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荡频率对曼氏无针乌贼成体死亡率及生存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珊珊 周永东 +6 位作者 李哲 欧阳洪 镇小蔓 梁君 陈俊琳 陈佳怡 徐开达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为提高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运输过程的存活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0、60、100、120、140和160 r/min振荡频率对成体曼氏无针乌贼死亡率、乳酸、糖原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除160 r/min死亡率略有下降外,其他组随着频率的增高... 为提高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运输过程的存活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0、60、100、120、140和160 r/min振荡频率对成体曼氏无针乌贼死亡率、乳酸、糖原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除160 r/min死亡率略有下降外,其他组随着频率的增高死亡率升高,频率120、140 r/min时死亡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0、60、100 r/min处理组。死亡时间主要分布在振荡后的4~8 h,频率越低乌贼出现死亡的时间越晚,160 r/min率先在2 h出现死亡个体。除个别组出现波动外,随着频率的增大,两种组织(肌肉、肝脏)的糖原含量降低,而乳酸含量增大,140 r/min处理组糖原、乳酸含量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除60 r/min处理组外,随着频率的增加,肝脏组织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且120、140、160 r/min处理组3种酶活性与其他组间差异显著。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升高,140和160r/min处理组与其他组间差异显著。乌贼死亡率与SOD、肌肉乳酸含量、ALP之间极显著正相关,与肌肉糖原含量、GOT和ALT活性、消化腺糖原含量之间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频率显著影响乌贼的存活率,能量耗尽和肝脏损伤可能是乌贼运输过程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运输过程建议振荡频率小于100 r/min且运输时间小于3 h,尽量避免较大程度的晃动。本研究可为曼氏无针乌贼成体的增殖放流运输过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振荡频率 喷墨 死亡率 糖原 乳酸
下载PDF
运输水温对曼氏无针乌贼成体死亡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蒋永生 周珊珊 +5 位作者 周永东 徐开达 镇小蔓 焦礼诗 张秋宏 渠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5,共9页
增殖放流是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渔业资源修复的重要手段,而水温可能会影响增殖放流运输过程中乌贼的生存状态。为优化曼氏无针乌贼成体增殖放流运输技术,通过实验室内模拟不同水温(14、17、20、23、26、29℃)下的运输过程,... 增殖放流是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渔业资源修复的重要手段,而水温可能会影响增殖放流运输过程中乌贼的生存状态。为优化曼氏无针乌贼成体增殖放流运输技术,通过实验室内模拟不同水温(14、17、20、23、26、29℃)下的运输过程,分析了不同运输温度下乌贼死亡率和肝脏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运输水温显著影响乌贼成体死亡率(p<0.05),14和29℃处理组的死亡率较高,分别为30.0%和63.3%。相较于20℃处理组,肝糖原含量在14和17℃下显著下降,在29℃下显著上升(p<0.05);乳酸含量在23和29℃下显著上升(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17℃下显著下降,在26℃下显著上升(p<0.05);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各水温下显著下降(p<0.05);随水温变化,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先下降后上升,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则先上升后下降。乌贼死亡率与肝脏糖原、乳酸含量和AST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在5只·L^(-1)密度下水温过低或过高均不适宜乌贼运输,建议水温控制在17~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模拟运输 水温 死亡率 生理指标
下载PDF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马文静 包红玉 +5 位作者 刘姝含 刘连为 隋宥珍 王好学 徐开达 徐菲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03-308,345,共7页
利用2022年在浙江近海采集的123尾曼氏无针乌贼样品,分析了其全长(X1)、胴长(X2)、胴宽(X3)、头长(X4)、眼间距(X5)、触腕长(X6)和触穗长(X7)等形态性状指标对体质量(Y)的影响,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究了浙江近海曼氏无针... 利用2022年在浙江近海采集的123尾曼氏无针乌贼样品,分析了其全长(X1)、胴长(X2)、胴宽(X3)、头长(X4)、眼间距(X5)、触腕长(X6)和触穗长(X7)等形态性状指标对体质量(Y)的影响,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究了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形态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长和触腕长对体质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余形态性状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胴长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894),触腕长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小(0.179);通径分析结果发现,胴长、胴宽和触穗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胴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最大(0.76),仅胴长的通径系数大于间接通径系数(0.135);决定系数分析结果发现,胴长、胴宽和触穗长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大于0.85(R2=0.881);通过逐步线性回归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Y=-198.753+2.459X2+1.247X3+0.338X7。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生物学研究,为其种质保护和资源养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形态性状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
下载PDF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and RXR gene family identification reveal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apid aging after spawning of cuttlefish Sepiella japonica
4
作者 Zhenyu DONG Jiemei ZHAO +6 位作者 Feng GUO Shuangrui LIN Huai YANG Yingying YE Changfei CHI Hongfei LI Baoying GUO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865-880,共16页
Sepiella japonica is a worldwide marine cuttlefish species of high economic value.S.japonica routinely modifying behaviors in reproductive life,such as rapid aging until death after spawning,has been recognized in art... Sepiella japonica is a worldwide marine cuttlefish species of high economic value.S.japonica routinely modifying behaviors in reproductive life,such as rapid aging until death after spawning,has been recognized in artificial breeding.However,reproductive behavior at the level of genes is rarely reported,thus,the research on the genetic basis of behavior,reproduction,and artificial breeding was limited.We applied RNA-seq in different stages of reproductio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of rapid aging after spawning,pre-maturity,pre-spawning after maturity,and post-spawning.The retinoid X receptor(RXR)gene family in S.japonica was identified,and 1343–1452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in all 3 stages of reproductive life were identified from pairwise m RNA comparisons.Furthermore,through the GO term and KEGG analysis,S.japonica could handle neuronal development and network formation before maturity and have a functional degradation of neural communication,signal transduction,vision,and gene expression after spawning.Eight Sj RXRα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they played different roles in growth development or reproduction.Therefore,the regulation of several channels and receptors is the intrinsic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apid aging after spawning in S.japonica.This study revealed the survival strategy and provided fundamental data on the level of gen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japon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iella japonica RAN-seq retinoid X receptor(RXR)gene family rapid aging intrinsic molecular mechanism
下载PDF
自噬抑制、增效对曼氏无针乌贼性腺自噬、凋亡及雌雄标记基因的影响
5
作者 罗俊 陈龙 +6 位作者 张涛 陈爽 赵一凤 杨昺玥 杜庆乐 宋伟华 柳意樊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373-381,共9页
氯喹(chloroquine,CQ)和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是实验室常用的自噬抑制剂和增效剂。小鼠、斑马鱼等模式生物中的研究发现改变自噬水平会对精子和卵子发生产生影响。以曼氏无针乌贼为对象,通过建立精巢和卵巢的体外自噬抑制(CQ)和自... 氯喹(chloroquine,CQ)和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是实验室常用的自噬抑制剂和增效剂。小鼠、斑马鱼等模式生物中的研究发现改变自噬水平会对精子和卵子发生产生影响。以曼氏无针乌贼为对象,通过建立精巢和卵巢的体外自噬抑制(CQ)和自噬增效(RAPA)组织培养模型,系统比较不同浓度CQ和RAPA处理后精巢、卵巢中自噬(LC3、BECN1)、凋亡(p53、Cas3)、无脊椎动物缝隙连接蛋白基因(Inx4)、雄性标记(Sox3、Sox30)和雌性标记(Nanos-1、FTZ-F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CQ处理引起曼氏无针乌贼的精巢和卵巢的自噬水平显著抑制,自噬标记基因LC3显著升高,BECN1显著下降;Inx4的变化趋势与自噬标记基因基本一致,表明Inx4与自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凋亡标记基因p53和Cas3显著升高,表明自噬抑制引起凋亡通路被激活;雄性标记基因Sox4和Sox30的表达变化相对滞后于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表明自噬抑制对配子发生也产生了显著影响。自噬增效(RAPA)同样引起了自噬标记基因(LC3、BECN1)、无脊椎动物缝隙连接蛋白基因(Inx4)、凋亡基因(p53、Cas3)、雄性(Sox3、Sox30)和雌性标记基因(Nanos-1、FTZ-F1)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表明自噬对曼氏无针乌贼精子发生和卵子发生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首次在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揭示了Inx4与自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且二者对配子发生有直接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自噬和Inx4对包括头足类在内的海洋无脊椎动物配子发生的调控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喹 雷帕霉素 自噬 曼氏无针乌贼
下载PDF
养殖曼氏无针乌贼雄性个体繁殖特性的研究
6
作者 王孟佳 徐开达 +1 位作者 胡桂森 朱凯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3-40,共8页
对在舟山市西轩养殖场采集的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养殖曼氏无针乌贼雄性个体的繁殖模式。用生物统计和模型拟合等方法对雄性个体的有效繁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雄性个体... 对在舟山市西轩养殖场采集的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养殖曼氏无针乌贼雄性个体的繁殖模式。用生物统计和模型拟合等方法对雄性个体的有效繁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雄性个体的胴背长、体质量分布范围分别为32~102 mm、5.3~128.7 g;精巢成熟系数、精荚复合体指数分布范围分别为1.87%~3.64%、1.09%~4.00%,且二者均在Ⅲ-Ⅵ随性腺发育逐步增大;个体精荚囊长度为25~55 mm,精荚囊质量为0.30~1.54 g,两者成线性关系,均在性腺成熟度Ⅵ期时达到最大;有效繁殖力为125~3824条,胴背长相对有效繁殖力为1.71~56.24条·mm^(-1),均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加并在Ⅵ期时达到最大。精荚长度为1.74~12.87 mm,精荚质量为0.0001~0.0026 g,两者符合线性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曼氏无针乌贼 有效繁殖力 繁殖发育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生态容量的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石雯静 张漫瑶 赵晟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1-62,共12页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软件构建了包含17个生态功能组的中街山列岛海域生态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分析研究中街山列岛海域生态系统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各个功能组的有效营养级在1-4.648之间。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软件构建了包含17个生态功能组的中街山列岛海域生态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分析研究中街山列岛海域生态系统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各个功能组的有效营养级在1-4.648之间。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营养级为3.562,属于中等营养级。中街山列岛海域功能组的营养转换效率在0.013-0.991之间。结合相关参数评估计算,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态容量为30.8 t,可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约224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街山列岛海域 曼氏无针乌贼 生态容量 ECOPATH 增殖放流
下载PDF
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态位
8
作者 吴天 梁君 +4 位作者 周永东 胡扬杰 徐开达 张亚洲 李雪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3,共10页
为了探究曼氏无针乌贼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实验根据2020—2021年中街山列岛海域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共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 为了探究曼氏无针乌贼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实验根据2020—2021年中街山列岛海域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共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结果显示,春季主要游泳动物共21种,秋季共14种,不同季节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大,春季曼氏无针乌贼属于广生态位,秋季属于中生态位。春季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O_(ik)≥0.5的种对仅占总数的14.29%。秋季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O_(ik)≥0.5的种对占总数的50%。AC分析显示,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种间联结呈正联结(AC≥0)的种对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春季21个种对中,19.05%的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秋季14个种对中,35.71%的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研究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利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主要游泳动物种间联结度均有所不同。本研究基于生态位视角进一步探究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衰退机制,可为曼氏无针乌贼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提供生态学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生态位 种间联结 生境保护 中街山列岛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在不同盐度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和组织学响应特征分析
9
作者 郝晴 崔闻博 +3 位作者 谷敏 李双 周旭 迟长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959,共9页
盐度是影响海洋生物代谢和渗透调节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它的变化会影响头足类动物的能量收支、胚胎发育、个体生长、免疫能力、繁殖能力等多个方面,还会直接影响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抗氧化能力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为探究盐度胁迫对... 盐度是影响海洋生物代谢和渗透调节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它的变化会影响头足类动物的能量收支、胚胎发育、个体生长、免疫能力、繁殖能力等多个方面,还会直接影响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抗氧化能力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为探究盐度胁迫对成体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生理生化和组织学的影响,分别利用高盐(32)和低盐(18)对乌贼进行胁迫处理。结果显示,低盐胁迫6、12和24 h后,乌贼血淋巴中的Na^(+)、Cl^(-)、K^(+)、Ca^(2+)浓度相较于正常盐度组均显著性下降。高盐胁迫12和24 h后,血淋巴中的Na+浓度相较于正常盐度组显著性上升;Ca^(2+)浓度在12 h后显著性上升。肝脏中SOD活力和CAT的表达量在盐度胁迫6 h后显著下降。鳃中Na^(+)/K^(+)-ATP酶α亚基和Ca^(2+)-ATP酶的表达量在低盐胁迫24 h后显著下降。此外,H.E染色显示,低盐胁迫会造成乌贼鳃和肾组织核质比降低以及肝脏的病理性损伤,而在高盐胁迫后无变化。研究结果从生理生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解析曼氏无针乌贼成体在不同盐度胁迫下的响应特征,为曼氏无针乌贼和头足类的盐度响应研究提供了形态学支撑和理论依据,也对乌贼养殖过程中应对盐度波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盐度胁迫 生理生化特征 酶活性 组织学分析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形态观察及吞噬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建设 吴常文 +1 位作者 常抗美 苏永全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1-66,共6页
用组织学和免疫学方法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的血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和免疫活性研究。根据血细胞大小和美兰染色结果,将曼氏无针乌贼的血细胞分为2类:较小的血细胞圆形,直径7.65—8.28μm,细胞核卵圆形,核质比约0... 用组织学和免疫学方法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的血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和免疫活性研究。根据血细胞大小和美兰染色结果,将曼氏无针乌贼的血细胞分为2类:较小的血细胞圆形,直径7.65—8.28μm,细胞核卵圆形,核质比约0.66,约占细胞总数的45.3%;较大的血细胞圆形,直径9.58~10.42μm,细胞核肾形,核质比约0.40,有些细胞具双核,约占细胞总数的54.7%。饥饿乌贼血细胞数量较正常乌贼有明显下降(t-检验,P〈0.05),较大血细胞的比例有所上升,可达70%。细菌吞噬试验结果表明,较小血细胞对细菌无吞噬能力,而较大血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菌吞噬能力。饥饿组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吞噬活力稍低,但并无显著差别(t-检验,P〉0.05)。对曼氏无针乌贼血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研究,为探索曼氏无针乌贼免疫防御机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血细胞 形态观察 吞噬活性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野生及养殖群体的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常抗美 吴常文 +2 位作者 吕振明 朱爱意 张建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采用生化测定法,对野生及养殖曼氏无针乌贼肌肉的生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可能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就常规生化组分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水分、粗蛋白等含量上则有... 采用生化测定法,对野生及养殖曼氏无针乌贼肌肉的生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可能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就常规生化组分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水分、粗蛋白等含量上则有显著差别(P<0.05),养殖群体含有较高的蛋白和较低的水分含量。就氨基酸组成而言,野生与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均含18种主要氨基酸,但在含量上养殖群体绝大多数氨基酸均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在脂肪酸组成上,养殖群体较野生群体少一种脂肪酸(十五碳酸C15:0),而在含量上绝大部分脂肪酸与野生群体无显著差别(P>0.05)。该结果说明现阶段的人工驯养并未使曼氏无针乌贼品质下降,养殖群体完全可代替野生群体,成为人类理想的保健食品。养殖群体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可能与人工驯养条件下的饵料组成的优质化和单一化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野生 养殖 生化特征
下载PDF
胶州湾及邻近水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长和季节分布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宝琳 孙道元 +2 位作者 毕洪生 吴耀泉 黄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1-64,共4页
报告了胶州湾及邻近水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长和季节分布的调查结果。所用材料为 1 980年 8月~ 1 981年 7月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曼氏无针乌贼是 5月上旬进入胶州湾生殖洄游 ,乌贼在胶州湾生长很快 ,8,9月间日增长量可达 1 .1 3mm... 报告了胶州湾及邻近水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生长和季节分布的调查结果。所用材料为 1 980年 8月~ 1 981年 7月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曼氏无针乌贼是 5月上旬进入胶州湾生殖洄游 ,乌贼在胶州湾生长很快 ,8,9月间日增长量可达 1 .1 3mm。整个胶州湾均为曼氏无针乌贼的产卵场。 1 1月曼氏无针乌贼离开胶州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乌贼 曼氏无针乌贼 生长 季节分布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的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 被引量:23
13
作者 蒋霞敏 符方尧 +1 位作者 李正 冯宪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7-617,共11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卵子发生、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根据细胞大小、胞核形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卵子发生、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根据细胞大小、胞核形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4个阶段,并阐述了各期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特征。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过程具有种的特异性,大约孵化出膜12 d的乌贼可见有卵原细胞,此后进入增殖期。卵母细胞属于典型的滤泡型,发育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步性与异同步性;卵母细胞无初级卵膜,只有次级卵膜和三级卵膜,次级卵膜由滤泡细胞分泌,三级卵膜由输卵管腺、缠卵腺以及墨囊分泌物共同构成。通过对卵巢的外观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发育划分为6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卵子发生 卵巢发育
下载PDF
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生殖系统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蒋霞敏 符方尧 +1 位作者 李正 冯宪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3-72,共10页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成熟个体的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曼氏无针乌贼为雌雄异体,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囊(精囊I、精囊II、精囊II的桃核体和精囊III)、副性腺和精荚囊;雌性生...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成熟个体的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曼氏无针乌贼为雌雄异体,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囊(精囊I、精囊II、精囊II的桃核体和精囊III)、副性腺和精荚囊;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输卵管腺以及附属腺(缠卵腺和副缠卵腺)。光镜下,精巢属于小叶型,由精巢壁和实质部分组成,实质部分由精小叶和小叶间质构成;卵巢呈葡萄串状,由卵巢壁、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卵巢基质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生殖系统 解剖学 组织学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繁殖习性及其产卵场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55
15
作者 吴常文 董智勇 +1 位作者 迟长凤 丁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6,共8页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观察了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习性,比较了不同产卵附着物的附卵效果,选择典型产卵场(中街山列岛海区)进行附着物的调查。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有较高等复杂的性行为,有显著的求偶、争偶及雌雄搏斗现象,乌贼交配对其它乌...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观察了曼氏无针乌贼的繁殖习性,比较了不同产卵附着物的附卵效果,选择典型产卵场(中街山列岛海区)进行附着物的调查。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有较高等复杂的性行为,有显著的求偶、争偶及雌雄搏斗现象,乌贼交配对其它乌贼交配有诱导作用;乌贼对附卵基有严格选择,没有充足适宜的附卵基,不仅使乌贼产卵时间延迟、数量减少,而且易被水流冲散、沉入底部致受精卵大量死亡,是影响乌贼繁衍的重要因素;附卵基附卵效果依次为聚乙烯(PE)绳、聚丙烯(PP)绳、钢筋、竹子、木头,颜色依次为黑色、蓝色、红色、黄色,形状依次为圆柱体、正三棱柱体、正长方体、扁长方体,粗度以直径0.25—0.50cm为宜,此外附卵基间应有适当空隙;目前,中街山列岛海区柳珊瑚(Plexaauraa sp.)生物量为0.15—0.64棵/m2,平均生物量为0.32棵/m2,资源数量趋于恢复,但远不能适应乌贼资源修复需要。增殖放流试验表明,修复乌贼资源的可能性很大,但在加大增殖放流工作的同时,必须尽快开展产卵场生态环境修复尤其是产卵附着物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繁殖行为 附卵基 产卵场修复
下载PDF
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与季节变化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成林 张艳萍 +3 位作者 赵斌 胡炜 宋爱环 胡凡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67,共6页
根据2005年和2006年逐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并对底拖网渔获物中的头足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利用扫海面积法评估胶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量。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并进行了渔获物中头足类组成的比较,分析了... 根据2005年和2006年逐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并对底拖网渔获物中的头足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利用扫海面积法评估胶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量。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并进行了渔获物中头足类组成的比较,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两季的资源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6.7t和21.5t(2006);夏、秋两季的重量比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3.4%和27.8%。近几年,以曼氏无针乌贼为主捕对象的头足类资源量基本保持稳定,年平均资源量约14t,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曼氏无针乌贼 底拖网 资源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3
17
作者 叶素兰 吴常文 余治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9-275,共7页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精细胞形成初期,细胞核圆形,染色质小团块状,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粒等细胞器分散在细胞质中。随后精细胞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核内染色质凝...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精细胞形成初期,细胞核圆形,染色质小团块状,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粒等细胞器分散在细胞质中。随后精细胞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核内染色质凝集经颗粒化、细纤维化及粗纤维化,最终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均质结构;(2)核形由圆形或椭圆形,变成长椭圆形,再拉长成长柱状纺锤形,核后端侧部内陷形成核后窝,"9+2"轴丝结构由此形成;(3)高尔基囊泡积累电子致密物,融合发育成顶体囊,并逐渐演变成∩形顶体;(4)线粒体逐渐向核后端移动,形成精子尾部中段的线粒体sp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精子形成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建设 夏灵敏 +1 位作者 迟长凤 吴常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59,共5页
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和统计回归分析,研究了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卵巢成熟系数(GSI)的变化规律和个体生殖力与其主要形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春苗100日龄时GSI达到最高(12.2%±3.25%),秋苗140日龄时GSI达到最高(13... 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和统计回归分析,研究了养殖曼氏无针乌贼卵巢成熟系数(GSI)的变化规律和个体生殖力与其主要形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春苗100日龄时GSI达到最高(12.2%±3.25%),秋苗140日龄时GSI达到最高(13.7%±3.69%)。曼氏无针乌贼秋苗的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极显著高于春苗FW(P<0.01),F、Fa和FL与胴长(ML)、体质量(W)、净体质量(Wn)和卵巢质量(Wo)呈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P<0.01)。FW与ML呈线性相关(P<0.01)。GSI只对Fa有影响(P>0.05);生殖力与肥满度(CF)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L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怀卵量的最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无针乌贼 性腺成熟系数 生殖力 繁殖生物学
下载PDF
海螵蛸防治胃溃疡作用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53
19
作者 方尔笠 顾洛 +5 位作者 田苏平 汪凤仪 杨颖 陈启盛 李栋生 戴义隆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本实验观察了海螵蛸对大鼠胃液分泌、胃壁结合粘液量和胃运动的影响,测定了应用海螵蛸后胃组织cAMP、前列腺素E2(PGE2)和DN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海螵蛸200mg灌胃及与胃液在体外反应均能降低胄液总酸度。药物2... 本实验观察了海螵蛸对大鼠胃液分泌、胃壁结合粘液量和胃运动的影响,测定了应用海螵蛸后胃组织cAMP、前列腺素E2(PGE2)和DN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海螵蛸200mg灌胃及与胃液在体外反应均能降低胄液总酸度。药物200mg1次/d×1应用和连续应用10日均能增加胄组织cAMP含量,而且用药10日作用更明显。此外,还能增进胃粘膜PGE2的合成。提示:海螵蛸系通过中和胃酸、加强细胞保护等作用途径实现其防治胃溃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螵蛸 前列腺素E2 细胞保护作用
下载PDF
日本无针乌贼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活史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郑小东 林祥志 +3 位作者 王昭凯 于瑞海 田传远 李琪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8,共5页
自2004—2007年间对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进行了室内全人工养殖。亲体经暂养、促熟、交配后,在投放的附着基上产卵。孵化水温20~26℃,盐度25.0~32.0。受精卵经17~26d破膜而出。刚孵化的幼体为浮游型,胴长约为4mm。开口饵料为... 自2004—2007年间对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进行了室内全人工养殖。亲体经暂养、促熟、交配后,在投放的附着基上产卵。孵化水温20~26℃,盐度25.0~32.0。受精卵经17~26d破膜而出。刚孵化的幼体为浮游型,胴长约为4mm。开口饵料为动物性活饵,如枝角类、桡足类、强化卤虫。经90~120d培育达到性成熟。获得性成熟个体2万只,成活率可达60%,平均体重100g。最小性成熟个体胴体长50mm。日龄120d可产卵,产卵量300~500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无针乌贼 全人工养殖 生活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