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habilit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Pattern of Rocky-desertified Land in Southwest China’s Poverty-stricke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A Case Study in Benggu Township, Xichou County, Yunnan,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YANG Zisheng LIU Yansui +2 位作者 BAO Guangjing LI Zhiguo HE Yim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The rocky desert in a karst area directly causes the lack of soil, water and forest, hence leading to the poverty there. In 1990, the villagers from the Muzhe Village in Benggu Township, Xichou County, Yunnan declared... The rocky desert in a karst area directly causes the lack of soil, water and forest, hence leading to the poverty there. In 1990, the villagers from the Muzhe Village in Benggu Township, Xichou County, Yunnan declared a war against rocky desert in an attempt to ask the fields for more yields. They invented a distinctive land rehabilit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pattern called “transforming heavenand earth” that had been practiced in Southwest China’s karst areas. The key mechanism of the pattern was to develop terraced fields with well conserved soil, water and fertility by exploding rocks in the fields, building stone walls, gathering more soil, and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for the fields in combination with building of irrigation facilities and roads, as well as with forestation and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purpose of the pattern was to alleviate poverty in the karst areas by improving soil productivity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development. A typical area was studied with the help of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and the pattern was carried out there for fifteen years, have produced excellent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good economic benefit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area approved that it was a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 for rocky deser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rocky desert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poverty alleviation Participatory RuralAppraisal (PRA)
下载PDF
Fractal features and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from different land uses in a small watershed in a rocky,mountainous area in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1
2
作者 Lei Wang Rui Yang +2 位作者 Shuyong Zhang Guangcan Zhang Xia Li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017-1024,共8页
We studied infiltration and fractal mechanisms on sloping farmlands in a small watershed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rocky mountain areas of northern China.We studied soil fraction and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s,and ... We studied infiltration and fractal mechanisms on sloping farmlands in a small watershed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rocky mountain areas of northern China.We studied soil fraction and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s,and developed a soil infiltration model to analyze its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with soil particle size and pore dimensions under four types of land use,including sloping farmland,abandoned land,natural forest,and forest plantation(Malus pumila,Crataegus pinnatifida).Soil stability infiltration rate ranked as sloping farmland>abandoned land>natural forest>forest plantation.The sequence of soil particle size and pore dimension ranked as natural forest>forest plantation>abandoned land>sloping farmland.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oil particle size and pore dimension,and both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cent volume of silt and clay.They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infiltration rate.The Horton model and the power function model were more suitable for simulating soil infiltration and the infiltration rate.We concluded that the soil in this area displayed typical fragments of rocky mountainous regions due to the loss of silt and clay caused by cultivation on sloping farmland.The uniform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s of soil particle sizes and pore distribution decreased,thereby enhancing soil infiltration capacity and decreasing soil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tructure SOIL INFILTRATION FRACTAL DIMENSION Sloping FARMLAND rocky mountainous area
下载PDF
不同降雨和植被类型下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特征分析
3
作者 刘倩文 《江苏水利》 2024年第10期1-5,共5页
基于滨海水土保持监测站大套坡面径流小区2022—2023年监测资料,利用双累积曲线、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盐城市北方土石山区在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并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益评价,旨在为本区域水土流... 基于滨海水土保持监测站大套坡面径流小区2022—2023年监测资料,利用双累积曲线、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盐城市北方土石山区在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并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益评价,旨在为本区域水土流失预防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降雨 土石山区 下垫面 产流产沙 盐城市
下载PDF
五种气候生产力模型在华北土石山区的适用性分析
4
作者 江睿 郑艺伟 +3 位作者 桑玉强 孙守家 张劲松 段志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4期363-373,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植物的净固碳量,对于全球碳估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土石山区作为中国林业工程重点区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准确估算该地区NPP大小及其变化特征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植物的净固碳量,对于全球碳估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土石山区作为中国林业工程重点区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准确估算该地区NPP大小及其变化特征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980-2020年气候数据,利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Chikugo模型、朱志辉模型及周广胜模型共5种气候生产力模型估算,分析NPP的变化趋势,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探讨NPP影响因素,并以区域MODISNPP数据为标准进行评价,以探究适合估算该地区NPP的气候生产力模型。结果表明:(1)华北土石山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5℃×a^(-1)、0.04℃×a^(-1)、0.05℃×a^(-1)和1.58mm×a^(-1);年平均太阳辐射和平均相对湿度则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46MJ×m^(-2)×a^(-1)和0.17个百分点×a^(-1)。(2)采用5种模型计算的华北土石山区NPP均呈上升趋势,但NPP值存在差异,变化范围在739.35~958.48gC×m^(-2)×a^(-1),均值为862.19gC×m^(-2)×a^(-1)。其中Miami模型估算值最大(958.48gC×m^(-2)×a^(-1)),周广胜模型估算值最小(739.35gC×m^(-2)×a^(-1))。(3)随机森林算法表明,降水是影响该地区NPP的关键因子。适用性分析显示,周广胜模型估算值与MODIS NPP最接近,其相对误差、RMSE和MAE分别为1.45%、451.05gC×m^(-2)×a^(-1)和446.03gC×m^(-2)×a^(-1),且相关系数最大(0.49)。综上可知,周广胜模型更适宜该地区的NPP估算,在使用气候生产力模型估算华北土石山区NPP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周广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生产力模型 华北土石山区 MODISNPP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子君 刘家圆 王海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揭示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为山区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8—1991年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坡面径流深度、... [目的]揭示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规律,为山区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8—1991年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土壤入渗率与有效降雨量、平均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等级的关系。[结果](1)在5°08′~24°08′坡度范围内,坡面径流深度随坡度增加逐渐减小,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入渗率随坡度增加逐渐增大;(2)在2.18~33.19 m坡长范围内,坡面径流深度随坡长增加逐渐减小,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入渗率随坡长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临界坡长;(3)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迅速减小,土壤入渗率逐渐增加;裸地的坡面径流深度和土壤侵蚀模数显著高于30%植被覆盖度坡面,但植被覆盖度由30%增加到60%,90%时,坡面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临界植被覆盖度;(4)坡面径流深度、土壤侵蚀模数主要受到有效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影响,且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入渗率主要受到平均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影响,与平均降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雨历时呈显著负相关;随降雨等级的增加,坡面径流深度和土壤侵蚀模数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入渗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下垫面条件和降雨因素对北方土石山区坡面水土流失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应结合室内试验和模型模拟,进一步加强该区域不同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坡面水土流失过程和影响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条件 降雨 径流深度 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入渗率 北方土石山区
下载PDF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程度与坡位因子的关联机制研究
6
作者 陈彦君 赵筱青 +3 位作者 普军伟 石小倩 冯严 周世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91,共13页
石漠化作为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探寻石漠化分布规律及影响机制是石漠化有效治理的关键。文章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3个典型实验区为研究对象,提取石漠化程度及坡位信息,探讨不同等级石漠化沿坡位... 石漠化作为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探寻石漠化分布规律及影响机制是石漠化有效治理的关键。文章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3个典型实验区为研究对象,提取石漠化程度及坡位信息,探讨不同等级石漠化沿坡位的分布规律,并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石漠化程度与坡位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1)实验区内从山脊到山谷石漠化面积逐渐减少,而非石漠化面积逐渐上升,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坡位高的地方;其中轻度石漠化多发生在山脊和上坡,中度石漠化多发生在山脊、上坡和下坡,重度石漠化在各坡位的分布较均匀。(2)坡位与石漠化程度的相关性显著,坡位直接影响着石漠化的分布规律。同时,坡位对石漠化的影响受到坡度与地形切割深度间接的强化作用。(3)坡位与石漠化程度的关联机制是:当区域以自然演化状态为主时,坡位与石漠化程度呈负关联,坡位越高,伴随坡度与地形切割深度变大,导致高坡位区域物质迁移更加频繁,石漠化的程度加剧;当区域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时,坡位与石漠化程度呈正关联,坡位越低,随同坡度与地形切割深度较小,人类活动更加方便且频繁,消耗了由高坡位到低坡位的堆积物质,使石漠化程度加深。研究结果能为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程度综合影响机制的深入分析提供参考,为山区石漠化治理及生态恢复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坡位 通径分析 关联机制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生长季夜间液流分配特征
7
作者 胡蕾 贾剑波 +3 位作者 闫文德 王一帆 吴瑞乔 陈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8,共8页
【目的】通过对油松生长季夜间液流特征和环境驱动因素的研究,揭示夜间液流组分拆分特征,探讨夜间液流的组分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茎干补水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为华北土石山区水资源和水源涵养林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通过对油松生长季夜间液流特征和环境驱动因素的研究,揭示夜间液流组分拆分特征,探讨夜间液流的组分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茎干补水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为华北土石山区水资源和水源涵养林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土石山区的油松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径阶大小选取18棵样树,在2014年生长季运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技术(TDP)持续观测夜间液流,结合称重式蒸渗仪和自制微型蒸渗仪来计算蒸腾量,解析夜间液流的去向;并进行夜间液流与土壤含水量、大气温度、湿度及光合有效辐射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以确定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在6—9月典型晴天,夜间液流速率都呈逐渐降低趋势,18:00—24:00的夜间液流速率高于00:00—05:00,夜间液流主要用于对白天失水过多的茎干进行补水,以至于在24:00时油松茎干储水量基本达到饱和,因此,00:00—05:00夜间液流速率趋于稳定;油松夜间液流用于茎干补水的比例(95.34%)显著高于用于夜间蒸腾量的比例(4.66%);油松夜间茎干补水量与饱和水汽压差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93,P<0.01),而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响应不敏感(R^(2)=0.105,P>0.05),表明夜间液流主要受饱和水汽压影响。【结论】华北土石山区的油松生长季夜间液流随着夜间时间的进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绝大部分的夜间液流用于夜间茎干补水,在气象因子中,饱和水汽压是驱动夜间茎干补水及夜间液流的重要因子(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液流 分配特征 茎干补水 夜间蒸腾 华北土石山区
下载PDF
Decreasing productivity of pine forests on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as indicated by tree rings
8
作者 Zhuolan Shen Shijie Wang +4 位作者 Feng Chen Heli Zhang Xiaoen Zhao Youping Chen Mao H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71-181,共11页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on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Inner Mongolian Plateau,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 the arable and pasto-ral production in this region,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on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Inner Mongolian Plateau,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 the arable and pasto-ral production in this region,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However,the observed NDVI data span only the last~40 years.The growth of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NDVI,making it a valuable proxy for extend-ing the length of observed NDVI datasets.In this study,we reconstructed an NDVI series for 1776–2021 for the Daqing Mountains,based on a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y.The reconstructed data accounted for 55%of the variance in the observed data,and its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idation indicate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is dependable.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e consistency of climate signals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in both the arable and pastoral zones.The results of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revealed a good temporal consistency between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and the reconstructed NDVI sequence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semi-arid area Peru current Yinshan mountains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石坎反坡阶措施减流减沙效益分析
9
作者 姜宇 程宏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62,共8页
为解决我国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布设标准径流小区来研究石坎反坡阶措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果。结果表明:石坎反坡阶措施对于坡耕地水土流失调控效果显著,该措施相较于等高耕作措施,坡面径流削减率和泥沙削减率分别达... 为解决我国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布设标准径流小区来研究石坎反坡阶措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果。结果表明:石坎反坡阶措施对于坡耕地水土流失调控效果显著,该措施相较于等高耕作措施,坡面径流削减率和泥沙削减率分别达到68.57%和94.29%;石坎反坡阶措施在提高坡面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坡面水分分布均匀度方面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该措施相较于等高耕作措施,坡面总体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7.78%;石坎反坡阶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坡耕地的农作物产量,相较于常规等高耕作措施,玉米产量提高了12.69%。石坎反坡阶的设计及作用效果研究,丰富了我国北方土石山区薄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坎反坡阶 薄土坡耕地 水土流失 北方土石山区 径流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典型人工林空气负离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家兴 蒋丽娅 +4 位作者 高峻 贾长荣 李剑侠 桑玉强 张劲松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69,共9页
[目的]探究华北土石山区典型人工林生长季与非生长空气负离子(NAI)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影响因子的差异性,为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影响NAI浓度的环境因子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空气... [目的]探究华北土石山区典型人工林生长季与非生长空气负离子(NAI)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影响因子的差异性,为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影响NAI浓度的环境因子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空气负离子、PM2.5、PM10和气象数据,分析该地区生长季与非生长季栓皮栎和侧柏的NAI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模型(RF)比较了影响NAI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重要性得分。[结果]生长季栓皮栎人工林NAI浓度日内变化呈单峰曲线,非生长季则不明显。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侧柏人工林NAI浓度日内变化均呈单峰变化趋势,但峰值大小差异较大;观测期栓皮栎人工林平均NAI浓度(740.32 ion·cm^(−3))>侧柏(703.74 ion·cm^(−3))(p<0.01),其中,生长季栓皮栎人工林日均NAI浓度(858.94 ion·cm^(−3))>侧柏(724.33 ion·cm^(−3))(p<0.01);非生长季侧柏人工林日均NAI浓度(683.16ion·cm^(−3))>栓皮栎(621.70 ion·cm^(−3))(p<0.01);生长季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气象因子均高于非生长季,而颗粒物(PM2.5、PM10)表现为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且同时期PM10浓度>PM2.5浓度,风速(WS)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差异不明显;随机森林模型显示,生长季影响栓皮栎和侧柏人工林NAI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VPD、PAR和WS,其重要性得分分别为20.22、15.08、14.71和25.08、16.76、16.49;非生长季影响栓皮栎人工林NAI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M2.5、WS和PM10,其重要性得分分别为33.36、17.58和14.28,影响侧柏人工林NAI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WS、PM2.5和PM10,其重要性得分分别为17.51、15.89和14.62。[结论]华北土石山区生长季栓皮栎与侧柏NAI浓度日内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非生长季栓皮栎NAI浓度变化不明显,而侧柏呈单峰曲线。栓皮栎和侧柏人工林NAI浓度差异显著,其中,生长季人工林的NAI浓度栓皮栎>侧柏,非生长季人工林的NAI浓度侧柏>栓皮栎,观测期内栓皮栎NAI浓度高于侧柏NAI浓度。影响该地区典型人工林NAI浓度的环境因子季节差异明显,生长季主要的环境因子是VPD和PAR,而非生长季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颗粒物和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典型人工林 空气负离子 随机森林模型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荆条潜在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丽娅 张家兴 +3 位作者 程向芬 高峻 桑玉强 张劲松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59,共10页
[目的]研究荆条灌丛的潜在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变化趋势,为半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及植被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观测站2021年5—10月份的蒸渗仪数据、逐日气象数据、荆条叶面积指数(LAI)及新梢生长量数据,... [目的]研究荆条灌丛的潜在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变化趋势,为半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及植被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观测站2021年5—10月份的蒸渗仪数据、逐日气象数据、荆条叶面积指数(LAI)及新梢生长量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生长状况基本一致、水分充足条件下的荆条不同生育期的潜在蒸散量、作物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生长指标的关系。[结果](1)在荆条生育期内,ET0值整体呈下降趋势,5、6月份较高,7月份后开始下降,ET0总值为630.86 mm,日均值为3.43 mm·d^(-1)。(2)荆条生育期内荆条灌丛的潜在蒸散量呈抛物线式变化,表现为开花期最大,总值为336.26±18.19 mm,日均值为5.51±0.30 mm·d^(-1);结果期和展叶期次之,落叶期最小,总值为41.57±3.61 mm,日均值为1.98±0.17 mm·d^(-1);整个生育期的总值为716.47±40.21 mm,日均值为3.89±0.22 mm·d^(-1)。(3)荆条灌丛LAI和新梢生长量在5、6月增长较快,之后变缓。其中LAI在8月达到最大值(2.93±0.07),之后开始下降,10月降为最小值(1.63±0.08)。新梢在5月增长量最大,为6.85±0.25 cm,10月基本停止生长。(4)荆条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结果期最大(1.45±0.22),开花期次之(1.25±0.13),展叶期(0.98±0.05)和落叶期(0.95±0.14)最小,整个生育期平均为1.28±0.16。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R2为0.736,与新梢生长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参考作物蒸散量 荆条 潜在蒸散量 作物系数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梓津 张雪松 陈明曼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96-1206,共11页
从水平空间与纵向空间对山地岩溶区开展长时序的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研究可以增进对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发展演变规律的理解,为山地岩溶区生态保护政策和石漠化防止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 从水平空间与纵向空间对山地岩溶区开展长时序的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研究可以增进对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发展演变规律的理解,为山地岩溶区生态保护政策和石漠化防止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实现了2000-2020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产水量、土壤保持与生境质量功能的定量评估,并揭示研究区在水平空间和纵向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征,更为立体的了解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为建设用地,变化最小的为耕地。(2)从水平空间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水量、土壤保持及生境质量功能存在显著差异。2000-2020年间,研究区裸地的单位面积产水量最高,林地单位面积产水量最低。土壤保持功能则与之相反,表现出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高而裸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低。建设用地与裸地的生境质量均较低。(3)从纵向空间看,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功能在不同海拔等级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000-2020年,研究区产水量与土壤保持功能均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波动式降低的变化特点;生境质量随海拔上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浅U型)的分布特征。(4)根据研究结果,研究区生态保护及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应重点关注裸地、建设用地和林地,同时也应关注不同海拔等级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点,必要时可以对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实施有差别的生态保护措施。这些发现可为山地岩溶区的生态可持续性提供更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岩溶地貌 山地 InVEST模型 石漠化 贵州省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农户适应能力研究
13
作者 季天妮 周忠发 +2 位作者 朱昌丽 牛子浩 张家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9-896,共8页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该区域农户生计适应能力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更影响其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以贵州省安顺市花江示范区为例,通过引入农户适应感知及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农户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该区域农户生计适应能力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更影响其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以贵州省安顺市花江示范区为例,通过引入农户适应感知及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农户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09户农户适应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及对比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结果表明:石漠化治理下花江农户对治理变化的感知能力表现为纯农户>农兼户>非农户>兼农户;花江农户适应能力整体呈现较低水平,兼农户和农兼户比纯农户和非农户适应能力强;影响花江农户适应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物质和经济能力、人力和自然能力、石漠化治理考虑感知能力和生计多样化程度。通过改善农户的生计资本,增强其物质经济能力,提升受教育程度等措施,可提高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农户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农村 石漠化治理 农户 适应能力 花江示范区
下载PDF
基于改进RUSLE模型的西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评价——以湖南省龙山县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龙思佳 汤媛媛 +4 位作者 戴亮亮 乔双 樊旺东 佘雄 孔巍巍 《华南地质》 CAS 2023年第4期704-712,共9页
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NDMVI),改进RUSLE模型中的植被管理因子C,得到改进的RUSLE模型,并利用其对湖南省龙山县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进行估算,旨在快速、科学地评价研究区水土流失变化情况,为以龙山县为代表... 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NDMVI),改进RUSLE模型中的植被管理因子C,得到改进的RUSLE模型,并利用其对湖南省龙山县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进行估算,旨在快速、科学地评价研究区水土流失变化情况,为以龙山县为代表的西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的NDMVI数值范围较均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加了0.3158,2020年的NDMVI数值较NDVI增加了0.2076,增加幅度均较大,这说明NDMVI区分地物的能力更强,具有较强地消除复杂地形影响的能力。通过影像对比,可以看出NDMVI区分地物的能力要优于NDVI,提取城镇用地、水体等地物的精度更高,尤其在地形起伏地区以及山坡的阴影地区,能更好地反演植被覆盖管理因子。基于山地植被指数修正的植被覆盖管理因子C可以更准确地区分地物,尤其是在地形起伏和山坡阴影地区。该方法能有效地运用于西南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价,实现动态变化的快速定量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 NDMVI 植被覆盖管理因子 西南土石山区
下载PDF
大石山区洪涝灾害水文测报技术研究与应用
15
作者 覃毅 黄晓林 《广西水利水电》 2023年第6期121-124,139,共5页
大石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在遭受强降雨时极易引发洪涝灾害,且成灾点多面广、突发性强,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威胁。为了确定可能引发大石山区洪涝灾害的面雨量阈值,本文根据南丹县易涝区调查表,收集分析对应洪涝区历史降雨数... 大石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在遭受强降雨时极易引发洪涝灾害,且成灾点多面广、突发性强,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威胁。为了确定可能引发大石山区洪涝灾害的面雨量阈值,本文根据南丹县易涝区调查表,收集分析对应洪涝区历史降雨数据,利用DEM数据、全球卫星地图和GIS软件,点绘南丹县洪涝灾害隐患点地理空间分布,找出各洪涝区与对应流域汇水区不同时段的面雨量相关关系,分析可能致灾的雨量阈值,根据气象短临预报结合不同时段的雨量阈值提前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石山区 洪涝灾害 雨量阈值 GIS 南丹县
下载PDF
广西大石山区典型水柜水质变化特征及水处理效果分析
16
作者 吴昌洪 黄旭升 冯世伟 《广西水利水电》 2023年第3期1-6,23,共7页
为打赢广西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针对水柜存在的水质问题,2020年,大石山区各县区招标采购了一大批户用型净水器给饮用水柜水的群众使用。广西农村供水保障“十四五”规划提到,针对大石山区仍将长期存在的水柜,要通过水源保... 为打赢广西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针对水柜存在的水质问题,2020年,大石山区各县区招标采购了一大批户用型净水器给饮用水柜水的群众使用。广西农村供水保障“十四五”规划提到,针对大石山区仍将长期存在的水柜,要通过水源保护、强化管理并辅以必要可行的净化处理等措施,提升水质保障水平。为了解水柜户用型净水器的水处理效果,在河池市、百色市选择2座水柜安装使用广泛的7种类型净水器,对其水处理效果开展研究,同时分析水柜水源水质季节变化特征,为大石山区解决水柜水质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石山区 水柜 水处理 净水器
下载PDF
华北石质山地侧柏人工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7
17
作者 封焕英 杜满义 +5 位作者 辛学兵 高旭 张连金 孔庆云 法蕾 吴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72-1582,共11页
以北京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幼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生长季节叶、枝、根(0—10 cm、10—20 cm土层)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生长季节与器官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以上特征的影响,... 以北京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幼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生长季节叶、枝、根(0—10 cm、10—20 cm土层)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生长季节与器官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以上特征的影响,研究有助于理解植物各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生长过程中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间C含量为414.97—461.58 g/kg,枝最大,根(0—10 cm)最小;N含量为6.57—14.28 g/kg,叶最大,枝最小;P含量为0.39—1.28 g/kg,叶最大,根(10—20 cm)最小;C∶N为31.76—70.98,枝最大,叶最小;C∶P为369.93—1099.20,根(10—20 cm)最大,叶最小;N∶P为9.21—23.81,根(0—10 cm)最大,枝最小。整个生长季节中侧柏各器官C含量最稳定,变异系数均小于7%;P含量变异性最大,变异系数均超过15%,N含量变异性介于两者之间;各器官中C∶N和N∶P较C∶P更为稳定,C、N与P具有较好的耦合协同性,C∶P和N∶P的变化主要取决于P的变化。2)器官对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均存在显著影响,生长季节对N和P含量存在显著影响,两者交互作用只对P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器官对侧柏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异的贡献大于生长季节。3)侧柏各器官间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相关性多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仅有叶与枝中的P及C∶P显著相关,说明侧柏器官分化过程中各器官对元素的吸收利用具有特异性。侧柏叶片N∶P<14,说明生长季节里幼龄侧柏人工林更多受到N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器官 季节 侧柏人工林 石质山地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 被引量:73
18
作者 李阳兵 谭秋 王世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27-34,共8页
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研究的进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的内涵,指出石漠化具有成因与分布的地域差异性与人为驱动性、石漠化过程的景观分异与尺度性、石漠化土地生态恢复基准的差异性的特点;... 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研究的进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的内涵,指出石漠化具有成因与分布的地域差异性与人为驱动性、石漠化过程的景观分异与尺度性、石漠化土地生态恢复基准的差异性的特点;进一步认为,石漠化研究应以地球系统科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注重生态系统各圈层耦合和研究尺度转换,从石漠化成因机制研究转向恢复机制研究,重视石漠化土地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开展生态区(流域)生态经济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岩溶山地 石漠化 人为驱动性 景观分异 尺度性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土地
下载PDF
北京山区不同密度油松结构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鲁绍伟 刘凤芹 +3 位作者 余新晓 樊金栓 杨新兵 李春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7-121,共5页
对北京八达岭林场32a生5种造林密度阳坡油松林生物多样性、蓄积量、碳密度、水源涵养等功能进行调查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林木生长状况良好,林下植被层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其它林分高,并伴随着出现辽东栎等其它栎... 对北京八达岭林场32a生5种造林密度阳坡油松林生物多样性、蓄积量、碳密度、水源涵养等功能进行调查与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林木生长状况良好,林下植被层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其它林分高,并伴随着出现辽东栎等其它栎类更树种的生长;1200株/hm^2的油松林蓄积最大为95.53m^3/hm^2,但从单株蓄积量来看,不同密度的油松林单株蓄积随着油松林密度的减小而增大,油松800株/hm^2的单株蓄积为0.1017m^3/hm^2,是2000株/hm^2单株蓄积的3.17倍。不同密度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范围为78.87~142.13t/hm^2,平均碳密度为119.14t/hm^2,且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油松林碳密度主要有3个部分组成: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其空间部分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林地土壤的碳密度平均为79t/hm^2以上,地上部分碳密度与地下(包括土壤、树根和死地被物)碳密度之比平均为1/3.30;油松林地的稳渗速率、产流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这对增加当地的径流水量、涵养水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产沙量也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这对选择油松800株/hm^2作为最优林分密度是不利因素,但从北京的多年降雨来看,这种影响对选取油松在800株/hm^2作为首选经营密度还是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区 油松 密度效应 结构功能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典型树种耗水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7
20
作者 贾国栋 陈立欣 +2 位作者 李瀚之 刘自强 余新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441-3452,共12页
研究北方土石山区植物耗水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对于构建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当地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科学指导。在北京林业大学西山试验林场于2016年7月至10月利用热扩散探针的方法,结合同步观测的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 研究北方土石山区植物耗水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对于构建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当地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科学指导。在北京林业大学西山试验林场于2016年7月至10月利用热扩散探针的方法,结合同步观测的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对刺槐和油松人工混交林进行蒸腾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尽管刺槐和油松蒸腾的日变化规律相近,但二者蒸腾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2)两个树种蒸腾与VPD(饱和水汽压差)成顺时针时滞。刺槐蒸腾与太阳辐射成顺时针时滞,油松则成逆时针时滞;(3)二者与大气环境的耦合程度均较高(Ω<0.1),其气孔活动能够有效地控制蒸腾;(4)影响植物蒸腾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太阳辐射(P<0.01)、VPD(P<0.01)和风速(P<0.01),其中由VPD引起的蒸腾量高于太阳辐射;(5)浅层土壤(0—50cm)的水分条件可能并不是影响植物蒸腾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实际管理中可以采取调控气孔导度的手段来减少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耗水量,来降低水分这一人工林成活的限制因子,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土石山区 蒸腾特征 环境影响因子 耦合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