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间隔囊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
作者 栗政伟 胡海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6-1040,共5页
房间隔囊袋被认为是人类房间隔最常见的解剖变异。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房间隔囊袋被检出,也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其形态及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初步研究表明,房间隔囊袋与脑卒中和心房颤动风险增加有关。本研究针对房间隔囊... 房间隔囊袋被认为是人类房间隔最常见的解剖变异。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房间隔囊袋被检出,也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其形态及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初步研究表明,房间隔囊袋与脑卒中和心房颤动风险增加有关。本研究针对房间隔囊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囊袋 脑卒中 血栓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去眶隔脂肪加强眶隔支持组织辅助眼袋整形术矫正下睑袋伴泪沟畸形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张亮 于加平 尹飞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1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去眶隔脂肪加强眶隔支持组织辅助眼袋整形术矫正下睑袋伴泪沟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2002222年2月至2024年2月在苏州美莱美容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下眼袋伴泪沟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探讨去眶隔脂肪加强眶隔支持组织辅助眼袋整形术矫正下睑袋伴泪沟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2002222年2月至2024年2月在苏州美莱美容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下眼袋伴泪沟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眼袋整形术,研究组行去眶隔脂肪加强眶隔支持组织辅助眼袋整形术,对比两组患者泪沟畸形严重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眶隔脂肪加强眶隔支持组织辅助眼袋整形术治疗下睑袋伴泪沟畸形有效率优于单纯眼袋整形术,术后恢复时间较短,眼部改善情况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隔支持组织辅助 眼袋整形术 下睑袋伴泪沟畸形 睑外翻
下载PDF
睑袋整形术Hamra改良术式联合睑袋眶隔释放填充泪沟矫治对下睑袋伴泪槽畸形的治疗效果探究
3
作者 柳燕 李永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2333-2335,共3页
目的:探讨睑袋眶隔释放填充泪沟结合睑袋整形术Hamra改良术式在下睑袋伴泪槽畸形矫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睑袋膨出伴泪沟凹陷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5)... 目的:探讨睑袋眶隔释放填充泪沟结合睑袋整形术Hamra改良术式在下睑袋伴泪槽畸形矫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睑袋膨出伴泪沟凹陷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5)。对照组采用睑袋整形术Hamra改良术式治疗;研究组采用睑袋眶隔释放填充泪沟结合睑袋整形术Hamra改良术式矫治。分析对比两组的疗效、疼痛程度、不良反应、临床改善程度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睑袋外观的具体改善程度、下睑细纹的具体改善程度、泪沟凹陷的具体改善程度以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睑袋整形术Hamra改良术式联合睑袋眶隔释放填充泪沟矫治下睑袋伴泪槽畸形,能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疼痛,减少不良反应,提升临床改善程度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袋整形术 Hamra改良术式 睑袋眶隔泪沟矫治 睑袋伴泪槽畸形
下载PDF
经结膜入路释放并保留眶隔脂肪眼袋整形术后的中面部年轻化效果评价
4
作者 王东菊 梁中星 +1 位作者 李林艳 杨惠艳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7期34-37,共4页
目的评价经结膜入路释放并保留眶隔脂肪眼袋整形术后的中面部年轻化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焦作解放惠仁医院美容外科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40例经结膜入路释放并保留眶隔脂肪眼袋整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面部测量... 目的评价经结膜入路释放并保留眶隔脂肪眼袋整形术后的中面部年轻化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焦作解放惠仁医院美容外科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40例经结膜入路释放并保留眶隔脂肪眼袋整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面部测量指标(瞳孔高度、容貌外眦高度、睑颊交界垂度、眉眼间距、眼裂高度)、中面部容积量表(middle facial volume scale,MMVS)、面部整体改善评价。结果40例患者中,治愈18例(45.00%),显效12例(30.00%),有效9例(22.50%),无效1例(2.50%),有效率97.50%。面部整体改善评价中,完全改善19例(47.50%),明显改善14例(35.00%),稍有改善7例(17.50%),无效0例。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的瞳孔高度显著增加,睑颊交界垂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容貌外眦高度、眉眼间距、眼裂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MMV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40例患者发生肿胀1例(2.50%)。结论经结膜入路释放并保留眶隔脂肪眼袋整形术后的中面部年轻化效果显著,术中对眶隔脂肪合理在应用,更符合美学修复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结膜入路眼袋祛除术 中面部 年轻化 眶隔脂肪释放 面部测量指标
下载PDF
四步法眼袋整形术在老年眼整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5
作者 宋慧锋 王祎蓉 +4 位作者 陈保国 高全文 张培培 郝永红 柴家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737-739,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老年人病理特点的眼袋整形方法。方法:对42例(84眼)老年患者进行眼整形,其中男性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2岁。针对老年人眼袋的病理解剖特点,采用包括疝出眶隔脂肪切除或重置、眶隔加固、外眦韧带悬吊和多余皮肤切除...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老年人病理特点的眼袋整形方法。方法:对42例(84眼)老年患者进行眼整形,其中男性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2岁。针对老年人眼袋的病理解剖特点,采用包括疝出眶隔脂肪切除或重置、眶隔加固、外眦韧带悬吊和多余皮肤切除四个步骤在内的眼袋整形技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天拆除切口缝线。结果:术后42例患者的眼袋和下睑松弛均得到了满意的修复,随访3~30个月,眶下区均得到年轻化改善,下睑及睑缘形态自然,无眼睑外翻发生,切口瘢痕隐蔽,不易发现,患者对外观满意。结论:四步法眼袋整形技术,对老年性眼袋的病理特点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是一种比较适合老年人的眼袋整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下睑袋 睑成形术 眶隔加固 外眦韧带悬吊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囊袋的手术治疗
6
作者 高百顺 宋兵 +1 位作者 谢健民 尤涛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9-20,共2页
目的 室间隔缺损( V S D) 合并三尖瓣囊袋的病理改变与普通 V S D 不同,三尖瓣囊袋与膜部间隔瘤亦有区别,为 V S D 合并三尖瓣囊袋的患者进行手应予以注意。方法 经手术治疗42 例病人,男18 例,女24 例,年龄4... 目的 室间隔缺损( V S D) 合并三尖瓣囊袋的病理改变与普通 V S D 不同,三尖瓣囊袋与膜部间隔瘤亦有区别,为 V S D 合并三尖瓣囊袋的患者进行手应予以注意。方法 经手术治疗42 例病人,男18 例,女24 例,年龄4 ~23( 平均8 .5) 岁。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瓣认室间隔缺损跟三尖瓣的关系,观察三尖瓣的病理改变,并切开三尖瓣暴露真正的 V S D。5 例病人以带垫片双头针钱间断褥式缝合 V S D,37 例病人采用补片修补法。结果 42 例病人,1 例遗留室间隔缺损残余漏,其余病例杂音完全消失,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三尖瓣囊袋与膜部膨出瘤在病理上完全不同。 V S D 合并三尖瓣囊袋的手术治疗与一般 V S D 手术方法不同,应予以注意,否则可能遗留 V S D 修补术后残余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三尖瓣囊袋 外科手术
下载PDF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eft Atrial Anatomic Abnormalities Identified by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被引量:1
7
作者 Ara V. Vehian Brian G. Choi +3 位作者 Satinder S. Rekhi Heather A. Young Raman S. Dusaj Robert K. Zeman 《Advances in Computed Tomography》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Purpos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ewly identified left atrial anatomic abnormalities (LAAA)— accessory appendages, diverticula, septal pouches—by multidetector CT (MDCT) remains unclear. Similar anatomical outp... Purpos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ewly identified left atrial anatomic abnormalities (LAAA)— accessory appendages, diverticula, septal pouches—by multidetector CT (MDCT) remains unclear. Similar anatomical outpouchings, i.e.,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cardioembolisms and arrhythmia.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LAAA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these event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of LAA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T with embolic events and arrhythmia. Methods: 242 patients (mean age 56 SD 12 years, 41% female) were selected who had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with 64-row MDCT between 2007 and 2012 if complete clinical history records were available. CT images were independently reviewed for the presence of LAAA. Associ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palpitations to LAAA was calculated using odds ratios (OR)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and Fisher’s exact test. Results: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sex, hypertension, dyslipidemia and diabetes via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patients with accessory appendage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reported palpitations (OR: 1.80;CI: 1.03 - 3.16). Patients with diverticula and septal pouches are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those without these abnormalities (p = 0.01 and p = 0.02, respectively). Septal pouches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OR: 2.29;95%CI: 1.15 - 4.54). Conclusions: Accessory left atrial appendages are associated with palpitations. Patients with septal pouches and diverticula are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those patients without these anatomic abnormalities, suggesting age dependency of these findings. None of these anatomic abnormalit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romboembolic events after adjustment for potentially confounding comorbid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FT ATRIUM ANATOMIC ABNORMALITIES Accessory Appendage DIVERTICULA septal pouch
下载PDF
带蒂眶隔内脂肪瓣的牢固内固定在泪沟型眼袋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高云之 郭子懿 许春鹏 《中外医疗》 2023年第9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带蒂眶隔内脂肪瓣的牢固内固定在泪沟型眼袋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泪沟型眼袋畸形患者,实施带蒂眶隔内脂肪瓣的牢固内固定术治疗纳入研究组,另选... 目的探讨带蒂眶隔内脂肪瓣的牢固内固定在泪沟型眼袋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泪沟型眼袋畸形患者,实施带蒂眶隔内脂肪瓣的牢固内固定术治疗纳入研究组,另选取既往接受结膜入路上颌前间隙眶隔脂肪重置矫正术治疗的泪沟型眼袋畸形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眼袋膨出、泪沟、下眼睑皮肤松弛、色素沉着评分,随访术后不适症状分级、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术后随访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眼袋膨出(0.46±0.12)分、泪沟(0.33±0.26)分、下眼睑皮肤松弛(0.43±0.37)分、色素沉着评分(0.48±0.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94±0.22)分、(0.77±0.32)分、(0.86±0.48)分、(0.98±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44、7.546、5.017、14.315,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分级、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随访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泪沟型眼袋的畸形矫正术治疗上,接受带蒂眶隔内脂肪瓣的牢固内固定术治疗可以明显减轻并改善患者的眼袋膨出、泪沟、下眼睑皮肤松弛、色素沉着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眶隔内脂肪瓣 牢固内固定 泪沟型眼袋 畸形矫正术
下载PDF
关于在眼袋整形中联合改良肌皮瓣法与眶隔固定术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朱耀华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期13-14,17,共3页
目的分析改良肌皮瓣法与眶隔固定术在眼袋整形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所接收的眼袋整形患者150例,采用奇偶法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7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肌皮瓣法,试验组采用改良肌皮瓣法与眶隔... 目的分析改良肌皮瓣法与眶隔固定术在眼袋整形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所接收的眼袋整形患者150例,采用奇偶法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7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肌皮瓣法,试验组采用改良肌皮瓣法与眶隔固定术,对比2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满意度、皮肤外观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总有效率优于参照组,并发症少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7 1,9.090 9,P<0.05)。对比2组患者皮肤外观恢复正常时间,研究组患者皮肤外观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肌皮瓣法与眶隔固定术在眼袋整形中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皮肤外观恢复时间,并发症较少,临床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袋整形 安全性 改良肌皮瓣 联合治疗 眶隔固定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下睑眼袋内入路眶隔脂肪团取出处理后回填矫正泪沟及睑颊沟畸形的效果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咏民 杜太超 +1 位作者 王涛 金威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下睑眼袋内入路眶隔脂肪取出处理后回填矫正泪沟及睑颊沟畸形的效果。方法:2019年11月至2022年9月,北京黄寺医疗美容门诊部美容外科行下睑眼袋内入路眶隔脂肪团块取出后颗粒化处理,回填矫正泪沟及睑颊沟凹陷畸形患者42例,男13... 目的:探讨下睑眼袋内入路眶隔脂肪取出处理后回填矫正泪沟及睑颊沟畸形的效果。方法:2019年11月至2022年9月,北京黄寺医疗美容门诊部美容外科行下睑眼袋内入路眶隔脂肪团块取出后颗粒化处理,回填矫正泪沟及睑颊沟凹陷畸形患者42例,男13例、女29例;年龄16~47(23.8±6.9)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眶隔脂肪膨出,轻、中、重度泪沟和睑颊沟凹陷畸形,下睑皮肤不松弛。经下睑结膜切口入路,将自然疝出的眶隔脂肪团剪除,颗粒化处理后装入1 ml注射器中,依据术前划线标记的凹陷区,精准填充至泪沟和睑颊沟凹陷的区域。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手术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2例患者出现皮下瘀斑,48 h后局部热敷,1周瘀斑消退。分别在术后1、2、3个月随访,其中35例患者术后效果满意,眼袋膨出及睑颊沟、泪沟凹陷症状消失。7例眼袋伴泪沟及睑颊沟患者,由于眶隔脂肪量不足,还有轻微凹陷,术前已告知可能需要2次脂肪填充,1个月后于腿部取脂肪颗粒填充泪沟、睑颊沟凹陷,效果满意。结论:下睑内路眼袋眶隔脂肪团取出后处理并回填矫正泪沟及睑颊沟畸形的临床操作简单,手术后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 下睑眼袋 眶隔脂肪 泪沟畸形
原文传递
“埋没导引”低位外固定技术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重置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随文文 方涛 何永强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埋没导引”低位外固定技术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重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河南电力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并要求下睑综合治疗42例求美者的临床资料。在经结膜入路睑袋去除和眶隔脂肪重置填... 目的探讨“埋没导引”低位外固定技术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重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河南电力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并要求下睑综合治疗42例求美者的临床资料。在经结膜入路睑袋去除和眶隔脂肪重置填充泪沟手术中实施“埋没导引”低位外固定技术,以有效地预防已释放的眶隔脂肪瓣再次回弹至眶隔前间隙形成睑袋。术后随访观察并统计释放后带蒂的眶隔脂肪瓣向上回弹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42例求美者术后睑袋膨出和泪沟凹陷得到明显改善。12例术中麻醉药物注射时出现球结膜出血,无特殊处理2周后好转;2例术后2周静态无面部表情时双侧下睑区域平坦,而做剧烈面部动态表情时出现下睑区域疑似睑袋膨出,未给予特殊处理;2例在术后前2个月表示仍有下睑牵拉感,未给予特殊处理后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无一例出现释放眶隔脂肪回弹至眶隔前间隙重新形成睑袋膨出。高年资医师、护士、求美者三方评价满意率分别为90.48%、95.24%、85.71%。结论在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重置手术中实施“埋没导引”低位外固定技术,术后能获得较满意的下睑形态外观,对睑袋膨出和泪沟凹陷具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且释放的眶隔脂肪重新回弹形成睑袋的概率较低,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路睑袋 泪沟 眶隔释放 眶隔脂肪重置
原文传递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的左房间隔囊袋的影像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红伟 于丽娜 +2 位作者 解丙坤 秦昕东 李子浩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三维重建影像的左房间隔囊袋(LASP)检出情况,以及LASP的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月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受检者332例。其中男200例、女132... 目的观察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三维重建影像的左房间隔囊袋(LASP)检出情况,以及LASP的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月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受检者332例。其中男200例、女132例,年龄31~83(57.3±9.4)岁,按照年龄分为A组(≥50岁)271例、B组(<50岁)61例。将受检者的CTA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LASP。观察项目:(1)比较LASP在性别及A、B年龄组间的检出率差异;观察LASP形态及开口方向。(2)测量并比较A、B组受检者中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结果(1)332例受检者中共检出LASP 69例(20.8%),其中男46例(23.0%,46/200)、女23例(17.4%,23/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P=0.220);A组检出LASP 56例(20.7%,56/271)、B组检出LASP 13例(21.3%,1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10)。囊袋口的形态多数为弧形,开口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中朝上方开口30例,朝前上方开口39例。(2)69例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分别为2.59~15.44(7.79±2.91)mm、0.58~3.21(1.57±0.41)mm、0.80~4.75(1.98±0.72)mm,其中≥50岁的LASP分别为(7.64±2.77)mm、(1.58±0.43)mm、(1.95±0.74)mm,<50岁的LASP分别为(8.43±3.50)mm、(1.51±0.34)mm、(2.09±0.6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7、0.55、0.63,P值均>0.05)。结论冠状动脉CTA三维重建可观察囊袋的形态特征,其检出率未见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并且年龄≥50岁与<50岁者LASP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也未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 左房间隔囊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