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Bioturbation Activity of the Ark Clam Scapharca subcrenata on the Fluxes of Nutrient Exchange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被引量:5
1
作者 ZHANG Shuo FANG Xin +4 位作者 ZHANG Junbo YIN Fang ZHANG Hu WU Lizhen KITAZAWA Daisuk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32-240,共9页
Filter-feeding shellfish are common benthos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in the shallow coastal ecosystems.Ark clam Scapharca subcrenata is one of the widely cultured bivalve species in many coast... Filter-feeding shellfish are common benthos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in the shallow coastal ecosystems.Ark clam Scapharca subcrenata is one of the widely cultured bivalve species in many coastal areas owing to its tremendous economic value.However,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the bioturbation of S.subcrenata on the fluxes of nutrient exchange in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SWI).In this regard,S.subcrenata was sampled during October 2016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its bioturbation activity on the nutrient exchange flux of the SWI.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S.subcrenata could increase the diffusion depth and the rate of the nutrients exchange in the sediments.The bioturbation of S.subcrenata could allow the nutrients to permeate into the surface sediments at 6-10cm and increase the release rate of nutrients at the SWI.The releasing fluxes of DIN and PO43−-P in the culture area were found to be around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cultured region.The culture of S.subcrenata has been proved to be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nutrient exchange across the SWI in the farming area of Haizhou Bay.Nutrients exchange in the SWI contributes a part of 86%DIN,71%PO43−-P and 18%SiO32−-Si for the aquaculture fa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URBATION nutrientS exchange flux ark clam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下载PDF
Exchange fluxes of nutrients between sediment and sea water in the Bohai Sea
2
作者 Liu Sumei, Zhang Jing, Zhang Hong, Yu Jianhua 1.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Qingdao 266003,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3663 Zhongshanbe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63-370,共8页
Investigations of sediment-water fluxes of nutrients in the Bohai Sea were carried out in September - October 1998 and April - May 1999. The exchange fluxes of nutrients between sediment and sea water were determined ... Investigations of sediment-water fluxes of nutrients in the Bohai Sea were carried out in September - October 1998 and April - May 1999. The exchange fluxes of nutrients between sediment and sea water were determined by incubating the core-top sediments with overlying water aerated with air. The benthic fluxes of NO3- , NO2- , NH4+ , DIN, DON and TON in the first cruise and the flux-es of NO3 , NO2- , NH4+ , DIN, DON, TDN, PO43- , DOP and TDP in the second cruise were measured. The exchange fluxes of nutrients in fall were higher than in spring. The benthic nutrient fluxes represented 15% -55% of nutrient budgets in the Bohai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x nutrient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the Bohai Sea
下载PDF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Nutrients in Sediment Profiles and Their Sediment-Water Fluxe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Southern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Ling Zhang Lu Wang +3 位作者 Kedong Yin Ying Lü Yongqiang Yang Xiaoping Hu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97-206,共10页
Three cruises were launched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PRE) in 2005 to investigat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nutrients associated with early diagenesis related to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Seasonal and spa... Three cruises were launched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PRE) in 2005 to investigat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nutrients associated with early diagenesis related to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pore wate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profile patterns in sediments were studied. Nutrient fluxe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WI) were measured by incu- bation experiments, and we here discussed the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of nutrients at the SWI. The nutrients generally decreased from the Pearl River outlets downstream, indicating an- 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the nutrient inputs in the estuary. NO3-N concentration was the highest of the three forms of DIN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the sum of NH4-N, NO3-N and NO2-N) in the overly- ing water, and NH4-N w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DIN in pore water.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NH4-N and the rapid decrease of NO3-N with sediment depth provided the evidence for anaerobic conditions below the SWI. Negative fluxes of NO3-N and positive fluxes of NH4-N were commonly observed, sug- gesting the denitrification of NO3-N at the SWL The DIN flux direction suggested that the sediment was the sink of DIN in spring, however, the sediment was generally the source of DIN in summer and winter. PO4-P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distinct while SiO4-Si inconspicuously varied in sediment profiles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flux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4-P mainly diffused from the water column to the sediment while SiO4-Si mainly diffused from the sediment to the water column. Generally, the incu- bated fluxes were the coupling of diffusion, bioturbation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s, and were relatively accurate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rient pore water sediment-water flux Pearl River Estuary.
原文传递
Role of Kuroshio frontal eddy in exchange between shelf water and Kuroshio water in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10
4
作者 Guo Binghuo and Ge Renfeng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Qingdao 266003,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18,共18页
Basic patterns of the reversal of the Kuroshio water toward the shelf, intrusion of the shelf mixed water into the Kuroshio and uplifting of the near-bottom nutrient-rich water into the upper layer by the pumping of t... Basic patterns of the reversal of the Kuroshio water toward the shelf, intrusion of the shelf mixed water into the Kuroshio and uplifting of the near-bottom nutrient-rich water into the upper layer by the pumping of the frontal eddy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satellite infrared images and hydrologic,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observa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Kuroshio frontal eddi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shelf water and the Kuroshio water. The estimation of the average volume transports for three frontal eddy events indicates that the shelf mixed water entrained by an eddy into Kuroshio is 0.44×10~6 m3/s and the reversal Kuroshio water onto the shelf region only 0.04×10~6 m3/s. Along the whole shelf edge, the volume transport of the shelf mixed water entrained by the eddies into the Kuroshio is 1.8×10~6 m3/s. The nutrient (NO3-N) flux pumped to the euphotic zone and input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through a column with 1 m wide is 974 μmol/(s·m) when there is frontal eddy and only 79 μmol/(s·m) in the case of no frontal eddy. Yearly nutrient (NO3-N) flux input to the shelf area caused by the frontal eddy is 1.7×10~5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in the East China Sea frontal eddy water exchange nutrient flux
下载PDF
海水多品种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通量
5
作者 陈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67,共7页
为探明生源要素氮、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过程,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时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变化,2014年6—10月,在3种综合养殖池塘: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的... 为探明生源要素氮、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过程,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时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变化,2014年6—10月,在3种综合养殖池塘: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内,采集检测3口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样品中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分析沉积物-水界面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的通量变化。试验结果显示,6—10月,3种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均以向沉积物中扩散为主,仅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沉积物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6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扩散;与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相比,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氨氮通量变化幅度较大,6—7月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且扩散速率逐渐降低,9—10月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释放,释放速率逐渐上升。6、7、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8—9月上覆水中活性磷酸盐向沉积物扩散;6—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上覆水中活性磷酸盐向沉积物扩散,10月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配养底栖贝类,可以通过改变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改善池塘的底质和水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养殖池塘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通量
下载PDF
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分布特征分析及释放风险评估
6
作者 王津 杨丽原 +1 位作者 刘恩峰 栾日坚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浓度,计算三者的净扩散通量,评估三者的释放风险。结果表明:非泄洪期南四湖出湖口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磷浓度低于孔隙水中的,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态磷可能会因浓度梯度的存在而向上覆水中扩散;根据连续分级提取法,钙结合态磷是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中磷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表层沉积物中的不稳定磷元素含量高于深层沉积物中的;有效态磷与有效态铁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有效态磷的释放受铁氧化物还原释放影响;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净扩散通量分别为17.58、1.16、-40.72 ng/(cm^(2)·d),说明有效态磷和有效态氨氮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净扩散通量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南四湖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游湖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性碳交换通量 被引量:1
7
作者 路平 张浩然 +2 位作者 任峰 袁涛 刘怡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06-2915,共10页
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汇,是减缓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目前研究多针对于自然湿地中储碳量和碳密度的研究,对于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煤塌陷湿地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则相对较少。基于对采煤塌陷湿... 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汇,是减缓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目前研究多针对于自然湿地中储碳量和碳密度的研究,对于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煤塌陷湿地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则相对较少。基于对采煤塌陷湿地水体和沉积物中碳含量和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采煤沉陷湿地沉积物-水界面不同形态碳交换通量规律,评估沉积物对于上覆水中碳素的源/汇特征,探讨不同环境因子单一及交互作用下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碳的交换通量的变化规律。针对徐州九里湖采煤塌陷湿地沉积物和水体进行研究,分别于2020年12月、2021年4月和2021年8月采集沉积物和上覆水,分析沉积物和水体中碳素的赋存特征以及影响碳素含量的关键因子。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进行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性碳交换通量研究,并探讨主要环境因子对溶解性碳交换通量的影响。最后基于响应面法构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性碳交换通量回归模型,预测采煤沉陷湿地溶解性碳最小释放条件,估算采煤塌陷湿地溶解性碳释放总量。结果如下:温度升高会导致溶解性碳交换通量增大,而pH对其影响较小;在高氧(9.0 mg/L)和低氧(3.0 mg/L)条件下,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交换通量相对较高,在中氧(6.0 mg/L)条件下,相对较小。得出在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下的最优化条件,当温度为5.69℃、pH为7.18、溶解氧DO为6.38 mg/L时,DOC和DIC交换通量区的最小值分别为2.32、3.54 mg/(m^(2)·h)。估算出湿地8月沉积物DOC和DIC释放总量最高,分别为1.75、5.76 t;12月沉积物DOC和DIC释放总量最低,分别为0.98、2.01 t。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DOC和DIC交换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温度通过改变吸附能力和生物活性的方式使DOC和DIC交换通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pH影响着沉积物中碳酸盐的溶解度使得DIC在碱性环境中增加不明显,但对DOC交换通量影响较小。DOC和DIC释放总量变化规律一致,夏季温度较高,沉积物微生物活性强,促进DOC和DIC向上覆水中大量释放,冬季温度低,释放作用显著下降。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性碳交换通量只考虑了温度、p H和DO三个条件,然而影响物质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还包括沉积物自身特性、生物扰动以及重金属等因素,对于因采煤形成的湿地,沉积物中金属离子对溶解性碳的释放更应引起注意,在后面的研究中可以微生物为切入点,探究沉积物碳“源”与“汇”转换的临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湿地 沉积物-水界面 交换通量 溶解性碳 响应面法
下载PDF
闸控河流潜流带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分布及交换通量研究
8
作者 刘静 张鑫钰 魏怀斌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3-603,共11页
为揭示闸控河流潜流带营养盐“源/汇”特征,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沙颍河槐店闸河道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月中旬实施了蓄水调控背景下的原位沉积物采集实验,通过分析氮磷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分布与扩散通量,识别了潜流带营养盐“源/汇”... 为揭示闸控河流潜流带营养盐“源/汇”特征,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沙颍河槐店闸河道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月中旬实施了蓄水调控背景下的原位沉积物采集实验,通过分析氮磷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分布与扩散通量,识别了潜流带营养盐“源/汇”角色,探明了闸控河道内源风险。结果表明:1)间隙水NH_(4)^(+)-N与TP浓度分别是上覆水体的6.5与1.1倍,表明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存在显著浓度梯度,极易造成潜流带NH_(4)^(+)-N、TP向上覆水迁移;2)经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得出,上覆水与间隙水水质处于重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且闸下污染程度显著大于闸上,表明蓄水调控对闸下水域产生了负面影响;3)沉积物-水界面的NH_(4)^(+)-N、NO_(3)^(-)-N、TP交换通量分别为0.39~10.07、-3.45~-2.04、-0.09~0.17 mg/(m^(2)·d),表明沉积物为NH_(4)^(+)-N的“源”,NO_(3)^(-)-N的“汇”,TP的“源”和“汇”;4)空间上,S2(闸下消力坎处)、S4(闸下营养盐沉积段)是氮磷营养盐的主要富集场所,其中,S2主要以氨态氮形态存在,对水质影响贡献率(59.03%)最大,氮磷比(13.25)最高,适宜藻类爆发性生长;5)S2内源NH^(+)_4-N释放是蓄水调控背景下槐店闸河道内源防治的关键,减少外源污染物输入、优化闸坝调度对改善闸控型河道水环境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控河流 潜流带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扩散通量
下载PDF
和川水库沉积物-水界面氮赋存特征及交换通量分析
9
作者 侯梓良 冯民权 赵直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0-95,100,共7页
为明确氮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过程,以和川水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库整体氮营养盐污染现状及内源释放特征。采集水库不同点位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以此分析氮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以原位沉积物柱样沉积物静态释放试... 为明确氮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过程,以和川水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库整体氮营养盐污染现状及内源释放特征。采集水库不同点位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以此分析氮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以原位沉积物柱样沉积物静态释放试验获取沉积物-水界面氮营养盐交换通量,并分析和川水库内源释放对水体营养盐的潜在贡献率。结果表明:和川水库上覆水中总氮含量劣于V类水标准,且空间差异明显;上覆水中氮营养盐以硝酸盐氮为主,间隙水中氮营养盐以氨氮为主,沉积物中氮以有机氮为主;沉积物表现为总氮、氨氮的“源”和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汇”;和川水库库区界面交换对上覆水氮营养盐的贡献率较小,TN、NH^(+)_(4)-N、NO^(-)_(3)-N、NO^(-)_(2)-N的潜在贡献率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氮营养盐 交换通量 和川水库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
10
作者 魏祥涛 刘召君 +4 位作者 葛长字 宋建达 黄国强 侯文昊 荣博文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1期43-49,共7页
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影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底播、菲律宾蛤仔和鳗草实生苗的互作,推测菲律宾蛤仔规格、丰度和活动稳定性影响营养盐的扩散。将不同丰度、规格的菲律宾蛤仔置入沉积物中,室内培养19天,并于... 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影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底播、菲律宾蛤仔和鳗草实生苗的互作,推测菲律宾蛤仔规格、丰度和活动稳定性影响营养盐的扩散。将不同丰度、规格的菲律宾蛤仔置入沉积物中,室内培养19天,并于第13、19天,研究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规格和丰度、活跃性影响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第13天,NO_(2)^(-)-N、NH_(3)-N、TN交换通量受菲律宾蛤仔规格影响,NO_(2)^(-)-N和NH_(3)-N交换通量随菲律宾蛤仔规格增大而增大。第13天和19天,NO_(2)^(-)-N、NH_(3)-N、TN、PO_(4)^(3-)-P交换通量受菲律宾蛤仔丰度影响,随菲律宾蛤仔丰度增大而增大。因此,评估滤食性贝类环境容量、贝类与海草的互作时,需考虑贝类生物量、规格和丰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生物扰动 交换通量
下载PDF
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石峰 王修林 +4 位作者 石晓勇 张传松 蒋凤华 祝陈坚 李克强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共4页
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2002年4月30日~5月17日和2002年8月26日~9月10日东海两个航次硅、磷、氮营养盐12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采用连续函数拟合的方法计算了营养盐界面交换速率。结果表明,春、夏季SiO3 Si在东海沉积物... 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2002年4月30日~5月17日和2002年8月26日~9月10日东海两个航次硅、磷、氮营养盐12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采用连续函数拟合的方法计算了营养盐界面交换速率。结果表明,春、夏季SiO3 Si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上均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转移,平均交换速率为4.12mmol/m2·d。PO4 P、NH4 N、NO2 N和NO3 N则随站位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平均交换速率分别为-0.01、0.48、-0.02和-0.07mmol/m2·d。平均两个航次的结果,SiO3 Si、PO4 P、溶解无机氮(DIN)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分别为3.18×1012、-7.37×109和2.95×1011mmol/d,可提供维持东海初级生产力SiO3 Si的55%、DIN的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沉积物-海水界面 营养盐 交换速率 交换通量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云南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及氧气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41
12
作者 王建军 沈吉 +3 位作者 张路 范成新 李文朝 潘继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0-648,共9页
采用间隙水连续采集法考察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并比较在氧气缺乏及氧气充足条件下界面的氮磷行为.结果表明,滇池草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显著高于滇池湖心及抚仙湖.对云南滇池及抚仙湖沉积物进行好氧和厌氧处理对... 采用间隙水连续采集法考察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并比较在氧气缺乏及氧气充足条件下界面的氮磷行为.结果表明,滇池草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显著高于滇池湖心及抚仙湖.对云南滇池及抚仙湖沉积物进行好氧和厌氧处理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好氧组上覆水pH显著大于厌氧组,而间隙水pH在两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厌氧呼吸途径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有关;而在两种处理条件下,间隙水均处于厌氧状态.较好氧条件而言,厌氧条件下间隙水磷和铵氮浓度的增加,与有机质矿化增强有关;而间隙水磷还可能受FeOOH-P模型控制.由分子扩散模型计算获得的界面磷或者铵氮扩散通量均高于表观通量,而且好氧条件下的扩散通量与表观通量之间的差异较厌氧条件下的大;这表明两种营养盐均存在释放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受氧气的影响.较好氧条件而言,厌氧条件下使用分子扩散模型得到的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更接近于表观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氧气 氮磷通量 滇池 抚仙湖
下载PDF
桑沟湾和胶州湾夏季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学雷 朱明远 +3 位作者 汤庭耀 王英 刘岗 Jean-Louis M.Martin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1999年8月通过原样培养研究了黄海的桑沟湾和胶州湾潮下带沉积物—海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结果表明,两个湾的沉积物均向水层释放NH4 N,通量为0.76(桑沟湾)和0.67mmol/m2·d(胶州湾),对水层初级生产所需无机氮的贡献为14%(桑沟湾)和1... 1999年8月通过原样培养研究了黄海的桑沟湾和胶州湾潮下带沉积物—海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结果表明,两个湾的沉积物均向水层释放NH4 N,通量为0.76(桑沟湾)和0.67mmol/m2·d(胶州湾),对水层初级生产所需无机氮的贡献为14%(桑沟湾)和12%(胶州湾);桑沟湾的沉积物对PO4 P有净吸收,通量为-1.17mmol/m2·d,而胶州湾的沉积物释放PO4 P,通量为0.01mmol/m2·d。与其他近岸浅海环境相比,桑沟湾和胶州湾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及对水层初级生产的贡献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回归统计分析表明,桑沟湾和胶州湾沉积物—水界面的NH4 N通量与沉积物表层的C、N含量正相关,PO4 P通量与沉积物耗氧率和上覆水PO4 P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通量 黄海 桑沟湾 胶州湾 夏季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玉坤宇 刘素美 +1 位作者 张经 叶曦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5-431,共7页
对胶州湾和渤海沉积物分别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加入营养盐后,铵氮、硅酸盐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增大,铵氮的迁移在总溶解态氮的交换中起主要作用,其交换量约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76%,硝酸盐及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 对胶州湾和渤海沉积物分别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加入营养盐后,铵氮、硅酸盐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增大,铵氮的迁移在总溶解态氮的交换中起主要作用,其交换量约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76%,硝酸盐及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减弱.在上覆水中加入营养盐后,硝酸盐、磷酸盐由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增大,硝酸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交换的主要部分,约为62%.铵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迁移减弱,硅酸盐变成由水体向沉积物迁移.沉积物对于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无论在充空气或充氮气条件下,磷及硅的交换速率变化不明显,铵氮的迁移占总溶解态氮扩散量的98%以上.充氧条件下硝酸盐由沉积物向上覆水的迁移通量较充氮气条件增加.比较两种不同的通量计算方法(积分和拟合),结果表明由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换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海水界面 交换 室内培养 海洋沉积物 海洋污染 海洋监测
下载PDF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振楼 王东启 +2 位作者 许世远 张兴正 刘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8-336,共9页
对长江口滨岸潮滩7个典型断面三态氮的界面交换通量进行了三年多的季节性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无机氮的界面交换行为存在复杂的空间分异和季节变化。NO_3-N和NH_4-N的界面交换通量正负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介于-32.82~24.13mmol.m^(-2).d^(-1... 对长江口滨岸潮滩7个典型断面三态氮的界面交换通量进行了三年多的季节性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无机氮的界面交换行为存在复杂的空间分异和季节变化。NO_3-N和NH_4-N的界面交换通量正负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介于-32.82~24.13mmol.m^(-2).d^(-1)和-18.45~10.65mmol.m^(-2).d^(-1)之间;而NO_2-N的界面交换通量很小,仅为-1.15~2.82mmol.m^(-2).d^(-1)。NO_3-N的界面交换具有明显的上下游季节性时空分异特征,而NH_4-N的界面交换则表现为南北岸季节性时空分异现象。盐度是控制长江口滨岸潮滩NH_4-N界面交换行为的主要因素,而沉积物粒度、水体NO_3-N浓度、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水温和溶解氧含量则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共同制约着NO_3-N在潮滩界面交换的时空分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 无机氮 长江口潮滩 NH4^+-N 时空分异特征 界面交换 沉积物粒度 有机质含量 溶解氧含量 季节性 连续观测 季节变化 空间分异 组合方式 滨岸 换行 水体
下载PDF
春季珠江口内营养盐剖面分布和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吕莹 陈繁荣 +2 位作者 杨永强 程俊 吴世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共6页
2005年春季(4月)时珠江口内6个站住的营养盐剖面分布及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进行了全面研究。在获取该海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资料的基础上,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并且与实验测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进... 2005年春季(4月)时珠江口内6个站住的营养盐剖面分布及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进行了全面研究。在获取该海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资料的基础上,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并且与实验测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内间隙水营养盐在不同站位间含量差异明显,呈现出由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对于大多数站住营养盐,交换实验得到的通量大于利用间隙水浓度梯度法估算的结果,交换实验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应用交换实验测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体现了营齐盐扩散和界面反应的综合作用结果。研究区域的NH4^+,NO3^-,NO2^-,SiO4^4-和PO4^3-的交换通量分别为-1.3184--0.9854,-0.5583~0.4692,-1.5188--0.1438,-1.9673~3.8831和-0.2464~0.0939mmol·d^-1·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交换通量
下载PDF
渤海湾沉积物和水界面间营养盐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洁帆 李清雪 陶建华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2-496,共5页
通过2006年5~10月对渤海湾的6个采样站位进行沉积物和水界面间营养盐交换通量的测定,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实验室培养实验,得出了渤海湾交换通量的实测值以及不同海水环境下交换通量的实验值。实验结果显示,测定期间渤海湾沉积物大部分... 通过2006年5~10月对渤海湾的6个采样站位进行沉积物和水界面间营养盐交换通量的测定,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实验室培养实验,得出了渤海湾交换通量的实测值以及不同海水环境下交换通量的实验值。实验结果显示,测定期间渤海湾沉积物大部分时间内是营养盐的源;SiO2^3-界面交换通量值较大,且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NO3^-在含氧量较高、pH值较低和水温较低、以及存在生物扰动的条件下呈现较大的交换通量,而NH4^+、SiO3^2-和PO4^3-呈相反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水界面 营养盐 交换通量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海域营养盐和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孙珊 刘素美 +2 位作者 任景玲 张继红 蒋增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利用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水中NO3-,NO2-,PO43-,DOP,TDP和SiO32... 利用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水中NO3-,NO2-,PO43-,DOP,TDP和SiO32-浓度皆是秋季最高,而NH4+,DON,TDN浓度则为夏季最高;各种营养盐的最低值除DON外都出现在春季。春季湾内外海水交换不畅,再加上大型藻类海带等生长旺盛期的消耗,使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在夏秋两季丰水期沿岸河流注入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影响较大,冬季无机营养盐浓度分布主要受沿岸流的影响。磷的结构变化较大,其中DOP百分含量在夏季最高,达到81%。从春季到秋季海水中TDN的结构变化从以DON为主转变成以DIN为主。硅和氮的原子比值全年变化不大,硅和氮和氮和磷原子比值春夏两季的高于秋冬季的。分析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和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结果表明,磷是春夏两季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春季硅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阀值,也是一个潜在的限制因素。计算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释放的NH4+,SiO32-和PO43-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小,与其他浅海环境相比,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处于较低或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交换 桑沟湾
下载PDF
溶解无机氮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和通量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蒋凤华 王修林 +3 位作者 石晓勇 祝陈坚 胡海燕 韩秀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8,24,共7页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溶解无机氮(DIN)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NH+4-N,NO-2-N和NO-3-N的交换速率一般分别在-0.5~1.6,0.005~0.67,-2.0~2.8 mmol/(m2@d)范围内.由于间隙水中DIN主要以NH+4-N形态存在,...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溶解无机氮(DIN)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NH+4-N,NO-2-N和NO-3-N的交换速率一般分别在-0.5~1.6,0.005~0.67,-2.0~2.8 mmol/(m2@d)范围内.由于间隙水中DIN主要以NH+4-N形态存在,DIN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以NH+4-N的扩散为主,在大部分站位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NO-3-N主要来自NH+4-N的硝化反应,而NO-2-N是NH+4-N和NO-3-N之间化学转化过程的中间产物.考虑胶州湾沉积物类型,DIN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为9.68×108mmol/d,是河流输入DIN的50%左右,可提供维持胶州湾初级生产力所需DIN的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氮 DIN 胶州湾 沉积物-海水 交换 速率 通量
下载PDF
溶解无机态营养盐在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通量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修林 辛宇 +3 位作者 石峰 韩秀荣 祝陈坚 石晓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5-800,共6页
了解无机态营养严在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速率、通量基控制因素,于2002-08-06-08-24,应用船基沉积物培养方法,现场测定了硅酸盐(SiO3-Si)、磷酸盐(PO4-P)和溶解无机氮(DI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νN)和交换通量(F... 了解无机态营养严在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速率、通量基控制因素,于2002-08-06-08-24,应用船基沉积物培养方法,现场测定了硅酸盐(SiO3-Si)、磷酸盐(PO4-P)和溶解无机氮(DI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νN)和交换通量(FN)。结果显示,νSiO3-Si变化范围为2 220-4 317μmol·m^-2·d^-1,平均为3 466μmol·m^-2·d^-1,νPO4-P为0.4-77μmol·m^-2·d^-1,平均为39μmol·m^-2·d^-1,νDIN为667-2 167μmol·m^-2·d^-1,平均为1 308μmol·m^-2·d^-1,其中NH4-N和NO3-N的贡献分别为48%和47%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νSiO3-Si主要由溶解和扩散2个过程控制,前者决定于沉积物黏土矿物含量和含水率,后者决定于营养盐浓度和温度。νPO4-P主要由在以黏土为主的细颗粒和氢氧化铁上的吸附-解吸和扩散过程控制,前者分别决定于沉积物粒度和上覆水中DO浓度,而后者决定于间隙水与上覆水之间的浓度差。结果表明,FSiO3为2.59×10^13mmol,FPO4为2.95×10^11mmol,FDIN/SE为8.62×10^12mmol。这样,为维持夏季渤海初级生产力,沉积物交换过程可提供大约65%的SiO3-Si、12%的PO4-P和22%的DIN,远远高于以河流径流为主的陆源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沉积物 营养盐 交换速率 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