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塑化技术在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绍祥 刘正津 何光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用生物塑化技术进行了人体颅底部蝶鞍、斜坡区的生物塑化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生物塑化包括多项技术,如硅橡胶浸渍技术、多聚乳胶包埋技术、环氧树酯透明技术以及多聚树酯脑组织切片技术等。对生物标本进行塑化处理,特别是对软组... 用生物塑化技术进行了人体颅底部蝶鞍、斜坡区的生物塑化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生物塑化包括多项技术,如硅橡胶浸渍技术、多聚乳胶包埋技术、环氧树酯透明技术以及多聚树酯脑组织切片技术等。对生物标本进行塑化处理,特别是对软组织、含水量高的组织和器官,如心、肝、肺、肾、肌、关节等进行包埋,可使标本硬化、透明,可整体观察,也可制作切片。生物塑化的基本原理是选用液态高分子多聚化合物单体作为塑化剂,替代组织细胞内的水份,进行聚合固化,达到组织塑化的目的。基本步骤可分为固定、脱水、真空浸渍和硬化处理四步,其中真空浸渍为关键步骤,浸渍过程中的压力调节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塑化 断面解剖 蝶鞍 标本保存
下载PDF
蝶鞍区薄层横断面解剖与MRI对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汤煜春 刘树伟 +3 位作者 赵振美 林祥涛 李振平 尹群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9-163,共5页
目的研究蝶鞍区的薄层断层解剖与对应的MRI图像,探讨该区域结构在薄层断层解剖上的变化规律,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开展该区手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取2例成人头部标本,用1.5TMRI以眦耳线为基线进行扫描获取薄层MRI图像,经冷... 目的研究蝶鞍区的薄层断层解剖与对应的MRI图像,探讨该区域结构在薄层断层解剖上的变化规律,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开展该区手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取2例成人头部标本,用1.5TMRI以眦耳线为基线进行扫描获取薄层MRI图像,经冷冻包埋后采用铣削精度为O.001mm的SKC500型数控机床由下往上铣削层厚为0.1mm的薄层标本,其中蝶鞍区层厚为0.05mm。从标本中选取典型断面,与相应的MRI图像相对照,观察蝶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结果共获得MRI图像TI加权40幅和41幅,T2加权40幅和41幅,薄层断层图像304张和310张。在薄层断层标本上进行连续追踪,并与相应的MRI图像对照,总结其规律。在垂体层面能清楚地显示海绵窦内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颈内动脉弯曲走行于海绵窦内,且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几个问隙;2.第Ⅲ、Ⅳ、Ⅵ脑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的眼神经支、上颌神经支在海绵窦外侧壁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在视交叉层面能够清楚地看到垂体柄穿过鞍膈与垂体相连。结论冷冻数控铣削技术获得的超薄断面与MRI图像对照能精确显示蝶鞍区的微细解剖结构,为该区病变的断层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实用的亚毫米断层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鞍 断层解剖 MRI 数字化 冷冻铣切技术
下载PDF
蝶鞍区塑化薄片断层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绍祥 刘正津 何光篪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7-341,I001,共6页
为了给临床蝶鞍区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用中年男性标本30例,采用Plastination技术,分别作成蝶鞍区连续横、矢、冠状薄片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显示:垂体的左右径大于前后径或上下径,对于垂体病变,宜... 为了给临床蝶鞍区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用中年男性标本30例,采用Plastination技术,分别作成蝶鞍区连续横、矢、冠状薄片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显示:垂体的左右径大于前后径或上下径,对于垂体病变,宜进行三方位的对照观察,以了解垂体的形态变化。展神经与海绵窦外侧壁之间有间隙存在,说明展神经并不走行于外侧壁中,而是位于海绵窦内。紧贴视交叉的外侧,颈内动脉由海绵窦段的前升部穿过鞍膈移行为床突上段,此处为两侧颈内动脉相距最近点,其间距仅为11.5mm。在经额经视交叉下入路的垂体手术时,应注意到这一毗邻关系,以免造成此处颈内动脉损伤。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入路除Parkinson三角外,在其前半部,尚有眼神经与上颌神经之间的间隙;在其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鞍 断层解剖 巨微解剖 生物塑化技术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中鞍区及相邻结构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志潮 秦时强 +3 位作者 丁学华 卢亦成 陈志刚 廖建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21-823,I002,共4页
目的 为开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切除鞍区肿瘤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了蝶窦口与鞍区相邻结构关系的解剖测量 ,对 2 1例标本进行了鞍区结构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了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解剖观察。结... 目的 为开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切除鞍区肿瘤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了蝶窦口与鞍区相邻结构关系的解剖测量 ,对 2 1例标本进行了鞍区结构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了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解剖观察。结果 蝶窦口到鞍结节中心、颈内动脉、视神经及鞍背中点分别为 14 6± 3 0mm、13 7± 2 2mm、11 6± 1 8mm和 2 2 6± 3 2mm。垂体窝前后径10 2±1 5mm ,左右径 14 0± 2 4mm ,前床突间距 2 5 0± 3 0mm ,后床突间距 15 8± 3 3mm ,同侧前后床突间距 7 8± 1 7mm ,对侧前后床突间距 2 1 8± 2 4mm。结论 内镜下进行鞍区肿瘤手术时 ,熟悉鞍区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中准确定位 ,并有助于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对鞍区始终有一个立体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蝶鞍 解剖学 局部
下载PDF
经鼻内镜蝶鞍区手术蝶窦壁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5
作者 冯国栋 高志强 +4 位作者 沈鹏 查洋 亓放 姜鸿 吕威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研究蝶窦壁相关解剖结构的分区及空间定位,为经鼻内镜蝶鞍区手术提供立体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去脑颅底骨按九分区法划分蝶窦壁区域,测量蝶窦各壁之间相关的角度和距离参数;在1具新鲜完整尸头上模拟内镜下手术观察。结果视交叉平面... 目的研究蝶窦壁相关解剖结构的分区及空间定位,为经鼻内镜蝶鞍区手术提供立体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去脑颅底骨按九分区法划分蝶窦壁区域,测量蝶窦各壁之间相关的角度和距离参数;在1具新鲜完整尸头上模拟内镜下手术观察。结果视交叉平面-球形鞍底隆起角度为(121±8.52)°,海绵窦平面-鞍底平面角度为(129±9.35)°,斜坡凹陷平面-鞍底平面角度(124±7.54)°,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至鞍底移行处距离为(5.54±1.86)mm,至斜坡后缘的距离为(22.43±1.96)mm,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曲部的距离为(15.86±2.13)mm;根据测量结果可建立起蝶窦壁九分区法的立体模型。结论蝶窦壁九分区法的立体模型,丰富了鼻内镜下蝶窦壁九分区法的内容,使其更加方便应用于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鞍 解剖学 局部 耳鼻喉外科手术 内窥镜检查
下载PDF
正常鞍区冠状面CT断层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富华 许建荣 +3 位作者 陈松果 刘延平 王海燕 马勇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研究正常成人鞍区冠状面 CT断层解剖学特征。 方法 利用全身 CT设备 ,对 16 7例正常成人进行了鞍区冠状面薄层 CT增强扫描 ,层厚 1.5~ 2 mm。 结果 正常垂体高度为 2 .6~ 8.4m m,平均 4.6±2 .1mm ,宽度为 8~ 2 1m m,... 目的 研究正常成人鞍区冠状面 CT断层解剖学特征。 方法 利用全身 CT设备 ,对 16 7例正常成人进行了鞍区冠状面薄层 CT增强扫描 ,层厚 1.5~ 2 mm。 结果 正常垂体高度为 2 .6~ 8.4m m,平均 4.6±2 .1mm ,宽度为 8~ 2 1m m,平均 13.8± 4.1m m ,5 0岁以后垂体高度稍有降低 ;垂体上缘形态以凹陷型居多 (43% )、平坦型次之 (36 % ) ,隆起型较少 (2 1% ) ;2 6 %正常垂体柄有轻度倾斜 ;海绵窦大小、形态变化较大 ,增强后其密度高于垂体 ;鞍底有 5 1%呈凹陷型 ,45 %呈平坦型 ,4%呈隆起型 ,有 5 0例 (30 % )正常鞍底骨质变薄、密度减低。 结论 冠状面薄层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鞍区的解剖结构 ,正常鞍区解剖变异较大 ,须综合观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冠状面 断层解剖 CT 正常成人
下载PDF
鼻颅联合入路治疗鞍区疾病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7
作者 刘德华 刘海生 +4 位作者 杜超 赵丛海 高强 郭新 刘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3-655,共3页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及经鼻 -蝶窦入路的内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 ,探讨二者联合应用治疗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 ,为颅底外科手术提供相关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利用 2 5具成人尸头 ,模拟内镜眶上锁孔入路 ,观察所能...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及经鼻 -蝶窦入路的内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 ,探讨二者联合应用治疗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 ,为颅底外科手术提供相关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利用 2 5具成人尸头 ,模拟内镜眶上锁孔入路 ,观察所能达到的解剖部位 ,并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从前方和上方达到鞍区及斜坡上段 ,清晰显露垂体、垂体柄、视交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结构 ;经鼻 -蝶窦入路可从下方显露垂体及鞍隔等鞍区结构。结论 :内镜眶上锁孔与经鼻 -蝶窦联合入路是一种微创外科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鞍 解剖学 组织学 锁孔入路 微创外科学
下载PDF
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的局部影像解剖学测量
8
作者 魏巍 郭其云 +4 位作者 仇沂州 张涛 巨霞 刘小刚 刘丽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2期12-13,共2页
目的为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对100例(200侧)鼻、鼻窦及颅底正常的受试者行蝶窦、蝶鞍区有关解剖数据的测量。结果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前壁最近点、蝶嘴最前端、蝶鞍底最近点、蝶窦口... 目的为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对100例(200侧)鼻、鼻窦及颅底正常的受试者行蝶窦、蝶鞍区有关解剖数据的测量。结果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前壁最近点、蝶嘴最前端、蝶鞍底最近点、蝶窦口下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视神经管眶口前内侧缘的距离分别为(65.91±5.38)、(72.36±6.79)、(84.29±4.37)、(69.97±5.33)、(87.41±5.04)、(76.76±4.15)mm,鼻小柱根部至以上各解剖结构连线与鼻底平面的矢状角分别为25.17°±6.79°、16.19°±6.68°、26.12°±6.59°、31.17°±6.50°、23.64°±5.60°、38.15°±6.07°,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口下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视神经管眶口前内侧缘的连线与颅脑正中矢状面的侧偏角分别为4.13°±1.47°、7.92°±1.41°、11.28°±1.89°。结论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地为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窦 蝶鞍 垂体腺瘤 鼻内镜手术 影像解剖学
下载PDF
蝶窦的气化发育对蝶鞍区手术的影响
9
作者 廖建春 胡国汉 卢亦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50-751,共2页
目的 :了解蝶窦的气化发育对蝶鞍区手术的影响。 方法 :对 50例成人头颅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 CT扫描 ,观测蝶窦气化发育的情况 ,根据蝶窦向蝶骨体、蝶骨小翼及鞍背气化的程度进行分型分度。 结果 :1 0 0例蝶窦中属甲介型为 4 ... 目的 :了解蝶窦的气化发育对蝶鞍区手术的影响。 方法 :对 50例成人头颅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 CT扫描 ,观测蝶窦气化发育的情况 ,根据蝶窦向蝶骨体、蝶骨小翼及鞍背气化的程度进行分型分度。 结果 :1 0 0例蝶窦中属甲介型为 4 % ,鞍前型为 1 8% ,半鞍型为 1 8% ,全鞍型为 1 4% ,鞍枕型为 4 6% ;蝶窦的横径左、右侧分别为 1 8.4 8mm和 1 7.58mm;前后径左、右侧分别为 2 2 .2 0 mm和 2 0 .82 mm;上下径左、右侧分别为 2 1 .0 2 mm和 2 0 .3 8mm。蝶窦外侧壁至正中线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 1 4.78mm和 1 5.1 8mm。 结论 :蝶窦的气化发育及分型分度为经蝶鞍区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窦 X线计算机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蝶鞍 神经外科手术 气化发育
下载PDF
鞍区病变解剖结构变化的MRI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守森 魏梁锋 +2 位作者 荆俊 郑兆聪 王如密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区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区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下,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鞍的鞍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鞍区 垂体肿瘤 空蝶鞍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原文传递
鞍区病变MR解剖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王守森 魏梁锋 +1 位作者 荆俊杰 王如密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14例垂体微腺瘤、12例大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和11例空蝶鞍,研究鞍区相关结构的形态改变。结果:垂体腺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14例垂体微腺瘤、12例大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和11例空蝶鞍,研究鞍区相关结构的形态改变。结果:垂体腺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上,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下。结论: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作者根据空蝶鞍是否存在膈下蛛网膜下池而分为Ⅰ型、Ⅱ型.再按空虚是否完全而分出Ⅰa、Ⅱa型和Ⅰb、Ⅱb型。由于中国人鞍结节较平坦,真正的"前置型"视交叉较少见,能否安全通过视交叉-颈内动脉间隙手术操作可以参考冠状位MR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病变 MR检查 磁共振成像 诊断 解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