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modified puncture method on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after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tumor
1
作者 Shu-Ling He Guo-Juan Sun +1 位作者 Yan-Nan Sun Jin-Song Zhu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8年第4期148-150,共3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modified puncture method on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after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tumor. Methods: A total of 95 cases of tumor admitted to ou...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modified puncture method on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after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tumor. Methods: A total of 95 cases of tumo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n=47) and the control group (n=4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aditional blind catheterization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improved the puncture method. The rate of puncture success (onetime puncture success rate, total success rate), puncture time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success rate (77.1%) of the study group (97.9%)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puncture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control group.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4.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2.9%). Conclusions: The improved puncture metho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PICC catheterization, shorten the puncture time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which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roved PUNCTURE method TUMOR PICC catheter
下载PDF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Double-balloon Catheter versus Intra-amniotic Injection of Ethacridine Lactate for Termination of Second Trimester Pregnancy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ysfunction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娜 吴鹏 +3 位作者 赵捷 冯玲 乔福元 曾万江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5年第1期129-134,共6页
Severe liver dysfunction in pregnancy(SLDP) is rare but serious complications with high mortality rate.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double-balloon catheter versus intra-amniotic injection of ... Severe liver dysfunction in pregnancy(SLDP) is rare but serious complications with high mortality rate.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double-balloon catheter versus intra-amniotic injection of ethacridine lactate for the termination of second trimester pregnancy in patients with SLD. A total of 55 patients with indications of labor induction were enrolled and analyzed by retrospective control analysis method. Twenty-three cases adopted Cook double balloon dilation as Cook group, and 32 cases received intra-amniotic injection of ethacridine lactate as EL group.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evaluated by successful abortion rate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duction-to-abortion interval.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liver function recovery and the frequency of adverse events. Both Cook and EL regimens were effective, with successful abortion rate of 87.0% and 93.8%, respectively(P=0.639). The induction-to-delivery interval was similar between Cook group and EL group(38.1±21.5 vs. 41.3±17.4, P=0.543). The liver disease status was more severe in Cook group than in EL group, but it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pregnancy termin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improvement rate also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oth treatments were safe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eeding and cervical laceration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ur study firstly compared double-balloon catheter and ethacridine lactate for the induction of labor in women with SLD during second trimester pregna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liver dysfunction labor induction double-balloon catheter mechanical method ethacridine lactate
下载PDF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325 Cases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b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于世龙 曾秋棠 +3 位作者 张家明 陈志坚 李景东 雷鸣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1年第1期23-25,共3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the clinical data of 3...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the clinical data of 325 cases of AVNRT from March 1992 to Feb. 2000 being subjected to the treatment of RFC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ccessful rate was increased and recurrence was de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he recent 4 year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up to 100 %. The complication of three grade of AVB occurred in 3 % and recurrent rate in 9.1 % before March 1996, but both of them were zero in the last 3 years. The time of RFCA procedure and X ray exposur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ablating more than 3 targets by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with energy titrating and strict endpoint was the crux of obtaining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modified inferior method or middle method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的初步构建
4
作者 笃铭丽 陈松文 +3 位作者 朱丽 姚娴凤 叶磊 刘少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初步构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为改善患者围手术期体验提供可量化的依据。方法于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采用文献分析、质性研究、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 目的初步构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为改善患者围手术期体验提供可量化的依据。方法于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采用文献分析、质性研究、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问卷的内容及各测量内容的权重。结果3轮专家的积极性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46、0.961、0.976,第2、3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30、0.370(P<0.001)。初步构建的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包含操作及技术质量体验、舒适度管理体验、信息与沟通交流体验、情感支持体验、服务流程与响应体验5个维度,共46个测量条目。结论根据专科特点初步构建的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体验测量工具,不仅可以精准化评估患者体验现状,而且可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改进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AF) 导管消融术 患者体验 测量工具 德尔菲法
下载PDF
两种换药方式对降低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感染率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谢文敏 蔡柔妹 +2 位作者 陈纯玲 高晓莹 肖丹萍 《智慧健康》 2024年第5期182-185,共4页
目的 探究不同换药方式对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感染率的效果,进一步探究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的换药规范和标准。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 目的 探究不同换药方式对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感染率的效果,进一步探究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的换药规范和标准。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使用规范换药方式,对照组使用常规换药方式。对两组的感染率实施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感染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换药方式可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有效提高经烧伤创面股静脉置管期间患者护理质量,提升期间的安全性,增强患者对标准用药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药标准 两种换药方式 经烧伤创面置股静脉管 感染率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不同体位改良式拔导尿管方法效果比较
6
作者 李华萍 马红芳 +4 位作者 罗书琴 杨静 李姗姗 李翠萍 伏秀婷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4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选择不同体位改良式拔导尿管方法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2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16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采用改良式拔导尿管法,对照组...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选择不同体位改良式拔导尿管方法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2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16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采用改良式拔导尿管法,对照组选择卧位,观察组选择蹲位。比较两组尿潴留发生率、脱管成功率及临床恢复时间指标,使用行为疼痛量表(BPS)评价患者脱管时及首次排尿时疼痛评分,并于入院当日、出院前1 d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脱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脱管时、首次排尿时,观察组B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1 d,两组QOL评分高于入院当日(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蹲位拔导尿管法能够缓解剖宫产患者拔管时疼痛,降低尿潴留发生率,提高脱管成功率,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拔导尿管法 体位护理 尿潴留 疼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颈内中心静脉导管中段置管改良固定方式在宫颈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江兰兰 喻薇 +1 位作者 曾莉莉 周芳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4期2649-2651,共3页
目的:观察颈内中心静脉导管中段置管改良固定方式在宫颈癌术后病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医院接受颈内中段中心静脉置管的100例宫颈癌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颈内中心静脉导管中段置管改良固定方式在宫颈癌术后病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医院接受颈内中段中心静脉置管的100例宫颈癌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缝合固定,试验组实施去除缝线、导管固定翼的方法。比较两组颈内中段静脉置入导管穿刺点及导管缝合处局部皮肤感染率、颈内中段静脉导管脱出率、颈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评价、疼痛程度[数字评分法(NRS)]、导管更换敷料时间、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率、颈内中心静脉导管脱出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颈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NRS评分较对照组低,导管敷料更换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颈内中心静脉导管中段置管的宫颈癌术后病人采用去除缝线和导管固定翼的固定方式,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率及导管脱出率,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可延长导管更换敷料时间,缓解局部疼痛程度,提升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颈内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固定方式 导管相关感染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8
作者 张建 张慧敏 +5 位作者 段艳艳 杨苗苗 孙川茗 代伟英 徐丽 庄淑梅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5期449-452,471,共5页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文献研究法,确定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划分,构建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文献研究法,确定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划分,构建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7,专家熟悉程度为0.85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50。最终构建的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33个。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内容较为全面,可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穿刺点渗血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护理
下载PDF
贴膜外压迫法预防新生儿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郭舒文 张秀虹 +2 位作者 林娟斌 戴冬凰 余小琴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1期1970-1973,共4页
目的:探讨贴膜外压迫法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相同治疗组接受PICC置管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目的:探讨贴膜外压迫法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相同治疗组接受PICC置管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9例。试验组采用PICC穿刺后贴膜外压迫穿刺点;对照组采用PICC穿刺后贴膜内压迫穿刺点。比较两组患儿穿刺后7 d内更换贴膜的次数、穿刺点24 h渗血率、渗血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试验组7 d内贴膜更换次数较对照组少,穿刺点24 h渗血率及渗血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贴膜外压迫法能较好地降低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率及渗血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贴膜压迫法 渗血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医用导管扭曲度测试方法的设计和开发
10
作者 郭楠 陈永振 +4 位作者 程玲玲 莫盼盼 于明月 侯成龙 张震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4-129,共6页
在导管挤出过程中,会出现导管扭曲的情况,但目前并无测试导管扭曲度的方法。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一种导管扭曲度测试方法并设计制作了导管扭曲度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底板、导管固定模块、夹具上下调整模块、结构完全相同且对称分布的... 在导管挤出过程中,会出现导管扭曲的情况,但目前并无测试导管扭曲度的方法。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一种导管扭曲度测试方法并设计制作了导管扭曲度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底板、导管固定模块、夹具上下调整模块、结构完全相同且对称分布的左侧测量部分和右侧测量部分。导管固定模块用于固定导管,防止测量过程中发生移动。夹具上下调整模块用于调整导管固定模块的位置,使导管的中心处于测量盘的中心。左侧测量部分包括左侧测量模块和左侧导向模块,左侧测量模块用于测量左侧导管扭转角度,左侧导向模块用于微调左侧导管固定模板。右侧测量部分的结构和作用与左侧相同。通过对比导管两端扭曲的程度,得到导管扭曲度。对多腔气管插管进行检测,经实验验证,该测试方法能够将导管扭曲度进行量化,客观地得出导管的扭曲度,从而根据不同产品制定合格的检测标准,进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实际使用需求。该测试方法能够测试带显影线单腔导管、带显影线多腔导管和无显影线多腔导管,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扭曲度 扭曲度测试方法 扭曲度测试装置 医用导管 测试方法
下载PDF
自排导尿管法在妇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1
作者 刘海霞 张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4期15-19,共5页
目的观察在妇科微创手术中应用自排导尿管法的具体效果。方法86例行卵巢囊肿微创手术的患者,动态随机化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导尿管拔除法,观察组给予自排导尿管法。比较两组术后排尿情况,康复指标,不同阶段应... 目的观察在妇科微创手术中应用自排导尿管法的具体效果。方法86例行卵巢囊肿微创手术的患者,动态随机化分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导尿管拔除法,观察组给予自排导尿管法。比较两组术后排尿情况,康复指标,不同阶段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疼痛介质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自行排尿率74.42%高于对照组的51.16%(χ^(2)=4.977,P<0.05)。观察组导尿管拔除时间(9.68±3.10)s短于对照组的(17.13±3.39)s,不良事件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的16.28%(t=10.635,χ^(2)=4.962,P<0.05)。术后3 d,两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无显著差异(t=1.923、0.112、0.246,P>0.05)。术后3 d,观察组前列腺素E2、神经肽Y、P物质水平分别为(219.01±17.02)pg/ml、(239.81±27.05)ng/L、(5.16±0.57)μg/ml,低于对照组的(236.40±20.73)pg/ml、(254.62±30.06)ng/L、(6.23±0.62)μg/ml(t=4.252、2.402、8.331,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尿痛、尿失禁、排尿困难评分分别为(1.76±0.25)、(1.65±0.29)、(1.51±0.3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12±0.21)、(2.43±0.36)、(2.05±0.53)分(t=7.230、11.064、5.381,P<0.05)。结论在妇科微创手术中应用自排导尿管法可改善患者术后自行排尿功能,减少导尿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患者疼痛感影响较轻,且不会额外增加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对预后有着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排导尿管法 妇科微创手术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导管感染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12
作者 杜丽 汪珏 +2 位作者 任徐芸 曹维宁 姜艳平 《循证护理》 2024年第8期1500-1505,共6页
目的: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导管感染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并验证其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及证据提取构建初级条目池,经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筛选、修订,形成最终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导管感染预防护理质量... 目的: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导管感染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并验证其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及证据提取构建初级条目池,经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筛选、修订,形成最终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导管感染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然后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和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各50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导管感染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比较两组导管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10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0.868,0.89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94(χ^(2)=48.503,P<0.001)、0.473(χ^(2)=93.458,P<0.001),构建的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导管感染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32个,指标变异系数为0.07~0.13。应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00%,小于对照组的16.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的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导管感染预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内容完整,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有助于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有效规范连续性血液净化病人预防导管感染的护理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导管感染 护理质量 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护理
下载PDF
基于倾向值匹配法探讨白血病PICC病人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建议
13
作者 瞿春霞 龙志国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3期2513-2516,共4页
目的:基于倾向值匹配法探讨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并发血流相关性感染(CRBSI)的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预防建议。方法:回顾性选取416例白血病PICC病人,根据有无并发CRBSI分为并发组和未并发组,按照1∶1比例倾向... 目的:基于倾向值匹配法探讨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并发血流相关性感染(CRBSI)的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预防建议。方法:回顾性选取416例白血病PICC病人,根据有无并发CRBSI分为并发组和未并发组,按照1∶1比例倾向值匹配两组混杂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匹配后并发CRBSI的因素,并提出CRBSI预防建议。结果:CRBSI发生率为14.66%;倾向性匹配前后并发组合并糖尿病、高渗性输注液、贫血、带管出院占比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白细胞、血红蛋白、一次穿刺成功占比均低于未并发组(P<0.05),导管留置时间均长于未并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高渗性输注液、贫血、带管出院、导管留置时间均是并发CRBSI的危险因素(P<0.05),白细胞、血红蛋白、一次穿刺成功均是并发CRBS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血红蛋白、一次穿刺成功、高渗性输注液、贫血、带管出院、导管留置时间均是白血病PICC病人并发CRBSI的影响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向值匹配法 白血病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因素
下载PDF
血管介入导管的涂层牢固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14
作者 李冬梅 张亚娟 《医疗装备》 2024年第7期41-44,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介入导管的涂层牢固度评价方法。方法以一种穿刺扩张器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模拟使用前、后的外观检查及微粒测试,并对样品进行摩擦力测试,评价该样品的涂层牢固度。结果模拟使用前、后的样品外观均符合制造商要求;相较于使... 目的分析血管介入导管的涂层牢固度评价方法。方法以一种穿刺扩张器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模拟使用前、后的外观检查及微粒测试,并对样品进行摩擦力测试,评价该样品的涂层牢固度。结果模拟使用前、后的样品外观均符合制造商要求;相较于使用前,模拟使用后样品各粒径下(≥10μm、10~25μm、25~50μm)的微粒数分别增加了1.08倍、1.02倍和3.43倍,且出现了≥50μm的微粒;摩擦力测试显示,涂层平均摩擦力均≤0.2N、平均摩擦系数均≤0.05,但其涂层稳定性(F2/F1值)表明可能存在涂层脱落的风险。结论外观检查、微粒测试和摩擦力测试是评价血管介入导管涂层牢固度性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导管 涂层牢固度 评价方法 外观检查 微粒测试 摩擦力测试
下载PDF
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硕 王施杭 +1 位作者 王越 那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9,共5页
目的建立与验证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为识别躁动高风险患儿提供评估工具。方法收集全麻手术的1~6岁患儿651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459)和验证组(n=192),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建模组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的危险因... 目的建立与验证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为识别躁动高风险患儿提供评估工具。方法收集全麻手术的1~6岁患儿651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459)和验证组(n=192),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建模组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使用建模组和验证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苏醒期发生躁动160例(建模组113例,验证组47例),躁动发生率24.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手术科室、身体约束、麻醉方式、镇痛治疗、留置尿管是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的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6个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的校正曲线显示模型准确度良好,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验证组为0.827。结论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区分度,可为临床筛查术后躁动高危患儿提供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全麻手术 苏醒期 躁动 身体约束 麻醉方式 镇痛治疗 留置尿管
下载PDF
不同消毒剂控制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效果研究
16
作者 冯文菊 朱冬红 +2 位作者 谢敏飞 俞建松 王晓琼 《医院管理论坛》 2023年第5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消毒方法对控制非住院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方法 选择非住院的中心静脉置管血透患者104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碘伏组和氯己定醇组,对两组消毒维护后的消毒效果、敷贴粘贴牢固情况及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等进... 目的 探讨不同消毒方法对控制非住院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方法 选择非住院的中心静脉置管血透患者104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碘伏组和氯己定醇组,对两组消毒维护后的消毒效果、敷贴粘贴牢固情况及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维护前及维护后的细菌数量及消毒合格率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消毒液干燥时间及消毒维护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敷贴起翘或脱落、导管相关感染及血透导管拔管情况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碘伏和氯己定醇用于非住院中心静脉置管血透患者的消毒维护,都能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而使用氯己定醇可以节约时间成本,敷贴起翘或脱落、导管相关感染及导管拔管率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方法 非住院血透患者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感染
下载PDF
导尿管“Y”口三向固定法在ICU留置尿管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云 杨小凤 +6 位作者 黄筱瑛 张玲 胡贵 龚富 梁雁玲 明州彦 韦铖 《循证护理》 2023年第4期704-707,共4页
目的:探讨导尿管“Y”口三向固定法在ICU留置尿管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我院ICU留置导尿管48 h后的病人1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治疗、护理等比较,差异无... 目的:探讨导尿管“Y”口三向固定法在ICU留置尿管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我院ICU留置导尿管48 h后的病人1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治疗、护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予按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法,研究组采用自制“Y”口三向固定法。通过核查表每日实施清单化管理评估,比较两组导尿管外固定维持时间、尿道损伤发生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生率、病人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导尿管外固定的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尿道损伤率、CAUTI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导尿管“Y”口三向固定法可提高病人舒适感和满意度,延长导尿管外固定使用周期,增加牢固性,能有效减少尿道损伤发生率、CAUTI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 尿管固定方法 ICU
下载PDF
回授法健康教育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陶誉鹭 何淑玲 +2 位作者 孟凡鹤 王宏伟 冯校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第3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回授法健康教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01行PICC置管的96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干预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 目的:观察回授法健康教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01行PICC置管的96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干预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回授法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两组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HAD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带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回授法健康教育可以减缓肿瘤患者因置管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授法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健康教育
下载PDF
电磁导航定位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黎丽 宋锦平 +1 位作者 唐梦琳 冯梅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4期168-173,共6页
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对于保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电磁导航定位技术作为一种安全且无创的新兴定位方法已在国外相继开展并获得良好评价。综述PICC尖端定位、电磁导航定位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电磁... 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对于保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电磁导航定位技术作为一种安全且无创的新兴定位方法已在国外相继开展并获得良好评价。综述PICC尖端定位、电磁导航定位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电磁导航定位技术原理与应用方法、适用范围与使用限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导航 腔内心电图定位法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尖端定位
下载PDF
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0
作者 王童语 李旭英 +3 位作者 袁忠 林琴 方运霞 王莉杰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11期1632-1636,共5页
目的:构建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评估工具。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及小组讨论筛选指标;利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 目的:构建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评估工具。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及小组讨论筛选指标;利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结果:经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的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27项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及可推广性,可为临床护理人员准确、有效地评估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非计划性拔管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肿瘤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