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omato Lines against Septoria Leaf Spot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nd Its Effect on Fruit Yield
1
作者 Zishan Gul Mehboob Ahmed +2 位作者 Zaheer Ullah Khan Bilal Khan Mazhar Iqb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年第4期181-186,共6页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at Hazara Agriculture Research Station, Abbottabad to evaluate thirteen AVRDC lines along with one commercial check (Roma) for potential of fruit yield against septoria leaf spot during su...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at Hazara Agriculture Research Station, Abbottabad to evaluate thirteen AVRDC lines along with one commercial check (Roma) for potential of fruit yield against septoria leaf spot during summer season 2014. The disease established itself by natural infection and disease severity was estimated with the help of 0 - 5 disease rating scale after 15 days interval from the onset of symptoms. The lin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 septoria leaf spot infection. The disease severity % increased up to 100% in line AVTO1314 whereas the lowest % severity was recorded in AVTO1173 which showed the highest yield (468.1 g) with average fruit weight 122.22 g while the significantly lowest mean yield/plant (35.05 g) was calculated in line AVTO1314 with fruit weight 47.92 g.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line AVTO1173 could be useful in genetic programs for incorporating resistant genes in local tomato germplasm against septoria leaf spot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ATO septoria leaf spot Disease Severity Fruit Yield
下载PDF
黄芩斑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2
作者 刘燕敏 王蓉 +1 位作者 丁万隆 李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5期823-829,共7页
目的: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 目的: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多主棒孢最适生长条件为胡萝卜培养基外源添加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pH为6、温度为30℃。菌丝致死条件为51℃处理10 min,孢子致死条件为54℃处理10 min。98%多菌灵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强,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0.07 mg·L^(-1);其次是98%咯菌腈、98%咪鲜胺和98%吡唑醚菌酯,EC50分别为0.10、0.18、3.06 mg·L^(-1);98%嘧菌酯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弱,EC50为632.39 mg·L^(-1)。结论:黄芩斑枯病病原菌适生范围较广,在多种碳源、氮源、培养基及pH条件下均可生长,在中性偏弱酸、较高温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多菌灵和咯菌腈对多主棒孢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考虑将其用于黄芩斑枯病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斑枯病 多主棒孢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下载PDF
白芷斑枯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郑艳 叶华智 严吉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1007-1011,共5页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糖分或寄主汁液可显著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孢子才能萌发,以RH100%+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pH5~7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最适条件下,病菌孢子8 h开始萌发,24 h萌发率达到90%以上。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斑枯病 白芷壳针孢 菌丝生长和产孢 孢子萌发
下载PDF
云南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维思 杨丽英 +5 位作者 王馨 董志渊 李林玉 李绍平 严世武 杨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明确云南种植的粗茎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掌握该病发生的基本规律,经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获得病原菌,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 目的:明确云南种植的粗茎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掌握该病发生的基本规律,经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获得病原菌,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基于真菌形态和ITS序列特征,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被鉴定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该病在云南粗茎秦艽主要种植区普遍发生。结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是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茎秦艽 斑枯病 病原鉴定 小孢壳针孢
下载PDF
甜叶菊斑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汇泉 王光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92-95,共4页
甜叶菊斑枯病病原菌经鉴定为Septoria steviae Ishiba Yokoyama et Tani.,病菌分离菌株生长慢,在8种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能力相差很大.光照对菌体产孢影响显著,但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降低马铃薯葡萄糖琼... 甜叶菊斑枯病病原菌经鉴定为Septoria steviae Ishiba Yokoyama et Tani.,病菌分离菌株生长慢,在8种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能力相差很大.光照对菌体产孢影响显著,但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降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葡萄糖的含量,菌体生长慢,但可提高单位面积菌体产孢量.微量元素硼在一定范围内有促进产孢的作用.菌体在pH值3~10范围内均可生长,生长最适pH值是5.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叶菊 斑枯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桉树紫斑病病原菌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彤燊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180-183,共4页
桉树紫斑病的原病菌,据以往报道,我国仅有桉壳针孢(Seploriamortarlensis Penz.et Sacc.)一个种。本文作者基于滇中、滇西的赤桉和大叶桉紫斑病标本,根据病原菌之产孢方式为全壁茅生环痕式 hb-ann),孢子梗顶部具1~3个环痕,分生孢子浅褐... 桉树紫斑病的原病菌,据以往报道,我国仅有桉壳针孢(Seploriamortarlensis Penz.et Sacc.)一个种。本文作者基于滇中、滇西的赤桉和大叶桉紫斑病标本,根据病原菌之产孢方式为全壁茅生环痕式 hb-ann),孢子梗顶部具1~3个环痕,分生孢子浅褐色,表面多有小粒状突起显粗糙等特征,确认其并非桉壳针孢而是桉壳褐针孢(Phaeoseptoria eucalypti Hansf.)。该病原在我国属首次报道。文中讨论了上述两个种形态特点的主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紫斑病 桉壳褐针孢 桉壳针孢 病原菌 形态特征
下载PDF
番茄斑枯病研究概述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秋霜 李景富 许向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54-257,共4页
文章对番茄斑枯病的研究动态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番茄斑枯病的病症与识别、生物学信息、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番茄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及寄主抗性遗传规律等内容。
关键词 番茄 斑枯病 抗性遗传
下载PDF
施肥、覆盖遮阳网对龙胆草产量和斑枯病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淑芹 陈立东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24-326,共3页
龙胆草施用不同肥料和覆盖遮阳网的试验表明 :施入磷肥(磷酸二铵 +过磷酸钙)>(0.0225+0.0225)kg·m-2 时 ,龙胆草增产幅度为12.5%;施入农家肥6~7.5kg·m-2,龙胆草增产幅度为11.11%~13.95%。龙胆草覆盖遮阳网 ,斑枯病发病... 龙胆草施用不同肥料和覆盖遮阳网的试验表明 :施入磷肥(磷酸二铵 +过磷酸钙)>(0.0225+0.0225)kg·m-2 时 ,龙胆草增产幅度为12.5%;施入农家肥6~7.5kg·m-2,龙胆草增产幅度为11.11%~13.95%。龙胆草覆盖遮阳网 ,斑枯病发病时间较裸地栽培晚15d,发病率为23.4%;比裸地栽培增产39.9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草 施肥 斑枯病 遮阳网 产量 栽培
下载PDF
红蓼褐斑病的病原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美丽 薛莉 陈秀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2-105,共4页
通过对红蓼上壳针孢引起的两种褐斑病症状研究,发现蓼壳针孢Septoria polygonorum Desm.引起的褐色病斑较大。而待定种Septoria sp.引起的灰色病斑较小.蓼壳针孢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分生孢子萌发温限为5~35℃,最适25... 通过对红蓼上壳针孢引起的两种褐斑病症状研究,发现蓼壳针孢Septoria polygonorum Desm.引起的褐色病斑较大。而待定种Septoria sp.引起的灰色病斑较小.蓼壳针孢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分生孢子萌发温限为5~35℃,最适25℃,室温下萌发率为25.2%;孢子萌发需有液态水存在,100%相对湿度萌发率为7.6%.低于100%则不萌发;pH值4.53~9.18均可萌发.最适pH为6.47;对光敏感,连续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牛粪浸液、土壤浸液、蔗糖浸液对孢子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红蓼叶榨出液对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蓼壳针孢 褐斑病 形态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茄子菌核病、棒孢叶斑病、拟黑斑病、赤星病、煤斑病和褐色圆星病的识别与防治
10
作者 张杨林 《农业灾害研究》 2012年第8期12-15,共4页
介绍了茄子菌核病、棒孢叶斑病、拟黑斑病、赤星病、煤斑病和褐色圆星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指出防治这些病害应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减轻病害危... 介绍了茄子菌核病、棒孢叶斑病、拟黑斑病、赤星病、煤斑病和褐色圆星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指出防治这些病害应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减轻病害危害,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菌核病 棒孢叶斑病 拟黑斑病 赤星病 煤斑病 褐色圆星病 识别 防治
下载PDF
小麦斑枯病的类症鉴别及防治措施
11
作者 林曙东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第2期17-18,46,共3页
对小麦斑枯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进行了阐述,并对类似小麦叶枯病的症状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针对性农业及化学防治措施。
关键词 小麦斑枯病 病原 危害症状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大黄斑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艳 曾翠云 +1 位作者 雒军 陈红刚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7-41,共5页
目的研究大黄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大黄斑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常规培养的方法测定大黄斑枯病菌的病原大黄壳针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采用十字交叉法,孢子萌发采用悬滴法。结果大黄壳针孢菌菌... 目的研究大黄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大黄斑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常规培养的方法测定大黄斑枯病菌的病原大黄壳针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采用十字交叉法,孢子萌发采用悬滴法。结果大黄壳针孢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10~2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分别为5.00和6.49;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的相对湿度为90.0%以上,以水中萌发最好;大黄根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大黄壳针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该病害在气温偏低、持续阴雨及结露条件下发生较严重,应适当给予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斑枯病菌 大黄壳针孢菌 生物学特性 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