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 Mechanisms of Recent Earthquakes in Southern Saudi Arabia: Detecting of New Seismic Sources
1
作者 Ahmed Hosny Abdullah Mousa +2 位作者 Khaled Yousef Lotfy Samy Hamada Sadalla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3年第10期913-934,共22页
Recently in 2020, in southern Saudi Arabia three felt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Asir region, in the Khamis Mushait, Ahad Rafidah, and AL-Shuqiq area, of magnitude 3.45, 3.1, and 3.5, respectively. The most interesting e... Recently in 2020, in southern Saudi Arabia three felt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Asir region, in the Khamis Mushait, Ahad Rafidah, and AL-Shuqiq area, of magnitude 3.45, 3.1, and 3.5, respectively. The most interesting event was the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Khamis Mushait area, along a lake formed behind the Tadhah Dam (~7 km), fearing any damage to the dam’s body and the consequent destruction. Moment tensors for each event were computed for determining fault plane solutions, seismic moment, moment magnitude (Mw) and the CLVD ratio. In addition, the frequency contents in the waveforms of each event were identified. The obtained focal mechanisms represent different styles of faulting, normal movement with strike slip and strike slip with reverse. These tectonic movements on faults parallel to the Red Sea refer to the tensional forces due to the Red Sea rift system. These events occurred due to a natural tectonic movement, with considering the Khamis Mushait event as an induced event because of the lake behind the Dam. Many previous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southern Saudi Arabia without considering these recent seismic sources. Thus, our study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related to detecting of new active seismic sources, which contributes to updating studies of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in this region. In addition, our study pushes us to establish other additional seismic stations around these new seismic sources. This in turn will play a pivotal role in controlling seismic sources and then reassessing the seismic hazard in southern Saudi Arab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seismic Sources Local and Regional Stresses Updating seismic Hazard
下载PDF
Accounting Hierarchical Heterogeneity of Rock Massif for Prediction of Mine Seismicity
2
作者 Olga Hachay Andrey Khachay Oleg Khachay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8年第3期187-200,共14页
Purpose: When producing mining operations in high-stress rock massive, technogenic seismicity is manifested. Forecasting and prevention of these events is given much attention in all countries with a developed mining ... Purpose: When producing mining operations in high-stress rock massive, technogenic seismicity is manifested. Forecasting and prevention of these events is given much attention in all countries with a developed mining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aradigm of physical mesomechanics, which includes a synergetic approach to changing the state of rock massive of different material composition,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with the help of monitoring methods tuned to the study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media.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leading to short-term precursors of dynamic phenomena, are explain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hierarchical heterogeneity and nonlinearity from observations of wave fields and seismic catalog. For that purpose it is needed to develop new algorithms of modeling wave field propagation through the local objects with hierarchical structure.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It had been constructed an algorithm for 3D model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for arbitrary type of source of excitation in N-layered medium with a hierarchic conductive and magnetic intrusion, located in the layer number J. It had been constructed algorithms for 2D modeling of sound diffraction and linear polarized transversal seismic wave on an anomaly elastic or dense intrusion of hierarchic structure, located in the layer number J of N-layered elastic medium. We used the method of integral and integral-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a space frequency presentation of wave field distribution. Findings: From the theory it is obvious that for such complicated medium each wave field contains its own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hierarchical inclusion. Therefore it is needed to interpret the monitoring data for each wave field apart, and not mixes the data base. Practical Value/Implications: These results will be the base for constructing new systems of monitoring observations of dynamical geological systems. Especially it is needed to prevent rock shocks in deep mines by their exploitation or natural haz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erarchic Medium Electromagnetic FIELD seismic FIELD Algorithms of Modeling new Monitoring systems
下载PD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of China's Mainland Based on a New Seismicity Model
3
作者 Weijin Xu Jian Wu Mengtan G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80-297,共18页
Based on the seismic source model in the Fifth Generation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ation Map of China(FGSGMPZMC),a new seismic fault model,the new zonation of seismic risk areas(SRAs),and the estimation of ... Based on the seismic source model in the Fifth Generation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Zonation Map of China(FGSGMPZMC),a new seismic fault model,the new zonation of seismic risk areas(SRAs),and the estimation of seismicity rates for 2021-2030,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new time-dependent seismic source model of China’s mainland,and used the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method to calculate seismic hazard by selecting the ground motion models(GMMs)suitable for seismic sources in China.It also provided the probabilities of China’s mainland being affected by earthquakes of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MMI)Ⅵ,Ⅶ,Ⅷ,Ⅸ,and≥Ⅹin 2021-2030.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ismic hazard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is similar to the pattern of the FGSGMPZMC,but shows more details.The seismic hazards in this study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FGSGMPZMC in the SRAs and fault zones that can produce large earthquakes.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eismic source model construction in this study i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There 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 and those of Rong et al.(2020)and Feng et al.(2020),but also disparities for specific sit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seismic source models,seismicity parameters,and GMMs.The results of seismic hazard may serve as parameter input for future seismic risk assessments.The hazard results can also be used as a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olicies for China’s main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mainland new seismicity model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PSHA) seismic fault model seismic risk areas
原文传递
基于韧性设计的一种地下框架结构抗震新体系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杜修力 王子理 刘洪涛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3-501,共9页
具有功能可快速恢复的抗震结构体系是结构抗震韧性设计的目标,结合浅埋地下框架结构地震破坏和失效模式的震害事例调查与分析以及抗震韧性结构设计的思想,本文提出一种可控制失效模式并具备自复位能力的浅埋地下框架结构抗震新体系。采... 具有功能可快速恢复的抗震结构体系是结构抗震韧性设计的目标,结合浅埋地下框架结构地震破坏和失效模式的震害事例调查与分析以及抗震韧性结构设计的思想,本文提出一种可控制失效模式并具备自复位能力的浅埋地下框架结构抗震新体系。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传统地下框架结构体系与本文提出的新体系间的抗震能力差异以及新体系的自复位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地下框架结构体系相比,新型地下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显著提升,并具备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实现了结构抗震韧性设计的目标;新体系的自复位效果随轴压比的增加逐渐变差。结合算例,给出了浅埋地下框架结构自复位最大变形能力与轴压比的经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框架结构 抗震新体系 自复位 韧性设计
下载PDF
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地震多属性分析的实现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强 魏嘉 段文超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年第1期64-68,共5页
阐述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地震多属性分析的方法技术和软件实现。利用该方法技术可以进行多维高差异属性数据的一体化显示,有效展现数据的分布特征,为油气藏综合研究中的地震多属性分析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可以利用地震属性对... 阐述了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地震多属性分析的方法技术和软件实现。利用该方法技术可以进行多维高差异属性数据的一体化显示,有效展现数据的分布特征,为油气藏综合研究中的地震多属性分析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可以利用地震属性对油气藏进行更准确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多属性分析 三维可视化 newS软件
下载PDF
复合结构墙体住宅的抗震性能研究
6
作者 余兴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66-70,共5页
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针对某一复合结构体系住宅模型进行了承载能力分析,对几种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振型进行研究,为复合结构住宅的设计及适用范围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新型结构体系 抗震性能 复合结构
下载PDF
美国新马德里地震带的震间应变积累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澜波 陆燕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57-766,共10页
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接收仪在美国新马德里地震带重新测量了历史上的三角网,并据此估算了震间应变速率.使用的观测资料包括50年代初期在这个地区20多个测站上获取的三角测量数据,以及在这些测站上于1991年和19... 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接收仪在美国新马德里地震带重新测量了历史上的三角网,并据此估算了震间应变速率.使用的观测资料包括50年代初期在这个地区20多个测站上获取的三角测量数据,以及在这些测站上于1991年和1993年所取得的GPS测量数据.在整个网内的平均应变速率为每年0.141±0.025微应变.最大主压缩轴方向为NE89°±6°.这一实测平均应变速率的数量级与考古地震研究和地震活动速率关于大地震重复周期在新马德里地区大约为500-1000a的估计相吻合.在美国中部进行的原地应力测量指出,该地区的最大主任应力轴为NEE向,本文关于最大主压缩轴方向的结果与此相-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板内地震 震间应变速率 GPS 美国
下载PDF
新一代数字地震检波器及与之配套的中央记录系统 被引量:3
8
作者 叶卸良 《物探装备》 2002年第2期77-84,共8页
2002年石油物探装备技术研讨会的召开,为中外物探装备制造厂商,提供了一个向用户展示新产品和最新技术在各自产品上的应用的平台。本文着重向读者介绍了新型三分量强制平衡加速度检波器及与之配套的中央记录系统。
关键词 数字地震检波器 配套 中央记录系统 结构 原理
下载PDF
上海S3公路跨大治河桥设计
9
作者 王瑞龙 张培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2年第12期82-84,I0008,共4页
上海S3公路在大治河处采用“主线高速系统+地面系统”的敷设形式。为减少用地面积,降低工程投资,大治河桥设计采用一体化建设、一跨过河的双层简支桁架桥。该桥跨径109 m,采用双层桥面布置,桥宽33.7 m。上部结构横桥向设置4榀桁架,采用... 上海S3公路在大治河处采用“主线高速系统+地面系统”的敷设形式。为减少用地面积,降低工程投资,大治河桥设计采用一体化建设、一跨过河的双层简支桁架桥。该桥跨径109 m,采用双层桥面布置,桥宽33.7 m。上部结构横桥向设置4榀桁架,采用三角桁,上、下弦杆及腹杆均采用箱型截面,桁架间采用工字型钢横梁联系,上、下层桥面系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下部结构采用2个分离式的双层门式框架,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支承体系采用球型钢支座并联叠层橡胶恢复力元件组成的新型组合型减隔震体系。桥面铺装采用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钢结构防腐涂装采用长效型配套体系。采用Midas Civil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受力良好,安全可靠,满足规范要求。该桥每平方米桥面用钢指标控制在0.469 t/m^(2),低于同类型桥梁。该桥的设计经验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桁架桥 桥梁设计 三角桁 新型组合型减隔震体系 结构分析 经济指标
下载PDF
基于三维整体耗能新型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研究
10
作者 程春阳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第4期82-85,共4页
文章公开了一种三维整体耗能建筑结构隔震体系,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和地基,所述建筑结构的下端与地基的上端固定连接,地基的内部开设有地基坑腔,地基坑腔上设有隔震装置,隔震装置包括下底板,下底板位于地基坑的上端,下底板的上端... 文章公开了一种三维整体耗能建筑结构隔震体系,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和地基,所述建筑结构的下端与地基的上端固定连接,地基的内部开设有地基坑腔,地基坑腔上设有隔震装置,隔震装置包括下底板,下底板位于地基坑的上端,下底板的上端设有上底板,下底板和上底板之间设有横向减震装置和竖向减震装置,通过设置横向减震装置,当产生横向振动时,且减震弹簧与橡胶圈的存在会使得发生横向地震动时,削弱横向震动力,从而降低横向地震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结构的安全使用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整体 新型结构 建筑体系 隔震耗能
下载PDF
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在超高效混叠采集施工中的应用
11
作者 封召鹏 宋研拓 +3 位作者 刘进宝 尚永生 吴常瑞 翟金浩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19年第4期45-48,共4页
超高效混叠采集技术(UHP)是国外某油公司提出的一项高效采集技术,为了实现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对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做了相应的升级。UHP技术不但要求可控震源遵循严格的时间距离规则,还对实施该技术的新一代数字化地震队系统提出了多群... 超高效混叠采集技术(UHP)是国外某油公司提出的一项高效采集技术,为了实现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对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做了相应的升级。UHP技术不但要求可控震源遵循严格的时间距离规则,还对实施该技术的新一代数字化地震队系统提出了多群组、实时可控震源扫描质量监控、长距离可控震源作业管理,根据采集系统排列的状态指导可控震源扫描作业等要求。通过阐述超高效混叠采集技术的原理,介绍了新一代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在超高效混叠采集技术的实施步骤,系统的分析了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在超高效混采中成功应用的算法与功能。超高效混叠采集技术依靠新一代数字化地震队系统的应用载体,成为目前业内效率最高的可控震源采集施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混叠采集技术 数字化地震队系统 时间距离规则 高速数字电台 实时质量监控
下载PDF
一种新型建筑结构的分灾抗震设计研究
12
作者 庞乃勇 《山西建筑》 2015年第2期20-21,共2页
简述了分灾抗震设计的定义及结构原理,介绍了新型建筑结构体系——节能砌块隐形密框结构体系的构造形式,并深入分析了该结构体系的抗震减灾能力,对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型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结构体系 构造形式
下载PDF
多点激励下单层网壳新型减震体系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秀丽 骆贵波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7,4,共4页
利用Ansys大型有限元软件,建立布置了约束屈曲支撑的K8网壳新型减震体系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体系在多点地震动输入下的抗震性能,并通过与普通网壳和其在地震动一致激励下的性能相对比,得出约束屈曲支撑在地震动多点激... 利用Ansys大型有限元软件,建立布置了约束屈曲支撑的K8网壳新型减震体系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体系在多点地震动输入下的抗震性能,并通过与普通网壳和其在地震动一致激励下的性能相对比,得出约束屈曲支撑在地震动多点激励性的减震性能,给出这种新型网壳体系的合理理论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减震体系 约束屈曲支撑 多点激励 大质量法
原文传递
民大广场A楼结构抗震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俞谕 肖岩 +1 位作者 曹大燕 刘涛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9-143,共5页
民大广场A楼为带转换层的型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因建筑功能的需要,结构外框架不设框架梁,外框架柱为纺锤状斜柱,转换层采用新型组合结构转换梁。所采用的结构通过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等验证是可行的,其破坏... 民大广场A楼为带转换层的型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因建筑功能的需要,结构外框架不设框架梁,外框架柱为纺锤状斜柱,转换层采用新型组合结构转换梁。所采用的结构通过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等验证是可行的,其破坏机制遵循"强柱、弱梁、更强转换梁、最强节点区"的原则。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具有较强承载能力和较好耗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结构体系 抗震性能化设计 新型组合结构 破坏机制
原文传递
角部加强的箱板式钢结构模块单元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兰涛 宋昭 +3 位作者 门进杰 赵廷涛 赵钿 王凌云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21,共7页
箱板式钢结构是一种可快速装配的新型结构体系,其设计理念来源于船舶上部建筑结构。在前期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2个三层单开间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试件,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承... 箱板式钢结构是一种可快速装配的新型结构体系,其设计理念来源于船舶上部建筑结构。在前期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2个三层单开间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试件,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承载力、滞回性能等,重点分析了有无角部加强构造措施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的破坏始于试件角部屈曲,其最终破坏时模块单元的角部撕裂、墙板屈曲,模块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良好的耗能能力;模块结构中的角部加强构造措施起到了类似传统钢板剪力墙中框架柱的作用,使钢板墙拉力带发育更充分,且在一定程度上使钢板墙利用了屈曲后强度;角部加强构造措施提高了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改善了试件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角部加强构造措施对箱板式钢结构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性能提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结构体系 装配式钢结构 构造措施 抗震性能 试验研究
原文传递
带洞口的箱板式钢结构模块单元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门进杰 贺鹏杰 +2 位作者 兰涛 宋昭 赵廷涛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3-49,42,共8页
前期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在箱板结构的墙体上需要开设门洞或窗洞。为此分别选取了典型门窗洞口的尺寸,设计制作了2个带洞口的三层单开间箱... 前期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在箱板结构的墙体上需要开设门洞或窗洞。为此分别选取了典型门窗洞口的尺寸,设计制作了2个带洞口的三层单开间箱板式钢结构空间模块单元试件,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模式、承载力、滞回性能等,重点分析了不同开洞面积和洞口位置对空间模块单元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洞口的存在改变了试件的破坏模式,试件破坏始于洞口角部撕裂,最终破坏时试件四角撕裂或压屈;洞口位置对试件破坏模式也有影响,即开有窗洞的试件三层屈曲比较均匀,而开有门洞的试件拉力带主要发生在上层和下层。与无洞口试件相比,洞口的存在会降低试件的初始刚度和承载力;在后续加载过程中,有洞口试件的延性性能也有所提高;洞口面积越大,其承载力越低,而延性越好,耗能系数越大;最后提出了箱板式钢结构模块单元结构的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结构体系 装配式钢结构 开洞模块 抗震性能 试验研究
原文传递
苏州新闻大厦裙房斜板结构分析与设计
17
作者 谈丽华 郭一峰 周军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3-37,共5页
苏州新闻大厦裙房为大面积斜板结构,分析比较此类裙房结构的建模方法及采用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此类存在大面积斜板的结构,应考虑斜板对结构分析的影响;结构体系应考虑多道抗震防线,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 苏州新闻大厦裙房为大面积斜板结构,分析比较此类裙房结构的建模方法及采用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此类存在大面积斜板的结构,应考虑斜板对结构分析的影响;结构体系应考虑多道抗震防线,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要优于框架结构;采用一道抗震防线时,应提高与斜板相连框架柱在设防地震及罕遇地震下的性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新闻大厦 斜板 多道抗震防线 动力弹塑性分析 性能化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