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道与礼乐:论汉代经学“中和”观念的秩序特征
1
作者 刘晓婷 韩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4,共8页
“中和”是《中庸》核心观念之一,在汉代经学中,“中和”观念的内涵从两个方向展开,其一是天道论的方向,汉儒董仲舒通过天道运行规律构建出以“中和”为终极标准的天道秩序;其二是礼乐论的方向,通过礼乐对人性的教化,最终达到以“中和... “中和”是《中庸》核心观念之一,在汉代经学中,“中和”观念的内涵从两个方向展开,其一是天道论的方向,汉儒董仲舒通过天道运行规律构建出以“中和”为终极标准的天道秩序;其二是礼乐论的方向,通过礼乐对人性的教化,最终达到以“中和”为理想的政治秩序。由此,在汉代,“中和”指向一个贯穿天人的宇宙终极秩序。不过,这一“中和”观念始终具有客观化与外在化的倾向,与宋明理学以主体道德的完成而实现的天人合一之“中和”境界具有主客观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天道秩序 政治秩序 董仲舒 人情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 被引量:5
2
作者 凤文学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344-349,共6页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国画家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情景统一,思与境偕、"物我两忘"。中国山水画是充分融入主观情性的人化自然,是自然...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国画家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情景统一,思与境偕、"物我两忘"。中国山水画是充分融入主观情性的人化自然,是自然和人的生命精神的"写真"。它要创造"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意境,表现画家对空间的吐纳,对自然山水的抚摩眷念,处处流连的情意。中国画审美的最高原则是"气韵生动"。气韵就是自然生命之气的节奏与和谐,它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气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水画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精神,满足了人类安顿心灵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人与自然的和谐 写真 意境 气韵生动 安顿心灵
下载PDF
师法自然的产品创意设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成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9-151,共3页
设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设计应由自然物质和自然元素引导,把握人的真实情感,追求人最初的、质朴的、真实的愿望和行为。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及方法能将生活上升为一种新的品质价值。这种创... 设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设计应由自然物质和自然元素引导,把握人的真实情感,追求人最初的、质朴的、真实的愿望和行为。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及方法能将生活上升为一种新的品质价值。这种创意设计对帮助人们热爱生活、品味生活、和谐文明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情感 品质 和谐
下载PDF
中国有情宇宙(环境)观探源
4
作者 罗榜圣 李安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0-72,77,共4页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里,自古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就是有情宇宙(环境)观。信奉龙神是中国有情宇宙(环境)观的起源;荀子的“天论”思想,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智建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内在联系...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里,自古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就是有情宇宙(环境)观。信奉龙神是中国有情宇宙(环境)观的起源;荀子的“天论”思想,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智建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内在联系的正确认识的结晶。新近发展的生态学证明了中国传统万物有情的宇宙(环境)观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情宇宙观 人类 自然 和谐
下载PDF
道家情感论及其内在理路探析
5
作者 高志强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51-55,73,共6页
道家情感论建基于对情感异化的批判;无情论旨在涤除异化情感,从而使充满生命活力的性命之情朗现于心;任情论主张纯任性命之情,以达至无所待而逍遥之情感境界;安情论是道家情感论的终极旨归,主张超越狭隘的个体视域,将性命之情的安顿置... 道家情感论建基于对情感异化的批判;无情论旨在涤除异化情感,从而使充满生命活力的性命之情朗现于心;任情论主张纯任性命之情,以达至无所待而逍遥之情感境界;安情论是道家情感论的终极旨归,主张超越狭隘的个体视域,将性命之情的安顿置于宇宙视域,以进至群己和谐共存、天人逍遥共生之情感境界。道家情感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系统而深刻,可以为对治当代人的情感异化困境和心理健康困扰贡献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情感异化 无情 任情 安情
下载PDF
论庄子“逍遥游”生命佳境的审美情韵
6
作者 张鹏飞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6-89,共4页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生命情愫 天人合一 审美佳境
下载PDF
情之所钟 正在我辈——读李少君诗歌
7
作者 曹梦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李少君诗歌创作一直在践行着他自己的理念:从山水、自然、人情中找到传统诗学中的"和谐",将"深情"投射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深情"这样一个亘古有之的、兼容美学与人文关怀的理念也就成了探讨李少君诗歌的... 李少君诗歌创作一直在践行着他自己的理念:从山水、自然、人情中找到传统诗学中的"和谐",将"深情"投射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深情"这样一个亘古有之的、兼容美学与人文关怀的理念也就成了探讨李少君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在与现代人的"心碎"相遇后,"深情"必然会发生改变,但是在李少君的诗歌中不难找到我们源于记忆的"一往情深",尽管来得有些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少君 自然 深情 和谐
下载PDF
高更的艺术美学观初探 被引量:3
8
作者 范迎春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82-84,共3页
保罗·高更是 19世纪法国后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人物 ,他用感性的方法去观察自然、解释自然 ,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美学观。高更认为 :自然是和谐、统一和有序的 ;艺术能够促使人的感情升华 ,在艺术中是“激情第一 ,理智第二” ;艺术可以... 保罗·高更是 19世纪法国后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人物 ,他用感性的方法去观察自然、解释自然 ,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美学观。高更认为 :自然是和谐、统一和有序的 ;艺术能够促使人的感情升华 ,在艺术中是“激情第一 ,理智第二” ;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由感性通向理性、超越感性本身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美学观 保罗·高更 自然 情感 法国 绘画艺术 象征主义
下载PDF
论“意与境浑”不等于情景交融
9
作者 胡元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02-104,共3页
情景交融一般是指创作主体的情感渗透于客体景物而形成的一种情寓景中的艺术形态。“意与境浑”则是指诗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不但能令处身于环境的主体感发、引起某种思想感情 ,而且能令读者感到这环境与情意之间的因果关系全... 情景交融一般是指创作主体的情感渗透于客体景物而形成的一种情寓景中的艺术形态。“意与境浑”则是指诗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不但能令处身于环境的主体感发、引起某种思想感情 ,而且能令读者感到这环境与情意之间的因果关系全然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与境浑" 情景交融 情意 环境 和谐统一 诗歌
下载PDF
“美在意象”的双重困局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鲁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0-86,共7页
文章针对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在《美学原理》中提出的"美在意象"理论展开论述,在充分肯定其理论建构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该理论的缺陷和问题。笔者一方面系统梳理了意象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对西方美学... 文章针对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在《美学原理》中提出的"美在意象"理论展开论述,在充分肯定其理论建构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该理论的缺陷和问题。笔者一方面系统梳理了意象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对西方美学与文化的发展历史作了梳理。在中西文化与美学的比较视域中,指出了"美在意象"理论的双重困局,即要么固守中国古典美学的立场而无法涵盖西方的美,要么将意象泛化,只保留其情与景作为艺术品存在的基本条件,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在意象 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 体验 审美文化 意象泛化
下载PDF
情感感知与理性修正——贵州绿博会台湾地区展园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天明 《华中建筑》 2023年第9期54-57,共4页
以系统解读、情感感知、理性修正、自然叙事、技术共语为脉络,记录台湾地区展园从概念到深化再到施工图设计的完整历程。探讨设计创作中感性与理性融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即情感感知之下的场地解读,客观分析之下的理性修正,自然状态... 以系统解读、情感感知、理性修正、自然叙事、技术共语为脉络,记录台湾地区展园从概念到深化再到施工图设计的完整历程。探讨设计创作中感性与理性融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即情感感知之下的场地解读,客观分析之下的理性修正,自然状态之下的诗意叙事,技术维度之下的建造真实,并以随做而识的“热思”状态不断对设计过程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感知 理性修正 自然叙事 技术共语 台湾地区展园 设计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情感意蕴
12
作者 张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浓厚的情感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党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信仰之情;二是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推崇之情;三是党对人类现代化历史的敬畏之情;四是党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担当之情;五是党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浓厚的情感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党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信仰之情;二是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推崇之情;三是党对人类现代化历史的敬畏之情;四是党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担当之情;五是党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奉献之情。从情感维度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现代化 情感意蕴
原文传递
和谐社会的美学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碧辉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98-126,共29页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美学。如果说美学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扮演过先锋的角色,那么,在21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它应该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一个和谐社会大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美学。如果说美学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扮演过先锋的角色,那么,在21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它应该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一个和谐社会大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其实质上是自然美的保持和生态美的建设问题。"生态美"是在自然美和社会美基础之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超越和综合,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形态和审美境界。人与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说,主要是要建设一个合理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使人能在其中自由、全面和诗意地生存与发展。从美学上说,人与社会的和谐仍然落实到异化的消除、心理本体的建设以及人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上。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经过现代性改造,应该能为现代社会中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思想资源。"情本体"学说是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借鉴西方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结合当前现实状况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美学策略,也是为未来散文时代提供的一种诗化生存的人生本体。作为人生本体,"情"一方面与心理功能密切相关,是心理本体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包含着后天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以及世界的爱和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美学 生态美 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 情本体
原文传递
试论中医文化与道文化的关系(三)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哲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924-4927,共4页
中医文化和道文化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文章从呼吸、饮食、休息、穿衣的生活内容中阐述生命活动规律所具有的生息消长循环、升降开合聚散化循环、生长化收藏循环和生灭循环,这些都是阴阳... 中医文化和道文化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文章从呼吸、饮食、休息、穿衣的生活内容中阐述生命活动规律所具有的生息消长循环、升降开合聚散化循环、生长化收藏循环和生灭循环,这些都是阴阳五行规律不同特性的体现,源于玄德的生生循环之性,而行医与修行不离饮食起居、行住坐卧中对规律的践行和运用。医道文化皆注重五藏藏神的功用价值及其在人生命活动中对气的统帅作用,因此体现了玄德的生生循环之性。最后交代了医道文化的不同研究目标,前者重在掌握医理、治病救人,后者重在提高身心修养水平、见证合道顺德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活动规律 天人合一 人天相应 生息消长循环 升降开合聚散化循环 生长化收藏循环 生灭循环 五藏藏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