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 (L.) Dyer in Yunnan Province
1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7 位作者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7期1067-1070,共4页
Yunnan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ea origination but also the center of tea evolution and variation.There is a broad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This paper concern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ct.The... Yunnan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ea origination but also the center of tea evolution and variation.There is a broad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This paper concern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ct.Thea(L.) Dyer,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and checks out the number and name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which will offer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ea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sect.thea(L.) Dyer DISTRIBUTION Species and Variety
下载PDF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29
2
作者 束际林 陈亮 +3 位作者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玖 宋维希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15,共10页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光滑、穴大、脊平和外壁内层厚度大等特征均比茶组植物原始,其中红山茶、白毛红山茶和落瓣油茶的表面纹饰与较原始的茶组植物广南茶、圆基茶、老黑菜及属大理茶中的巴达大茶树极为相似,均属穴网状纹饰,因此,茶组植物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文中还对苦茶的演化位置、较原始的条组植物花粉表面纹饰的类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植物 山茶属植物 花粉形态 超微结构 演化
下载PDF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109
3
作者 陈亮 虞富莲 童启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系统分类 演化 植物分类
下载PDF
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17
4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7 位作者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50-1753,共4页
云南既是茶树起源中心,又是茶树演化变异中心。茶组植物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分布。本文总结了茶组植物研究成果,明确了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云南茶组植物种及变种的数量及名称,为茶树资源分类、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茶组植物 分布 种和变种
下载PDF
四川大树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梁国鲁 李晓林 +1 位作者 王守生 周才琼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对四川大树茶5种17类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理茶(Camellis taliensisMeleh)。为20=30=20m+10sm,南川茶(C.nanchuanica Chang et Xiong)、秃房茶(C.gymnogyna Chang)、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和茶(C.sinensis Kt... 对四川大树茶5种17类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理茶(Camellis taliensisMeleh)。为20=30=20m+10sm,南川茶(C.nanchuanica Chang et Xiong)、秃房茶(C.gymnogyna Chang)、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和茶(C.sinensis Ktze)均为20=30=20m+8sm+2st,两类核型属“2A”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叶植物的物种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中对茶组的分类学处理及原产中心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树茶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茶组植物中茶氨酸和没食子酸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折改梅 张香兰 +3 位作者 陈可可 许玫 张颖君 杨崇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48,共3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茶属茶组的6种3变种植物叶中的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均普遍存在于这几种茶组植物中,二者在大理茶与广西茶中的含量与大叶茶最为接近,野生的大理茶在云南民间亦作...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茶属茶组的6种3变种植物叶中的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均普遍存在于这几种茶组植物中,二者在大理茶与广西茶中的含量与大叶茶最为接近,野生的大理茶在云南民间亦作为茶叶的原料使用,有悠久的历史,提示大理茶有可能是大叶茶的基源植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茶组 没食子酸 茶氨酸
下载PDF
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Ⅳ关于山茶属茶组的订正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宏达 张润梅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1-17,共7页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乱分类,其中16种确认为独立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茶组 山茶科 发育
下载PDF
茶组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及种间杂交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杨盛美 宋维希 +3 位作者 唐一春 马玲 汪云刚 成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5-118,共4页
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茶组植物10个茶种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0个茶种的花粉发芽率在9.2%~79.1%之间,其中,野生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34.2%,栽培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75.8%,各茶种之间花粉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型茶树与栽培... 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茶组植物10个茶种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0个茶种的花粉发芽率在9.2%~79.1%之间,其中,野生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34.2%,栽培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75.8%,各茶种之间花粉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8个人工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在4.4%~22.5%之间,结果表明,以花粉生活力高的栽培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高于野生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花粉生活力 种间杂交
下载PDF
贵州大树茶的核型变异与进化 被引量:26
9
作者 梁国鲁 周才琼 +2 位作者 林蒙嘉 陈家玉 刘君素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08-315,共8页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假秃房茶C.gymnogynoides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榕江茶C.jungkiangensis 2n=30=20m+8sm+2st;茶C.sinensis 2n=30=20m+8sm+2st以及变种淡红花茶C.sinensis var.ruolla 2n=30=20m+8sm+2st;均属2A核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组植物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所划分的两大类核型,即m和sm类与m,sm,和st类是与其子房室数,即5室和3室相一致的。根据核型的不对称性程度、外部形态及生化分析,探讨了各种类的亲缘关系与系统演化途径;论证了茶组植物的原产地是位于滇、桂、黔毗邻交汇处的云贵高原,探讨了茶组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贵州 染色体组型 山茶科
下载PDF
云南特有茶组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本英 王平盛 +2 位作者 季鹏章 许玫 成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02-308,共7页
以云南茶组植物为材料,利用ISSR技术对云南茶组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所筛选出的12个引物对25份供试材料进行ISSR扩增反应后,共产生14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为139条,其多态条带比率(PPB)高达98.5%,表明25份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态... 以云南茶组植物为材料,利用ISSR技术对云南茶组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所筛选出的12个引物对25份供试材料进行ISSR扩增反应后,共产生14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为139条,其多态条带比率(PPB)高达98.5%,表明25份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并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构建了云南茶组植物亲缘关系树状聚类图。25个材料可分为6个类群(取值水平GD=0.378),20个茶组植物分为2个类群。从DNA分子水平探讨了云南茶组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突出了种间的遗传差异,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151~0.580,表明25份材料间遗传基础较宽。PCA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果显示,ISSR作为一种信息量高、重演性好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茶树品种鉴别和亲缘关系分析是非常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特有茶组植物 I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栽培茶树的驯化起源与传播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文驹 戎俊 +2 位作者 韦朝领 高连明 陈家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7-372,共16页
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其栽培类型的驯化起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相关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分布有众多栽培茶树的野生近缘种,特别集中于云南、贵州、... 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其栽培类型的驯化起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相关研究的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分布有众多栽培茶树的野生近缘种,特别集中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一方面南方各族语言中"茶"发音的相似,暗示了茶知识起源的单一性,最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巴蜀或云南,另一方面遗传分析揭示栽培的茶存在多个起源中心,即使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的几个栽培变种也可能起源于不同的地区;文献记载,茶的栽培中心曾经从西向东再向南迁移,遗传多样性的变化也揭示了这一可能性,但考古发现却提示最早的栽培茶可能出现在长江流域的最东部。我们推测在茶知识及栽培品种的传播过程中,各地野生近缘植物的基因渗入栽培类型中,或各地居民直接用当地野生茶培育出新的栽培茶类型,从而导致遗传上的复杂性和语言上的一致性并存。茶树的祖先类型、起源地点、起源时间以及栽培品种的演变历程都还需要更为明确的证据,未来应该以整个茶组植物为对象,将茶文化、群体遗传学、谱系地理、人类学、气候变化、考古等多学科研究进行整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茶 茶组植物 驯化起源 茶文化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