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式“V来V去”的来源、承继及类型学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云峰 石锓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19-124,共6页
构式“V来V去”的反复义和交互义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化路径、动因和机制。“V来V去”的反复义是构式化的结果,是语法化而逐步显现的构式义。它的交互义是构式语法化的结果,是基于反复体“V来V去”的构式义基础上的语用承继义,是一种在语... 构式“V来V去”的反复义和交互义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化路径、动因和机制。“V来V去”的反复义是构式化的结果,是语法化而逐步显现的构式义。它的交互义是构式语法化的结果,是基于反复体“V来V去”的构式义基础上的语用承继义,是一种在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意义。汉语“V来V去”的构式化路径有着一定的类型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来V去 构式化 语义承继 连动类型
下载PDF
近代汉语抽象方式义“V_(1)着V_(2)”结构的形成发展及句法语义动因
2
作者 徐毅发 王平夷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23年第2期70-82,共13页
汉语有一类“V_(1)着V_(2)”结构,其中“V_(1)着”表示V_(2)的抽象方式,如“偷着看、轮着喝酒、将就着吃”等,目前对这类格式的历史发展过程缺乏大规模的语料考察研究。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36种文献中“V_(1)着(O)V_(2)”结构的穷尽性考... 汉语有一类“V_(1)着V_(2)”结构,其中“V_(1)着”表示V_(2)的抽象方式,如“偷着看、轮着喝酒、将就着吃”等,目前对这类格式的历史发展过程缺乏大规模的语料考察研究。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36种文献中“V_(1)着(O)V_(2)”结构的穷尽性考察,发现表抽象方式义的“V_(1)着(O)V_(2)”结构大约在元代产生,到清代发展成熟,表现为该结构的出现频次增加,可进入V,位置的动词更加丰富。这类结构形成发展的语义动因是“V_(1)着(O)V_(2)”结构中“V_(1)着(O)”从表示伴随动作发展出表示方式的语义类型,句法动因是随着V,不带宾语的“V_(1)着V_(2)”结构比例上升,促使整个结构凝固为表示方式义的图式性构式。该结构的形成发展丰富了汉语编码陈述性方式范畴的语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_(1)着(O)V_(2)” 连动结构 抽象方式义 语义演变 语法结构的构式化
原文传递
“放着…不…”的构式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增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共12页
"放着…不…"是表达有条件或者能做更有价值的某事却放弃的构式,在元代已经出现,明清逐渐定型。这种句式是在为了满足强调的需求出现的,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表义明晰化和结构紧缩而形成的。而"放"的内在语义... "放着…不…"是表达有条件或者能做更有价值的某事却放弃的构式,在元代已经出现,明清逐渐定型。这种句式是在为了满足强调的需求出现的,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表义明晰化和结构紧缩而形成的。而"放"的内在语义结构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着…不… 连动式 构式化 强调 预设触发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