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营养对工业养殖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效应 被引量:7
1
作者 张静 高婷婷 +2 位作者 李勇 赵宁宁 马骏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1,共8页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选用体重为(145.08±0.56)g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4种饲粮蛋白质水平(41%、46%、50%和55%,即Ⅰ、Ⅱ、Ⅲ和Ⅳ组)的单因素实验74 d,研究蛋白营养变化对工业养殖大菱鲆幼鱼生长、氨氮排泄...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选用体重为(145.08±0.56)g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4种饲粮蛋白质水平(41%、46%、50%和55%,即Ⅰ、Ⅱ、Ⅲ和Ⅳ组)的单因素实验74 d,研究蛋白营养变化对工业养殖大菱鲆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鱼增重率的提高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先快后慢,Ⅲ、Ⅳ组增重率极显著高于Ⅰ、Ⅱ组18.48%–65.95%(P<0.01),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则相应下降,Ⅲ、Ⅳ组分别极显著低于Ⅰ组25.64%、28.21%(P<0.01),Ⅱ、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2)实验鱼氨氮排泄率与饲粮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即随饲粮蛋白水平提高,实验鱼氨氮排泄率呈先缓增后趋平稳趋势,饲粮蛋白含量超过50%时,排泄率急剧上升。氨氮排泄率呈明显昼夜节律性,即摄食后排泄率逐渐升高,6–8 h达排泄高峰,后逐渐降低,以此周期性循环。早投喂后6 h各组排泄率达高峰,Ⅳ组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17.95%–35.07%(P<0.01);晚投喂后8 h各组排泄率达1 d内第2次高峰,Ⅳ组极显著高于Ⅰ组31.27%(P<0.01),显著高于Ⅱ组14.25%(P<0.05);(3)17种常见氨基酸在各处理组鱼肌肉内含量丰富,总量均高于65 mg/100 mg,且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呈渐增趋势,其中,Ⅲ、Ⅳ组无论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还是鲜味氨基酸含量,均略高于Ⅰ、Ⅱ组,但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蛋白含量变化对实验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比例无显著影响。总之,饲粮蛋白水平过高,不能显著改善生长性能,却会显著提高氨氮排泄;同时,既不能改变肌肉氨基酸比例,也难以显著增加肌肉氨基酸积累。研究表明,大菱鲆幼鱼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为4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生长 氨氮排泄 肌肉氨基酸 大菱鲆 封闭循环水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雷霁霖 马爱军 +1 位作者 刘新富 门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8,共10页
采用体视镜对大菱鲆胚胎期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 ,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 ,并继续对胚后期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采用测量、手绘、照相等方法进行形态学与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大菱鲆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浮性卵鱼类基本相似 ,属... 采用体视镜对大菱鲆胚胎期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 ,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 ,并继续对胚后期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采用测量、手绘、照相等方法进行形态学与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大菱鲆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浮性卵鱼类基本相似 ,属端黄卵 ,盘状分裂。在水温 1 3℃条件下 ,约经 1 1 6h完成孵化。胚后仔、稚、幼鱼阶段 ,体背部色素逐步增深 ,鱼体逐渐由透明变为不透明 ,由两侧对称变为不对称。 3日龄仔鱼开口 ;1— 9日龄仔鱼 ,体色呈红色 ,称之为“红苗” ;1 0— 2 4日龄 ,黑色素增多 ,称之为“黑苗” ;2 5日龄以上 ,体披大量花状色素 ,称之为“花苗” ,由此鱼体变宽 ,右眼开始上升 ;30日龄苗 ,右眼已上移至头顶背部 ;35— 38日龄苗 ,右眼已完全转移至左侧 ,变态完成而达鲆鲽类所特有的形态、生态和生理状态 ;60—90日龄苗 ,背部正常体色为沙色 (sandcolor) ,全长已达 5 0— 60mm ,可以作为商品苗出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胚胎 幼鱼 发育 仔鱼 稚鱼 形态学 生态学
下载PDF
进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苗种的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39
3
作者 申雪艳 宫庆礼 +3 位作者 雷霁霖 孔杰 翟介明 李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2-341,共10页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微卫星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从法国 (F)、英国 (E)、西班牙 (S)引进我国的三个大菱鲆群体的遗传结构。 2 0个RAPD随机引物对每个群体各 2 0尾大菱鲆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共获得 1 2 5个重复性好且谱带...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微卫星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从法国 (F)、英国 (E)、西班牙 (S)引进我国的三个大菱鲆群体的遗传结构。 2 0个RAPD随机引物对每个群体各 2 0尾大菱鲆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共获得 1 2 5个重复性好且谱带清晰的RAPD标记 ,片段大小在 2 0 0— 2 5 0 0bp之间 ,三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在 1 2 80 %— 2 0 0 0 %之间 ,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在 0 0 1 42— 0 0 35 2之间 ,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 0 0 4 2 3— 0 0 72 0之间。微卫星引物的分析结果与RAPD一致。总体上 ,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 ,其中西班牙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 ,英国群体次之 ,而法国群体最低。利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多样性指数估算群体遗传变异的来源 ,两者得出一致的结论 :群体间遗传分化很弱。AMOVA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结果 :群体的遗传变异有 97%以上是由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引起的 ,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 ,显著性检验表明群体间的变异对总变异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种群 RAPD 微卫星 遗传变异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四个不同地理群体数量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46
4
作者 马爱军 王新安 +3 位作者 雷霁霖 杨志 曲江波 许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29,共6页
采用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4个不同地理群体大菱鲆进行了12项形态性状的测定,比较了4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种大菱鲆群体中,丹麦和挪威之间及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差异较小,丹麦、挪威和英国、法... 采用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4个不同地理群体大菱鲆进行了12项形态性状的测定,比较了4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种大菱鲆群体中,丹麦和挪威之间及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差异较小,丹麦、挪威和英国、法国之间的差异较大。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表明,4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英国和法国群体、挪威和丹麦群体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指标较少,丹麦群体和英国群体、丹麦群体和法国群体、挪成群体和英国群体、挪威群体和法国群体之间差异显著指标较多。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38.663%、14.117%和8.976%,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61.756%.分析结果显示,英国和法国群体、挪威和丹麦群体之间形态差异不显著,丹麦群体和英国群体、丹麦群体和法国群体、挪威群体和英国群体、挪威群体和法国群体之间形态差异显著,且差异主要来源于主成分1,而主成分1主要由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差异显著的指标组成,显然,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的结论基本上是类似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群体 形态特牲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8
5
作者 马爱军 王新安 +2 位作者 杨志 曲江波 雷霁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9-504,共6页
以4种不同地理群体大菱鲆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采卵授精技术,按照1雄配2雌的原则,构建了2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56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母系生长到6月龄的全同胞个体60个后代的体长、全长、体高、体重,应用数量遗传... 以4种不同地理群体大菱鲆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采卵授精技术,按照1雄配2雌的原则,构建了2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56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母系生长到6月龄的全同胞个体60个后代的体长、全长、体高、体重,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利用全同胞资料,采用方差、协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菱鲆6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对性状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基于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的遗传力是大菱鲆体长、全长、体高、体重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估计的遗传力准确可靠,估计值分别为0.282、0.251、0.283、0.450,为中高等遗传力,显示对大菱鲆生长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具有很大的潜力。对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父系半同胞遗传协方差组分和表型协方差分别估计体长-全长、体长-体高、体长-体重、全长-体高、全长-体重、体高-体重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在0.888—0.985,表型相关在0.864—0.957,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经t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生长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下载PDF
微卫星标记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家系系谱印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于飞 王伟继 +1 位作者 孔杰 阮晓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7-136,共10页
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大菱鲆7个人工选育家系进行了系谱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8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721,平均杂合度为0.7206。8个微卫星位点在7个家系分析中,共检测到4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38个之间,每个... 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大菱鲆7个人工选育家系进行了系谱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8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721,平均杂合度为0.7206。8个微卫星位点在7个家系分析中,共检测到4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38个之间,每个位点平均有5个等位基因。根据已知亲本及子代基因型,成功的推断出了7个家系中缺失亲本的基因型。在双亲未知的情况下8个微卫星位点累积排除概率是97.07%,已知单亲时累积排除概率达99.63%。用UPG-MA法对7个家系的137个子代个体进行了聚类分析,90.5%同一家系的子代个体能完全聚类到一起,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微卫星标记可以为大菱鲆混养家系进行亲权鉴定和系谱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大菱鲆 系谱识别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不同生长阶段体重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被引量:51
7
作者 马爱军 王新安 雷霁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7-194,共8页
采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DFREML)进行了大菱鲆不同生长阶段体重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研究,每一生长阶段分别对4种不同动物模型估计遗传参数的差异进了比较。不同模型中对全同胞家系效应和日龄协变量作了不同的考虑:模型A,不考虑全同胞... 采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DFREML)进行了大菱鲆不同生长阶段体重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研究,每一生长阶段分别对4种不同动物模型估计遗传参数的差异进了比较。不同模型中对全同胞家系效应和日龄协变量作了不同的考虑:模型A,不考虑全同胞家系效应和日龄协变量;模型AD,仅考虑日龄协变量;模型AF,仅考虑全同胞家系效应;模型AFD,同时考虑全同胞家系效应和日龄协变量。结果表明,6月龄利用模型AF,3月龄、9月龄、12月龄、15月龄利用模型AFD对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进行估计较为适合。利用育种值选择和表型值选择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家系选择和个体选择的效率比较,结果表明,在每一生长阶段依据育种值选择的效率均高于表型值选择的效率。利用不同生长阶段的家系育种值以及亲本育种值分别进行了家系选择比较和亲本选择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按家系、父本和母本的育种值分别排序,前50%的相同率和育种值的相关系数均为9—12月龄较6—9月龄的提高幅度比其它相邻阶段显著增加,推测家系提前筛选的时间以及父本和母本选择的时期均不低于9月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体重 遗传参数 育种值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筛选 被引量:22
8
作者 许可 马爱军 +4 位作者 王新安 雷霁霖 陈松林 侯仕营 黄智慧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7-583,共7页
采用分群分离分析法,以同一批受精卵孵化的同池养殖大菱鲆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群体为材料,进行微卫星DNA遗传分析,以揭示影响大菱鲆生长发育速度方面的遗传信息。30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生长高值组(F组)和生长低值组(S组)各10个样本建立... 采用分群分离分析法,以同一批受精卵孵化的同池养殖大菱鲆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群体为材料,进行微卫星DNA遗传分析,以揭示影响大菱鲆生长发育速度方面的遗传信息。30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生长高值组(F组)和生长低值组(S组)各10个样本建立的DNA混合池进行扩增时,在两池间出现了7个差异片段。通过对两组大菱鲆个体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统计,分析微卫星位点与大菱鲆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1个微卫星位点(SmaC10)在355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大菱鲆生长性状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有4个微卫星位点(SmaC02、SmaC06、SmaC09、B11-I12/6/3)分别在258bp、182bp、226bp、175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大菱鲆生长性状存在正相关性,其中位点Smac09在226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生长性状的正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354。位点SmaC09所扩增出的等位基因片段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人工选育群体的分子标记,指导大菱鲆的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大菱鲆 生长性状 分群分离分析法
下载PDF
蛹肽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消化代谢酶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梅琳 周慧慧 +2 位作者 麦康森 徐玮 何艮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92,共8页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降低,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替代的升高而升高,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升高(P<0.05)。摄食率随替代水平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替代组呈现出最高的摄食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42.53%-54.36%之间,且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1.67%-86.89%之间,仅45%和75%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在45%和60%替代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蛹肽蛋白可以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的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饲料利用以及与消化、代谢、免疫相关的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肽蛋白 大菱鲆 蛋白源 替代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选育家系的构建和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马爱军 王新安 +3 位作者 薛宝贵 黄智慧 杨志 曲江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1-306,共6页
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采卵授精技术,对大菱鲆大规模家系的构建与培育技术进行研究。按照1雄配2雌的原则,选取英国、法国、丹麦和挪威4个群体的大菱鲆进行定向交配,并对大菱鲆早期发育阶段苗种进行了环境标准化和一级、二级、三级数量... 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采卵授精技术,对大菱鲆大规模家系的构建与培育技术进行研究。按照1雄配2雌的原则,选取英国、法国、丹麦和挪威4个群体的大菱鲆进行定向交配,并对大菱鲆早期发育阶段苗种进行了环境标准化和一级、二级、三级数量标准化培育。结果表明,构建父系半同胞家系的初始成功率不高,1/3父系半同胞家系的初始构建成功率≤20%;由于家系成功初始构建的不同步性,拉长了家系的培育时间,对同一发育阶段家系早期培育的同步性较差,导致对处于同一发育阶段、但在不同时期培育的家系所进行的环境标准化效果不好,每次数量标准化时,存在部分全同胞家系间数量差异显著。基于早期阶段家系构建和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拟解决的方法和对策,为大规模建立大菱鲆家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选育 家系构建 家系培育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性状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建丽 田岳强 +5 位作者 马爱军 黄智慧 商晓梅 王新安 杨志 曲江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7-164,共8页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验证了133对微卫星分子标记,以期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种提供合适的抗鳗弧菌分子标记。实验鱼经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分为非抗病组与抗病组。对两组鱼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个体统...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验证了133对微卫星分子标记,以期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种提供合适的抗鳗弧菌分子标记。实验鱼经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分为非抗病组与抗病组。对两组鱼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个体统计,再进行微卫星位点与抗鳗弧菌的相关性分析,并分析对比了两组鱼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微卫星位点Sma-USC108、Sma-USC141的等位基因片段分别在215bp和200bp与抗鳗弧菌性状的正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63和0.407(P<0.01);微卫星位点FF0911、Sma-USC62、Sma-USC279的等位基因片段分别在189bp、163bp和236bp与抗鳗弧菌性状的负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77、–0.364和–0.363(P<0.01)。经过二次验证,最终确定Sma-USC141和FF0911两个微卫星位点可指导大菱鲆抗鳗弧菌的辅助育种。两组大菱鲆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比表明:抗病群体与非抗病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微卫星标记 鳗弧菌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感染症及其病原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房海 陈翠珍 +3 位作者 张晓君 葛慕湘 何振平 巩元芳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4-146,共3页
对一养殖场所发生的大菱鲆(S cophtha lm usm ax im us L.)病害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病原等方面的检验,结果表明为细菌性败血感染症。通过对15尾病(死)大菱鲆病变组织中细菌检查、细菌分离与鉴定,以及人工感染试验的致... 对一养殖场所发生的大菱鲆(S cophtha lm usm ax im us L.)病害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病原等方面的检验,结果表明为细菌性败血感染症。通过对15尾病(死)大菱鲆病变组织中细菌检查、细菌分离与鉴定,以及人工感染试验的致病作用等,表明所检出的细菌为利斯顿氏菌属(L istonella M acD one ll and Co lw e ll 1986)的鳗利斯顿氏菌[L.angu illarum(B ergem an 1909)M acD one ll and Co lw e ll 1986],系该病例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细菌性败血症 鳗利斯顿氏菌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快速生长品系和高成活率选育品系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爱军 王新安 +4 位作者 黄智慧 孙志宾 刘志峰 崔文晓 曲江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0-1107,共8页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交配设计,以大菱鲆2个配套选育系进行双列杂交产生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学和数量遗传学方法对体质量和存活性状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测定以及杂交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分析50个杂...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交配设计,以大菱鲆2个配套选育系进行双列杂交产生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学和数量遗传学方法对体质量和存活性状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测定以及杂交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分析50个杂交组合在不同月龄的特殊配合力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以及杂种优势率发现,FG1♀×HS1♂组合为最佳杂交组合。在6月龄、9月龄、12月龄和15月龄,FG1♀×HS1♂组合的体重分别为49.4010g、162.8510g、311.0716g和619.8467g,比相应发育阶段的普通商品苗种依次提高了31.36%、44.46%、50.55%和69.06%;在3—6、6—9、9—12和12—15月龄,FG1♀×HS1♂组合的成活率分别为96.4%、98.9%、99.2%和99.0%,比相应发育阶段的普通商品苗种分别提高了37.62%、27.55%、11.45%和6.35%,显示出良好的生长性能。最佳系间杂交组合FG1♀×HS1♂的确定,为选育出优质、高产的大菱鲆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快速生长品系 高成活率品系 配合力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种业发展及相关前沿技术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爱军 王新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1-1466,共6页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重要的特有名贵鱼类之一,于1992年被引入中国。由于大菱鲆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使其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然而,在繁育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亲鱼管理,导致出现亲鱼近交,结果造...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重要的特有名贵鱼类之一,于1992年被引入中国。由于大菱鲆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使其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然而,在繁育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亲鱼管理,导致出现亲鱼近交,结果造成严重的种质衰退。因此,为了维持大菱鲆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自大菱鲆规模化养殖以来又开展了大菱鲆的遗传改良工作。本文从繁育和选育两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大菱鲆种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总结了大菱鲆种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及应用,并对大菱鲆种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种业发展 前沿技术 应用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四月龄幼鱼雌雄性比及体重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玉龙 王伟继 +4 位作者 孔杰 官健涛 徐利永 马雨 王清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5,共6页
利用解剖观察和石蜡组织切片法,对37个家系共计4022尾4月龄的大菱鲆幼鱼群体进行雌雄性别的鉴别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雌性1596尾、雄性2426尾,雌雄性比为1:1.52,极显著偏离1:1的理论值(P<0.01)。在家系水平上,37个家系中有19个家系... 利用解剖观察和石蜡组织切片法,对37个家系共计4022尾4月龄的大菱鲆幼鱼群体进行雌雄性别的鉴别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雌性1596尾、雄性2426尾,雌雄性比为1:1.52,极显著偏离1:1的理论值(P<0.01)。在家系水平上,37个家系中有19个家系的雌雄性别比例显著偏离1:1(P<0.05),其余18个家系雌雄性别比例偏离1:1,但不显著(P>0.05),但其中13个家系中雄性个体比例偏高。研究显示,在群体水平上,人工养殖条件下的4月龄大菱鲆已经出现雌雄性比偏离现象。从37个家系中随机选取20个家系(2254尾幼鱼)测量个体体重,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4月龄大菱鲆雌雄个体体重无论在群体还是家系水平都表现为差异不显著。此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菱鲆选育过程中,在4月龄时进行的以体重为选育指标的选择不会对选育群体的性比偏离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大菱鲆性比偏离机制研究及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性别比例 体重差异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两种蛋白水解物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牟玉超 柳茜 +3 位作者 卫育良 梁萌青 郑珂珂 徐后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3-90,共8页
本研究共配制了3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其中,对照组饲料使用15%鱼粉提供部分饲料蛋白,2个实验组饲料分别用鱼水解蛋白和鸡水解蛋白替代了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对初始体重为4.16 g左右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了为期1... 本研究共配制了3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其中,对照组饲料使用15%鱼粉提供部分饲料蛋白,2个实验组饲料分别用鱼水解蛋白和鸡水解蛋白替代了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对初始体重为4.16 g左右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了为期12周的投喂,研究了其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学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鱼水解蛋白组(PHf)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效率比和蛋白质沉积率较对照组(FM)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鸡水解蛋白组(PHc)(P<0.05);3组实验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PHf和PHc组的鱼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3组实验鱼的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PHf和PHc组的鱼体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5)。PHf和PHc组的前肠和中肠黏膜皱襞高度大于FM组,且PHf组较FM组差异显著(P<0.05);3组实验鱼的前肠和中肠上皮细胞的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FM组前肠和中肠的肠壁厚度大于其他2组,且显著大于PHf组(P<0.05)。大菱鲆饲料中使用鱼水解蛋白替代部分鱼粉蛋白在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学结构方面要优于使用鸡水解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水解蛋白 鱼水解蛋白 生长性能 肠道组织学结构 大菱鲆
下载PDF
Developmental quantitative genetic analysis of body weights and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the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被引量:7
17
作者 WANG Xin'an MA Aijun MA Deyo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55-62,共8页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growth traits in turbot during ontogeny, developmental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ody weights, total lengths, standard lengths and body heights of turbots was conducted by ...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growth traits in turbot during ontogeny, developmental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body weights, total lengths, standard lengths and body heights of turbots was conducted by mixed genetic models with additive-dominance effects, based on complete diallel crosses with four different strains of Scophthalmus maximus from Denmark, Norway, Britain, and France. Unconditional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unconditional additive effects for the four traits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unconditional dominance effects, meanwhile, the alternative expressions were also observed between the additive and dominant effects for body weights, total lengths and standard lengths. Condition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al periods with active gene expression for body weights, total lengths, standard lengths and body heights were 15–18, 15 and 21–24, 15 and 24, and 21 and 27 months of age,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s of unconditional/conditional variances indicated that the narrow-sense heritabilities of body weights, total lengths and standard lengths were all increased systematically. The accumulative effects of genes controlling the four quantitative traits were mainly additive effects, suggesting that the selection is more efficient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urbots. The conditional genetic procedure is a useful tool to understand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controlling developmental quantitative traits at a specific developmental period(t-1→t) during ontogeny.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al period(t-1→t) for trait measurement in developmental quantitative genetic analysis in 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l.) GROWTH developmental genetics genetic effect
下载PDF
Estimates of heritability and correlation for growth traits of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L.) under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被引量:4
18
作者 XU Liyong WANG Weiji +3 位作者 KONG Jie LUAN Sheng HU Yulong MA Y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3-67,共5页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resent research were to assess the heritability of growth traits under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L.),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weight(BW) ...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resent research were to assess the heritability of growth traits under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L.),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weight(BW) and body length(BL). There were 536 individuals from 25 full- and half-sib familie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During the entire 90-day period, which was initiated at 233 dph(day old) and ended at 323 dph, the individuals' BW and BL were weighed consecutively six times every 18 days. The heritability of BW and BL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trait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an individual animal model with the derivative-free 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DFREML) method.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s(SGR) of 25 families was from 0.75±0.11 to 1.05±0.14 under water temperature of 10.5–12°C. In addition, the heritability of BW and BL estimated under low-temperature were 0.32±0.04 and 0.47±0.06, respectively. The BW had a medium heritability(0.2–0.4), and the BL had a high heritability(〉0.45), which suggested that selection for increased weight and length was feasible. Moreover, there was potential for mass selection on growth. The genetic and phenotypic correlations between BW and BL were 0.95±0.01 and 0.91±0.01(P 〈 0.01),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BW and BL showed that BL could be instead of BW for indirect selection, which could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in the breeding pr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phthalmus maximus l. lOW-TEMPERATURE HERITABIlITY CORRElATION
下载PDF
Studies on the edwardsiello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from diseased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L.) and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L.) 被引量:3
19
作者 FANG Hai ZHANG Xiaojun CHEN Cuizhen JIN Xiaomin WANG Xiuy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38-147,共10页
Edwardsiellosis of flounder and turbot occurring in different mariculture farms during 2001~ 2004 was examined, including the conditions of disease occurrence, clinical sig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The results sho... Edwardsiellosis of flounder and turbot occurring in different mariculture farms during 2001~ 2004 was examined, including the conditions of disease occurrence, clinical sig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diseased fishes expressed bacterial septicaemia. A total of 148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and partial 16S rRNA gene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mole fraction G + C ratio of the DNA of representative strain of isolates and serum homology were detected, and pathogenicity tests of isolates were conducted by experimental infec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48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s E. tarda of genus Edwardsiella, all the isolates are of serologic similarity, and have strong pathogenicity to flounder and turb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l.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l. edwardsiellosis pathogenic bacteria
下载PDF
Heritability and genetic correlation of survival in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新安 马爱军 +1 位作者 黄智慧 周洲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200-1205,共6页
We analyzed the survival data of the offspring from 21 sires and 42 dams of turbo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for turbot from 2 to 18 months range from 17.5% to 28.5% main mortality occurred ... We analyzed the survival data of the offspring from 21 sires and 42 dams of turbo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for turbot from 2 to 18 months range from 17.5% to 28.5% main mortality occurred during months 2-5; and 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s of families were 97.9%, 98.8%, 99.4%, 99.7% during months 2-5, 5-6, 6-8, 8-11, and ll-18, respectively, and 99.5%, being 53.5%, 23.8%, 19.5%, 14.9%, and 13.2%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the mean values in each period. In all periods, the estimated heritabilities for survival were very low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zero (P〉0.05) (values ranged from 0.06 to 0.12), indicating low additive genetic effects. The genetic correlations of survival among famil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all positive, but low in magnitude (values range from 0.03 to 0.31).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long-term survival and other periods' survival had negative values (-0.06 and -0.15) and three positive values (0.16, 0.12 and 0.14).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survival and weight were all positive, except for survival at months 2-5 and weight at 18 months,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phthalmus maximus l. SURVIVAl HERITABIlITY genetic corre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