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dissection of and genomic selection for seed weight, pod length,and pod width in soybean
1
作者 Yijie Chen Yajun Xiong +9 位作者 Huilong Hong Gang Li Jie Gao Qingyuan Guo Rujian Sun Honglei Ren Fan Zhang Jun Wang Jian Song Lijuan Qiu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832-841,共10页
A biparental soybean population of 364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derived from Zhongdou 41×ZYD02.878 was used to identif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associated with hundred-seed weight(100-SW),pod length(PL),... A biparental soybean population of 364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derived from Zhongdou 41×ZYD02.878 was used to identify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associated with hundred-seed weight(100-SW),pod length(PL),and pod width(PW).100-SW,PL,and PW showed moderate correlations among one another,and 100-SW was correlated most strongly with PW(0.64–0.74).Respectively 74,70,75 and19 QTL accounting for 38.7%–78.8%of total phenotypic variance were identified by 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restricted two-stage multi-loc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3 variancecomponent multi-locus random-SNP-effect mixed linear model analysis,and condition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Of these QTL,189 were novel,and 24 were detected by multiple methods.Six loci were associated with 100-SW,PL,and PW and may be pleiotropic loci.A total of 284 candidate genes were identified in colocalizing QTL regions,including the verified gene Seed thickness 1(ST1).Eleven genes with functions involved in pectin biosynthesis,phytohormone,ubiquitin-protein,and photosynthesis pathways were prioritized by examin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variation,calculating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dex,and inquiring gene expression.The prediction accuracies of genomic selection(GS)for 100-SW,PL,and PW based on single trait-associated markers reached 0.82,0.76,and 0.86 respectively,but selection index(SI)-assisted GS strategy did not increase GS efficiency and inclusion of trait-associated markers as fixed effects reduced prediction accuracy.These results shed light on the genetic basis of 100-SW,PL,and PW and provide GS models for these trait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seed weight pod size Genetic analysis Genomic selection
下载PDF
非洲西瓜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及其POD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尊练 王鸣 文生仓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87-91,共5页
对引自Botswana西瓜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5x10 ̄5孢子/ml及浸根5min的压力下,MK_2、M_2对2号小种表现免疫,MK_2、W_3及LovrinxW_3对0号小种表现免疫;田间调查表明,对炭... 对引自Botswana西瓜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5x10 ̄5孢子/ml及浸根5min的压力下,MK_2、M_2对2号小种表现免疫,MK_2、W_3及LovrinxW_3对0号小种表现免疫;田间调查表明,对炭疽病的抗性普遍较强(T_1和MK除外),对病毒病的抗性和耐性普遍强于对照,尤其MK_2对枯萎病和炭疽病表现免疫,对病毒病表现高抗;大部分资源的叶片和根系中拥有比对照丰富的分子量较大的POD同工酶,种子球蛋白组分比对照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种质资源 抗病性 pod同工酶
下载PDF
结瘤和非结瘤大豆同位基因系种子荚皮发育中POD和SOD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守民 鲍晓明 +2 位作者 苗以农 朱长甫 刘学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53-459,共7页
1.大豆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和荚皮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下同)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下同)活性均有变化。结瘤大豆的两种酶活性高于非结瘤大豆,这种差异在 POD 活性上表现尤为显著。2.SOD 同工酶在种子发育... 1.大豆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和荚皮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下同)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下同)活性均有变化。结瘤大豆的两种酶活性高于非结瘤大豆,这种差异在 POD 活性上表现尤为显著。2.SOD 同工酶在种子发育早期就基本合成齐全,而 POD 同工酶随发育逐渐增多。3.种子 SOD 和 POD 均高于荚皮中的活性,但同工酶带数却以荚皮的为多,而且非结瘤种子和荚皮的两种同工酶条带均多于结瘤株的。这表明同工酶条带数与活性间不一定呈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瘤 大豆 种子 荚皮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soybean seeds by computer vision applying BP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4
4
作者 Tan Kezhu Chai Yuhua +1 位作者 Song Weixian Cao Xiao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43-50,共8页
The use of computer vision for estimating quality in agriculture products has become wide sprea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composition,variety,or ripeness can be estimated.On the other hand,the appearance is one of the ... The use of computer vision for estimating quality in agriculture products has become wide sprea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composition,variety,or ripeness can be estimated.On the other hand,the appearance is one of the most worrying issues for producers due to its influence on quality.In this research,computer vis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soybean frogeye,mildewed soybean,worm-eaten soybean and damaged soybean.Thirty-nin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from color,texture and shape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uted after preprocessing the acquired soybean images.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was reduced from 39 dimensionalities to 12 dimensionalities using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MALAB software was used to build a prediction model according to 12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ies of soybean frogeye,mildewed soybean,damaged soybean and worm-eaten soybean are 96%,95%,92%,and 92%,respectively.And the accuracy for heterogeneous soybean seeds with several diseases is 90%.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model constructed by BP neural network can identify the diseases of soybean seeds.And it is useful to estimate appearance quality of soybean by computer vision applying BP neural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seed disease identification computer vision BP neur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data reduction
原文传递
大豆株型与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5
作者 滕卫丽 高鹏 +7 位作者 刘晨煦 赵慧艳 岳阳 史飞飞 林峰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探究与大豆株型和产量相关QTL位点及候选基因,对以东农42(♀)和东农50(♂)为亲本,与168个家系构建的F_(2:12)、F_(2:13)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的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百粒重性状测定表型数据,运用IBM S... 为探究与大豆株型和产量相关QTL位点及候选基因,对以东农42(♀)和东农50(♂)为亲本,与168个家系构建的F_(2:12)、F_(2:13)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的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百粒重性状测定表型数据,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R语言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进行加性效应及上位效应分析,共计定位到43个QTL位点,贡献率超过10%的主效位点为14个,包括株高3个、分枝数8个、四粒荚数1个和百粒重2个;其中11个位点与前人已报道位点重合,分别位于4、6、8、16和19号染色体上;qBN-6-2(13.21%)、qBN-6-5(19.96%)和qBN-6-6(13.69%)为3个环境重复定位到的位点,qHSW-19-1与多个已报道位点均有重合。通过上位性分析,获得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百粒重位点分别为3、6、6和62对。根据所定位到的物理区间和定量预测,筛选到Glyma.04G238800、Glyma.03G181600、Glyma.08G271900、Glyma.18G278800和Glyma.19G187000等5个与株高、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百粒重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株高 分枝数 四粒荚数 百粒重 QTL
下载PDF
大豆芽期拟茎点种腐病鉴定体系构建及抗性种质筛选 被引量:1
6
作者 苗龙 杨蕾 +4 位作者 许竞好 李娜 王飞宇 邱丽娟 王晓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92-2101,共10页
【目的】以具有拟茎点种腐病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为试材,建立准确快速的大豆芽期室内病害鉴定体系,并基于170份自然群体大豆筛选出高抗病性品种,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快速高通量鉴定和抗性品种培育提供方法及材料基础。【方法】选取已报... 【目的】以具有拟茎点种腐病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为试材,建立准确快速的大豆芽期室内病害鉴定体系,并基于170份自然群体大豆筛选出高抗病性品种,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快速高通量鉴定和抗性品种培育提供方法及材料基础。【方法】选取已报道拟茎点种腐病抗性品种齐黄34、感病品种Williams,以及中作09-560、z13-631-2、ZDD26268、辰溪青皮豆1和通县黄豆,挑选各品种大小均一、种皮完好的种子,经过消毒后于黑暗中发芽,在不同萌发时长后分别接种拟茎点种腐病病原菌24、48、72和96 h,统计不同侵染时长下种子表层的菌丝覆盖率与种子腐烂率,确定评价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最适鉴定时期。随后,以该时期的种子表层菌丝覆盖率和种子腐烂率作为评价指标,对自然群体170份不同大豆种质进行抗性鉴定,并划分5个抗病等级,筛选出高抗病性品种。【结果】以种子表层的菌丝覆盖率和种子腐烂率作为评价指标,发现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在萌发96 h后接种拟茎点种腐病病原菌表现出最为明显的表型差异;进一步比较侵染24、48、72和96 h后的发病情况,发现侵染72 h后的不同品种之间抗病差异最为明显,因此,确定萌发96 h后的芽期大豆侵染72 h为评价不同品种拟茎点种腐病抗性水平的最适时期,随后对170份大豆自然品种进行拟茎点种腐病抗性鉴定,并划为高抗、中抗、中感、感病、高感5个抗病等级,其中Ⅰ级(高抗)品种30个、Ⅱ级(中抗)品种51个、Ⅲ级(中感)品种71个、Ⅳ级(感病)品种4个、Ⅴ级(高感)品种14个,表明大豆种质资源对拟茎点种腐病抗性存在广泛变异。【结论】以萌发96 h后的芽期大豆侵染病原菌72 h作为最佳鉴定时期、种子表层的菌丝覆盖率和种子腐烂率作为拟茎点种腐病的评价指标,该鉴定体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为不同品种室内快速高通量鉴定提供有效方法,进一步筛选出30个高抗种质可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拟茎点种腐病 鉴定体系 抗病种质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基于虚拟数据和旋转目标检测分析的大豆豆荚表型参数测量方法
7
作者 吴康磊 金秀 +4 位作者 饶元 李佳佳 王晓波 王坦 江朝晖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5-1259,共15页
为解决传统大豆考种过程中人工测量大豆豆荚表型参数耗时费力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自动化测量方式存在的人工数据标注需求量大、环境适应能力弱、计算代价高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数据集生成和旋转目标检测分析的豆荚关键表型参数... 为解决传统大豆考种过程中人工测量大豆豆荚表型参数耗时费力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自动化测量方式存在的人工数据标注需求量大、环境适应能力弱、计算代价高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数据集生成和旋转目标检测分析的豆荚关键表型参数自动化测量方法,重点关注荚长和荚宽的测量。该方法基于YOLOv7-tiny提出一种改进的豆荚检测模型(CSL-YOLOv7-tiny),通过引入环形平滑标签使模型获得对旋转目标的检测能力,提升对无序摆放的狭长豆荚目标检测的质量。为避免人工标注训练数据,采用虚拟图像生成方法得到含标注信息的虚拟豆荚数据集和虚拟硬币与豆荚混合数据集。利用迁移学习策略,将模型从虚拟豆荚数据集迁移至虚拟硬币与豆荚混合数据集,积累模型对豆荚特征的提取能力。设计一种基于K-均值聚类的后处理方法,对检测到的旋转边界框进行分析,得到荚长和荚宽,以减少拍摄环境差异带来的测量误差。试验结果表明,在无任何训练数据标注的条件下,使用虚拟图像训练的CSL-YOLOv7-tiny对硬币和豆荚目标检测的最优mAP_(0.50)和mAP_(0.50∶0.95)分别达到了99.3%和78.0%,其模型大小和推理时间分别仅为12.92 MB和12.5 ms,荚长和荚宽测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了0.94和0.86,与实际测量均值分别仅相差0.42 mm和0.02 mm。此外,通过对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其在模型训练、轻量化部署以及不同考种环境适应能力上的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大豆豆荚表型参数的自动化、智能化测量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为加速优质高产大豆的选育进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考种 豆荚表型 虚拟数据 旋转目标检测 YOLOv7-tiny
下载PDF
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8
作者 张灿 刘詹云 +4 位作者 常郑洁 徐辰僖 王雪洋 黄中乔 刘西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532,共7页
为筛选对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内蒙古大豆种子内部分离的4个属和种子表面分离的8个属的病原菌对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甾醇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咪鲜胺、戊唑醇、... 为筛选对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内蒙古大豆种子内部分离的4个属和种子表面分离的8个属的病原菌对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甾醇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咪鲜胺、戊唑醇、氯氟醚菌唑对供试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氯氟醚菌唑抑菌效果最强,对所有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均小于3.73μg/mL。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部分供试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I抑制剂嘧菌酯对除链格孢属Alternaria、Boeremia属外的多数供试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EC50值介于0.01~5.53μg/mL之间;解偶联抑制剂氟啶胺仅对种子内部分离的织球壳属Plectosphaella无抑菌活性,对于其他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均小于3.39μg/mL。多菌灵和咯菌腈对多数供试病原菌抑菌活性良好,但对于链格孢属和织球壳属病原菌无抑菌作用。综上,可推荐使用咪鲜胺、戊唑醇、氯氟醚菌唑等甾醇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与其他药剂科学复配来进行种子处理以防治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带菌 化学防治 杀菌剂 敏感性 种传病害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贤智 张晓娟 +5 位作者 周蓉 沙爱华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1-448,共8页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7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4%-7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找到2个重复出现、稳定的四粒荚QTL和2个每荚粒数QTL,为大豆荚粒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四粒荚 每荚粒数 QTL定位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新安 王贤智 +4 位作者 蔡淑平 吴学军 沙爱华 邱德珍 张晓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5,共4页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之三,群体中出现了三、四粒荚数是一、二粒荚数47倍的家系。50%以上的家系四粒荚数和三粒荚比率超过高亲值,而有70.69%的家系一粒荚比率低于低亲值。三粒荚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四粒荚数与单株产量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主要原因是四粒荚数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但高产家系每荚粒数仍高于每荚粒数低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群体 三粒荚 四粒荚 产量
下载PDF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周蓉 陈海峰 +7 位作者 王贤智 张晓娟 单志慧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吴江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1-830,共10页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粒荚性状 倒伏 QTL定位
下载PDF
菜用大豆粒荚选择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49
12
作者 武天龙 汤楠 +3 位作者 赵则胜 赵晓东 蔡向忠 蒋家云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4-188,共25页
通过对 1 2个菜用大豆的粒荚性状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提出菜用大豆专用品种二粒荚粒荚选择标准 :百粒重 2 9.72 -3 4.58g;百粒鲜重 60 .79-70 .55g;鲜百荚皮重1 3 5.89-1 61 .0 5g;百荚鲜重 2 57.4 7-3 0 2 .75g;鲜荚皮长 5.2 4 -5.98cm... 通过对 1 2个菜用大豆的粒荚性状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提出菜用大豆专用品种二粒荚粒荚选择标准 :百粒重 2 9.72 -3 4.58g;百粒鲜重 60 .79-70 .55g;鲜百荚皮重1 3 5.89-1 61 .0 5g;百荚鲜重 2 57.4 7-3 0 2 .75g;鲜荚皮长 5.2 4 -5.98cm;鲜荚皮宽1 .4 5-1 .62 cm,在此范围内三粒荚需占 0 -52 .9%。各种类的粒荚 1 2个性状间均表现极显著的相关 ,建议以干百粒重、荚皮宽、长作为对粒荚其它性状的相关预测性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粒荚性状 选择标准
下载PDF
不同环境下大豆荚粒性状的遗传与QTL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6 位作者 杨红旗 张海洋 董薇 李彩云 巩鹏涛 刘学义 方宣钧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568-2579,共12页
【目的】探讨大豆荚粒性状之间以及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并定位控制其性状的QTL。【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所衍生的474个重组自交系,通过3年2个重复的试验结果,用多年多点联合分析方法... 【目的】探讨大豆荚粒性状之间以及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并定位控制其性状的QTL。【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所衍生的474个重组自交系,通过3年2个重复的试验结果,用多年多点联合分析方法对荚粒及产量等9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及数量性状定位。【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百粒重、粒长、单株粒重、2粒荚、3粒荚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三年两地共定位了6个产量QTL、4个百粒重QTL、10个单株粒重QTL、2个粒宽QTL、5个粒长QTL、7个1粒荚QTL、5个2粒荚QTL、7个3粒荚QTL和5个4粒荚QTL。【结论】在不同年份和环境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荚粒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遗传 QTL
下载PDF
大豆粒、荚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章建新 薛丽华 +1 位作者 邢永峰 赵明辉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22-24,共3页
在田间条件下,对粒重不同大豆材料的籽粒物质积累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中小粒材料鼓粒速率呈慢-快-慢的单峰曲线,鼓粒速率峰值(5-8mg/d)出现在始粒期后20d左右,大粒材料鼓粒速率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始粒期后12,24d左右,并... 在田间条件下,对粒重不同大豆材料的籽粒物质积累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中小粒材料鼓粒速率呈慢-快-慢的单峰曲线,鼓粒速率峰值(5-8mg/d)出现在始粒期后20d左右,大粒材料鼓粒速率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始粒期后12,24d左右,并且第二个峰值(20-27mg/d)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12-18mg/d)。大粒材料的鼓粒速率明显大于小粒材料。大粒材料在籽粒鼓粒期间子粒有较低还原糖含量和较高的淀粉含量,在鼓粒前期大粒材料荚壳中淀粉含量明显高于中小粒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粒型 荚粒 鼓粒速率
下载PDF
高产春大豆结实性垂直分布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金霞 章建新 +1 位作者 邢勇峰 甘玉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3-497,共5页
以有限结荚习性大豆黑农41、W1、石豆2号、吉育47为材料,研究了单株荚数、腔数、粒数和结实率等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大豆荚数、腔数、粒数在主茎上的垂直分布大体呈现顶部第1节数目最多,第2节明显下降,第3节开始恢复至第5节,第6节... 以有限结荚习性大豆黑农41、W1、石豆2号、吉育47为材料,研究了单株荚数、腔数、粒数和结实率等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大豆荚数、腔数、粒数在主茎上的垂直分布大体呈现顶部第1节数目最多,第2节明显下降,第3节开始恢复至第5节,第6节至第8节保持较平稳趋势,第9节后开始缓慢下降的变化规律;结实率顶部1—6节均高,第7节以下茎节降低;着粒密度(0.73-1.37粒/cm)。单株产量最高材料W1荚数、腔数、粒数在各节的分布均较其它材料明显增多,尤其在顶部第1节最明显,着粒密度也最高,为1.37粒/cm,但结实率稍低为80.48%。提高中上部尤其是顶端的荚数、腔数和下部的结实率,是提高大豆产量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结实率 着粒密度
下载PDF
大豆荚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灿东 蒋洪蔚 +6 位作者 张闻博 邱鹏程 刘春燕 李文福 高运来 陈庆山 胡国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91-1100,共10页
利用Harosoy和Clark导入到红丰11为背景的初级回交导入系定位了大豆荚粒相关性状的QTL。在两套导入系群体中,对13个荚粒性状共检测到37个相关的QTL位点,分布在18个连锁群上。根据不同群体QTL检测情况,可将其分为3类:第1类为在两套群体... 利用Harosoy和Clark导入到红丰11为背景的初级回交导入系定位了大豆荚粒相关性状的QTL。在两套导入系群体中,对13个荚粒性状共检测到37个相关的QTL位点,分布在18个连锁群上。根据不同群体QTL检测情况,可将其分为3类:第1类为在两套群体同时检测到的QTL,共有23个,分布在13个连锁群上;第2类为只在Clark为供体亲本的群体中检测到的QTL,共有7个,分布在4个连锁群上;第3类为只在Harosoy为供体亲本的群体中被检测到的QTL,共有7个,分布在7个连锁群上。两套群体均检测到的23个QTL,并且有7个QTL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一致,这些QTL位点为稳定主效的QTL,对荚粒性状贡献较大。本研究所构建的两套大豆回交导入系群体都是以红丰11作为轮回亲本,由于遗传背景较为一致,减小了其对QTL定位的干扰,排除了由于基因累赘所造成的偏差。因此QTL一致性较高,为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高产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QTL定位 导入系
下载PDF
密度对北疆复播大豆荚粒时空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永强 张娜 +4 位作者 唐江华 徐文修 王娜 郝维维 李怀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滴灌条件下,对北疆复播大豆不同密度茎节性状、荚粒时空分布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单株空荚数、单株粒数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主要改变了荚粒在上层和下层的分布比例,而对中...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滴灌条件下,对北疆复播大豆不同密度茎节性状、荚粒时空分布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单株空荚数、单株粒数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主要改变了荚粒在上层和下层的分布比例,而对中层荚粒所占比例影响很小。着粒密度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最低密度处理较最高密度处理着粒密度提高了63.16%。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增高,茎节节间长度呈增大趋势,而茎粗呈现减小趋势。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试验设计条件下以5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 205.04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复播大豆 密度 荚粒分布 产量
下载PDF
施氮对高产大豆结实性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章建新 沈融 +2 位作者 李宏琪 邵长贺 苏广禄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427,共4页
以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吉育60为材料,在田间研究了4种不同施氮量(0、60、120、180 kg.hm-2)对单株荚数、粒数、腔数和结实率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茎各节的荚数、总荚腔数、粒数增幅因施氮量而异,适宜施氮量处理(120 kg.hm-2)15~1... 以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吉育60为材料,在田间研究了4种不同施氮量(0、60、120、180 kg.hm-2)对单株荚数、粒数、腔数和结实率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茎各节的荚数、总荚腔数、粒数增幅因施氮量而异,适宜施氮量处理(120 kg.hm-2)15~19节的荚数、总荚腔数和粒数较不施氮对照增幅明显大于10~14节和5~9节,15~19节、10~14节、5~9节的粒数分别增加6.51、1.39、2.06粒,产量(5 264.87 kg.hm-2)增加20.22%;各处理的荚空腔数在主茎上由多至少顺序为5~9节>10~14节>15~19节,施氮对荚空腔数的分布影响小、对单株总结实率无影响;施氮明显增加5~13节间长度,并增加基部节间粗度。适量氮肥主要提高了大豆群体上部的结荚能力,从而增加总荚腔数和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氮量 垂直分布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唐江华 苏丽丽 +4 位作者 张永强 李亚杰 徐文修 赵有来 胡春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16,166,共5页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理均优于免耕,其中以翻耕覆膜的效果最好,翻耕次之;单株荚数和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因耕作方式而异,翻耕覆膜、翻耕、旋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的中层和上层,免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中层和下层;不同荚粒的数量均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其中2粒荚和3粒荚的数量是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单株产量的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和r=0.98**;各类荚的数量均以翻耕覆膜的最多,使得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数量均最多,与其它各处理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其产量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的增产7.43%、10.85%和1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滴灌 耕作方式 农艺性状 荚粒空间分布 荚粒数量 产量
下载PDF
大豆豆荚光合物质转运与分配对籽粒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洪梅 李英 +4 位作者 卜贵军 吕薇 崔琳 苍晶 王学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9-523,共5页
运用透射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液体闪烁计数仪和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研究了大豆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豆荚光合产物对籽粒发育的影响。结果如下:在鼓粒初期、鼓粒中期、鼓粒后期豆荚都向籽粒转运光合产物;豆荚和叶片在鼓粒中期14C-同化物的转... 运用透射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液体闪烁计数仪和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研究了大豆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豆荚光合产物对籽粒发育的影响。结果如下:在鼓粒初期、鼓粒中期、鼓粒后期豆荚都向籽粒转运光合产物;豆荚和叶片在鼓粒中期14C-同化物的转运量达到最大;叶绿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达到最高。鼓粒中期豆荚的转运量可达叶片转运量的35.6%;鼓粒后期豆荚、叶片的转运量都有所下降,但叶片下降幅度大于豆荚,此时期豆荚对籽粒的转运量达到叶片的59.6%。可见在鼓粒后期,当叶片光合功能开始衰退时,豆荚的光合产物对籽粒的贡献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豆荚 籽粒 转运与分配 14C-同化产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