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僧肇与郭象动静观和变化观之对比分析
1
作者 田四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3-49,共7页
僧肇是魏晋时期借助老庄玄学语词解释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论作《物不迁论》中有大量关于“动静”问题的论述。在僧肇之前,许多玄学家也对“动静”问题十分关注。其中,郭象的“变化观”源于其“独化自生论”,并与其“名教即自然”... 僧肇是魏晋时期借助老庄玄学语词解释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论作《物不迁论》中有大量关于“动静”问题的论述。在僧肇之前,许多玄学家也对“动静”问题十分关注。其中,郭象的“变化观”源于其“独化自生论”,并与其“名教即自然”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郭象独有的玄学理论。僧肇在讨论“动静”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和句式与郭象比较相似,但是对于僧肇而言,“动静”问题本身就是僧肇中观般若学论证过程中的一个切入点和论证手段。通过对僧肇和郭象的动静观与变化观的讨论,能清楚地看到僧肇、郭象二人看待动静问题的不同视角,以及论及动静问题的目的之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郭象 动静 变化
下载PDF
论“象外之谈”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玲 刘运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8,共9页
从先秦庄子、易学到魏晋玄学,言象意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佛教哲学与美学上首次论述象意关系则源于僧肇的"象外之谈"说。其理论内涵是指主体超越言象,妙绝思境,对观照对象的终极真理的证悟;理论建构是... 从先秦庄子、易学到魏晋玄学,言象意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佛教哲学与美学上首次论述象意关系则源于僧肇的"象外之谈"说。其理论内涵是指主体超越言象,妙绝思境,对观照对象的终极真理的证悟;理论建构是以佛教之本体论为逻辑起点,现象论为存在形式;抽象思辨又建立在对魏晋玄学的哲学本体论与现象存在论的汲取与扬弃、解构与重构上。因此,僧肇"象外之谈"说超越了玄学的言意之辩,深刻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基本品格与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僧肇 象外之谈 中国美学
下载PDF
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被引量:1
3
作者 沈顺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45,共6页
僧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佛教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般若学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佛学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僧肇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 ,主张寂用一体 ,使秦汉时期的经验式的宇宙生成论走向了抽象的宇宙本... 僧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佛教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般若学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佛学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僧肇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 ,主张寂用一体 ,使秦汉时期的经验式的宇宙生成论走向了抽象的宇宙本质论。从知识论角度看 ,僧肇哲学以沤与般若两概念 ,讨论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纠正了庄学绝圣弃智的极端。从人生哲学角度来看 ,僧肇主张万物非有 ,故物我俱一 ,万物非无 ,故抱一湛然 ,最终体之以为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学 哲学知识论 僧肇 "非有非无" 宇宙本质论 中国 哲学 境界说
下载PDF
身体、疾病与治疗:以中古《维摩经·问疾品》疏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龚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0,共6页
本文以中国中古时期有关《维摩经·问疾品》疏为案例,阐述了不同法流的《维摩经》学者对于身体、疾病及治疗等议题的思想。具体而言,本文分别以色、法二身论、众生与菩萨两类病因及不同疗愈的观念为中心,从解经学与思想史的角度,探... 本文以中国中古时期有关《维摩经·问疾品》疏为案例,阐述了不同法流的《维摩经》学者对于身体、疾病及治疗等议题的思想。具体而言,本文分别以色、法二身论、众生与菩萨两类病因及不同疗愈的观念为中心,从解经学与思想史的角度,探究了中古《维摩经》学者的不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经》 问疾品 僧肇 吉藏 窥基
下载PDF
论僧肇哲学的意象之维
5
作者 杨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65,共8页
僧肇哲学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从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看,僧肇的贡献是基于准确理解纯粹印度佛学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的思维和言语做了创造性的解读。但如何理解其诠释的特色,还需深入探讨。僧肇凭借对般若学、中观学准确把握,以及对老庄玄学... 僧肇哲学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从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看,僧肇的贡献是基于准确理解纯粹印度佛学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的思维和言语做了创造性的解读。但如何理解其诠释的特色,还需深入探讨。僧肇凭借对般若学、中观学准确把握,以及对老庄玄学的深厚积淀,通过意象式的思维成功地将纯粹的印度佛学思想转化为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并体现出魏晋南北朝佛学中国化的特质。以“意象关系”这一方法论层面思考僧肇哲学特质,可以表述为:否定生成关系的体用论,否定言象具有实指之能力,揭示出言象所指能指的断裂,论证出意的当下性、智觉性,在承认现实之局限性的存在之同时,迂曲的表达出言、象、意之“理想型”的圆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哲学 意象之维
下载PDF
庄子僧肇人生观比较研究——基于道家哲学与佛教中国化关系的研究
6
作者 陈红兵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85-91,共7页
庄子与僧肇的人生观分属传统道家哲学和大乘佛教哲学,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庄子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主要追求的是个体精神自由,僧肇则继承了大乘佛教"自觉觉他"、度化众生的理想。两者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在处世观、理想境界、... 庄子与僧肇的人生观分属传统道家哲学和大乘佛教哲学,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庄子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主要追求的是个体精神自由,僧肇则继承了大乘佛教"自觉觉他"、度化众生的理想。两者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在处世观、理想境界、理想人格等方面均有相应的体现。由于大乘佛教本身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的特征,加上僧肇有意识地吸收融合老庄玄学的思想内容,因此,僧肇人生观中的共同点也是多方面的。僧肇哲学站在般若中观学说的立场上,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思维意向,并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两种思想资源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僧肇 《肇论》 人生观 境界 理想人格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僧肇的有无观研究
7
作者 钟芳华 龚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86-188,共3页
僧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准确理解和揭示般若学派的学术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一系列的佛教哲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后人编写为《肇论》一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三篇。其《不真... 僧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准确理解和揭示般若学派的学术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一系列的佛教哲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后人编写为《肇论》一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三篇。其《不真空论》对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的批判性的阐述,以及对空宗学术的理论性总结,展现出僧肇的有无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般若三宗 有无论
下载PDF
《物不迁论》的思维方式探微
8
作者 张彤磊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7-20,共4页
《物不迁论》以"迁"与"不迁"关系为轴心,以"不迁"否定"迁"立论,旨在否定"迁"的主体自性。本论侧重破现象之自性,通过剖析动静矛盾,重点对治世人迷惑于假象而以诸法万象为动以及执著... 《物不迁论》以"迁"与"不迁"关系为轴心,以"不迁"否定"迁"立论,旨在否定"迁"的主体自性。本论侧重破现象之自性,通过剖析动静矛盾,重点对治世人迷惑于假象而以诸法万象为动以及执著于动静的二分观念,阐明大乘空宗中观学派诸法不生不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物不迁论》 思维方式
下载PDF
僧肇佛学哲理探微与新知
9
作者 郭晓锋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2,共4页
僧肇所弘扬的大乘中观般若学曾经盛极一时,且使具有较强理性思辨的魏晋玄学从此终结,将般若学从玄学中析分出来,同时从认识论、本体论、解脱论等哲学理论高度,为中国佛教建构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圆融体系,并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及... 僧肇所弘扬的大乘中观般若学曾经盛极一时,且使具有较强理性思辨的魏晋玄学从此终结,将般若学从玄学中析分出来,同时从认识论、本体论、解脱论等哲学理论高度,为中国佛教建构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圆融体系,并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及思维方式,以及隋唐时代的天台宗、三论宗、禅宗,直至宋明时期的中国哲学思想,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纵深发展。然而,僧肇佛教哲学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不仅运用了玄学的词句,思想上也与玄学划不清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佛教哲学 本体论 解脱论
下载PDF
论僧肇的时间观
10
作者 陈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724-727,共4页
僧肇对时间进行技术处理的方法是将时间无限分割,从而使通常经验感觉上"流动"和"飞逝"的时间停顿静止下来。用这种方法僧肇很容易就证明了无限和永恒的存在和常驻。这种方法也许能够帮助确立"无限"的存在... 僧肇对时间进行技术处理的方法是将时间无限分割,从而使通常经验感觉上"流动"和"飞逝"的时间停顿静止下来。用这种方法僧肇很容易就证明了无限和永恒的存在和常驻。这种方法也许能够帮助确立"无限"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时间观是有用的,虽然在逻辑上可能讲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时间观 无限分割时间法 超时间性
下载PDF
《历代名画记》中“妙悟”的佛教与道教源流考
11
作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82,共10页
“妙悟”既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绘画境界的形容,也是佛教术语渗入画论的重要佐证之一。历史地看,“妙悟”一词影响了历代中国艺术实践的发展与品评标准。对“妙悟”的词义进行解析,追溯其在中古佛教经典中的出处,并对比... “妙悟”既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绘画境界的形容,也是佛教术语渗入画论的重要佐证之一。历史地看,“妙悟”一词影响了历代中国艺术实践的发展与品评标准。对“妙悟”的词义进行解析,追溯其在中古佛教经典中的出处,并对比同时期的相关道教文献来探讨“妙悟”在《历代名画记》语境中的意涵,进而厘清张彦远引进这一核心佛教术语的宗教与文化思想背景,将有助于我们“见微知著”地阐述佛教与道教思想对中古艺术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悟 《历代名画记》 僧肇 《肇论》 《南华真经注疏》
原文传递
“解空第一”:僧肇《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振复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9-149,共11页
《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同是僧肇佛学著述的"解空"之作。作为对应性研究,其各自所论的佛学境界不一:"般若无知",摒除显性概念、范畴、逻辑、推理与判断,以成般若中观,与瞬时发生的审美直觉相通;"涅... 《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同是僧肇佛学著述的"解空"之作。作为对应性研究,其各自所论的佛学境界不一:"般若无知",摒除显性概念、范畴、逻辑、推理与判断,以成般若中观,与瞬时发生的审美直觉相通;"涅槃无名",舍弃名言而臻成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之境,与绝对审美理想、审美妙悟相融。二者共同拓进了中华美学意蕴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般若无知 涅槃无名 美学意蕴
原文传递
不当之名: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个主题
13
作者 +2 位作者 沈今语(译) 李家明(校) 《思想与文化》 2020年第1期279-304,共26页
本文旨在阐明一场持续数世纪、众说纷纭的论辩。意识到此种跨文本的共鸣,可为哲学文本的解读增加一层历史性理解。我们意在表明,《老子》明确提出的不可说之"道",如何开启了一场关于不当之"名"的经久不衰的论说,它... 本文旨在阐明一场持续数世纪、众说纷纭的论辩。意识到此种跨文本的共鸣,可为哲学文本的解读增加一层历史性理解。我们意在表明,《老子》明确提出的不可说之"道",如何开启了一场关于不当之"名"的经久不衰的论说,它与要求"名"与其所指相符的主流范式相悖。因此,我们采取一种迥异于现代神秘解释的进路,追溯不可说之"道"这一观念的发展。我们说明,如何首先在早期中国语境中产生了《庄子》对社会构造之名所隐含的不当的社会政治批判;而后是玄学对德与名之不当的论说;最终到僧肇主张,人们感知到的名与物之相符并不意味着名实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当 庄子 玄学 僧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