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7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ology in the Light of Fundamental Sciences
1
作者 Bychkov Serguei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24年第1期84-112,共29页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seism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processes and causes of seismic phenomena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i.e.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movement of blocks of rocks...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seism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processes and causes of seismic phenomena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i.e.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movement of blocks of rocks of the Earth’s crust and mantle and related phenomena. Seismology conducts research in the following areas and is designed to scientifically explain two main issues: 1) Study of the nature of seismic phenomen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Earth. Why, how and where do seismic impacts occur? 2) Protecting humanity from the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of seismic events. Is it possible to predict seismic impacts? Like any other scientific discipline, seismology is obliged to follow the laws of science and it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is article is devot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violations of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science committed by seismologists in the study of seismic processes and raises the question of compliance of the stated research directions with the current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swering point No. 1, regard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it is possible to recognize some successes of seismology, which nevertheless cause great doubt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of geophysicists, because if the stratigraphic data of ultra-deep wells often refute [1] the conclusions made by seismologist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crust at shallow depth, then to assert something unambiguously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mantle and at the present stage, seismology cannot. Answering the main questions of seismology, why seismic phenomena occur, and how earthquake energy is formed, seismologists have not had, and have not. Answering point No. 2, we can confidently say that in the matter of forecasting seismic phenomena, seismology has not advanced one iota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as seismologists have been confused in the 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algorithms, they are also confused without any hope of success. All that modern seismology can “boast” is the theory of Elastic recoil [2], the absurdity of which does not cause any doubt among the progressive part of geophysicists. But,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leading scientists-seismologists continue to piously believ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Elastic Recoil theory puts seismology in a humiliating position, because Mr. Reid’s theory is the clearest example of a false theory based on scientific incompetence of scientists, a model of brazen viol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science and the foundation of false and ignorant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achieved, or rather on their absence, we regret to draw a sad conclusion: modern seismology is in the deepest decline, the cause of which is the incompetence of researchers as a result of their catastrophically low level of academic training, who stuf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with scientific geophysical rubbish, breeding similar ignoramuses in seismology. We understand that by asserting this, we offend most seismologists, but it is impossible to continue to tolerate this state of affairs in geophysics, because: “Amicus plato, sed magis amica est veritas.” Obviously, the time has come for a new meteorologist, Alfred Wagener [3], who will come and teach seismologists not to guess on coffee grounds, but to investigate seismic processes using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science. In this article, we not only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for the unsatisfactory state of affairs in seismology, but also give ou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of why earthquakes occur and how seismic energy is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OLOGY EARTHQUAKE Fundamental Laws of Science
下载PDF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Advances in Neutrosophic and Plithogenic Sets fo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Theory,Models,and Applications
2
作者 S.A.Edalatpanah Florentin Smarandache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3年第2期817-819,共3页
Recently,research on uncertainty modeling has been progressing rapidly,and many essential and breakthrough studies have already been done.There are various ways to handle these uncertainties,such as fuzzy and intuitio... Recently,research on uncertainty modeling has been progressing rapidly,and many essential and breakthrough studies have already been done.There are various ways to handle these uncertainties,such as fuzzy and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Although these concepts can take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 various real-world issues,they cannot address all types of uncertainty,such as indeterminate and inconsistent information.The neutrosophic theory founded by Florentin Smarandache in 1998 constitutes a further generalization of fuzzy set,intuitionistic fuzzy set,picture fuzzy set,Pythagorean fuzzy set,spherical fuzzy set,etc.Since then,this logic has been applied in variou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m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ertainty modeling various science engineering domains
下载PDF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aganda Work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New Era : A Case Study of Changli Pomology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3
作者 Lixian CUI Jinli LIU +1 位作者 Qingming ZENG Zheng CHE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3年第9期22-24,共3页
Taking Changli Fruit Tr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as an example,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paganda work in agricultu... Taking Changli Fruit Tr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as an example,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paganda work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paganda work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targeted evaluation mechanism,lack of distinctive publicity forms,and weak news sensitiv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aganda workers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strategi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system,improving incentive policies,deeply exploring propaganda content,leveraging the joint advantages of new and traditional media,and cultivating and tra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aganda teams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REINFORC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aganda Changli Pomology Institute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对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研究的计量分析
4
作者 胡鹏杰 杜彦锫 +3 位作者 夏冰 仇浩 吴龙华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55,共11页
为全面了解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WoS自带分析工具、HistCite引文图谱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0—2021年间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的... 为全面了解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WoS自带分析工具、HistCite引文图谱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0—2021年间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该方向的发文量逐年稳步增长,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目前土壤胶体影响重金属行为研究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和研究机构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高的期刊为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主要研究学科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土壤胶体颗粒粒径分级与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土壤胶体的释放、沉积及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和“土壤胶体颗粒的迁移机制与迁移模型研究”为主要的研究主题,人工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的行为、迁移转化以及生物有效性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利用场流分离技术结合单粒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技术,探讨土壤胶体与人工纳米颗粒之间发生的复杂相互作用及其对人工纳米颗粒迁移归趋与环境命运的影响,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重金属 Web of Science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全球小麦低温逆境的研究态势分析
5
作者 张林 陈翔 +5 位作者 刘绿洲 陈建 张梦祥 任驿 魏凤珍 李金才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7,共12页
低温逆境已成为限制全球小麦稳产丰产与优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为客观全面地了解全球小麦低温逆境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00-2020年发表的以“小麦”和“低温”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 低温逆境已成为限制全球小麦稳产丰产与优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为客观全面地了解全球小麦低温逆境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00-2020年发表的以“小麦”和“低温”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检索到与主题密切相关的475篇文献从发文数量、发文国家、发文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小麦低温逆境领域年发文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以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的农业大国均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美国学者Skin⁃ner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与其他学者合作密切的有李向楠和Fowler;该领域文献多发表于《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和《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优质期刊上;俄罗斯科学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耐低温小麦新品种培育、耐寒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提高小麦产质量等方面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逆境 Web of Science 研究热点 文献分析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副凋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6
作者 张正艳 王国栋 +1 位作者 周瑞 路承彪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464-1470,共7页
目的分析近20年来副凋亡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副凋亡为主题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于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语言为英语的论著和综述,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生成知识... 目的分析近20年来副凋亡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副凋亡为主题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于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语言为英语的论著和综述,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生成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305篇文献,副凋亡研究的发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中国(106篇)和亚洲大学(韩国)分别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和机构,美国与其他国家合作更频繁。刊文量较多的期刊为《Cell death disease》《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Oncotarget》。关键词的热度分析显示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自噬、乳腺癌和肝细胞癌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论国内外副凋亡研究发展迅速,尤其在肿瘤学领域,信号通路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凋亡 Web of Science CITESPACE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研究态势分析
7
作者 曾宪楠 孙羽 +2 位作者 王麒 宋秋来 梁全喜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4-118,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2023年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领域文章。结果表明,2014-2023年全球范围内关于水稻土土壤微生物发表文章数量共计...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2014-2023年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领域文章。结果表明,2014-2023年全球范围内关于水稻土土壤微生物发表文章数量共计768篇,其中美国、印度、中国发文量排在前3位;研究机构中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位居首位,发文量达36篇;中国科学院位列第二,发文量为33篇。该领域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Microorganisms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研究学科包括微生物学、农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微生物 Web of Science 研究态势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材料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科朝 魏秋平 +3 位作者 蔡圳阳 马莉 邓泽军 王剑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的重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尚存在创业扶...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的重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尚存在创业扶持政策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待优化、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以材料学科为背景提出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宣传与落实力度、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大学生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平台等解决策略,通过高校、社会、政府三方协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学科 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 实用型人才
下载PDF
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问题研究
9
作者 王萍 刘晓岚 安立强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6,共8页
推进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提高地震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反哺”地震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薄弱的问题,本文从“政策-投入-产出”的逻辑关系,界定地震科技资源科... 推进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提高地震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反哺”地震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薄弱的问题,本文从“政策-投入-产出”的逻辑关系,界定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其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对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进行探析,并提出当前存在的困境和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科技资源 科普化
下载PDF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课程转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克松 杨欣怡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0,共8页
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命题和新挑战,其本真价值在于培养拔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本质内涵在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科技元素的融合交汇。课程是推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落地实施的关键,遵循服务国家战略驱动与融合的顶层逻辑、职业教... 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命题和新挑战,其本真价值在于培养拔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本质内涵在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科技元素的融合交汇。课程是推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落地实施的关键,遵循服务国家战略驱动与融合的顶层逻辑、职业教育提档升级的中层逻辑以及技术知识生成的底层逻辑,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课程体系形成三重导向、三元视域、三层进阶、三维一体的实践框架。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课程体系要真正落地实践,一要构建从壁垒到统合的主体协同机制,二要完善从单一到多元的资源供给机制,三要形成从祛魅到超越的运行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科教融汇 课程转化
下载PDF
食用菌产业:一个原则 一种模式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树庭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食用菌是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它们是异养生物,必须从基质中获得所有的营养需求。食用菌栽培以木质纤维素为基质,它们是农林产业副产品。这些木质纤维素材料与真菌结合后就在生物世界创造一些特殊的东西。因为食用菌的细胞壁含有几丁质而... 食用菌是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它们是异养生物,必须从基质中获得所有的营养需求。食用菌栽培以木质纤维素为基质,它们是农林产业副产品。这些木质纤维素材料与真菌结合后就在生物世界创造一些特殊的东西。因为食用菌的细胞壁含有几丁质而不是纤维素,所以它们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最近对一个4.4亿年前的蘑菇化石研究结果表明,蘑菇可能是生活在陆地上最古老的生物。食用菌生物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科学学科,它涉及蘑菇科学研究的所有方面。应用食用菌生物学主要是两个领域的研究:一个是关于食用菌生产的食用菌科学,另一个是关于食用菌产品的食用菌生物技术。因此,食用菌科学和食用菌生物技术可以说是食用菌产业的两条腿。应用食用菌生物学的目标就是解决当今世界以及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未来世界将持续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这两个问题就是食物和健康,它们紧密相关,并且我们正在试图提供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科学 食用菌生物技术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12
作者 杨永青 黎涛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8期156-15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中外数据库中有关胃肠间质瘤(GIST)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研究的侧重点和学科发展情况。方法本研究以GIST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研究为例,统计了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有记录以来至2023年6月的文献发表、关... 目的对比分析中外数据库中有关胃肠间质瘤(GIST)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研究的侧重点和学科发展情况。方法本研究以GIST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研究为例,统计了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有记录以来至2023年6月的文献发表、关键词等情况,利用趋势分析、关键词统计、基于文献可视化软件(VOSviewer)的热点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两个数据库的文献研究热点。结果有关GIST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分析的研究自1993年出现,2010年以后研究热度在不断提高;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研究热点较为集中,主要为案例分析和诊断方法比较,而WOS数据库中的文献思路和关键词涉及领域则较为开阔,通常涉及较多医学相关领域,且包含大量病情分析、模型模拟、患病机制等研究难点。结论相较于WOS数据库,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在研究深度和主要关键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文趋势 引文趋势 论文关键词 中国知网 Web of Science数据库
下载PDF
链接连接联结——中国科技网3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13
作者 黎建辉 张丽丽 +13 位作者 陈炜 刘宇德 李菁菁 马彤宇 罗泽 张海明 余宁 任勇毛 裴昶华 李健 牛铁 张波 吴开超 郑依华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CSCD 2024年第2期10-24,共15页
【目的】自1994年4月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内地开启了翻天覆地的互联网时代。历经三十年,中国科学院主导建设的学术性、非营利科研网络——中国科技网(CSTNET),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本文以中国科... 【目的】自1994年4月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内地开启了翻天覆地的互联网时代。历经三十年,中国科学院主导建设的学术性、非营利科研网络——中国科技网(CSTNET),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本文以中国科技网为案例,通过回顾三十年发展历程,管窥蠡测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方法】依托案例分析方法,本文回溯了中国科技网各个历史时期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实施,探讨了当前和未来网络创新性探索的建设性方向,并展示了基于中国科技网的典型领域应用示范以及国际化互联互通的建设情况。【结果】展望未来,明确了新一代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包括发展定位、关键技术迭代方向、一体化建设方案以及面向开放科学的探索实践等。希望上述案例分析,能够对更好地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探索科教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技网 中国科技云 网络基础设施 全球开放科学云 开放科学 互联网
下载PDF
为何以及如何实施信息科技课程:教育数字化转型视野下的新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砥 郭庆 朱莎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已经进入深水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肩负着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使命。文章深入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的问题,挖掘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典型层面...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已经进入深水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肩负着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使命。文章深入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的问题,挖掘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典型层面:制度层面的创新、物质层面的升级以及人的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地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怎么“转”的问题,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运行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科技课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中的制度耦合价值、物质统整价值、素养发展价值。随后,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中,审慎分析并指出当前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困境:在制度层面,政策理解与师资队伍发展不足;在物质层面,数字化软硬件设施与资源建设不完善;在人的层面,数字化教育实践意识与能力薄弱。最后,针对当前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的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实践策略:强化培训深度与广度,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教师培育机制;加快新教材建设步伐,完善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体系;重塑信息科技教育价值观,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重视人机协同的教学实践,促进人机融合创新发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关注师生数字素养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信息科技 课程实施 数字素养
下载PDF
日本脑计划实施的经验及启示
15
作者 刘佳 钟永恒 +4 位作者 王辉 宋姗姗 何慧丽 宋秋义 朱森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8期31-37,共7页
目前脑计划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日本脑计划启动时间较早,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与成果,可为中国脑计划的实施和优化提供经验借鉴。解析日本脑计划的发起过程、保障措施、管理结构以及主要研究成果等,发现日本脑计划... 目前脑计划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日本脑计划启动时间较早,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与成果,可为中国脑计划的实施和优化提供经验借鉴。解析日本脑计划的发起过程、保障措施、管理结构以及主要研究成果等,发现日本脑计划是在充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政府提供了稳定且充足的经费支持,由领域内号召力和影响力较高的机构统领和协调实施,人才国际化始终作为团队建设和人才政策的重要标准,同时政策体系上既有兼顾长期的战略规划又有专项的人才支持政策和脑库建设保护法律等全方位保障其顺利实施。借鉴日本经验,未来中国脑计划的实施战略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将团队建设的国际化、资金保障的稳定性、科研伦理管理的规范化、参与机构的协调性等作为主要优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计划 科研计划 战略规划 计划管理 脑科学 日本
下载PDF
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取向及重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为 高在峰 葛列众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3-382,共20页
本文首先提出了“人因科学”这一创新的学科群概念来表征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工效学、人机交互等相近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的研究角度不一样,但是它们分享共同的研究理念、对象以及目的。我们近期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新技术带来了... 本文首先提出了“人因科学”这一创新的学科群概念来表征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工效学、人机交互等相近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的研究角度不一样,但是它们分享共同的研究理念、对象以及目的。我们近期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新技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人因问题,而作为人因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从“人机交互”向“人智组队式合作”的跨时代演进。这些变化对人因科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基于非智能技术的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和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跨时代的演进,总结我们近5年所提出的一系列用于丰富人因科学研究范式的新概念模型和框架,其中包括人智协同认知系统、人智协同认知生态系统以及智能社会技术系统的模型和框架。本文进一步从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的角度进一步提升这些概念模型和框架,提出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的三种新范式取向,分析相应的应用意义,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重点的跨时代转移新特征,本文从“人智交互”“智能人机界面”“人智组队合作”三个方面展望了今后人因科学的研究重点,揭示出人因科学新研究范式取向对未来研究重点的作用。我们认为,人因科学的研究范式取向和研究重点互为影响,互为促进,智能时代的人因科学研究需要多样化、创新的研究范式取向,从而进一步推动人因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因科学 工程心理学 人因工程 研究范式取向 人智组队
下载PDF
中-美创新体系: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及启示
17
作者 李哲 杨洋 胡志坚 《中国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2,共8页
过去几十年,中美两国科技经贸合作共同塑造了“中-美创新体系”。中美创新体系正在经历从“互补型”转向“竞争型”,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斗争型”倾向。这种转型既有技术革命、数字化转型和地缘政治导致的不稳定“分离”,也有科技发展... 过去几十年,中美两国科技经贸合作共同塑造了“中-美创新体系”。中美创新体系正在经历从“互补型”转向“竞争型”,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斗争型”倾向。这种转型既有技术革命、数字化转型和地缘政治导致的不稳定“分离”,也有科技发展规律、世界经济结构、市场机制和全球挑战等催生的“双赢”与合作的稳定因素。从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周期看,中美创新体系内部围绕科技创新而产生的制度冲突、调整、适应仍将持续。保持中美创新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创新发展。对此,双方应着眼长远,坚持开放、合作、包容等原则,从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资源开放等方面共同促进体系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中美科技关系 国际科技合作
下载PDF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FAIR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18
作者 刘桂锋 陈书贤 刘琼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6,共13页
[目的/意义]评估政府开放数据平台FAIR原则的实施效果有助于平台规范标识符、统一元数据标准等,增强政府数据的发现、共享和重用。[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研法,借鉴国际代表性评估框架,结合调研构建面向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FAIR原则评估... [目的/意义]评估政府开放数据平台FAIR原则的实施效果有助于平台规范标识符、统一元数据标准等,增强政府数据的发现、共享和重用。[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研法,借鉴国际代表性评估框架,结合调研构建面向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FAIR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并选取国内外8个样本平台作为案例,从可发现、可访问等4个维度展开评估分析,比较FAIR原则实施状况和差异。[结果/结论]从永久性标识符方案、元数据标准规范、数据使用许可等方面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完善国内政府开放数据平台数据管理规范,为后续相关平台的建设与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开放数据 数据平台 FAIR原则 数据科学 开放科学
下载PDF
大食物观指导下的农业科学创新
19
作者 朱长青 王岳 +1 位作者 林良夫 孙崇德 《农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10-116,共7页
探讨了大食物观对农业科学创新的指导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提出了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农业科学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论文认为,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希望农业科学创新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 探讨了大食物观对农业科学创新的指导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提出了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农业科学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论文认为,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希望农业科学创新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丰富食物品种,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论文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基础数据少、农业生产与科技脱节、农业人才层次不均衡、农业物流体系革新慢、学科间科研水平不一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加强基因与表型研究、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等对策。进而根据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的需要,提出了鼓励农业种质原始创新、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发展等农业科学创新的具体举措。大食物观指导下的农业科学创新,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农业科学 科学创新 学科优化发展
下载PDF
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虎 陆娟娟 杨品红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86-188,共3页
生物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物化学,使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新途径。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 生物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物化学,使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新途径。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弘扬中国精神,通过传授学生知识与引导学生思想价值相结合,全面培养环境专业人才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以及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环境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