基在民众心目中是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才能不逊于张良、诸葛亮的高大形象。事实上,刘基只是朱元璋创业和开国时期众多幕僚之一,在世时宦海沉浮并不得志。刘基去世后,由于他是唯一未遭政治清算的开国伯爵,且具备天文知识,故成为史家拔高、吹捧朱元璋的最佳陪衬人选。基于此原因,明代史家对刘基的传记书写刻意模仿《史记·留侯世家》的书写模式,受三国文化影响,又融入了大量三国文化元素。此类历史书写模式,虽然使刘基迅速登上神坛,并为民众所接受,但却导致刘基的历史叙述严重失真。特别是在明清野史、民间传说穿凿附会、层累叠加下,经浙籍官员推波助澜,被官方有意制造的刘伯温形象通过小说、话本、戏剧等文学形式进行传播,使刘基历史地位陡升,但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的历史事迹却早已失去本来面貌。时至今日,民间只知制造出的刘伯温,而不知历史上真实的刘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基 朱元璋 《史记》 《三国演义》 浙籍官员
下载PDF
论《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的时间性结构
11
作者 遇美娜 王钢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2-87,108,共7页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被认为结构松散、混乱而饱受争议。但从时间性结构的角度来看,该剧也有可取之处,主要呈现出完整、富有意义的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一是超越现在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二是回溯历史的...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被认为结构松散、混乱而饱受争议。但从时间性结构的角度来看,该剧也有可取之处,主要呈现出完整、富有意义的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一是超越现在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二是回溯历史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三是指向未来的时间性结构模式。这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显示了莎士比亚对人与时间关系的深邃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传奇剧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时间性结构
下载PDF
《三国演义》数字出版领域本体构建基础研究
12
作者 万钟诺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论证语义出版的领域本体构建理论运用于文艺作品数字出版的可行性,说明《三国演义》在严肃历史类长篇小说中的代表地位,提出对《三国演义》进行本体构建研究可对其余类型小说进行本体构建起到触类旁通作用。其后阐述领域本体构建在出版... 论证语义出版的领域本体构建理论运用于文艺作品数字出版的可行性,说明《三国演义》在严肃历史类长篇小说中的代表地位,提出对《三国演义》进行本体构建研究可对其余类型小说进行本体构建起到触类旁通作用。其后阐述领域本体构建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现状,进一步分析适用于《三国演义》领域本体构建的原则和方法,将“明确性”“一致性”“扩展性”“智能性”“开放性”五大原则作为《三国演义》本体构建的原则,在七步法等国际惯用本体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拟定九步法作为《三国演义》本体构建的方法论。之后,实际推演九步法中五步可用人工编辑方式验证的步骤用以验证本体构建运用于《三国演义》的可行性。最后,本研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数字出版 领域本体构建 语义出版
下载PDF
学术史思维与时代性意识——论中国“通俗史学”发展的源流、路径及意义
13
作者 王亮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0-91,共12页
学界对中国“通俗史学”研究的重要分歧在于对史学“娱乐化”(作品)的理解与接受,辨证该问题需从中国“通俗史学”自身的发展史及其学术功用之实践入手。从中国“通俗史学”发展的渊源来看,其历程至迟于唐代已开始,这个历史过程可以20... 学界对中国“通俗史学”研究的重要分歧在于对史学“娱乐化”(作品)的理解与接受,辨证该问题需从中国“通俗史学”自身的发展史及其学术功用之实践入手。从中国“通俗史学”发展的渊源来看,其历程至迟于唐代已开始,这个历史过程可以20世纪初“新史学”的提出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从“通俗史学”普及历史知识、延伸正统史学社会功能的角度看,中国“通俗史学”的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条以通俗历史读物等简化正统史学的形式为主,一条以讲史等娱乐性活动的形式为主。历史地看,两条路径下的史学“通俗化”发展均促进和实现了历史意识及史学意识的深化,延伸了史学本身在教化、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因此,当下的“通俗史学”研究应以时代意识来重新定位史学“娱乐性”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史学 正统史学 历史演义 历史意识 史学意识
下载PDF
《三国演义》“倚夜”结纂的叙事效果及其意蕴
14
作者 许中荣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22-127,共6页
《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一部掩映在夜色中的政治史、军事史。罗贯中不仅通过战争、谋议的“夜间化”,增强政治、军事中波诡云谲的戏剧效果;而且以灯烛、火把等光源实现场景或人物的聚焦,强化叙事场景或人物的视觉冲击力;同时,... 《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一部掩映在夜色中的政治史、军事史。罗贯中不仅通过战争、谋议的“夜间化”,增强政治、军事中波诡云谲的戏剧效果;而且以灯烛、火把等光源实现场景或人物的聚焦,强化叙事场景或人物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他还有意识地借助星、月等“闲笔”烘托氛围,从而赋予小说叙事盎然的诗意情调。此外,《三国演义》还有意识地借助秋夜、冷月等自然界中带有“寒意”的事物,或是通过“占星”与“夜梦”等命定式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或是以“互涉”的形式把小说文本引入悠远的历史语境,从而赋予小说叙事苍凉的历史情韵与厚重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倚夜”结纂 叙事方式 文学兴味 历史情韵
下载PDF
庞统容貌“丑化”的文化意蕴
15
作者 许中荣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9,共5页
《三国演义》中庞统容貌的“丑化”并非是意在通过容貌贬低庞统,以达到凸显诸葛亮完美形象之目的。庞统容貌的“丑化”包含了三层内涵:一是,通过人物的“貌陋”,以示其“长相不凡”,并在“畸人”观的影响下,表达“外丑内美”的写人意图... 《三国演义》中庞统容貌的“丑化”并非是意在通过容貌贬低庞统,以达到凸显诸葛亮完美形象之目的。庞统容貌的“丑化”包含了三层内涵:一是,通过人物的“貌陋”,以示其“长相不凡”,并在“畸人”观的影响下,表达“外丑内美”的写人意图;二是,“貌陋”作为“失威仪之制”的一种表现,源自古代对狂士群体的一种形象期待,借以彰显庞统的狂士气质;三是,庞统的“貌陋”与其政治上的失意,在“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择才观的文化传统中,也流露了深沉的“士不遇”的悲情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庞统 丑化 畸人 狂士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资源知识挖掘与可视化研究——以《隋唐演义》为例
16
作者 董守轩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文章从数字人文角度出发,以图书馆馆藏资源及各类电子数据库为主要来源,运用SNS、Python、Gephi、QGIS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数据模型和传统图表结合的形式,绘制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人物关系及时空分布的可视化图谱。相关的分析结果有... 文章从数字人文角度出发,以图书馆馆藏资源及各类电子数据库为主要来源,运用SNS、Python、Gephi、QGIS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数据模型和传统图表结合的形式,绘制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人物关系及时空分布的可视化图谱。相关的分析结果有助于完成古籍的深入挖掘,丰富人文研究的范式,为古籍资源的整合与知识数据的联结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隋唐演义》 人物关系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材、情、笔:《诗》《辞》浪漫之不同
17
作者 张江红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7-132,共6页
《诗》《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之源,此语鲜明,但可能造成“《楚辞》不够现实,《诗经》不大浪漫”的误会。澄清它们都有兼容现实和浪漫的性质,并加以区别,可根除误解。《诗》《辞》的浪漫有学术性和生活化两重解读,前者侧重... 《诗》《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之源,此语鲜明,但可能造成“《楚辞》不够现实,《诗经》不大浪漫”的误会。澄清它们都有兼容现实和浪漫的性质,并加以区别,可根除误解。《诗》《辞》的浪漫有学术性和生活化两重解读,前者侧重作者情怀,《诗经》浪漫说属此;后者侧重作品素材,《楚辞》浪漫说属此。研究发现:“超经验”是《诗》《辞》浪漫的通式,在二书的素材、情怀和笔法三个生成点上都有落实,分别具体化为“超现实”“超感人”“超新颖”三个局部特征。二书的浪漫生成点的分布情况和兼容程度都有不同,因此,造成《诗》《辞》浪漫的感染力不同——前者源自情怀的浪漫更感人,成于笔法的浪漫更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楚辞》 浪漫 素材 情怀 笔法
下载PDF
地域风俗与历史传奇的多重书写——论熊式一长篇小说《天桥》
18
作者 温江斌 朱惠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0-93,共4页
长篇小说《天桥》主人公李大同的人生经历展示出一部家族兴衰史和社会演变史,形成了丰富的美学意蕴。小说通过江西乡间风景、风俗民情、生活场面及俚语俗语的书写背景使文本更具独特的“中国性”,同时全面展示了晚清社会世相、大革命的... 长篇小说《天桥》主人公李大同的人生经历展示出一部家族兴衰史和社会演变史,形成了丰富的美学意蕴。小说通过江西乡间风景、风俗民情、生活场面及俚语俗语的书写背景使文本更具独特的“中国性”,同时全面展示了晚清社会世相、大革命的无序混乱等,将曲折的中国近现代史予以具象展示。《天桥》以李明建造天桥始,又以李大同再建天桥终,呈现出“戏剧性”的线性结构;同时,文本在幽默诙谐与沉重的历史演义中传递了国人向世界寻求理解沟通的深切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式一 《天桥》 地域风俗 历史演义 沟通世界
下载PDF
谈《西厢记》教学过程中对红娘形象的解读
19
作者 马嘉璐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32-135,共4页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剧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以深邃的思想道德力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当时的剧坛。在《西厢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红娘鲜明的性格——大胆泼辣、充满反叛精神入手,谈红娘不仅促成崔张二人...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剧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以深邃的思想道德力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当时的剧坛。在《西厢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红娘鲜明的性格——大胆泼辣、充满反叛精神入手,谈红娘不仅促成崔张二人的结合,而且勇敢地与老夫人进行斗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一被自由思想所支配的婚姻里,红娘始终是主宰着斗争进程的主要角色。用问题带动学生深入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塑造人物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红娘 形象分析 戏剧冲突 教学
下载PDF
从口头文献的词汇考证科尔沁口语的古词——以布仁巴雅尔演述的《三国演义》为例
20
作者 《中国蒙古学(蒙文)》 2024年第3期39-46,206,共9页
词义不仅是人类思维过程的产物,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某些词语的古词义可能在该语言的方言或土语中保留下来,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1984年8月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 词义不仅是人类思维过程的产物,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某些词语的古词义可能在该语言的方言或土语中保留下来,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1984年8月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胡尔奇布仁巴雅尔演述的62小时胡仁·乌力格尔作品《三国演义》的词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作品的词汇。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词汇中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语古词语,并证实科尔沁土语中的古词语仍保留着蒙古语古词语的原义。探析口头文献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词汇中出现的古词语对研究现代蒙古语的科尔沁土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文献 《三国演义》 科尔沁土语 古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