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se of Sectarian Ties Inside Syrian Modern Political System
1
作者 Valentina Zecca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7年第9期576-583,共8页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sects as social formations and the process of secularization sects has been undergone in the modern era, implying their exposition to political manipulation by various internal an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sects as social formations and the process of secularization sects has been undergone in the modern era, implying their exposition to political manipulation by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actors. We analyse this subje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modern Syrian State and, in particular, with reference to the political system established by President Hafez al-Asad in the 70’s. The use of sectarian ties appears as part of the regime patrimonial features, being a political strategy used in order to bind particular society’s groups to the regime. In this sense, sectarianism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ligion and it requires to be analysed as a socio-political phenomenon. This kind of analysis permits also to confute the identification between the Asad regime and the Alawite community and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mmunity he originated f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RIA sectarianISM Hafez al-Asad PATRONAGE national state
下载PDF
ISIS and Sectarianism as a Result of a Meltdown of the Regional Orders in the Middle East
2
作者 Keiko Saka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15年第4期265-278,共14页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Islamic State" and prevailing sectarian strife in the Middle East from the aspec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sidering it as the result of the failur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Islamic State" and prevailing sectarian strife in the Middle East from the aspec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sidering it as the result of the failure and mistakes, accumulated not only since the Iraq War and the Syrian Civil War but also from the post-WWI period when the territorial-state 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norms and ideas that provide the basis of regional order, and focuses on conflicts between norm-based regional order and interest-based regional alliance. The former has been pursued by the actors that underline supra- or sub-state identity as cores for regional solidarity, while the latter has been introduced by external actors, or established by conservatives 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to react to revolutionary/revisionist movements. The situation became complicated when regional actors faced three different cataclysmic transformations in 1979. Although each incident necessitated a different re-arrangement of their relations, a shorthand patchwork-like formation of alliances was applied, in which the US and Saudi Arabia played key roles. In the post-1979 regime, rivalry became dominant between the interest-based pro-US regional alliances vs. the challengers that justified their own interests with norm-based regional order, manipulating supra-state identity. Once the influence of the US declined after 2011, pro-US state actors found neither interest-based regional alliance nor norm-based regional order supported their own interests. Here, sectarian identity has emerged as a kind of norm to cover their collective interest. Thus sectarianism is the result of necessity for the regional actors to legitimize their interest-based actions and to secure partners for collective action. "Islamic State" was born in this circumstance, where sectarian identity became an ostensible factor for new regional order in the Middle East in the absence of the US-led regional alli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mic State sectarianISM regional order norm supra-state identity
下载PDF
The Bahraini Uprising of 2011 and the Regime’s Securitisation of Sectarianism as a Survival Mechanism
3
作者 Aisha Hadi Al-Rashdi 《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2019年第4期509-533,I0003,共26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hraini regime’s usage of sectarianism as a survival mechanism.The argument herein has adopted a modernist approach,where sectarian identities are not viewed as fixed and as causes of an a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hraini regime’s usage of sectarianism as a survival mechanism.The argument herein has adopted a modernist approach,where sectarian identities are not viewed as fixed and as causes of an ancient hatred struggle,but are instead viewed as a modern construction that are securitised and desecuritised.It examines how this particular struggle was framed in a sectarian contex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pivotal stages of the 2011 uprising and its aftermath.These stages are broken down as follows:(1)the first stage of the uprising,which includes the first month of the uprising and the period prior to the regional military intervention,a period which was characterised by negotiations and dialogue;(2)the period of fragmentation within Bahraini society in whic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rious reasons behind the failed reforms and the failure/ending of dialogue between the regime and the oppositions;and(3)the period of military intervention and the uprising’s aftermath,which reflected a time of securitisation and de-securitisation of the uprising’s space,image and language.These three stages showcase overriding factors such as fear,lack of inclusion of alternatives,divided opposition,and limited regime reform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Bahraini regime’s brutal reaction to protesters in 2011 and the Qatar-Gulf crisis which emerged in 2017.The three stages reflect the regime’s pragmatism in dealing with the clashes,and its security narrative adjustment to the regional alliance shifts.The Bahraini regime was able to survive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uprising in the short-term,but its short-term solutions such as the naturalisation process,would have damaging effects on society in the long-r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 Bahrain Uprising sectarianISM SECURITISATION OTHERING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原文传递
僧人、文本与宗派:清初天童系高僧释德介修志活动研究
4
作者 苏卢健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2,共9页
有清一代,佛寺志大量涌现,不少僧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释德介即是其一。释德介为天童系密云圆悟的第四代弟子,曾任天童寺“书记”一职,后任二灵、延福、东寿昌等寺的住持。他以编纂《天童寺志》为契机,从纂辑资料到修撰成书前后五十... 有清一代,佛寺志大量涌现,不少僧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释德介即是其一。释德介为天童系密云圆悟的第四代弟子,曾任天童寺“书记”一职,后任二灵、延福、东寿昌等寺的住持。他以编纂《天童寺志》为契机,从纂辑资料到修撰成书前后五十年间历经波折,始终不弃,成为该志成书的首要功臣。此后,释德介身体力行,纂辑《四明翠山禅寺志略》;又以顾问身份参与《保庆寺志略》《天井寺志略》的编纂工作。然而,作为天童系僧人,他深受自身法系修谱意识的影响,只注重书写天童系一系,遮蔽寺院历史上其他法脉的高僧和事迹,使所纂志书不免落入“一家之谱”的窠臼,成为映射当时佛门宗派之争的重要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童系 释德介 志书编纂 文本书写 宗派意识
下载PDF
尼泊尔共产党合并后的宗派主义斗争及其启示
5
作者 唐鑫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4-43,共10页
宗派主义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大特点,对尼泊尔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长期缺失统一的领导核心、破坏革命力量的团结、丢失革命成果、脱离人民群众等不良影响。2018年合并成立、2021年初再度正式分裂瓦解的尼泊尔共产党,发生过至少... 宗派主义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大特点,对尼泊尔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长期缺失统一的领导核心、破坏革命力量的团结、丢失革命成果、脱离人民群众等不良影响。2018年合并成立、2021年初再度正式分裂瓦解的尼泊尔共产党,发生过至少两次较大的宗派斗争,一次是发生于尼共联合主席奥利和尼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尼帕尔之间的斗争,一次是发生于奥利和达哈尔两位联合党主席之间的斗争,并最终导致尼共实际上的再度分裂。从尼泊尔共产党对处理宗派斗争的探索中可以总结出,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的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借鉴国际共运的成功经验,才有可能妥善处理宗派主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共产党 宗派主义 卡德加·普拉萨德·夏尔马·奥利 普什帕·卡迈勒·达哈尔-普拉昌达 马达夫·库马尔·尼帕尔
下载PDF
试论新苯派四化身的历史事迹——以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为视角
6
作者 才让多杰 《攀登(藏文版)》 2024年第2期62-73,共12页
自公元7世纪佛教传人我国西藏,就开始了它的本土化进程。在此过程中,著名的苯教四化身,即洛丹宁波、米秀多杰、更卓扎巴及桑杰林巴等苯教掘藏师流传下来的新派苯教,既是佛教本土化的产物,又是佛苯两教在理论和教义上开始走向相融相生的... 自公元7世纪佛教传人我国西藏,就开始了它的本土化进程。在此过程中,著名的苯教四化身,即洛丹宁波、米秀多杰、更卓扎巴及桑杰林巴等苯教掘藏师流传下来的新派苯教,既是佛教本土化的产物,又是佛苯两教在理论和教义上开始走向相融相生的重要标志。新苯派四化身以修建寺庙、整顿律仪、培养弟子,提倡无宗派思想,弘扬新派苯教而著称。新苯派提倡的无宗派思想实际上源于公元8世纪的苯教大师詹巴南喀和大译师毗卢遮那,可以说与其一脉相承。他们所弘扬的新苯派,既是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苯派 四化身 无宗派 中国化
下载PDF
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 被引量:18
7
作者 栗胜夫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26,共2页
武术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值得吸取和发扬光大 ,但是门户之见、宗派主义却是其中的糟粕部分 ,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 ,对其必须予以批判。
关键词 武术 武术文化 门户之见 宗派主义
下载PDF
伊拉克教派冲突的特点、缘由与前景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福泉 权新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3-36,共4页
2006年初以来,伊拉克教派冲突与其他冲突互相影响,使伊拉克国内局势更加动荡不安。这场冲突主要表现为逊尼派阿拉伯人与什叶派的冲突。伊战后,激烈的权力争夺是冲突的根本原因,而国家重建工作进展缓慢、“基地”组织等外部势力的作用及... 2006年初以来,伊拉克教派冲突与其他冲突互相影响,使伊拉克国内局势更加动荡不安。这场冲突主要表现为逊尼派阿拉伯人与什叶派的冲突。伊战后,激烈的权力争夺是冲突的根本原因,而国家重建工作进展缓慢、“基地”组织等外部势力的作用及两个教派之间的宗教差异和历史矛盾也是重要因素。教派冲突不可能在短期内予以消除,但也难以演变为大规模内战。尽快建立一个充分体现各方权益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化解教派冲突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 什叶派 逊尼派阿拉伯人 教派冲突
下载PDF
教派主义与中东政治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宇洁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43,共11页
伊斯兰教派的产生与不同人群在伊斯兰社会政治发展中的不同权力主张有着密切关系,其本身也对政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教派主义的影响日益彰显。近年西亚北非的政治变局中,教派主义的... 伊斯兰教派的产生与不同人群在伊斯兰社会政治发展中的不同权力主张有着密切关系,其本身也对政治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教派主义的影响日益彰显。近年西亚北非的政治变局中,教派主义的概念更是被频频使用。本文通过对近年中东政治中教派主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宗教既非中东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根源,也非治愈此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把教派差异视为目前中东政治变局产生的主因,不仅不利于冲突的解决,反而会使所谓"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千年之争"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派主义 逊尼派 什叶派 中东政治
下载PDF
条块分割及其治理 被引量:37
10
作者 燕继荣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消除地区、族群、城乡之间在综合发展以及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所存在的显著差距,促进国家的统一性、均等化,应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然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经常造成“治理空白”和“治理过度”的问题,影响国家统一性、均... 消除地区、族群、城乡之间在综合发展以及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所存在的显著差距,促进国家的统一性、均等化,应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然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经常造成“治理空白”和“治理过度”的问题,影响国家统一性、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中国凭借制度优势和政府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针对传统体制的条块分割问题及其后果实施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今后,破解条块分割困局,还应该本着改善公共服务的原则,构建基层协同治理格局;本着“政府机关”与“福利单位”分离的原则,再造政府治理体系;本着信息化智能化原则,打造平台式数字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条块分割 部门主义 地方主义
下载PDF
教派问题安全化形塑中东地区格局--以沙特阿拉伯外交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中民 赵跃晨 《国际展望》 CSSCI 2020年第5期65-84,159,160,共22页
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地区的教派冲突不断加剧,尤其是沙特与伊朗的地区性教派对抗对中东地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教派问题并不会自动影响对外政策,只有当国家决策者将教派问题安全化才会影响对外政策。沙特外交的激进化与教派问题安... 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地区的教派冲突不断加剧,尤其是沙特与伊朗的地区性教派对抗对中东地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教派问题并不会自动影响对外政策,只有当国家决策者将教派问题安全化才会影响对外政策。沙特外交的激进化与教派问题安全化密切相关,由于国际和地区环境变化导致沙特的不安全感加剧,促使其极力建构教派冲突的话语体系,为其推行强硬的对外政策提供“正当”理由。沙特外交中的教派问题安全化分为四个步骤:建构教派威胁的认知、传播教派威胁信息、促使受众相信存在教派威胁、推行应对教派问题的对外政策。沙特通过强化宗教因素实施激进的对外政策,不仅强化了政权合法性,而且巩固了其地区领导地位,进而扭转了其与伊朗“攻守失衡”态势。但是,教派问题安全化使沙特深陷地区代理人战争的泥潭,而且教派冲突的叙事极易助推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发展壮大,并威胁国家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特阿拉伯 教派问题 安全化 对外政策 中东地区格局
下载PDF
宋初九僧宗派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3,163,共7页
九僧诗歌名闻宋初诗坛,但他们的宗派背景却一直模糊不清,吉广舆首次考证出三僧属于天台宗、四僧禅宗,还有二僧无法考知,实有开创之功。宋初九僧皆是天台宗诗僧。九僧的台宗背景之所以被忽略,主要是因为其诗名煊赫,台宗背景自然为人熟知... 九僧诗歌名闻宋初诗坛,但他们的宗派背景却一直模糊不清,吉广舆首次考证出三僧属于天台宗、四僧禅宗,还有二僧无法考知,实有开创之功。宋初九僧皆是天台宗诗僧。九僧的台宗背景之所以被忽略,主要是因为其诗名煊赫,台宗背景自然为人熟知,故致渐少为时人提及,随着译经院的渐趋没落和禅宗在京师影响渐增,再加上在僧史书写中被舍弃,最终导致背景模糊。九僧相同的义学背景和一致的宗派倾向,是促使他们结成一个诗僧群体的前提。这也提示我们注意,诗僧并不仅指禅僧,还应包括教门僧徒,特别是天台宗诗僧,在文学史上也占一席之地,关注其宗派背景,才能避免出现对诗坛真实状况失察之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僧 宗派 天台宗 诗僧
下载PDF
辽朝佛教信徒“兼奉诸宗”考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军 鞠贺 《古代文明》 CSSCI 2020年第4期73-79,M0005,共8页
辽后期兼奉诸宗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的佛教信众群体中。其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佛教各宗派斗争激烈,为增强佛教内部凝聚力,兼奉诸宗成为必然要求;二是部分职业僧侣站在修行的角度批评偏修一宗的弊端,支持信徒兼奉诸宗;三是辽朝皇帝出于更... 辽后期兼奉诸宗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的佛教信众群体中。其出现的原因有三:一是佛教各宗派斗争激烈,为增强佛教内部凝聚力,兼奉诸宗成为必然要求;二是部分职业僧侣站在修行的角度批评偏修一宗的弊端,支持信徒兼奉诸宗;三是辽朝皇帝出于更好地利用佛教维护统治的目的,倡导兼奉诸宗。辽朝佛教信徒兼奉诸宗以密宗为主,禅宗和三论宗被置于边缘的地位。辽帝通过提倡并践行兼奉诸宗加强了汉人佛教信徒对辽朝的认同心理。辽朝的兼奉诸宗淡化了唐中期以来浓厚的宗派意识,但不利于各宗派义理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佛教信徒 兼奉诸宗 宗派意识
下载PDF
宋明抑或明清:关于儒学第三期发展学理起点的再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泽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184,共10页
宋明儒学对儒家学理有重要推进,也有严重误判,出现了天理实体化、门庭狭窄化、人欲污名化的问题。明清之际,以船山、蕺山、戴震为代表,对这三大误判进行了系统的检讨。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进程被打断了,儒学第三期的发展未能接上这... 宋明儒学对儒家学理有重要推进,也有严重误判,出现了天理实体化、门庭狭窄化、人欲污名化的问题。明清之际,以船山、蕺山、戴震为代表,对这三大误判进行了系统的检讨。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进程被打断了,儒学第三期的发展未能接上这个端绪,致使宋明儒学这些问题仍以各种形式残留着,其中尤以天理实体化和门庭狭窄化为甚。儒学今后的发展应该自觉回头补课,接着明清讲,而不是接着宋明讲。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儒学下一步的发展,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实体化 门庭狭窄化 人欲污名化 补课论
下载PDF
对清代考据学批评之批评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康松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0,共6页
前人对考据学批评较多的是“复古”、“繁琐”、“门户之见”,这些批评有可商榷之处。考据学重视先秦两汉文献是由他们的研究课题所决定的 ,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并非是复古。繁琐不是考据学者们的追求 ,他们讲究博征 ,注明出处是为了增... 前人对考据学批评较多的是“复古”、“繁琐”、“门户之见”,这些批评有可商榷之处。考据学重视先秦两汉文献是由他们的研究课题所决定的 ,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并非是复古。繁琐不是考据学者们的追求 ,他们讲究博征 ,注明出处是为了增强结论的科学性 ,不能不加区别地视为繁琐。考据学派中的吴派矫枉过正 ,确有较深的门户之见 ,但皖派、扬州学派都主张实事求是 ,不以汉宋论是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考据学 复古 门户之见
下载PDF
“第三种人”论争与“左联”组织理论的转向——从“左联”的宗派主义、关门主义问题谈起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述桥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7,共5页
近年来左翼文学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如何认识"左联"历史上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仍然是一个关键的课题。关于"左联"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以往多是看作"左联"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典型表现... 近年来左翼文学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如何认识"左联"历史上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仍然是一个关键的课题。关于"左联"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以往多是看作"左联"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典型表现。本文从历史梳理中发现,其实问题要比通常的认识复杂,"左联"一方面对"第三种人"有尖锐批评,另一方面也因应"第三种人"理论而作出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事实上为"左联"组织理论的转向做了准备。文章认为"左联"的组织理论有过从"同路人"转向"统一战线"的趋向,而"第三种人"论争就在其中起到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派主义 关门主义 第三种人 左联 同路人 统一战线
下载PDF
13至14世纪“宗派之图”碑与北方汉人宗族的复兴——以鲁中山地的军功家族为中心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晓冀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37,共6页
金元之交,北方汉人宗族最先兴起于军功家族。他们利用"根脚"和"承荫",在墓碑上刻写"宗派之图",建立了同宗共祖的血缘组织。13至14世纪,"宗派之图"碑集中在鲁中山地出现,反映了北方汉人从祖先... 金元之交,北方汉人宗族最先兴起于军功家族。他们利用"根脚"和"承荫",在墓碑上刻写"宗派之图",建立了同宗共祖的血缘组织。13至14世纪,"宗派之图"碑集中在鲁中山地出现,反映了北方汉人从祖先崇拜向宗族意识的过渡。汉人宗族在蒙元统治下争取权利,利用碑刻记录宗支世系和分派,表现出与南方地区不一样的谱牒类型和特点。元代迄清,北方宗族组织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山东地区提供了可资证明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宗族 汉人世侯 军功家族 宗派之图 鲁中山地
下载PDF
宗教传统与历史情境中的德鲁兹派认同建构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海鹏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8,118,共16页
德鲁兹派由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演变而来,其信仰体系与宗教实践继承了中古时期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丰富遗产。从中古至现代,逊尼派统治集团和宗教学者发布了大量针对德鲁兹派的敌意性宗教裁决,其部分原因是二者间的宗教文化差异与社会隔阂,... 德鲁兹派由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演变而来,其信仰体系与宗教实践继承了中古时期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丰富遗产。从中古至现代,逊尼派统治集团和宗教学者发布了大量针对德鲁兹派的敌意性宗教裁决,其部分原因是二者间的宗教文化差异与社会隔阂,而更为深刻的根源在于特定历史时期复杂的政治因素。进入现代以来,以沙基卜·艾尔斯兰、苏尔坦·艾特拉什、卡迈勒·琼布拉特为代表的德鲁兹派精英多次主动调整、重塑社群的自我认同,以适应因政治、社会、文化转型而带来的挑战。尽管德鲁兹精英的尝试未能克服教派面临的政治和社会困境,但从宗教、文化角度来看,这些尝试为根除中东地区教派主义的痼疾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少数群体 德鲁兹派 逊尼派 教派主义
下载PDF
儒侠与都市: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源流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35,共7页
20世纪初,儒侠精神的复兴与都市革命运动史无前例地相互交集,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儒学、墨学、西学交汇形成的现代儒侠文化,隐含着对道德理想主义和知行合一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儒学"宗派化"与无政府主义文化、民粹... 20世纪初,儒侠精神的复兴与都市革命运动史无前例地相互交集,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儒学、墨学、西学交汇形成的现代儒侠文化,隐含着对道德理想主义和知行合一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儒学"宗派化"与无政府主义文化、民粹思潮的交集塑造了现代"新人"。儒与侠的相互转化及其深刻的内在矛盾,折射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复杂的人格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侠文化 都市化 知识分子 儒学宗派化
下载PDF
罗祖教:禅宗民间宗教化的典型案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志鸿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5,共7页
罗祖教,本名无为教,简称罗教。创成于明成化至正德间,创教人罗梦鸿。本文以赣南闽西罗祖教为中心,指出罗祖教是佛教禅宗的民间宗教化。罗祖教教义体系的核心就是禅净结合思想。开展仪式活动、编修宗谱是罗祖教的重要宗教实践。罗祖教的... 罗祖教,本名无为教,简称罗教。创成于明成化至正德间,创教人罗梦鸿。本文以赣南闽西罗祖教为中心,指出罗祖教是佛教禅宗的民间宗教化。罗祖教教义体系的核心就是禅净结合思想。开展仪式活动、编修宗谱是罗祖教的重要宗教实践。罗祖教的辈分制与佛教临济宗字派关系密切。世代沿用本门的辈分制与字派,成为民间宗教加强自我组织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祖教 禅宗 祖师崇拜 辈分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