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铬细胞瘤PLAGL1基因表达及甲基化水平与SDHB基因突变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杨立新 张丽娜 张天彪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9-593,共5页
背景与目的:PLAGL1基因是一种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具有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检测PLAGL1在嗜铬细胞瘤组织基因表达水平及上游调控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PLAGL1基因表达、甲基化情况与SDHB基因突变的关系,以探讨其在... 背景与目的:PLAGL1基因是一种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具有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检测PLAGL1在嗜铬细胞瘤组织基因表达水平及上游调控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PLAGL1基因表达、甲基化情况与SDHB基因突变的关系,以探讨其在嗜铬细胞瘤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检测PLAGL1基因在13例正常肾上腺髓质、32例良性嗜铬细胞瘤组织及54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技术检测PLAGL1基因上游调控区甲基化水平。SDHB基因扩增后直接测序分析突变情况。结果:PLAGL1基因在恶性肿瘤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肾上腺髓质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7±0.201)、(1.517±0.662)和(1.734±0.756),在恶性肿瘤组织与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间表达水平差异显著,良性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AGL1的低表达与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PLAGL1基因上游调控区甲基化密切相关,在恶性肿瘤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肾上腺髓质中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68.5%(37/54)、18.8%(6/32)和15.4%(2/13),7例恶性肿瘤组织SDHB基因发生突变,在良性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未检测到突变的发生。结论:PLAGL1基因的低表达与嗜铬细胞瘤恶性程度相关,其低表达与上游调控区甲基化有关,与SDHB基因突变情况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PLAGL1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sdhb基因
下载PDF
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
作者 杨可心 毕秋艳 +4 位作者 吴杰 路粉 王文桥 韩秀英 赵建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3-751,共9页
为明确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将9个不同敏感型菌株在无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10代后,测定其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在PDA平板和离体叶片上测定了其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 为明确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将9个不同敏感型菌株在无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10代后,测定其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在PDA平板和离体叶片上测定了其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以及其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并对其编码琥珀酸脱氢酶的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基因进行了克隆与测序。结果显示:从田间获得的2个低抗菌株、2个中抗菌株和2个高抗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在0.60~1.15之间,而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为0.23;除低抗菌株WP8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以及中抗菌株WP6和高抗菌株WPE9的产孢量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外,其余各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整体而言,7个抗性菌株在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方面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基因克隆及测序结果表明,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 SdhB基因的272位由组氨酸变为了精氨酸(H272R),田间获得的低抗、中抗和高抗各2个菌株均为SdhB基因的225位由脯氨酸变为了亮氨酸(P225L)。综合分析表明,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具有相似的适合度。因此,推测在药剂的选择压下,抗氟唑菌酰羟胺的灰葡萄孢菌株在田间容易形成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氟唑菌酰羟胺 抗性菌株 敏感性 生物学特性 sdhb基因
下载PDF
散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SDHB基因突变筛查 被引量:5
3
作者 郑旭磊 苏颋为 +3 位作者 周薇薇 姜蕾 崔斌 宁光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3-425,共3页
应用PCR扩增10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抑癌基因SDHB并直接测序,结果显示有3例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分别为2号外显子CGA→TGA(R46X)、3号外显子CGA→TGA(R90X)和7号外显子CGC→CAC(R242H),推测抑癌基因SDHB在散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中的... 应用PCR扩增10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抑癌基因SDHB并直接测序,结果显示有3例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分别为2号外显子CGA→TGA(R46X)、3号外显子CGA→TGA(R90X)和7号外显子CGC→CAC(R242H),推测抑癌基因SDHB在散发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中的突变率约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hb基因 突变 嗜铬细胞瘤
原文传递
SDHB基因新发剪接突变导致下腔静脉旁副神经节瘤一例分析
4
作者 高月 张璐 +9 位作者 李文涛 张雪培 郑仲华 张紫芳 任高飞 郭小青 熊慧勤 朱贝贝 邢晶晶 栗夏莲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3-155,共3页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PPGL)是起源于嗜铬组织的神经内分泌源性肿瘤,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临床研究进展,发现遗传性PPGL约占PPGL 35%~40%,且目前已经发现PPGL的致病基因至少有17个,其中S...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paraganglioma,PPGL)是起源于嗜铬组织的神经内分泌源性肿瘤,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临床研究进展,发现遗传性PPGL约占PPGL 35%~40%,且目前已经发现PPGL的致病基因至少有17个,其中SDHB基因突变常见于副神经瘤,且约40%的恶性PPGL与SDHB基因突变有关。本文报道1例SDHB基因新发剪接突变导致的PP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sdhb基因 剪接突变
原文传递
基因突变对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刘海春 高洪波 +2 位作者 李赟 李隆敏 邵玉军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年第5期392-395,412,共5页
目的分析基因突变对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核工业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PPGL患者的临床特征、无进展生存期(PFS)在是否存在基因突变方面的差异。结果PPGL患者临床表现多... 目的分析基因突变对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核工业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PPGL患者的临床特征、无进展生存期(PFS)在是否存在基因突变方面的差异。结果PPGL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高血压最常见(78%)。26例(51%)患者出现基因突变,类型以SDHB最多(62%);具有基因突变患者中有20例(77%)有高血压。是否具有基因突变在年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基因突变组患者的中位PFS(27个月)短于无基因突变组(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GL患者无论有无基因突变其临床表现以高血压最为常见,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基因突变以SDHB最为常见,具有基因突变的患者年龄相对较轻,并且出现疾病进展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临床特征 基因突变 sdhb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基因检测与临床、病理、影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晓燕 蔡存伟 +3 位作者 徐宝金 张丽娜 林凡入 张勇 《解剖科学进展》 2020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琥珀酸脱氢酶(SDHB)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MSCT影像学表现在GIST分子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经手...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琥珀酸脱氢酶(SDHB)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MSCT影像学表现在GIST分子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标本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情况,随后在野生型GIST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SDHB表达情况。结果与野生型相比,c-Kit/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更易发生在年龄大的患者、肿瘤坏死及核分裂象易见、危险度分级更高、CD34、CD117及DOG-1的阳性表达率更高(P<0.05)。SDHB缺陷型GIST与野生型相比,较少出现肿瘤坏死及Ki-67增殖指数较低,SDHB缺陷型和SDHB野生型GIST在增强△CT值间的差异显著(P<0.05),SDHB缺陷型的增强△CT值明显高于野生型。而c-Kit/PDGFRA基因是否突变在增强△CT值间的差异不显著,两组平扫期△CT值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ST中c-kit/PDGFRA基因的突变与SDHB的表达具有不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CD34、CD117及DOG1的表达情况可作为预测GIST患者cKit/PDGFRA基因突变的指标。增强△CT值的变化对于MSCT诊断SDHB野生型GIST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基因 PDGFRA基因 sdhb 多层螺旋CT(MS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