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现代江西知识人公共交往、传播媒介实践与思想认同的个案——胡先骕、王易交游考述
1
作者 张国功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43,共8页
胡先骕与王易是江西近现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两人因乡缘、学缘等多维的社会关系而交游密切。两人在1930年代共同参与著名思想文化刊物《学衡》的编撰工作,抗战情境下把《学衡》精神扩大传播到江西,创办《文史季刊》。胡先骕与王易在诗词... 胡先骕与王易是江西近现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两人因乡缘、学缘等多维的社会关系而交游密切。两人在1930年代共同参与著名思想文化刊物《学衡》的编撰工作,抗战情境下把《学衡》精神扩大传播到江西,创办《文史季刊》。胡先骕与王易在诗词创作理念、文学观念、教育观念、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等方面高度契合。胡先骕与王易的交游,是近现代江西知识人公共交往、传播媒介实践与思想认同的一个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先骕 王易 学衡派 《文史季刊》 文化保守主义
下载PDF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被引量:9
2
作者 乐黛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共6页
《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昌明国粹”方面,《学衡》派不同意自由派的“弃旧图新”,更不同意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而认同于以“存旧立新”、“推陈出新”或“层层递嬗而为新”的新人文主义;在“融化新知”方面,... 《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昌明国粹”方面,《学衡》派不同意自由派的“弃旧图新”,更不同意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而认同于以“存旧立新”、“推陈出新”或“层层递嬗而为新”的新人文主义;在“融化新知”方面,《学衡》派反对“窥时俯仰”、“惟新是骛”,强调摒除西洋文明根据其特殊之历史、民情等为解决一时一地问题而发的部分,而寻求其具有普遍永久性的、真正属于世界的西方文化。在古今中西的坐标上,《学衡》派一方面不同意革命论和进化论,与激进派和自由派相抗衡;另一方面强调变化和发展,因而超越了当时的旧保守主义;在引介西学方面则以全面考察,深及根底,取我所需,抛弃长期纠缠的“体用”框架而独树一帜,成为2 0世纪初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文化启蒙运动 自由派 激进派 现代保守主义
下载PDF
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 被引量:9
3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43,共13页
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分别服膺生命哲学与新人文主义,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同中有异。其同,包括反对"科学万能"论、肯定宗教的价值、倡言"合理的人生观"和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等。其异,则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分别服膺生命哲学与新人文主义,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同中有异。其同,包括反对"科学万能"论、肯定宗教的价值、倡言"合理的人生观"和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等。其异,则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有认同、参与和公开立异之分;于"合理的人生观"的具体内涵,存在强调个性发展、本能发舒与强调"以理制欲"的深刻分歧;于中西文化融合,又有着眼于东西文化之别与突出人类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之不同。20世纪初年国人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并存,正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其同进一步扩大了反省现代性思潮的整体声势与影响,其异同样形成了某种张力,从而使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获致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东方文化派 学衡派 反省现代性
下载PDF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被引量:6
4
作者 俞兆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1,共8页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建构纳入这一思潮中考察 ,才能探明缘发的起因 ,才能符合新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格律诗派 新人文主义 新月诗旅 学衡派
下载PDF
白璧德人文主义及其对当下中国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薛颖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110,共6页
白璧德通过对其所处时代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了科学人道主义与情感人道主义两种过度的自然主义,同时阐明其人文主义思想。白璧德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与学衡派有着不解之缘。随着新世纪对《学衡》研究的升温,白璧德思想对于当... 白璧德通过对其所处时代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了科学人道主义与情感人道主义两种过度的自然主义,同时阐明其人文主义思想。白璧德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与学衡派有着不解之缘。随着新世纪对《学衡》研究的升温,白璧德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意义也逐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璧德 人文主义 学衡派 启示
下载PDF
社团运作与中国新文学的文派制衡格局 被引量:6
6
作者 朱寿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2,共8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文学社团的文派制衡有密切关系。多元化的文派制衡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高起点运作的格局。当传统旧文学作为强势文化占据社会文化中心的时候,新文学必须结成具有现代内涵和反抗精神的文派对旧文学提出制衡的要...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文学社团的文派制衡有密切关系。多元化的文派制衡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高起点运作的格局。当传统旧文学作为强势文化占据社会文化中心的时候,新文学必须结成具有现代内涵和反抗精神的文派对旧文学提出制衡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意向,于是,《新青年》社、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的组成又有了新的意义;当新文学对于传统旧文学和通俗文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成功占据了时代文化中心的时候,新文化在时代潮流的推涌和世界洪流的裹挟中成为一种支配性的话语霸权,虽然根深蒂固但已经边缘化了的传统文化也必须形成或者借助一定的文派力量才能够发出反抗的声音,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甲寅派、学衡派,甚至倡导整理国故备受新文化责难的努力社,以及从一个特别的方面客观上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进行文派制衡的鸳鸯蝴蝶派,都具有了另一种价值。甲寅派对于激进的汉字拉丁化的遏制,学衡派提出将白话和文言都当作现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成分,鸳鸯蝴蝶派在文学的市场化方面给予新文学可能的制衡价值,都应得到公正的估价。同时,新文学内部也会出现不同文派相互砥砺相互约束的局面,这样才能保证新文学的丰富与繁荣。而所有这些文派都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单枪匹马可以运作成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文学社团和文人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文派制衡 社团 甲寅派 学衡派 鸳鸯蝴蝶派
下载PDF
学衡派五四观的哲学审视——兼论学衡派现代性诉求的独特禀性 被引量:5
7
作者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6-12,30,共8页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吴宓等留美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思、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吴宓等留美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思、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又不赞成以西方晚近某家某派标举西方文化的文化观,而是主张新旧相对论,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当明其源流,融会贯通,以建设真正的新文化。学衡派现代性源自传统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现代化即西化的立场构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另一种文化启蒙,当给予正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文化运动 现代性 古今中西
下载PDF
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被引量:4
8
作者 郑大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16,共7页
学衡派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保守主义的文化派别,主要是因为其重要思想特征就是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而被认为是反对新文化。其实,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新文化,而在于如何建设新文化;不在于革新还是守旧,而在于如何革... 学衡派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保守主义的文化派别,主要是因为其重要思想特征就是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而被认为是反对新文化。其实,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新文化,而在于如何建设新文化;不在于革新还是守旧,而在于如何革新;不在于拒绝还是引进西方文化,而在于应在什么原则下进行。从学理的层面分析,二者的理论各有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文化运动 论争 评价
下载PDF
反思现代性:吴宓新人文主义文化观的价值与局限 被引量:3
9
作者 曹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1,共8页
中西古今之争是晚清启蒙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核心命题。吴宓作为学衡派的主要代表,往往被看作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和对立面,但吴宓却自我表白是"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的"。那么,吴宓所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 中西古今之争是晚清启蒙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核心命题。吴宓作为学衡派的主要代表,往往被看作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和对立面,但吴宓却自我表白是"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的"。那么,吴宓所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张力和冲突何在?他所主张的新人文主义对于反思现代性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学衡派为何不能进入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的主流?本文从吴宓所倡导和践行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和教育观两个方面求解,并以此揭示吴宓的学衡主张对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白壁德 新人文主义 学衡派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视阈中的“学衡派”和保守主义思潮 被引量:1
10
作者 管兴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0-125,共6页
本文就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视域中的"学衡派"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关联进行探讨,当前的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在对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和保守派的纷争的追述中,关注到胡适等激进派虽取得胜利而后撤,吴宓... 本文就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视域中的"学衡派"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关联进行探讨,当前的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在对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和保守派的纷争的追述中,关注到胡适等激进派虽取得胜利而后撤,吴宓等"学衡派"虽失败却能坚持等重要文化现象。并通过纵横比较,指出胡适等人主要是人道主义者,而吴宓等人主要是人文主义者;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文学中存续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民国时期"学衡派"的影响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具体论述中,指出了不同文化派别各自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激进主义 保守主义 1980年代
下载PDF
“诗辨”传统与学衡派“新诗”概念的形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黎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学衡派的"新诗"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在中国"诗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诗文之辨,确立"诗的文字"之于诗歌的必要性;通过"音节"辨析,确认韵律节奏之于诗歌的重要性;通过中外和古今之辨,确立诗歌的... 学衡派的"新诗"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在中国"诗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诗文之辨,确立"诗的文字"之于诗歌的必要性;通过"音节"辨析,确认韵律节奏之于诗歌的重要性;通过中外和古今之辨,确立诗歌的汉语特性和旧格律的价值。学衡派还主张在坚持诗体之"常"的前提下,寻求诗歌表现内容的"变"。这种文体改良观一方面体现了对文学传统和文学规律的充分尊重,但另一方面也显得墨守成规,缺乏开拓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诗” “诗辨”传统
下载PDF
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上)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忠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78-86,92,共10页
南高史地研究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社团,实行导师制,主要的导师为柳诒徵和竺可桢;会员中的骨干为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和刘扌炎藜等人。上述诸人因为学术旨趣相近,在史地研究会及其会刊《... 南高史地研究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社团,实行导师制,主要的导师为柳诒徵和竺可桢;会员中的骨干为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和刘扌炎藜等人。上述诸人因为学术旨趣相近,在史地研究会及其会刊《史地学报》停止活动后,另行活动,最终形成了现代学术史上与学衡派有紧密关系的南高史地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高史地研究会 南高史地学派 学术旨趣 学衡派
下载PDF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星 《唐都学刊》 200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求新 ,建设新文化的方案 ,这对于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儒学 现代诠释 孔子 中国 文化建设
下载PDF
“学衡派”与新文学者诗学理念异同论——以胡先骕与胡适为代表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军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51,共6页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 学者大多将"学衡派"放置在一个与新文学者尖锐对立的层面,笔者细读诗论原典却发现,"学衡派"与新文学者的诗学理念既对立冲突,又相反相成。冲突集中在变革是否须付诸实践尤其是诗的体式是否须变革,但有关中国诗歌面临困境亟需变革和承继中国诗学优良传统等方面,却心存默契甚至相反相成。文学革命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健康的发展便与此有关。以胡先骕与胡适为代表,从两种诗学理念之冲突焦点、两种诗学理念之主要区别、两种诗学理念之内在默契三方面可见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可探寻形成他们之间差异及默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文学者 诗学理念 异同
下载PDF
伦理精神——学衡派与新文化派伦理论争的核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旭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25-31,共7页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共同参与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伦理启蒙。两派伦理论争的核心在于伦理精神的不同,这源于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性论和价值观。新文化派持进化论、唯物论以及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人性自然,趋乐避苦,人人都有满足人性欲求的自...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共同参与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伦理启蒙。两派伦理论争的核心在于伦理精神的不同,这源于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性论和价值观。新文化派持进化论、唯物论以及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人性自然,趋乐避苦,人人都有满足人性欲求的自由,自由即是新的伦理精神。学衡派坚持"一""多"融合的世界观和善恶二元的人性论。主张以理制欲,归于"中道"的伦理精神,认为新文化派的主张使人流于自然,堕于禽兽。两派均未忽略伦理精神的"中道"性质,但因批判对象不同而有所侧重,从而导致某种失衡。虽然两派的伦理精神具有互补性,但救亡压倒启蒙的现实,致使中国伦理精神的近代转型在新文化派的主导下失去了应有的平衡,甚至分裂。今天的伦理困境就源于这伦理精神的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派 学衡派 伦理精神 自由 中道
下载PDF
沉默·抵制·反抗——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的“学衡派”文人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建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3-140,共8页
"学衡派"文人与胡适的思想主张向来不合,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姿态也是胡适所不赞同的。不过,在1949年之后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当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被迫批判胡适的时候,"学衡派"文人的表现耐人寻味,他们并没有人云... "学衡派"文人与胡适的思想主张向来不合,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姿态也是胡适所不赞同的。不过,在1949年之后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当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被迫批判胡适的时候,"学衡派"文人的表现耐人寻味,他们并没有人云亦云地跟风批判胡适,而是有人保持沉默,有人公开抵制,也有人给胡适的学生俞平伯写信,表达对俞平伯的同情与理解。这其中,可以作为代表的是胡先骕、汤用彤、吴宓和陈寅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思想批判运动 学衡派”文人
下载PDF
《学衡》办刊宗旨的内在精神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昭昭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23-126,共4页
《学衡》杂志没有政治背景和经费支撑,在吴宓、柳诒徵等的维持下,出版79期,运转至1933年,成绩斐然,这得益于学衡派对《学衡》办刊宗旨的坚守。学衡派从学术研究的规律出发,秉持精审精神,以"正名"为武器梳理问题的来龙去脉,以... 《学衡》杂志没有政治背景和经费支撑,在吴宓、柳诒徵等的维持下,出版79期,运转至1933年,成绩斐然,这得益于学衡派对《学衡》办刊宗旨的坚守。学衡派从学术研究的规律出发,秉持精审精神,以"正名"为武器梳理问题的来龙去脉,以中正的态度评价是非,这是《学衡》办刊宗旨的内在精神,也是学衡派学术研究践行的原则,更是融入了学衡派教书育人的实践。他们的思考、选择和实践值得当今学界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学术批评 反思
下载PDF
学衡派与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萌芽 《殷都学刊》 2007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学衡派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流派,与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吴宓、胡先■、刘诒徵等学衡派成员都受到宋诗派较大影响。学衡派内部也有唐宋诗之争,这种冲突之所以没有酿成大的论争,有着复杂的原因。
关键词 学衡派 吴宓 宋诗运动
下载PDF
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相银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9-102,共4页
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是一场"迟到的批评",学衡派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胡适,然而论战中胡适始终缺乏积极回应,而学衡派面对五四新文化派的反击也同样不予正面应对,于是造成批评时共同"在场"却又批评对象"... 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是一场"迟到的批评",学衡派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胡适,然而论战中胡适始终缺乏积极回应,而学衡派面对五四新文化派的反击也同样不予正面应对,于是造成批评时共同"在场"却又批评对象"缺席"的错位现象。学衡派有自己的文化重构理想,他们主张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加以熔铸贯通的文化整合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学衡派 文学批评 文化观
下载PDF
在情感与理性间游走:“学衡派”与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雪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4,共5页
五四时期新文化主流所译介的西方浪漫主义诗潮过于强调其政治功能,却忽视了其对诗艺的追求。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学衡派"对浪漫主义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信奉新人文主义对理性的崇尚,对浪漫主义思潮多持批判态度,这导致... 五四时期新文化主流所译介的西方浪漫主义诗潮过于强调其政治功能,却忽视了其对诗艺的追求。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学衡派"对浪漫主义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信奉新人文主义对理性的崇尚,对浪漫主义思潮多持批判态度,这导致其在理论主张与文学实践之间一定的隔膜。本文分析了"学衡派"在对待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与新文化主流迥然有别的旨趣及其译诗,认为其践行了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对诗艺的要求,应被视为有益于新文学健康发展的精神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人文主义 浪漫主义 译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