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Bryophytes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lopes of Sejila Mountain
1
作者 Heping MA Wenyin ZHAO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2年第3期19-24,共6页
[Objectives]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yophytes in subalpine cold zone and related transition zone.[Methods]The study was divided into scale A and scale B.On the scale of A,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Tongmai... [Objectives]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yophytes in subalpine cold zone and related transition zone.[Methods]The study was divided into scale A and scale B.On the scale of A,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Tongmai-Pailong-Dongjiu-Lulang-Sejila Pass-Nyingchi Town-Bagi Village along the national Highway 318.A sample plot was set for each 100 m altitude increase,an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etween each two sample plots as well.On the scale of B,bryophyte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and studied in the fixed sample plot of the Tibetan Nyingchi Alpine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Observatory.[Results]Through the sampling and collection of bryophytes in Sejila Mountain,more than 3000 specimens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classical classification method.There were 216 species of bryophytes belonging to 82 genera and 24 families.The bryophytes in the study area differed obviously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slopes.The species richness of Sabina saltuaria-Abiesgeorgei var.smithii forest was the highest.Theαdiversity of Abiesgeorgei var.smithii forest was the highest,followed by Sabina saltuaria-Rhododendron forest,and that of alpine shrub was the lowest.Diversity studies showed that theβdiversity of Sabina saltuaria-Rhododendron forest and Rhododendron forest on the eastern slope was the largest,and those of alpine shrub and Sabina saltuaria-Abiesgeorgei var.smithii forest were the lowest.However,theβdiversity of Abiesgeorgei var.smithii forest on the western slope was the highest,and those of alpine shrub and Abiesgeorgei var.smithii forest were the lowest.[Conclusions]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bryophytes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lopes of Sejila Mountain of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YOPHYTE Species diversity sejila mountain TIBET
下载PD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Quercus aquifolioides on Sejila Mountain,Tibet,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Zhiqiang Shen Jie Lu +4 位作者 Min Hua Xiaoqin Tang Xingle Qu Jingli Xue Jiangping F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00-409,共10页
Understand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provides basic ecological data related to species and ecosystems.Our objective wa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Quercus aquifolioides populations.Using... Understand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provides basic ecological data related to species and ecosystems.Our objective wa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Quercus aquifolioides populations.Using a 1 ha permanent sample plot data for Q.aquifolioides on Sejila Mountain,Tibet Autonomous Region(Tibet),China,we analyze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Q.aquifolioides by combining data for diameter class,static life table and survival curve.Simultaneously,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Q.aquifolioides was studied using Ripley's L Function in point patter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1) Individuals in Q.aquifolioides populations were mainly aggregated in the youngest age classes,that accounted for94.3% of the individuals; the older age classes had much smaller populations.Although the youngest age classes(ClassesⅠ and Ⅱ) had fewer individuals than Class Ⅲ,the tot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classes Ⅰ and Ⅱ was also greater than in classes Ⅳ to Ⅸ.In terms of tree height,fewsaplings,more medium-sized saplings and few large-sized trees were found.The diameter class structure of Q.aquifolioides populations formed an atypical ‘pyramid'type; the population was expanding,but growth was limited,tending toward a stable population.(2) Mortality of Q.aquifolioide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with age; life expectancy decreased over time,and the survivorship curve was close to a Deevey I curve.(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Q.aquifolioides varied widely acros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Saplings and medium-sized tree showed aggregated distributions at the scales of 0–33 m and 0–29 m,respectively.The aggregation intensities of saplings and medium-sized trees at small scales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of large-sized trees.However,large-sized trees showed a random distribution at most scales.(4) No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among saplings,medium-and large-sized trees at small scales,while a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as the scale increased.Strong competition was found among saplings,medium-and large-sized trees,while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medium-and largesized trees at all scales.Biotic interactions and loc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Q.aquifolioides populations most strong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NT PATTERN analysis POPULATION structure QUERCUS aquifolioides sejila mountai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下载PDF
雪被厚度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侯磊 任毅华 +1 位作者 卢杰 薛会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48-2356,共9页
为了解雪被覆盖对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研究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雪被厚度0、10、20、30 cm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雪被增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 为了解雪被覆盖对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研究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雪被厚度0、10、20、30 cm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雪被增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钾含量显著升高(P<0.05)。雪被增厚对线虫群落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以及成熟度指数、线虫通路比值(NCR)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但NCR值有升高的趋势。雪被增厚使刺嘴纲(Enoplea)及食细菌性线虫的相对丰度增多,同时使20 cm和30 cm雪被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的最关键的3个土壤环境因子。研究表明雪被厚度会对青藏高原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产生影响,雪被增厚意味着较为稳定和温暖的土壤环境,利于土壤细菌数量增加,继而利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及钾的释放,为刺嘴纲及食细菌性线虫的增多提供了资源与环境条件。目前仍需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进行系统调查,以更深入的了解该生态脆弱区土壤线虫分布及其响应环境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群落 雪被 高通量测序 急尖长苞冷杉 色季拉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细菌分布特征
4
作者 曹丽花 杨红 +1 位作者 刘合满 连玉珍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共8页
为阐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空间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梯度(4606、4110、4000、3900、3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0~5 cm和5~10 cm层次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细菌OTU数、丰富度... 为阐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空间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梯度(4606、4110、4000、3900、3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0~5 cm和5~10 cm层次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细菌OTU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表现出随海拔的下降先下降后升高的“U”型变化趋势;(2)5个海拔共检测到细菌38个门、122个纲、255个目,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占细菌门总数的10.53%,而相对丰度占89.47%;纲分类水平上,主要优势种群为γ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分别为41.73%和14.59%;(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菌门和纲分类水平上,土壤全氮、含水量、有机碳和海拔共分别解释细菌分布的68.44%和67.40%,土壤全氮和含水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4)在一级和二级分类水平上分别检测到细菌功能通路7条和40条,其中一级通路中代谢作用功能群占比最高(46.10%~51.86%),代谢作用功能通路中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群占比最高。结果表明:山体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细菌分布格局可能受采样空间点的连续性及区域土壤、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海拔 土壤细菌 相对丰度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及温湿度响应
5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不同层次(5、10、20、40和60 cm)土壤CO_(2)浓度,分析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分布特征及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结果】(1)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均值表现为40 cm>60 cm>20 cm>10 cm>5 cm,平均值分别为5094、4965、4613、4119和3925μmol/mol,且各层次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2)在日变化尺度上,5和10 cm层次土壤CO_(2)浓度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分别呈现“V”字型和“单峰型”特征,5 cm土壤CO_(2)浓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2:00-23:00和12:00-13:00之间,10 cm层次分别出现在16:00-17:00和00:00-01:00之间,其他各层CO_(2)浓度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对温度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曲线,其中表层5和10 cm呈现近似“椭圆”的响应曲线;(4)表层(5和10 cm)土壤CO_(2)浓度主要受含水量的显著影响,而下层(40和60 cm)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结论】温度和含水量对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并最终影响土体CO_(2)的传输和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森林土壤 土壤CO_(2)浓度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色季拉山6种典型林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肖思颖 付芳伟 +3 位作者 李江荣 陈文盛 丁慧慧 李月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130,172,共12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分布的6种典型林型(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华山松)内... 【目的】为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分布的6种典型林型(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华山松)内设置样地,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结果】1)6种林型土壤pH值均呈酸性,随土层加深而增大,SOC、TN含量表现为林芝云杉林>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高山栎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分别为10.48~54.02 g/kg、0.49~2.57 g/kg,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2)6种林型0~10 cm土层C︰P、C︰K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而C︰N、P︰K没有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川滇高山栎林、高山松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N︰P、N︰K在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3个土层6种林型的土壤C︰N、C︰K、N︰K差异不显著,而N︰P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川滇高山栎林显著高于高山松林。3)不同林型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无一致规律,土壤SOC、TN、T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01),C︰P、C︰K、N︰K、N︰P与SOC、TN呈显著正相关(P <0.05、P <0.01、P <0.001),与TK呈显著负相关(P <0.05、P <0.01),而土壤C︰N与P︰K、N︰K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色季拉山林区,高山松林土壤SOC、TN含量较缺乏,其他5种林型土壤SOC、TN含量整体较高;6种林型土壤TP含量较低,均受到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典型林型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特征
7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92,101,共9页
【目的】为揭示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构成特征。【结... 【目的】为揭示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构成特征。【结果】1)色季拉山高寒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以糖类碳为主,平均峰强度分别为1.13和0.80,其次为脂肪族甲基(CH3)和亚甲基(CH2),芳香族碳含量相对较低,森林和草地土壤峰强度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22;2)土壤有机碳分子构成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主要集中在表层0~20 cm,下层则相对含量下降;3)植被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的构成,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分子均表现为森林>草地,且糖类碳差异最大,5个土壤层次峰吸收强度差值分别为0.34、0.36、0.31、0.09和0.56;4)土壤脂肪碳/芳香碳比在0~30cm层次表现为森林>草地,而30~40和40~50cm层次土壤为草地>森林,即森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较草地低,而下层则具有更强的化学稳定性;5)土壤脂肪族碳、芳香族碳含量与总有机碳之间显著正相关,与易氧化有机碳之间呈显著幂函数正相关关系(P<0.05),而糖类碳与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高寒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子化学构成及稳定性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植被类型 有机碳分子 有机碳稳定性
下载PDF
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大气氮沉降年内动态变化
8
作者 关丽雪 王伟 方江平 《高原农业》 2023年第6期596-603,共8页
本研究以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在2021-2022年期间连续采集大气氮干湿沉降样品,分析监测数据,研究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大气氮沉降的年内动态变化特。结果表明:色季拉山高寒草甸降水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季节... 本研究以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在2021-2022年期间连续采集大气氮干湿沉降样品,分析监测数据,研究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大气氮沉降的年内动态变化特。结果表明:色季拉山高寒草甸降水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变化规律。NH_(4)^(+)-N的浓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NO_(3)^(-)-N的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趋势,无机氮沉降主要与降雨量和温度有关。在2021-2022年期间,研究区的大气氮湿沉降中的NH_(4)^(+)-N、NO_(3)^(-)-N和TN沉降通量均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点,无机氮沉降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DON沉降通量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季节差异性,DON的沉降通量占总沉降通量的55.2%~82.85%之间,无机氮的占比在17.2%~44.85%之间。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的大气氮干沉降中,NH_(3)沉降通量在季节分配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NO_(2)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的特点。此外,干沉降以NH_(3)的沉降为主,春、秋和冬季中占了总干沉降通量96%以上。在2021-2022年期间,研究区的大气氮沉降以湿沉降为主。总干沉降通量为0.96 kg N ha^(-1),总湿沉降通量24.68 kg N ha^(-1),湿沉降通量远远高于干沉降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湿沉降 干沉降 高寒草甸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色季拉山2种风毛菊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及生态适应性初步研究
9
作者 燕渊妮 潘刚 +3 位作者 许嘉梁 孙凯歌 闫刚 袁寒嫣 《高原农业》 2023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为揭示植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从而探讨分析植物对高寒高海拔环境适应性,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以及为高原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区域选择西藏林芝色季拉山海拔4400~4600 m... 为揭示植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从而探讨分析植物对高寒高海拔环境适应性,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以及为高原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区域选择西藏林芝色季拉山海拔4400~4600 m的高山高海拔草甸,选择2种在此海拔带均有分布生长的植物狮牙状风毛菊(Saussurea leontodontoides)与硬叶风毛菊(S.ciliaris),分别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对2种植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植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均有明显变化规律外(叶脉、叶片、上角质层、上下表皮)的厚度、栅栏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2)2种植物的外部形态,其中株高、叶长、叶柄长三个表型性状在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表现出了一致性,两种植物的形状都有不同的显著相关性表现,其中株高与叶长、叶柄长都呈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种质资源在叶和茎部特征上存在较高的形态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分别在0~2.002、0~1.992之间,变异系数在0%~56.22%、0%~46.66%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且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低于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表现的趋势则相反。得出结论:2种植物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和均匀度,遗传多样性广泛,并且不同海拔上,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2种植物分析解剖学与外观形态多数指标表明2种植物呈现出明显的协同进化,并且采取不同的响应机制来适应海拔高度变化后的低温、缺氧以及强辐射的恶劣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毛菊 表型形态 叶解剖 环境适应性 协同进化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1
10
作者 任毅华 周尧治 +2 位作者 侯磊 方江平 罗大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417-5424,共8页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将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急尖长苞冷杉进行调查,记录林木的坐标、胸径、基径、冠幅等信息。依据基径和胸径两个指标将林木划分为12个径级和6个龄级(幼苗、幼树、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对种群的径级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径级上的分布成倒"J"型。(2)种群整体、幼苗、幼树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所研究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3)幼树与幼苗在小尺度上接近或达到负关联,在中、大尺度无显著关联;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空间分布上与幼苗、幼树的关联性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小树、中树、大树、老树之间无显著关联。上述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小径木以集群方式相互庇护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径木在小、中尺度抑制林下更新,在大尺度则促进更新。该结果有助于揭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现状与动态规律,可为深入研究该种群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性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特性 被引量:25
11
作者 罗大庆 王军辉 +1 位作者 任毅华 朱登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0-35,共6页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期。不同海拔间结实母树的比例和数量差异较大,结实母树比例在25%~80%之间,平均为45%;结实母树数量128~483株·hm-2,平均为230株·hm-2;单株结实球果数量24~366个,平均为157个。林分及树冠空间结实特点为:林冠层树木结实,下层和林内母树不结实;单株树冠上层结实,下层不结实;树冠南面结实较多。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相比,急尖长苞冷杉的球果长度略短,宽度居中;种子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单果种子数量较高。不同海拔间的比较表明,急尖长苞冷杉林垂直分布的中、低海拔球果和种子发育程度较高,反映在球果和种子较大,千粒质量、出种量以及饱满度均优于高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藏东南 色季拉山 海拔梯度 球果 种子特征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 被引量:12
12
作者 苏建荣 刘万德 +4 位作者 张炜银 罗建 张志均 郎学东 李帅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9,共8页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分析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共有植物288种,分属58科163属;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为针叶林(3000~3200m)、暗针叶林(3300~4200m)、疏林及灌丛(4300~...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分析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共有植物288种,分属58科163属;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为针叶林(3000~3200m)、暗针叶林(3300~4200m)、疏林及灌丛(4300~4400m)、高山草甸(4500~4800m);科数、属数、种数、灌木物种丰富度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但乔木物种丰富度呈单峰曲线;Shannon-Wiener指数及Simpson指数均在海拔3300m处最大,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3500m处最大,3个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3700m处最低;种数/属数及属数/科数随海拔升高呈双峰曲线,种数/科数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立木株数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胸高断面积及最大胸径在海拔3900m处最高,最大树高则出现在海拔3600m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及坡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并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较好地描述,而与坡度、坡位及郁闭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环境因子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3
作者 马和平 郭其强 +1 位作者 刘合满 钱登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集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样品,研究了表层(0~20cm)土壤...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集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样品,研究了表层(0~20cm)土壤土壤体积质量、pH以及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垂直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生态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壤体积质量和pH值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高山灌丛林>方枝柏林>杜鹃林>急尖长苞冷杉林,且随着海拔的上升以上4个指标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温度、湿度、pH值和植被类型可能是调控土壤碳、氮沿海拔高度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结论】探明了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碳、氮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海拔梯度 西藏色季拉山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薄毛海绵杜鹃叶解剖结构特征与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文文 卓么草 +3 位作者 方江平 卢杰 权红 任毅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1-818,共8页
以藏东南色季拉山9个不同海拔梯度的薄毛海绵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 var.schizopeplum)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测定10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应用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可塑性指数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索薄毛海绵杜鹃对藏东南... 以藏东南色季拉山9个不同海拔梯度的薄毛海绵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 var.schizopeplum)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测定10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应用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可塑性指数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索薄毛海绵杜鹃对藏东南色季拉山强紫外辐射和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薄毛海绵杜鹃叶片为异面叶,上表皮有明显的角质层,下表皮有表皮毛,栅栏组织细胞2~3层。(2)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呈现明显增大趋势,而组织结构紧密度和疏松度变化不显著,主脉突起度呈现下降趋势。(3)各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可塑性指数显示,薄毛海绵杜鹃在解剖结构上表现出较小的可塑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4)依据薄毛海绵杜鹃各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除海绵组织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与上角质层厚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且叶片的解剖结构指标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协同进化现象。研究发现,藏东南色季拉山薄毛海绵杜鹃通过增加叶片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叶肉厚度等解剖结构指标的方式增强对外界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有利于其在恶劣的高山生境下生存繁衍,使该物种成为生态位理论中的广幅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毛海绵杜鹃 叶片解剖结构 环境适应性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沈志强 卢杰 +1 位作者 华敏 方江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81,共9页
【目的】研究高山松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及其空间关联性。【方法】2014年6-8月,在西藏色季拉山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50m×50m的高山松林样地4块,对样地内的高山松进行定位和每木检尺,按胸径〈12cm、≥12~〈32cm、... 【目的】研究高山松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及其空间关联性。【方法】2014年6-8月,在西藏色季拉山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50m×50m的高山松林样地4块,对样地内的高山松进行定位和每木检尺,按胸径〈12cm、≥12~〈32cm、≥32cm将高山松分为小树、中树和大树,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s L函数,对高山松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径级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2)高山松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各异,小树在小尺度范围内的聚集强度均明显强于中树和大树,中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而大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3)样地1与样地2中,高山松小树与中树、大树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基本上均呈负关联关系,但中树与大树之间基本上无关联;样地3和样地4中,高山松不同龄级的小树、中树和大树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关联性小。【结论】在从小树发育到大树的过程中,高山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过程基本表现为由集群分布到随机或均匀分布;高山松种群的更新不仅受种间竞争的影响,同样受种内竞争的制约;在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高山松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空间分布 点格局分析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沟壑区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曾加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3,共7页
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海拔3950—4350 m为研究区,采用30×50 m网格采样法,以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为工具,研究了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沟谷与坡面上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0—10 c... 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海拔3950—4350 m为研究区,采用30×50 m网格采样法,以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为工具,研究了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沟谷与坡面上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两个层次上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全氮和铵态氮0—10 cm>10—20 cm,而硝态氮表现为10—20 cm>0—10cm;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氮含量表现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这种海拔梯度效应并未达显著水平(P>0.05);沟谷区土壤氮含量高于坡面,这可能与植被残体在沟谷区的堆积分解促进氮循环有关;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依赖性,其中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符合指数模型,块金值/基台值为50%;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空间变异分布均符合高斯模型,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70.91%和37.45%;该区域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空间依赖性表现为:硝态氮>全氮>铵态氮,即土壤硝态氮更易受到空间结构因素的影响,而铵态氮含量空间变化则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全氮 硝态氮 铵态氮 空间变异
下载PDF
色季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敏 马守春 +1 位作者 琼达 张长耀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5,共5页
本研究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四个分量指标,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完善。按这些指标对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评价,得出该... 本研究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四个分量指标,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完善。按这些指标对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评价,得出该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其空间环境容量是发展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游客量随季节分布明显且存在较大差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开发建议和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环境容量 评价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11
18
作者 任毅华 罗大庆 +1 位作者 方江平 卢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9-68,共10页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种群的结构动态及演替趋势,为该种群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800 m处设立100 m×100 m的典型样地,对固定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乔木...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种群的结构动态及演替趋势,为该种群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800 m处设立100 m×100 m的典型样地,对固定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乔木树种进行调查,记录树高、基径、胸径、生长状况等信息,对于基径<0.1 cm的幼苗采用抽样调查统计其数量.采用基径和胸径2个指标将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划分为13个龄级,分析该种群的龄级结构;利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计算相邻龄级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n)和种群结构对随机干扰的敏感性指数(Pmax)等;采用种群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等方法,分析种群结构特征;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种群未来数量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量化预测.[结果](1)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呈典型的"金字塔"型,1龄级幼苗储备丰富.(2)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显示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对外界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3)种群林龄结构完整,1龄级阶段存在强烈的环境筛选作用,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直线型(Deevey-Ⅱ型)B3亚型,种群死亡率与消失率随龄级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4)生存分析表明,随龄级的增大,种群生存率逐渐降低,累积死亡率与生存率为互补关系,死亡密度与危险率总体呈降低趋势,但危险率曲线波动较大.(5)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呈增长趋势,与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虽然各种指标均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目前处于稳定增长期,但结合生境及气候条件认为,该种群目前处于以地形、风、雪为主导的一种多元演替顶级的稳定期,今后一段时间其种群数量虽有波动,但不会偏离目前整体状态.考虑该种群对外界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建议进一步加强生境的保护,防止生境破坏引起种群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种群结构 种群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 色季拉山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上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下倒木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任毅华 侯磊 +1 位作者 方江平 罗大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84,92,共8页
【目的】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下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探讨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倒木的分布规律。【方法】在研究区内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对... 【目的】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下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探讨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倒木的分布规律。【方法】在研究区内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对样地内倒木进行调查,获取倒木的大小头直径、长度、腐烂程度、植被覆盖状况、坐标等基本信息,用腐烂等级表征倒木的时间尺度,分析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倒木总体空间分布格局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且以随机分布为主要特征;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倒木均呈现显著的集群分布;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倒木在空间分布上虽无显著关联,但时间尺度间隔越近,越趋于正关联,越远则越趋于负关联。【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倒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这与当地异常气候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林 倒木 空间格局 时间尺度 西藏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解剖结构及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文文 卓么草 +3 位作者 何竹 任毅华 屈兴乐 方江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38,共6页
为探索藏东南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叶片解剖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适应性,以藏东南色季拉山11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探究川滇高山栎叶片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叶片为... 为探索藏东南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叶片解剖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适应性,以藏东南色季拉山11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探究川滇高山栎叶片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叶片为异面叶,上表皮有明显的角质层,下表皮有表皮毛,栅栏组织细胞2~3层;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呈现增大趋势,而组织结构紧密度、主脉突起度和组织结构疏松度呈现下降趋势;可塑性指数分析表明,川滇高山栎在解剖结构上表现出较小的可塑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海绵组织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组织结构疏松度与组织结构紧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川滇高山栎 解剖结构 环境适应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