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 (L.) Dyer in Yunnan Province
1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7 位作者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7期1067-1070,共4页
Yunnan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ea origination but also the center of tea evolution and variation.There is a broad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This paper concern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ct.The... Yunnan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ea origination but also the center of tea evolution and variation.There is a broad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This paper concern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ct.Thea(L.) Dyer,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and checks out the number and name of Sect.Thea(L.) Dyer in Yunnan,which will offer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ea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sect.thea(l.) Dyer DISTRIBUTION Species and Variety
下载PDF
A revision of Clematis sect. Aspidanthera s.l. (Ranunculaceae)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Wen-Tsai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2,共72页
In this paper Clematis sect. Aspidanthera s.l. is revised. Seventy_ two species and 15 varieties are recognized. They are keyed, described, and in most cases illustrated, and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subsections. Of th... In this paper Clematis sect. Aspidanthera s.l. is revised. Seventy_ two species and 15 varieties are recognized. They are keyed, described, and in most cases illustrated, and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subsections. Of them, on e series, five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are described as new, and two new rank s are proposed. Brief taxonomic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c tion are given, the evolutionary trends of several importa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bserved are e numer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its subsections are discussed. As a resul t, subsect. Dioicae, which shows striking resemblance in both habit an d floral structure to sect. Clematis subsect. Clematis, is regar ded as t he primitive group, while subsect. Insidiosae, bearing pistillate flower wit h erect sepals and no staminodes, is regarded as the advanced group within the s 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线莲 毛茛科 植物分类学
下载PDF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束际林 陈亮 +3 位作者 王海思 王平盛 许玖 宋维希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15,共10页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光滑、穴大、脊平和外壁内层厚度大等特征均比茶组植物原始,其中红山茶、白毛红山茶和落瓣油茶的表面纹饰与较原始的茶组植物广南茶、圆基茶、老黑菜及属大理茶中的巴达大茶树极为相似,均属穴网状纹饰,因此,茶组植物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文中还对苦茶的演化位置、较原始的条组植物花粉表面纹饰的类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植物 山茶属植物 花粉形态 超微结构 演化
下载PDF
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17
4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7 位作者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50-1753,共4页
云南既是茶树起源中心,又是茶树演化变异中心。茶组植物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分布。本文总结了茶组植物研究成果,明确了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云南茶组植物种及变种的数量及名称,为茶树资源分类、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茶组植物 分布 种和变种
下载PDF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108
5
作者 陈亮 虞富莲 童启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系统分类 演化 植物分类
下载PDF
四川大树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梁国鲁 李晓林 +1 位作者 王守生 周才琼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对四川大树茶5种17类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理茶(Camellis taliensisMeleh)。为20=30=20m+10sm,南川茶(C.nanchuanica Chang et Xiong)、秃房茶(C.gymnogyna Chang)、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和茶(C.sinensis Kt... 对四川大树茶5种17类型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理茶(Camellis taliensisMeleh)。为20=30=20m+10sm,南川茶(C.nanchuanica Chang et Xiong)、秃房茶(C.gymnogyna Chang)、普洱茶[C.assamica(Mast.)Chang]和茶(C.sinensis Ktze)均为20=30=20m+8sm+2st,两类核型属“2A”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叶植物的物种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中对茶组的分类学处理及原产中心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树茶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基于GBS测序的全基因组SNP揭示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郭灿 皮发娟 +3 位作者 吴昌敏 高秀兵 乔大河 周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0-670,共11页
【目的】分析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明确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遗传关系及其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从贵州省内不同区域收集的41份茶组植物资源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8份省内外育成茶树品... 【目的】分析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明确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遗传关系及其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从贵州省内不同区域收集的41份茶组植物资源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8份省内外育成茶树品种为材料,利用基于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SNP位点进行检测,基于获得的高质量SNP位点对这些材料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从59份茶组植物材料获得45.84 Gb高质量序列(Clean reads)数据,平均每个材料为795.6 Mb,约占改良版茶树基因组大小(2.93 Gb)的26.5%,平均比对率为72.62%,经过滤后得到248772个高质量SNP位点,其中83.98%的高质量SNP位点分布在基因间区,16.02%分布于基因区;有22614个SNP位点分布在内含子,15038个SNP位点分布在外显子区,2203个SNP位点分布在非翻译区(UTR)。59份茶组植物材料的观察杂合度(Ho)为0.016~0.081,期望杂合度(He)为0.006~0.064,F为-0.331~0.737。主成分分析结果、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情况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均显示59份茶组植物材料可分为3个类群,其中全部茶种(Camellia sinensis)材料归在一个类群、疏齿茶(C.remotiserrata)和大厂茶(C.tachangensis)归在一个类群、9份突肋茶(C.costata)单独归在一个类群,但疏齿茶与大厂茶及两个区域的大厂茶均处于独立的亚类群,此外茶种中的阿萨姆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CSA)和中国变种(C.sinensis var.sinensis,CSS)也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突肋茶与疏齿茶和大厂茶的亲缘关系较其与茶种的亲缘关系更近。茶种、疏齿茶、大厂茶和突肋茶4类茶组植物存在互相融合的遗传背景。根据地理来源和种质类型可将59份茶组植物材料分为11个种群,不同种群间具有较低的基因流,但种群内部具有较高的基因流。【结论】不同茶组植物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经典形态学分类上合二为一的大厂茶和疏齿茶在遗传结构上也存在差异,即分为2个变种更合适;茶组植物种内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直接相关,在育种实践中应尽量避免相同地理来源材料间的杂交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茶树 SNP 基因组 系统进化 遗传结构 基因流
下载PDF
茶组植物中茶氨酸和没食子酸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折改梅 张香兰 +3 位作者 陈可可 许玫 张颖君 杨崇仁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48,共3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茶属茶组的6种3变种植物叶中的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均普遍存在于这几种茶组植物中,二者在大理茶与广西茶中的含量与大叶茶最为接近,野生的大理茶在云南民间亦作...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茶属茶组的6种3变种植物叶中的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和没食子酸均普遍存在于这几种茶组植物中,二者在大理茶与广西茶中的含量与大叶茶最为接近,野生的大理茶在云南民间亦作为茶叶的原料使用,有悠久的历史,提示大理茶有可能是大叶茶的基源植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茶组 没食子酸 茶氨酸
下载PDF
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Ⅳ关于山茶属茶组的订正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宏达 张润梅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1-17,共7页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乱分类,其中16种确认为独立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茶组 山茶科 发育
下载PDF
茶组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及种间杂交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盛美 宋维希 +3 位作者 唐一春 马玲 汪云刚 成浩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5-118,共4页
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茶组植物10个茶种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0个茶种的花粉发芽率在9.2%~79.1%之间,其中,野生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34.2%,栽培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75.8%,各茶种之间花粉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型茶树与栽培... 采用固体培养基法测定茶组植物10个茶种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0个茶种的花粉发芽率在9.2%~79.1%之间,其中,野生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34.2%,栽培型茶树花粉平均发芽率为75.8%,各茶种之间花粉生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8个人工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在4.4%~22.5%之间,结果表明,以花粉生活力高的栽培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高于野生型茶树为父本的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花粉生活力 种间杂交
下载PDF
云南特有茶组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本英 王平盛 +2 位作者 季鹏章 许玫 成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02-308,共7页
以云南茶组植物为材料,利用ISSR技术对云南茶组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所筛选出的12个引物对25份供试材料进行ISSR扩增反应后,共产生14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为139条,其多态条带比率(PPB)高达98.5%,表明25份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态... 以云南茶组植物为材料,利用ISSR技术对云南茶组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所筛选出的12个引物对25份供试材料进行ISSR扩增反应后,共产生14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为139条,其多态条带比率(PPB)高达98.5%,表明25份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并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构建了云南茶组植物亲缘关系树状聚类图。25个材料可分为6个类群(取值水平GD=0.378),20个茶组植物分为2个类群。从DNA分子水平探讨了云南茶组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突出了种间的遗传差异,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151~0.580,表明25份材料间遗传基础较宽。PCA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果显示,ISSR作为一种信息量高、重演性好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茶树品种鉴别和亲缘关系分析是非常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特有茶组植物 I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贵州大树茶的核型变异与进化 被引量:26
12
作者 梁国鲁 周才琼 +2 位作者 林蒙嘉 陈家玉 刘君素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08-315,共8页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假秃房茶C.gymnogynoides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榕江茶C.jungkiangensis 2n=30=20m+8sm+2st;茶C.sinensis 2n=30=20m+8sm+2st以及变种淡红花茶C.sinensis var.ruolla 2n=30=20m+8sm+2st;均属2A核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组植物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所划分的两大类核型,即m和sm类与m,sm,和st类是与其子房室数,即5室和3室相一致的。根据核型的不对称性程度、外部形态及生化分析,探讨了各种类的亲缘关系与系统演化途径;论证了茶组植物的原产地是位于滇、桂、黔毗邻交汇处的云贵高原,探讨了茶组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组 贵州 染色体组型 山茶科
下载PDF
应用ITS区序列对秋海棠属无翅组分类学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向建英 管开云 杨俊波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5-462,共8页
以侧膜组 (Sect .Coeloecentrum)的Begoniacirrosa和单裂组 (Sect.Reichenheimia)的B henryi为外类群 ,对秋海棠属 (BegoniaL .)无翅组 (Sect.Sphenanthera) 9种 2变种及秋海棠组 (Sect.Begonia) 4种进行了ITS区 (包括 5 8SrDNA)序列... 以侧膜组 (Sect .Coeloecentrum)的Begoniacirrosa和单裂组 (Sect.Reichenheimia)的B henryi为外类群 ,对秋海棠属 (BegoniaL .)无翅组 (Sect.Sphenanthera) 9种 2变种及秋海棠组 (Sect.Begonia) 4种进行了ITS区 (包括 5 8SrDNA)序列的测定。发现该属的ITS序列较一般类群要长一些 ,所测的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 6 48~ 74 3bp。这些序列经ClustalX软件排序后序列总长为 75 6个位点 ,gap做缺失处理时 ,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分别占 2 6 4 1%和10 11%。运用PAUP4 0b8软件分析 ,获得 6棵最大简约树 ,步长为 2 86 ,一致性指数 (CI)和维持性指数 (RI)分别为 0 82 87和 0 784 1,利用 6棵最简约树获取严格一致树 ,并作Bootstrap检测。结果表明 :1.支持将原无翅组内子房 3室的种类移入秋海棠组 ,而将子房 4室的种保留 ,成立四室组 (Sect.Sphenanthera) ;2 .将B tetragona作为B acetosella的异名处理得到一定的支持 ;3.B crassirostris的系统位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区序列 秋海棠属 无翅组 分类学问题
下载PDF
9个白杨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樊蓉 樊军锋 李周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80,共5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4个白杨杂交新品种及父母本和3个近缘品种进行了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9对引物共扩增出106条清晰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为11.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89条,多态性比率为83.1%,说明这些品种...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4个白杨杂交新品种及父母本和3个近缘品种进行了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9对引物共扩增出106条清晰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为11.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89条,多态性比率为83.1%,说明这些品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9个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1-0.75之间;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发现,4个杂交新品种与父本截叶毛白杨遗传相似度较高。选用扩增效果好,重复性高的3对引物构建了DNA指纹图谱,为这些品种的商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杂种 SSR 分子标记 指纹图谱
下载PDF
陕产重楼属南重楼组药用植物类群及资源调查 被引量:16
15
作者 程虎印 颜永刚 +6 位作者 程江雪 张岗 刘亮亮 彭亮 杨新杰 高静 杨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调查陕产重楼属南重楼组药用植物类群及资源概况。方法采用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和样线调查法,对设定的陕西省典型县域重楼属南重楼组药用植物类群、自然分布及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陕产重楼属南重楼组药用植物原记载分布有重... 目的调查陕产重楼属南重楼组药用植物类群及资源概况。方法采用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和样线调查法,对设定的陕西省典型县域重楼属南重楼组药用植物类群、自然分布及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陕产重楼属南重楼组药用植物原记载分布有重楼、狭叶重楼、缺瓣重楼和具柄重楼。调查表明,实际分布还有宽叶重楼、短梗重楼、长药隔重楼、七叶一枝花和云南重楼5个变种,且均为分布新纪录,未见缺瓣重楼。南重楼组各类群植物的根茎均作为中药重楼使用,分布广、生长状况良好,自然植物资源处于濒危状态。结论本调查确定了陕产重楼属南重楼组共有2种6变种,填补了关于陕产重楼属药用植物分布记载方面的漏缺,查清了资源概况,为后续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产重楼属 南重楼组 药用植物 分布新记录 资源调查
下载PDF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与现代地理分布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兴良 刘世荣 +3 位作者 何飞 杨冬生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1-7,共7页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B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及1个存疑种,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和多年的野外考察,综述了中...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B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及1个存疑种,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和多年的野外考察,综述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及种类。同时,阐述了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释这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栎亚属 高山栎组 巴东栎组 纬向分布 经向分布 垂直分布
下载PDF
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的分布、分类与药用资源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和平 高山林 +1 位作者 黄鹏 周丽 《海峡药学》 2010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植物的分类、地理分布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及结合现有文献资料。结果根状茎组有17种、1亚种、2变种,其分布、分类与有效成分的含量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目的研究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植物的分类、地理分布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及结合现有文献资料。结果根状茎组有17种、1亚种、2变种,其分布、分类与有效成分的含量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全含薯蓣皂苷元,其中可供工业生产利用的近10种。结论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植物资源丰富,可进行合理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属根状茎组 分布 分类 资源利用
下载PDF
关于苔草属寸草组的分类学讨论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万里 杨锡麟 +1 位作者 余诞年 毛雪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1990年第4期38-46,共9页
本文针对苔草属Carex L.寸草组Sect.Boernera 的三个种Carex duri-uscula C。A.Mey.,C。rigescens(Franch.)V.Krecz.和C.stenophylloides V.Krecz.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分类学问题,应用对植物体外部形态、营养体解剖、变异类型的定量分析... 本文针对苔草属Carex L.寸草组Sect.Boernera 的三个种Carex duri-uscula C。A.Mey.,C。rigescens(Franch.)V.Krecz.和C.stenophylloides V.Krecz.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分类学问题,应用对植物体外部形态、营养体解剖、变异类型的定量分析、花粉和果实表面的电镜扫描、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以及分布区等研究的手段,对该组三种植物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讨论。研究良明,寸草组植物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一个十分自然的类群。因此,作者认为把寸草组细分为各个独立种的做法有些不妥,同时,文章不仅支持了把C.rigescens(Franch.)V.Krecz.合并到C.stenophylloides V.Kre-cz 中的观点,而且提出把寸草组三个种C.duriuscula C.A.Mey.,C.rigescens(Fr-anch.)V.Krecz.和C.stenophylloides V.Krecz 合并为一种C.dtitiuscula C.A.Mey.更为合理.最后对该组植物进行了分类学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草属 寸草组 分类学
下载PDF
超大断面竖井深孔爆破成井技术 被引量:12
19
作者 史秀志 邱贤阳 +1 位作者 聂军 李必红 《工程爆破》 2016年第5期7-12,共6页
为实现超大断面竖井高效掘进,提出基于多孔球状药包爆破和预裂爆破的深孔爆破成井技术。首先根据竖井掘进深度大、断面大的特点,设计了导井爆破、基于预裂爆破的侧崩爆破和破顶爆破的分区爆破方案;同时根据多孔球状药包爆破漏斗理论和... 为实现超大断面竖井高效掘进,提出基于多孔球状药包爆破和预裂爆破的深孔爆破成井技术。首先根据竖井掘进深度大、断面大的特点,设计了导井爆破、基于预裂爆破的侧崩爆破和破顶爆破的分区爆破方案;同时根据多孔球状药包爆破漏斗理论和延时爆破降振机理,提出导井精确短延时爆破成井技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导井爆破同层短延时时间和层间延时时间等爆破参数;基于预裂爆破作用机理,确定了周边孔预裂爆破参数。最后将研究结果在引松供水工程超大断面竖井掘进中进行现场试验,成功爆破形成了直径20m、高度50 m的调压井。试验结果证明了深孔爆破成井技术应用于超大断面竖井掘进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孔爆破成井 超大断面竖井 预裂爆破 延时时间
下载PDF
榆林地区岩黄蓍属木本组植物酯酶同工酶谱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兆红 杨茂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6,共4页
对榆林地区岩黄蓍属木本组各分类群的酯酶同工酶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黄蓍属木本植物的6个分类群的幼叶、子叶、根EST同工酶都分3个区,其泳动率分别开始于0.19、0.29、0.57,重复性好。该酶谱为榆林地区岩黄蓍属6个分类群的亲缘关系... 对榆林地区岩黄蓍属木本组各分类群的酯酶同工酶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黄蓍属木本植物的6个分类群的幼叶、子叶、根EST同工酶都分3个区,其泳动率分别开始于0.19、0.29、0.57,重复性好。该酶谱为榆林地区岩黄蓍属6个分类群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新证据。据此,结合形态特征讨论了该分类群的分类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地区 岩黄蓍属木本组 酯酶同工酶 酶谱 亲缘关系 分类 植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