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fish community and their nursery in a tropical seagrass meadow
1
作者 DU Jianguo WANG Yanguo +6 位作者 PERISTIWADY Teguh LIAO Jianji MAKATIPU Petrus Christianus HUWAE Ricardo JU Peilong LOH Kar Hoe CHEN B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63-72,共10页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were studied in a tropical seagrass meadow located in a lago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 Sulawesi. The diversity of fish community in the se...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were studied in a tropical seagrass meadow located in a lago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 Sulawesi. The diversity of fish community in the seagrass meadows was relatively high, with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ranging from 1.57 to 3.69. The family Apogonidae was the most dominant in abundance(8.27 ind./(100 m2)) and biomass(28.49 g/(100 m2)). At the species level,Apogon lateralis and Sphaeramia orbicularis were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in abundance and biomass,respectively.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on species, the end, middle and mouth of the lagoon clustered together as a whole,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substrate types found in those zones. The fish species, fish abundance and fish biomass were greater in the dry and wet seasons than in the transition season, which is explained by the strong monsoon, which provides a more suitable environment and food for the fish. The maximum length of 93.10% of the captured species was less than their length at maturity, indicating that seagrass meadows are nursery habitats for many fishes. Therefore, protection of the seagrass meadows is essential for fisheries and sustainable resource u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grass meadows fish assemblages nursery function North Sulawesi
下载PD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Seagrass Meadows Based on the MaxEnt Model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2
作者 WANG Ming WANG Yong +2 位作者 LIU Guangliang CHEN Yuhu YU Naij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351-1361,共11页
Seagrass meadows are generally diverse in China and have become important ecosystem with essential functions.However,the seagrass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seawaters of China has not been evaluated,and the magnitude and... Seagrass meadows are generally diverse in China and have become important ecosystem with essential functions.However,the seagrass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seawaters of China has not been evaluated,and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changes in seagrass meadows remain unclear.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a nationwide seagrass distribution map and explore the dynamic changes in seagrass population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Simulation studie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modeling software MaxEnt with 58961 occurrence records and 27 marin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seagrasses and calculate the area.Seve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modeling processes based on a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nsure predicted suitability.The predicted area was 790.09 km^(2),which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known seagrass distribution in China(87.65 km^(2)).By 2100,the suitable habitat of seagrass will shift northwest and increase to 923.62 km2.Models of the sum of the individual family under-pre-dicted the 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seagrasses and consistently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n the future.Out of al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physical parameters(e.g.,depth,land distance,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contributed the most in predicting seagrass distri-butions,and nutrients(e.g.,nitrate,phosphate)ranked among the key influential predictors for habitat suitability in our study area.This study is the first effort to fill a gap in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agrasses in China.Further studies using modeling and biological/ecological approaches are warra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grass meadows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Chinese coastal waters
下载PDF
Overview on seagrasses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石雅君 范航清 +3 位作者 崔晓健 潘良浩 李森 宋秀凯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29-339,共11页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ven though there has been progress recently,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need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agras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an...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ven though there has been progress recently,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need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agras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and discuss the advances in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wo aspects: (1) seagrass speci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2)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including studies on their taxonomy, ecology, photosynthesis, applications in aquaculture, salt-tolerance mechanisms and other research topics. A total of 18 seagrass species belonging to 8 genera are distributed in nine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and Taiwan), as well as the Xisha and Nansha Archipelago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North China Group and a South China Group. Based on the seagrass distribution, the Chinese mainland coas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North China Seagrass Coast, Middle China Seagrass Coast, and South China Seagrass Coast. Ecological studies include research on seagrass communities, nutrient cycling in seagrass ecosystems, genetic diversity, pollution ecology and research in the key regions of Shandong, Guangdong, Guangxi, and Hainan. Seagrass species and their locations, community structure, ecological evaluation, epiphytes,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reats in the key regions are also summarized. Other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remote sensing of seagrass, threatened seagrass species of China, and pollen morphology of Halophila ova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grass seagrass meadow marine ecosystem China
下载PDF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benthic microeukaryotes in temperate seagrass(Zostera japonica)systems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Pengyuan Liu Haikun Zhang +2 位作者 Yanyu Sun Caixia Wang Xiaoke H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15-125,共11页
The productivity and health of seagrass depend on the combined inputs of nutrients from the water and sediments in which they grow and the microbiota with which they live intimately.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 The productivity and health of seagrass depend on the combined inputs of nutrients from the water and sediments in which they grow and the microbiota with which they live intimately.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pattern of single-celled benthic eukaryotes in seagrass meadows.Here,we investigated how 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the benthic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y vary with respect to season,location,and seagrass colonization,by applying 18S rRNA gene amplicon sequencing for 96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seagrass habitats through four seasons.We found that benthic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seagrass Zostera japonica exhibited remarkable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as well as differences between vegetated and unvegetated sediments.Diatoms and dinoflagellates predominated in the benthic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ies,but they were inversely correlated and displaced each other as the dominant microbial group in different seasons or habitats.Mucoromycota was more prevalent in vegetated sediments,whereas Lobulomycetales and Chytridiales had higher proportions in unvegetated sites.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organic nitrogen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riving the microeukaryotic assemblages and diversity.Our study expands the available knowledge on the 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niche preferences for benthic microeukaryotes in seagrass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OCHEMISTRY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SEASONALITY microeukaryote seagrass meadow seagrass-colonized effect microbial ecology
下载PDF
文昌红树林海草床产蛋白酶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符亚楠 杨思悦 +2 位作者 羊宝花 章翔 谢珍玉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1-20,共10页
为了探究海南红树林/海草床沉积物中产蛋白酶细菌的多样性及产胞外酶的特性,以海南文昌红树林-海草床复合生态系统表层沉积物中的可培养产蛋白酶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RNA测序和蛋白酶抑制剂实验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10个采样点共分... 为了探究海南红树林/海草床沉积物中产蛋白酶细菌的多样性及产胞外酶的特性,以海南文昌红树林-海草床复合生态系统表层沉积物中的可培养产蛋白酶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RNA测序和蛋白酶抑制剂实验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10个采样点共分离出111株产蛋白酶细菌,分别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共9属,其中弧菌属菌株占总数的75.7%,为优势属.选择61株产蛋白酶活性较高的菌株,通过抑制剂实验结果显示,蛋白酶类型主要有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占比分别为91.8%和86.9%.本研究初步探明了文昌红树林/海草床沉积物中产蛋白酶细菌的丰度及蛋白酶种类的多样性,初步探索了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这为后续开展应用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红树林 沉积物 产蛋白酶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桑沟湾大叶藻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扩增力的估算 被引量:21
6
作者 高亚平 方建光 +3 位作者 唐望 张继红 任黎华 杜美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1,共5页
2010~2011年对桑沟湾楮岛海区大叶藻床的调查研究显示,其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DW/m2,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gDW/m2.d;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gC/m2.yr。大叶藻附... 2010~2011年对桑沟湾楮岛海区大叶藻床的调查研究显示,其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DW/m2,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gDW/m2.d;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gC/m2.yr。大叶藻附着植物生物量较小,年平均约为21.2g/m2,固碳贡献约30gC/m2.yr;作为菲律宾蛤仔增殖场,来自蛤仔的固碳贡献约63.15gC/m2.yr,此外,参照已有研究的数据,将来自草床捕获颗粒的碳贡献等计算在内,桑沟湾大叶藻床扩增固碳量为1180gC/m2.yr,总量达290MgC/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海草床 大叶藻 桑沟湾
下载PDF
海草场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潘金华 江鑫 +4 位作者 赛珊 周文江 吴家奇 李晓捷 杨官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6223-6232,共10页
海草场能够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海草场出现了急剧衰退,由此也促进了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海草场人工修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针对海草场生境流失的现状,中国也开始... 海草场能够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海草场出现了急剧衰退,由此也促进了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海草场人工修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针对海草场生境流失的现状,中国也开始开展海草场修复工作。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1)海草的种类、分布,海草场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与陆地系统相比,全球海草物种多样性较低,了解海草的分布特征有助于通过了解海草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压力,以揭示海草适应环境的能力;海草场提供重要而广泛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特别是在维护近岸生态系统健康和满足人类需求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海草场的衰退及其原因:认识并缓解人类压力对海草场的危害是促进海草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3)国内外海草场修复现状:以此阐明海草场修复原理,为海草场修复提供科学的方法;(4)总结与讨论:基于科学研究背景,为中国海草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出建议。海草场的修复和保护应当相辅相成,并与我国海岸长远规划相结合,以此推动我国海草场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场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 衰退 修复
下载PDF
海洋生物诞生过程、新资源发掘与高值利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建国 刘洋 +3 位作者 王海艳 庞通 肖永双 杨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7-550,共14页
本文以46亿年来地球、海洋及生命的形成与演化为主线,简要回顾了生命体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水生到陆生逐级演化的历史进程,以及重大环境变化事件对生物毁灭性灭绝、生物适应与多样性演化的影响,阐明海洋尤其热带海洋在生命... 本文以46亿年来地球、海洋及生命的形成与演化为主线,简要回顾了生命体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水生到陆生逐级演化的历史进程,以及重大环境变化事件对生物毁灭性灭绝、生物适应与多样性演化的影响,阐明海洋尤其热带海洋在生命诞生、孕育及庇护等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同时,分析了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中心形成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及可能机制。并针对印太交汇区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生态系统、浅海典型的海草/藻床、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和热带渔业资源,论述了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发掘与高值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资源多样性 适应演化 鱼类 贝类 珊瑚礁 海草/藻床 发掘利用
下载PDF
中国海岸带蓝碳现状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李捷 刘译蔓 +2 位作者 孙辉 黄建涛 路景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7-216,共10页
海岸带蓝碳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较高的固碳能力和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重要的作用,目前成为海洋蓝碳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蓝碳本底现状分析表明,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生... 海岸带蓝碳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较高的固碳能力和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重要的作用,目前成为海洋蓝碳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蓝碳本底现状分析表明,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生境总面积16.16~38.16万hm^2,年碳汇量约为126.88~307.74万tCO2,总储碳量13877~34895万tCO2,其中主要贡献者为盐沼。结合IPCC给出的碳汇计量建议使用方法与清洁能源机制计量方法标准,对如何计量红树林、海草床、盐沼3部分的碳汇做了方法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中国可预期海岸带蓝碳碳汇增量约为340~516万t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蓝碳 红树林 海草床 盐沼 碳汇
下载PDF
陵水新村湾海草场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洋 王小兵 +4 位作者 黄勃 李俊 詹绍芬 王雅丽 于淑楠 《热带生物学报》 2015年第4期381-387,共7页
通过对陵水新村湾海草场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对新村海草场的大型底栖生物结构构成及海草生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新村湾海草场大型底栖生物构成种类以双壳类为主,占总体的43%,其次为腹足类,占总体的26%,重要门类构成在... 通过对陵水新村湾海草场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对新村海草场的大型底栖生物结构构成及海草生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新村湾海草场大型底栖生物构成种类以双壳类为主,占总体的43%,其次为腹足类,占总体的26%,重要门类构成在季节中变化不大,总数呈现夏秋2季较多,冬春2季较少的趋势。春季以纵带滩栖螺(Batillaris zonalis)为优势种;夏季、秋季以海蚯蚓(Arenicda cristata)为优势种;冬季以厚鳃蚕(Dasybranchus caducus)为优势种。全年生物量变化呈现出夏秋2季较大春冬2季较小的情况,并出现由海草床区域向外递减的趋势。不同海草生境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栖息度及生物量有所不同,在各类海草生境中泰来藻生境的栖息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H'指数最高,各类海草生境中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及种类均匀度指数呈现夏秋2季较高,春冬2季较低的情况。聚类分析表明,调查海域内的二药藻生境、喜盐草生境、小喜盐草的生境有着相似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场 大型底栖生物 多样性
下载PDF
海草第一大国——澳大利亚的海草资源现状、恢复、监测与 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邱广龙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71-177,共7页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海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它拥有全球最大的海草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31.1%),以及最丰富的海草种类(38种,占全球已知种类的52.8%)。澳大利亚海草支持了全球碳储量最大的滨海碳库,以及全球最大的儒艮种群(占全球儒艮总数的3...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海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它拥有全球最大的海草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31.1%),以及最丰富的海草种类(38种,占全球已知种类的52.8%)。澳大利亚海草支持了全球碳储量最大的滨海碳库,以及全球最大的儒艮种群(占全球儒艮总数的3/4)。澳大利亚的海草监测、恢复与研究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是海草资源第一大国和海草研究强国,是海草保护和研究事业的典范。本研究对澳大利亚海草的资源现状、恢复、监测与研究进行汇总分析,以期借鉴其先进经验,为我国海草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海草场 海草保护 滨海湿地 蓝碳生态系统 滨海生态系统
下载PDF
斑块状海草床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孟周 严润玄 韩庆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5-433,共9页
本研究根据2013年5月在山东省广饶县潮间带海草床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数据,对斑块状海草床及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海草床及附近海域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1种,其中... 本研究根据2013年5月在山东省广饶县潮间带海草床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数据,对斑块状海草床及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海草床及附近海域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1种,其中甲壳动物的物种数量最多(16种),多毛类动物(15种)和软体动物(10种)次之。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有7种,包括多毛类3种,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各2种。整个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丰度为661.33 ind/m^(2),最主要的丰度贡献者为光滑河篮蛤和丝异须虫,它们的丰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动物丰度在海草床覆盖海域明显高于非海草覆盖海域。聚类分析、nMDS排序、SIMPER分析和IMS分析结果显示,在沿海草床的距离梯度上,大型底栖动物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势。因此,斑块状海草床的生态服务功能仍然存在,但相当有限。因此,对功能退化的斑块状海草床的保护势在必行,以期恢复其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广饶 海草床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组成和结构
下载PDF
海草床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泽富 陈石泉 +6 位作者 吴钟解 沈捷 谢珍玉 骆丽珍 庞巧珠 章翔 王道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3,共13页
海草是一类生长于海洋环境中的单子叶植物。细菌、真菌、微藻、古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栖息在海草器官及其周围环境中,对海草生长、营养和健康以及海草床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国内外参考文献,简要介绍了海草床微生物... 海草是一类生长于海洋环境中的单子叶植物。细菌、真菌、微藻、古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栖息在海草器官及其周围环境中,对海草生长、营养和健康以及海草床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国内外参考文献,简要介绍了海草床微生物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将来可能进行的研究方向。海草微生物组与沉积物和海水中的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大差异,其分布在离散且高度异质性的生态位,且该模式在广泛的地理尺度上保持不变,不是受海草种类和沉积物类型控制,而是主要取决于环境驱动与海草代谢。大部分海草核心微生物群落都参与硫循环。今后可采用模拟实验、生态模型、基因组、宏基因组、转录组与代谢组等技术方法研究海草床微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功能、定植与病害等。此外,揭示海草床中微生物、海草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保护受威胁的海草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共生功能体 核心微生物组 多样性 环境
下载PDF
我国热带典型海草床潜在致病菌群落结构及其毒力基因丰度的空间特征
14
作者 邓益琴 刘松林 +1 位作者 冯娟 江志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共9页
该研究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中国热带(新村、黎安、潭门)典型海草床水体潜在致病菌的群落结构,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析可培养弧菌和肠球菌的丰度,进一步利用定量PCR分析弧菌(Vibrio)和肠球菌(Enterococcus)典型毒力基因含量... 该研究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中国热带(新村、黎安、潭门)典型海草床水体潜在致病菌的群落结构,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析可培养弧菌和肠球菌的丰度,进一步利用定量PCR分析弧菌(Vibrio)和肠球菌(Enterococcus)典型毒力基因含量。结果发现,新村、黎安海草床水体潜在致病菌与潭门有显著差异;可培养弧菌和肠球菌及其典型毒力基因vhh、toxR、aspA、esp和gelE均呈现新村>黎安>潭门的趋势,而弧菌典型毒力基因ctxA、tlh、trh和vvp呈现黎安>新村>潭门的趋势。新村和黎安较高的人类活动强度如营养负荷,可能是导致其海草床致病菌和毒力基因丰度较高的重要原因,而新村和黎安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潜在致病菌 弧菌 肠球菌 典型毒力基因
下载PDF
烟威沿海大叶藻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对海草场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萍萍 李晓捷 +4 位作者 张立楠 江鑫 潘金华 于深辉 彭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采用微卫星引物对烟威沿海3个大叶藻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17条引物在63株大叶藻中均呈多态,共检测到12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3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743,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128,平均Nei’... 采用微卫星引物对烟威沿海3个大叶藻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17条引物在63株大叶藻中均呈多态,共检测到12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3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743,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128,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0.4700。威海荣成褚岛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烟台雨岱山居群次之,烟台担子岛居群最低。从遗传分化系数的数值来看,3个大叶藻居群间属于中度分化,两两居群间的基因流均大于1。说明居群间有较强的基因流,其遗传分化可能是由历史大海藻场的遗留小生段居群产生。AMOVA分析显示89.51%的变异存在于居群之内,而只有10.49%的总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UPGMA法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远近相一致。烟台雨岱山大叶藻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说明本地大叶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潜力均较低,需要保护和修复;烟台担子岛大叶藻居群遗传多样性也低,与当地的底质环境不适合大叶藻生长有关;威海荣成褚岛大叶藻居群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变异程度均较高,可以为烟威沿海地区需要修复的大叶藻海草场提供移植修复或种子补充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海草场修复
下载PDF
关于海草床食物网营养级相互作用研究的文献分析
16
作者 王新艳 白军红 +4 位作者 闫家国 邵冬冬 许加美 赵亚杰 崔保山 《环境生态学》 2020年第6期47-55,共9页
海草床是全球分布最广泛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是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海草床不断退化。食物网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食物网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海草床的生物多... 海草床是全球分布最广泛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是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海草床不断退化。食物网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食物网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海草床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海草床食物网营养级相互作用关系的相关文献,从研究区域、种类分布、营养级相互作用类型、环境影响因子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分析,以期阐明国内外海草床食物网营养级研究相关进展。结果表明:目前的主要研究区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以保护和恢复较好的区域为主;研究的海草种类主要为广泛分布的种类;研究的相互作用类型主要为食物网的部分环节,缺乏对整个营养级动态变化的研究;研究考虑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富营养化的影响,而对于其他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涉及较少;目前的研究方法以模拟实验为主,多偏向于静态或者短期的模拟,缺乏对长期动态变化过程的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食物网 营养级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中国海草的多样性、分布及保护 被引量:108
17
作者 郑凤英 邱广龙 +1 位作者 范航清 张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7-526,共10页
海草床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富有生产力、服务功能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全球各国海草分布信息正在逐渐明晰,而中国在全国性海草分布的汇总信息中尚属空白,种类多样性资料也急需更新,中国海草"家底"信息的极度匮乏大大地... 海草床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富有生产力、服务功能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全球各国海草分布信息正在逐渐明晰,而中国在全国性海草分布的汇总信息中尚属空白,种类多样性资料也急需更新,中国海草"家底"信息的极度匮乏大大地阻碍了国家层面上海草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对中国海草种类、面积及退化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现有海草22种,隶属于10属4科,约占全球海草种类数的30%。原在中国海草名录中的澳洲波喜荡(Posidonia australis)为鉴定错误,中国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该种。中国海草分布区可划分为两个大区:南海海草分布区和黄渤海海草分布区。前者包括海南、广西、广东、香港、台湾和福建沿海,共有海草9属15种,以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分布最广;后者包括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沿海,分布有3属9种,以大叶藻(Zostera marina)分布最广。中国现有海草场的总面积约为8,765.1 ha,其中海南、广东和广西分别占64%、11%和10%,南海区海草场在数量和面积上明显大于黄渤海区。南海区海草场主要分布于海南东部、广东湛江市、广西北海市和台湾东沙岛沿海;黄渤海区海草场主要分布于山东荣成市和辽宁长海县沿海。广东、广西两省的海草场主要以喜盐草为优势种,海南和台湾多以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为优势种,山东和辽宁多以大叶藻为优势种。中国海草场退化严重,人为干扰是导致其退化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为在海草床海域破坏性的挖捕和养殖活动,以及在海草生境和周边的围填海活动。中国海草资源的调查及保护研究整体落后,但南海区领先于黄渤海区。为促进我国海草保护的全面推进,应全面启动我国海草种类资源和海草场分布的普查行动,加强海草场动态监测、建立中国国家海草监测网,加快海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步伐,强化海草床恢复和海草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并规范海草植物的中文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场 海草种类 中国海草分布区 退化 人为干扰
原文传递
海草床沉积物储碳机制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松林 江志坚 +3 位作者 吴云超 张景平 赵春宇 黄小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3309-3318,共10页
海草床是近岸海域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储碳功能,其碳主要存储于沉积物中.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sediment organic carbon,SOC)储量受其来源、组成和转化的共同影响,同时,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会影响到SOC的储存.通过综述海草床... 海草床是近岸海域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储碳功能,其碳主要存储于沉积物中.海草床沉积物有机碳(sediment organic carbon,SOC)储量受其来源、组成和转化的共同影响,同时,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会影响到SOC的储存.通过综述海草床SOC的来源、组成、转化、存储及其对富营养化响应等方面内容,总结其储碳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海草床SOC来源多样,主要来源为海草和悬浮颗粒物;SOC形态组成主要包括活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海草床沉积物中微生物活性较高,对SOC具有较高的利用效率;海草床沉积物碳储量呈现显著的地理差异和海草种类差异;富营养化会导致海草床藻类来源的SOC增加,从而提高SOC中活性组分,促进微生物的活性,加快SOC的利用与转化;从而影响海草床SOC存储.最后提出未来海草床沉积物储碳的重点研究方向:(1)开展海草床储碳量的全球普查;(2)加强环境变化对海草床沉积物储碳机制的影响研究;(3)发展海草床碳汇扩增技术;(4)开发惰性有机碳的研究方法.我国也应加强海草床储碳相关研究,并为我国未来的气候谈判和CO_2交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沉积物有机碳 储碳 富营养化 响应
原文传递
大叶藻(Zostera marina)海草床沉积物细菌和古菌丰度及组成的垂直剖面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鹏飞 张晓黎 龚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62-1674,共13页
【背景】海草床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对全球碳汇有重要贡献。海草床沉积物剖面的垂直梯度特征显著,表层呈现氧化态,富含活性有机质,而深层呈还原态,以惰性有机质为主。【目的】探究这种垂直特征如何影响微生物的丰度和群... 【背景】海草床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对全球碳汇有重要贡献。海草床沉积物剖面的垂直梯度特征显著,表层呈现氧化态,富含活性有机质,而深层呈还原态,以惰性有机质为主。【目的】探究这种垂直特征如何影响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分布。【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等手段,测定了山东荣成天鹅湖大叶藻海草床不同深度(5、10、15、20、25和30 cm)沉积物中细菌和古菌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细菌和古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沉积物5cm深处,细菌的16SrRNA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20cm和30cm层(ANOVA,P<0.05)。深度对细菌和古菌α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细菌中相对丰度最高的是变形菌门,其次是绿弯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等,其中δ-变形菌和浮霉菌的相对丰度随深度显著增加(P<0.05)。古菌群落中深古菌门比例最高,在25cm深处达到70%以上;其次是乌斯菌门、洛基古菌门、广古菌门和奇古菌门等。奇古菌门比例随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其他古菌类群在不同深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海草床沉积物细菌和古菌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特征,这种特征可能受沉积物有机质组成和氧化还原状况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垂直剖面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丰度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66
20
作者 周晨昊 毛覃愉 +3 位作者 徐晓 方长明 骆永明 李博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486,共12页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具有高效的固碳能力,可以潜在地缓解大气CO_2浓度的升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生境总面积为1623~3850 km^2,年平均...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具有高效的固碳能力,可以潜在地缓解大气CO_2浓度的升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生境总面积为1623~3850 km^2,年平均碳封存量为0.349~0.835 Tg C.然而,随着滩涂围垦、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加剧,中国蓝碳生态系统正处于急剧退化之中.通过对海岸带蓝碳碳汇形成过程的阐述,有助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基于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特点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滩涂围垦、资源过度利用、水体污染和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同时提出了为维持海岸带蓝碳潜力,我国在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生态恢复与机制建设等方面所应采取的措施.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中国海岸带蓝碳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海岸带蓝碳的研究以及蓝碳潜力的维持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海草床 红树林 蓝碳 盐沼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