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举与印刷视野下的南宋古文新变
1
作者 李清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20-128,共9页
科举在宋代成为新社会形态的重要推动力,南宋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幅增加,庞大的人数基数催生出具有批点性质的古文用书,印刷的推广又进一步推动其市场的扩大。在科举和印刷的双重影响下,南宋文集的编订和出版呈现通俗化倾向。这种倾向... 科举在宋代成为新社会形态的重要推动力,南宋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幅增加,庞大的人数基数催生出具有批点性质的古文用书,印刷的推广又进一步推动其市场的扩大。在科举和印刷的双重影响下,南宋文集的编订和出版呈现通俗化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体现在所选篇目平易且篇幅短小,所选作者多是中下层文人,体现非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体现在随着理学的世俗化,理学文章在古文选集中并未大幅增加阅读难度,反而因为理学的官方化而进入了更多底层文人的视野。而与通俗化相对应的,是科举与印刷共同造就的新读者——非士大夫群体,正是由于他们的加入,不但扩大了古文的读者群,而且为古文选集的编订和出版带来了新的审美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科举 雕版印刷 古文选本 读者
下载PDF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与任用制度评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姬丽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4-60,共7页
北京政府的文官选拔与任用制度,脱胎于孙中山的文官管理思想,成型于袁世凯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官(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伊始,对其后南京政府时期公务员管理体系的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文官体制的组织与体系、考试与甄别、分发与任... 北京政府的文官选拔与任用制度,脱胎于孙中山的文官管理思想,成型于袁世凯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官(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伊始,对其后南京政府时期公务员管理体系的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文官体制的组织与体系、考试与甄别、分发与任用等三个方面切入,通过对北京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基本内涵、功能与作用的探讨,考察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务员管理制度初成时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官(公务员)制度 北京政府 考试 任用
下载PDF
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铭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5,共8页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它在1870年就确立了文官制度,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变化紧密相关。17世纪中叶英国资...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它在1870年就确立了文官制度,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与英国的政治体制变化紧密相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恩赐官职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两党制日益成熟,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政党分赃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欧美等国发生了新技术革命,使政府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它的文官制度表现为“考试择优录用制”。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本文仅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过程、特点及影响进行述评,使我们从中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官制度 恩赐官职制 政党分赃制 考试择优录用制
下载PDF
“经义”考 被引量:6
4
作者 方笑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1-39,共9页
“经义”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经义与选举制度的变革和学术风习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在北宋熙宁贡举改革中,王安石利用经义作为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对北宋后期的学风和士风产生了诸多影响。... “经义”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经义与选举制度的变革和学术风习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在北宋熙宁贡举改革中,王安石利用经义作为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对北宋后期的学风和士风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古代文体史上,宋代经义文是明清八股文的雏形,它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八股文的一些特征。考察宋代以前经义与选举制度的结合情况、经义在北宋科举改革中演变和成形、传世宋代经义文体的形态和以经义试进士对北宋后期学风、士风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大体明了经义的流变轨迹,以及它与选举制度和学术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 选举制度 北宋 文体形态 科举考试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小锦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度是近代中国承前启后的选官制度。其既有西方文官先进的理论,又带有深刻的科举特色。其考试程序形式、考场管理、考官限制、应试资格都充满科举的遗风,尤其是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公平竞争选拔人...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度是近代中国承前启后的选官制度。其既有西方文官先进的理论,又带有深刻的科举特色。其考试程序形式、考场管理、考官限制、应试资格都充满科举的遗风,尤其是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精髓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南京政府前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公务员制 考选制 科举制 特色
下载PDF
清代羌区的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 被引量:1
6
作者 段红云 罗尔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106-111,共6页
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官学始建于宋,至明代羌区各州县均建立起官学,清代则官学、书院、义学全面发展以至学校教育臻于全盛。与学校教育相匹配的科举取士也在清代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顶峰,二者共同促进了汉文化在羌区的发展,起到了建构羌人汉文... 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官学始建于宋,至明代羌区各州县均建立起官学,清代则官学、书院、义学全面发展以至学校教育臻于全盛。与学校教育相匹配的科举取士也在清代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顶峰,二者共同促进了汉文化在羌区的发展,起到了建构羌人汉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学校教育 科举取士 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下载PDF
学而优则仕——从科举制到公务员考试的历史嬗变
7
作者 顾月琴 《教育与考试》 2008年第5期40-44,共5页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有影响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尤其与当今公务员考试有着不可割离的渊源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历史轨迹及其积极意义,并指出了对当今公务员考试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公务员考试 选官
下载PDF
科举制度与政治人才选拔
8
作者 杭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1-64,共4页
科举制度从诞生之始,就受到我国制度范畴、历史传统、政治体系等的深刻影响,这也决定了它之后对政治制度有限的历史和现实作用。科举制度将官员的选拔范围扩大到全社会,为中国的知识阶层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由此获得了广泛的... 科举制度从诞生之始,就受到我国制度范畴、历史传统、政治体系等的深刻影响,这也决定了它之后对政治制度有限的历史和现实作用。科举制度将官员的选拔范围扩大到全社会,为中国的知识阶层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由此获得了广泛的政治人才和稳定的吏源。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官考绩制度对抑制腐败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挖掘科举制度中的积极因素对推动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文官考绩制度 人才选拔
下载PDF
国民政府文官考选制度行之维艰的原因 被引量:1
9
作者 曹志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60,共5页
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选制度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文官考试关防非常严密,及格人员素质较高,也基本上得到了任用,但是由于官僚政治传统而形成的行政力量的失控,中央与地方运作的不协调,人事制度的均权原则,公务员任用资格的宽泛... 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选制度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文官考试关防非常严密,及格人员素质较高,也基本上得到了任用,但是由于官僚政治传统而形成的行政力量的失控,中央与地方运作的不协调,人事制度的均权原则,公务员任用资格的宽泛,铨叙部对各机关非法任用人员缺乏有力的制裁措施,从而导致任用私人盛行,考选制度的推行举步维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文官考选制度 公务员制度
下载PDF
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园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6-89,共4页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爵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士制等发展阶段。以隋唐为分界线将其分为"荐举"与"科举"两种制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以期对今天的用人制度有...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爵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士制等发展阶段。以隋唐为分界线将其分为"荐举"与"科举"两种制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以期对今天的用人制度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荐举制 科举制 选官制度
下载PDF
论唐宋科举考试制度对当代公务员考试的启示
11
作者 李静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93-97,共5页
科举始于隋朝,形成于唐,完备于宋,经由元、明、清,前后历经了约一千三百年,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的科举考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变革,在考试对象、考试方法、考... 科举始于隋朝,形成于唐,完备于宋,经由元、明、清,前后历经了约一千三百年,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的科举考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变革,在考试对象、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奖惩监督等方面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机制,不仅稳固了唐宋盛世,也对后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科举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人才选拔
下载PDF
国家公务员招录中体育学人才的需求分析——基于2012—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的量化数据
12
作者 朱丽琼 朱少文 刘江伟 《莆田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02-108,共7页
为了解国家公务员招录中体育学人才的需求情况,对2012—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梳理国家公务员招考中体育学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其规律。提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提高综合素质、科学报考岗位、优... 为了解国家公务员招录中体育学人才的需求情况,对2012—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梳理国家公务员招考中体育学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其规律。提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提高综合素质、科学报考岗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发挥教师能动性等建议,以期促进体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增强面向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专业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务员考试 体育学 人才需求 公务员 就业
下载PDF
从自由竞争到分区定额:中国近代高等文官考试制度的演进脉络
13
作者 刘希伟 《中国人事科学》 2019年第2期22-33,共12页
自由竞争与分区定额是贯穿近代高等文官考试的一个基本矛盾。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文官考试法律文本,均无分区定额的规定。1929年"考试法草案"中的"高等文官考试分省录取"条文,未能正式写入当年的《考试法》,因此自... 自由竞争与分区定额是贯穿近代高等文官考试的一个基本矛盾。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文官考试法律文本,均无分区定额的规定。1929年"考试法草案"中的"高等文官考试分省录取"条文,未能正式写入当年的《考试法》,因此自由竞争成为高等文官考试录取原则。1931年、1933年高等文官考试录取人数,存在明显区域失衡现象。1935年《高等、首都普通考试边区应考人数从宽录取暂行办法》出台,但无法有效解决高等文官考试录取人数区域失衡的问题。1948年,新《考试法》正式规定高等文官考试按省区定额录取。近代高等文官考试制度从自由竞争发展至分区定额录取,一方面在于公平的考量,另一方面在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发展的深层考量,既具有制度合理性,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官考试制度 自由竞争 分区定额 公务员选拔
下载PDF
从李约瑟难题看科举选才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4
作者 谢伟岸 肖志坚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年第16期183-184,186,共3页
阐述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伍的最基本原因,通过对我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思考,从李约瑟难题论述了封建科举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制 李约瑟难题
下载PDF
我与宋代家族研究
15
作者 黄宽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114,共9页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科举社会、地方治理等诸多相关的议题都与家族有关。南宋士人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更加突出,在宋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过去40余年,各地学者相互切磋,产生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学界担...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科举社会、地方治理等诸多相关的议题都与家族有关。南宋士人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更加突出,在宋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过去40余年,各地学者相互切磋,产生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学界担心相关研究模式固化,宋代家族研究有陷入瓶颈之虞,因而研究重点也有转移。如今,文献资源丰富、多元,学术环境不断改善,研究视野大为开阔,宋代家族研究有望再现新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宽重 宋代家族 社会流动 科举取士 典籍文献 学术环境
原文传递
光绪末年的保举人才与预备立宪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浩彬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5,136,共12页
光绪末年,保举人才作为清朝最后一次大规模行动,体现了清季从铨选制度到官制改革、推动预备立宪进程的取向。在预备立宪的大环境下,此番保举人才作为实行议会选举、文官考试制度前的取才替代方式,同时受到丁未政潮的影响,致使其方案几... 光绪末年,保举人才作为清朝最后一次大规模行动,体现了清季从铨选制度到官制改革、推动预备立宪进程的取向。在预备立宪的大环境下,此番保举人才作为实行议会选举、文官考试制度前的取才替代方式,同时受到丁未政潮的影响,致使其方案几经周折。在保举人才行动中,清廷吸收部分保举改制方案,强调保举的明确化与考核的专门化,又保留了保举制的一些旧有形式,只是由于保举始终缺乏底层人员以及考核方式不符预备立宪要求而备受舆论质疑,最终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其政局、舆论与制度互动的过程与结果,预示着从改造旧的铨选制度入手,推动预备立宪新进程的渐进取向、路径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举人才 预备立宪 议会选举 文官考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