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缺席”到“在场”——女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妇女公共参与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胡桂香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6-70,共5页
自中共中央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女大学生村官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的群体活跃在新农村建设中。对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妇女的访谈调查显示,受女大学生村官的影响,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由传统的缺席逐渐转向共同的参与与成长。
关键词 缺席 在场 女大学生村官 农村妇女 公共参与
下载PDF
16至18世纪中国婢女现象论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雪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8-73,共6页
16至18世纪国家对蓄婢行为的控制削弱,蓄婢现象突出。其主要表现为:婢女数量增多,分布广泛,蓄婢成风。立足于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发现,除了灾荒、官府的横征暴敛、高利贷盘剥和清初奴隶制残余向内地扩展以外,扭曲的... 16至18世纪国家对蓄婢行为的控制削弱,蓄婢现象突出。其主要表现为:婢女数量增多,分布广泛,蓄婢成风。立足于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发现,除了灾荒、官府的横征暴敛、高利贷盘剥和清初奴隶制残余向内地扩展以外,扭曲的男尊女卑观念、奢侈的社会风气以及从事婢女交易的专业团伙和中介人的存在也是形成婢女现象的根源。对婢女现象的再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下层女性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至18世纪 婢女 女性
下载PDF
女性公务员角色冲突及其调适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万县 马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4期57-59,共3页
近年来女性公务员群体不断壮大,然而,其在现实环境中面临着比男性更多的角色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职业发展与身心健康。性别与社会角色差异是女性公务员角色冲突的原因所在,因此,应从组织、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调适。
关键词 女性公务员 角色冲突 调适
下载PDF
女神社会形象的嬗变及原因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本龙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4-57,共4页
女神的社会形象在先秦神话中是以神的面目出现的,而在先秦到魏晋六朝文人的笔下,她们成为了男性用以比喻君臣关系的喻像,到隋唐时又逐渐俗化为妓女形象了,这些变化与现实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宗教思想和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
关键词 女神 社会形象 以女喻臣/君子 妓女
下载PDF
对我国男女不同龄退休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慧强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34-40,共7页
运用性别视角审视现行退休政策,分析其立法背景、法律规定、法律实施以及作为法律支持环境的社会、文化、传统惯例、风俗习惯等,发现其中存在的性别盲点或性别歧视,进而提出修法建议。现行退休政策违反国际人权法的非歧视原则和我国宪... 运用性别视角审视现行退休政策,分析其立法背景、法律规定、法律实施以及作为法律支持环境的社会、文化、传统惯例、风俗习惯等,发现其中存在的性别盲点或性别歧视,进而提出修法建议。现行退休政策违反国际人权法的非歧视原则和我国宪法的男女平等原则,为维护女性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采取分群体、分阶段推行有选择的弹性退休年龄政策,在女性公职人员中率先实现同龄退休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分析 男女平等 女性公职人员 同龄退休
下载PDF
清代“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考论--满、汉法律融合的一个例证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祥雨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2-132,179,共11页
清代"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源于满族法,在康熙时期才应用于汉人。满人设立此例的本意可能是限制主人对奴仆的人身权,而汉人社会则基于主仆名分强调家长与仆妇发生性关系是自甘堕落,应当予以惩罚。乾隆以后,清廷处理主婢之... 清代"家长奸家下人有夫之妇"例源于满族法,在康熙时期才应用于汉人。满人设立此例的本意可能是限制主人对奴仆的人身权,而汉人社会则基于主仆名分强调家长与仆妇发生性关系是自甘堕落,应当予以惩罚。乾隆以后,清廷处理主婢之间性关系时更注重妇女贞节,逐步赋予仆妇反抗家主强奸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仆名分 满族法 贞节 家下人有夫之妇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北京虐婢透析及社会舆论
7
作者 张秀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5,160,共7页
在传统社会习俗中,一些蓄婢家庭认为责打婢女是对婢女的正常管束,是"合乎情理的督责"行为。民国时期,北京虐待婢女现象不断发生,社会舆论清晰地展示了虐婢现象中各个群体的形象及其反应与态度。北京市警察厅对部分虐婢事件的... 在传统社会习俗中,一些蓄婢家庭认为责打婢女是对婢女的正常管束,是"合乎情理的督责"行为。民国时期,北京虐待婢女现象不断发生,社会舆论清晰地展示了虐婢现象中各个群体的形象及其反应与态度。北京市警察厅对部分虐婢事件的查处可视为对传统社会习俗中"合乎情理的督责"行为发起的挑战。从法律、习俗、特殊女性群体三个视域可以窥见虐待婢女现象中政府、社会、个人的种种面相以及法律、习俗与婢女解放等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将北京虐待婢女现象与当时的社会习俗、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能够客观阐释民国时期婢女问题的实态与婢女解放的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婢女问题 性别史 妇女解放 民国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