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沙井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崇浩 周慧 +4 位作者 罗新生 杨鹏飞 缪卫东 石磊 黄智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9,共11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沙井子断裂带,位于塔北隆起的温宿凸起和北部坳陷的阿瓦提凹陷之间。它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一级断裂带,由沙井子断裂、英雄断裂、温宿断裂和沙南断裂组成。其中沙井子断裂是主干断裂,其它3条是其分支断裂。本轮研究新...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沙井子断裂带,位于塔北隆起的温宿凸起和北部坳陷的阿瓦提凹陷之间。它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一级断裂带,由沙井子断裂、英雄断裂、温宿断裂和沙南断裂组成。其中沙井子断裂是主干断裂,其它3条是其分支断裂。本轮研究新发现温宿分支断裂,并将沙南断裂解释为英雄断裂前缘的反冲断层,归属沙井子断裂带。沙井子断裂带的雏形形成于奥陶纪末—志留纪初,在泥盆纪末—石炭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过多期冲断作用和新近纪末—第四纪初的张扭性构造变形后,才最终定型。沙井子断裂带是一条断控油气富集区带,温宿油田、托探1油藏、沙南1油藏、新苏地1油气藏等都受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井子断裂带 温宿断裂 沙南断裂 多旋回冲断构造 断控油气富集带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砂岩储层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贺伟 许鹏 +4 位作者 于海波 连豪杰 姬新元 丁熠然 邵龙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5-1158,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砂岩储集层,该储层受构造位置、埋藏速率、古地温变化、断裂作用的影响,在不同构造区特别是中深层,其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笔者等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 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砂岩储集层,该储层受构造位置、埋藏速率、古地温变化、断裂作用的影响,在不同构造区特别是中深层,其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笔者等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中深层砂岩储层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深层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储层存在中孔中渗型、中孔低渗型、低孔低渗型和低孔特低渗型4类,且以中孔低渗型为主。储层孔隙总体比较发育,储层整体表现为中等孔隙度、中等渗透率,储层物性较好。对区内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表明,富含石英、长石的物源区母岩是区内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相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相类型,成岩晚期方解石胶结物经过强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对中深层优质储层时空演化规律分析表明,沙南凹陷南次洼曹妃甸14-e构造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砂体,且这些砂体都位于有效烃源岩内,油气运聚条件优越,所以岩性油气藏勘潜力较大。已钻井也证明了区内厚油层的存在,说明该区是沙南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最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岩性油气藏 中深层勘探 古近系 沙南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沙南凹陷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控藏作用
3
作者 张正涛 王兴艳 +2 位作者 潘晓丽 殷亮亮 张国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56-4069,共14页
为明确沙南凹陷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以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研究区主要断裂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开展研究,并对断裂活动对烃源岩、储层、圈闭及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研究... 为明确沙南凹陷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以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研究区主要断裂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开展研究,并对断裂活动对烃源岩、储层、圈闭及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研究区断裂可划分为三级及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期、东营组沉积期是断裂活动高峰期;高活动速率主要同沉积断层下降盘为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凹陷北侧不同类型断层边界决定了多种类型砂体发育模式,断裂作用控制了构造及岩性圈闭的形成,断裂及断裂砂体耦合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发育凹陷内部中央隆起区南北两侧“断控”双通道近源成藏、凹陷北侧陡坡带“断-砂耦合”阶梯状网毯输导远源成藏、凹陷斜坡下部“断控”前缘砂体源内成藏3种断裂控藏模式;凹陷北侧深层岩性圈闭、凹陷北侧陡坡带中浅部构造圈闭是后续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断裂体系 断裂控藏 新生代 沙南凹陷
下载PDF
Bioflocculant Produced by Klebsiella sp. MYC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被引量:7
4
作者 YUE Lixi MA Chunling CHI Zhenm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6年第4期333-338,共6页
Seventy-nine strains of bioflocculant-produc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3 activated sludge samples. Among them, strain MYC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and stable flocculating rate for both kaolin clay suspension... Seventy-nine strains of bioflocculant-produc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3 activated sludge samples. Among them, strain MYC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and stable flocculating rate for both kaolin clay suspension and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The bacterial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Klebsiella sp. MYC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16SrDNA sequence. The optimal medium for bioflocculant production by this bacterial strain was composed of cane sugar 20 g L^-1, KH2PO4 2 g L^-1, K2HPO4 5 g L^- 1, ( NH4)2SO4 0.2 g L^-1, urea 0.5 g L^- 1 and yeast extract 0.5 g L^- 1, the initial pH being 5.5. When the suspension of kaolin clay was treated with0.5% of Klebsiella sp. MYC culture broth, the flocculating rate reached more than 90.0% in the presence of 500mg L^-1 CaCI2, while the flocculating rate for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was near 80.0% in a pH range of 7.0 - 9.0 with the separation of oil and suspended particles from the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nature of the bioflocculant and high flocculating rate of the strain make the bioflocculant produced by Klebsiella sp. MYC an attractive bioflocculant in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LOCCULANT Klebsiella sp. MYC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下载PDF
A case study: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in Fuyu oil-field
5
作者 冯锐 汤毅 +3 位作者 王忠元 吴建平 张炼 安昌强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5年第3期473-480,共8页
The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as an advanced technique in 1980's is widely researchedand improved now.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oil-lay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untry rock byabout ten percent accordi... The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as an advanced technique in 1980's is widely researchedand improved now.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oil-lay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untry rock byabout ten percent according to some reports abroad. It had been tested to drive oil by steam inoil--field. In China the first test of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Fuyu oilfield, Jinn Province, in Dec. 1992. Through data processing in detail, an acoustic tomogram wasobtained,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clination of oil layers between two boreholes are well revealed and coincident with the logging results. SOme technical problems existed in this experiment are POi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acoustic wave Fuyu oil-field cross-well
下载PDF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6
作者 CHEN Ming-hui ZHANG Chen +2 位作者 HU Yan SU Wei DONG De-m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2年第12期71-76,共6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Method] At semi-arid and arid areas in t...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Method] At semi-arid and arid areas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water resource balance between the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supply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irrigated by oil-field water during 2001-2010 was investigated firstly. Afterwards, based on 3S technology, the partition and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in 2001, 2006, 2008 and 2010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annual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from 2003 to 2010 varied from 1.62×106 to 2.24×106 m3, and the annual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supply in the region changed from 2.12×106 to 2.84×106 m3, which showed that the supply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could meet the 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Meanwhile, compared with 2001, the areas of water region and paddy field in 2010 increased by 2.3 and 10.0 times, and the areas of forest and marsh rose by 40.15% and 29.5.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Water shortag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had been improved by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ed wetland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3S technology Land use Dynamic variation
下载PDF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7
作者 HOU Xianzhong(Daqing Oil Field) 《China Welding》 EI CAS 199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by statistics,the growth of working capacity in the welding engineering of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by statistics,the growth of working capacity in the welding engineering of oil well heads,long-distance oil transmission lines,large-scale storage tanks, various kinds of oil station and store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typical construction of oil field. Finally, it presents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for discu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下载PDF
凝胶聚合物调驱一体化技术在沙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武建明 石彦 +1 位作者 韩慧玲 王洪忠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2,共4页
沙南油田具有高温高矿化度、低渗水敏的地质特征。近年来,水驱动用程度逐年递减,稳产形势较为严峻。为改善这一状况,在沙南油田沙丘5井区开展了凝胶聚合物调驱一体化先导性试验。先用耐温耐盐凝胶复合有机颗粒调剖剂对水井进行充分调剖... 沙南油田具有高温高矿化度、低渗水敏的地质特征。近年来,水驱动用程度逐年递减,稳产形势较为严峻。为改善这一状况,在沙南油田沙丘5井区开展了凝胶聚合物调驱一体化先导性试验。先用耐温耐盐凝胶复合有机颗粒调剖剂对水井进行充分调剖,再注入0.3%(w)的驱油剂进行驱油。实施结果表明,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试验14井次中有效12井次,有效率85.7%,累计增油3 069.6t;与非实验区相比,实验区的水平综合递减明显减小。调驱结合的方式对控制递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 凝胶聚合物 调驱 采收率 沙南油田
下载PDF
应用试井资料研究低渗透储集层渗流特征及其变化——以沙南油藏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艳红 范杰 +3 位作者 王国先 党建新 郭新江 张志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4-306,共3页
对于已注水开发多年,尤其是多次采取增产增注措施后的油藏,如何准确地判定低渗透非均质储集层渗流特征及其变化,难度很大。应用试井技术能够有效地认识这些特征和变化情况,为治理和改造油藏提供依据。分析准东沙南油藏经注水和措施改造... 对于已注水开发多年,尤其是多次采取增产增注措施后的油藏,如何准确地判定低渗透非均质储集层渗流特征及其变化,难度很大。应用试井技术能够有效地认识这些特征和变化情况,为治理和改造油藏提供依据。分析准东沙南油藏经注水和措施改造使储集层的渗流特征产生的变化,有助于指导油藏的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沙南油田 不稳定试井 低渗油藏 储集层渗流特征
下载PDF
泡沫洗井工艺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5
10
作者 刘伟 董胜祥 曹子龙 《钻采工艺》 CAS 2002年第2期45-48,共4页
在常规油气层的开采过程中 ,由于选用施工流体的比重通常略大于地层孔隙压力系数 ,并且存在着长时间的流体浸泡 ,致使油气层的损害普遍存在。泡沫洗井技术以其优越的工艺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 ,其在常压下密度最低可达 0 ... 在常规油气层的开采过程中 ,由于选用施工流体的比重通常略大于地层孔隙压力系数 ,并且存在着长时间的流体浸泡 ,致使油气层的损害普遍存在。泡沫洗井技术以其优越的工艺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 ,其在常压下密度最低可达 0 0 3~ 0 0 4g/cm3 ,在大多数油层中不致发生井漏损害 ,堵塞油层。较高的地层压力与较低的液柱压力之间的差值 ,对油气层堵塞物形成了一个“推动”作用。而且泡沫流体的切力较大 ,粘度高 ,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及乳化性 ,能使对附着在油管内、外壁、套管内壁及井下工具 (设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洗井工艺 研究 应用 油气层损害 流变性 沙南2371
下载PDF
源-汇系统要素定量表征及耦合模式——以沙垒田凸起与沙南凹陷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顺利 朱筱敏 +2 位作者 李慧勇 刘强虎 石文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50,共12页
源-汇系统的定量表征是目前地质学领域及油气勘探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与沙南凹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本文基于该区岩心、锆石测年、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表征了源-汇系统要素之间的定量特征,探讨了源-汇... 源-汇系统的定量表征是目前地质学领域及油气勘探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渤海湾盆地沙垒田凸起与沙南凹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本文基于该区岩心、锆石测年、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表征了源-汇系统要素之间的定量特征,探讨了源-汇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斜坡型源-汇系统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沙垒田凸起东段南部基岩类型为元古界混合花岗岩,源区共发育7个汇水体系;在沙垒田凸起东段南部共识别出与汇水体系相对应的7条断槽型与古沟谷型主要输砂通道,其中古沟谷型输砂通道又可进一步细分为V型、U型及W型;沙南凹陷在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扇及滨浅湖—半深湖沉积,而在沙一、二段沉积时期则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滩坝及滨浅湖沉积;从源-汇系统要素的定量表征来看,盆内的沉积体积与源区的地形高差、汇水面积及沟谷截面积等3个参数密切相关,其中地形高差与沉积体的相关性最高,汇水面积次之,沟谷截面积最小;从源汇系统的耦合模式来看,地形高差大、汇水面积大,形成的沉积体系体积越大;反之地形高差小、汇水面积小,在盆内形成的沉积体系体积就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垒田凸起 沙南凹陷 沙河街组 源-汇系统 定量分析 耦合模式
下载PDF
沙南油田高效开采技术政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小彬 万文胜 +1 位作者 刘艳红 谢建勇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0-35,共6页
在该油藏大量动静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外相似油田开发实例 ,运用数理统计、渗流力学、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 ,结合矿场实际资料 ,对油藏进行天然能量、井网密度、注水系统、采油系统、最终采收率等参数的研究 ,获得了油田... 在该油藏大量动静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外相似油田开发实例 ,运用数理统计、渗流力学、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 ,结合矿场实际资料 ,对油藏进行天然能量、井网密度、注水系统、采油系统、最终采收率等参数的研究 ,获得了油田高效开发的技术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南油田 高效开采技术政策 研究 天然能量 井网密度 注水系统 压力保持水平 最终采收率
下载PDF
羟丙基胍尔胶压裂液优化设计在沙南油田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兆 吴丽蓉 +3 位作者 李家平 欧清银 陈效领 潘瀛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9年第4期11-13,18,共4页
针对沙南油田油藏,结合压裂工艺对压裂液的特殊要求,对羟丙基胍尔胶(HPG)压裂液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室内研究,优选出适合沙南油田60~70℃中温地层条件的新型HPG压裂液配方,前置液:0.42%HPG+0.08%纯碱+0.20%有机硼交联剂+0.02%过硫酸铵破... 针对沙南油田油藏,结合压裂工艺对压裂液的特殊要求,对羟丙基胍尔胶(HPG)压裂液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室内研究,优选出适合沙南油田60~70℃中温地层条件的新型HPG压裂液配方,前置液:0.42%HPG+0.08%纯碱+0.20%有机硼交联剂+0.02%过硫酸铵破胶剂;携砂液:0.36%HPG+0.08%纯碱+0.14%有机硼交联剂+0.014%过硫酸铵破胶剂。在沙南油田现场实施3口井,均取得成功,并获得良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丙基胍尔胶压裂液 压裂技术 优化设计 沙南油田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南低凸起的幕式构造活动及对沉积过程的控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齐仁理 陈开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8-75,共8页
渤海湾盆地的海域部分勘探程度较低,歧口凹陷东西两侧构造幕次认识仍有争议。位于盆地中的掀斜凸起对断陷盆地幕式构造活动有较好的动力学响应。以新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平衡剖面、断层生长指数等研究手段,对渤海海域西部、歧口凹... 渤海湾盆地的海域部分勘探程度较低,歧口凹陷东西两侧构造幕次认识仍有争议。位于盆地中的掀斜凸起对断陷盆地幕式构造活动有较好的动力学响应。以新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平衡剖面、断层生长指数等研究手段,对渤海海域西部、歧口凹陷东部的沙南低凸起的构造演化进行详细的解剖。研究表明沙南低凸起在古近系曾经发生过两次隆升、三次沉降;断层生长指数与平衡剖面显示东三时期沙南低凸起曾经强烈活动,反映出这一地区东营组沉积时期是一个构造幕的开始。隆升的低凸起分割了湖泊水系,并为其周围地区提供了间歇性物源。沙南低凸起北部的砂质滩坝、近岸水下扇等砂体易于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南低凸起 歧口凹陷 构造演化 沉积体系 岩性地层油气藏
下载PDF
浅谈萨南油田不加热集油技术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建展 曹云芳 季寞 《油气田地面工程》 1998年第6期20-22,共3页
大庆萨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采油期,导致原油集输热力系统自耗天然气呈上升趋势。目前在萨南油田采用的不加热集油方式有多种。其中掺常(低)温水不加热集油方式适合于在中转站内所辖的电泵井或高产液井较多及含有部分低产液井的情况。... 大庆萨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采油期,导致原油集输热力系统自耗天然气呈上升趋势。目前在萨南油田采用的不加热集油方式有多种。其中掺常(低)温水不加热集油方式适合于在中转站内所辖的电泵井或高产液井较多及含有部分低产液井的情况。“一站、两制”不加热集油方式则既能满足掺常(低)温水—老井的不加热集油需要,又可以保证低产液、低合水的油井的安全生产。1996年在萨南油田又进行了“三不”复合试验,对产液量较高的油井采用掺常温水不加热集油方式。萨南油田采用的常规单管不加热集油方式适用于单井回油温度不低于32℃、回压不超过0.5MPa外情况。此外萨南油田还采用双管不加热集油、单管电加热环状不加热集油等不加热集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南油田 油田 集输系统 采油 不加热采油技术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南凹陷烃源岩TOC测井预测模型优选及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仕琨 叶加仁 +1 位作者 杨宝林 赵牛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2-191,共10页
针对渤海海域沙南凹陷油气勘探程度低,烃源岩样品取芯少,连续性差,烃源岩研究薄弱及勘探潜力争议较大等问题,基于沙南凹陷内6口单井的测井资料及泥岩样品实测TOC数据,分别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改进的Δlg R法分层段建立沙南凹陷东三段... 针对渤海海域沙南凹陷油气勘探程度低,烃源岩样品取芯少,连续性差,烃源岩研究薄弱及勘探潜力争议较大等问题,基于沙南凹陷内6口单井的测井资料及泥岩样品实测TOC数据,分别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改进的Δlg R法分层段建立沙南凹陷东三段、沙一二段、沙三段烃源岩TOC定量预测模型,对比优选后发现改进的Δlg R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中的四参数线性回归法可有效地预测沙南凹陷单井湖相烃源岩TOC纵向分布,并以改进的Δlg R法最优;选取改进的Δlg R法预测TOC曲线对两口代表性单井烃源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沙三段具有烃源岩占比地层厚度高、TOC高、好—优质烃源岩厚度大等特点,为凹陷主力烃源岩系,沙南凹陷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测井评价 沙南凹陷
下载PDF
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的“跷跷板”效应与油气评价新认识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宏义 吴克强 +3 位作者 刘丽芳 王春红 陈建华 林青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5-228,251,共5页
在地震资料区域解释和编图的基础上,结合各类钻井资料,对渤海海域沙南凹陷从凹陷结构、地层展布和构造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评价了沙南西洼烃源岩的质量、规模和资源潜力。沙南凹陷沙三段地层西厚东薄,而东营组地层西薄东厚,表现... 在地震资料区域解释和编图的基础上,结合各类钻井资料,对渤海海域沙南凹陷从凹陷结构、地层展布和构造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评价了沙南西洼烃源岩的质量、规模和资源潜力。沙南凹陷沙三段地层西厚东薄,而东营组地层西薄东厚,表现出沙南凹陷早期西洼埋藏深、后期东洼埋藏深的"跷跷板"迁移过程;受沙三段沉积时期西倾古地貌的影响,沙南西洼发育沙三中亚段中深湖相—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其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沙南西洼总生烃量可达44亿t,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展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南凹陷 构造演化“跷跷板”效应 油气资源评价
下载PDF
沙南凹陷沙中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江涛 李慧勇 +2 位作者 茆利 王保全 许鹏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6期692-696,共5页
沙南凹陷是渤海西部海域潜在的富生烃凹陷,但油气的发现量与生烃量差距甚远,成藏特征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文中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作用... 沙南凹陷是渤海西部海域潜在的富生烃凹陷,但油气的发现量与生烃量差距甚远,成藏特征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文中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烃源岩、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作用通过控制凹陷的构造格局来影响烃源岩的演化和分布,同时又控制和影响圈闭的形成、砂体的发育,源-圈-砂共同决定油气的聚集成藏。近源找砂,"自生自储型"砂体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勘探方向。依靠油气初次运移近源成藏,沿断层面侧向及垂向复合输导是该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藏 近源成藏 复合输导 沙中构造带 沙南凹陷
下载PDF
叠前密度反演技术在沙南凹陷中深层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江波 左中航 +2 位作者 侯栋甲 郭轩 王孝辕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53,共8页
沙南凹陷中深层优质储层预测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难点,其砂泥纵波阻抗叠置严重,常规叠后反演手段无法准确有效预测储层,为此提出叠前弹性反演技术思路:通过岩石物理研究,开展砂泥岩弹性参数分析;采取对叠前CRP道集进行预处理,利用处理后的... 沙南凹陷中深层优质储层预测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难点,其砂泥纵波阻抗叠置严重,常规叠后反演手段无法准确有效预测储层,为此提出叠前弹性反演技术思路:通过岩石物理研究,开展砂泥岩弹性参数分析;采取对叠前CRP道集进行预处理,利用处理后的叠前CRP道集对岩性敏感的弹性参数进行反演试验,从多方面对反演方法和反演结果的可行性、可靠性进行分析;最终用沉积相研究成果,进行相控下叠前弹性反演,预测储层空间展布。该技术储层预测结果与已钻井揭示的情况吻合,横向变化及空间展布符合区域地质认识,能够较真实和详细地反映中深层储盖层空间变化特征,为后续钻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南凹陷 叠前密度反演 叠前CRP道集 储层预测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南凹陷沙二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刚 杨海风 +1 位作者 冯冲 邓辉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0-165,共6页
通过对沙南凹陷沙二段砂岩储层的93件岩心样品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电子探针等测试分析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目的层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现今该套储层的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期A亚期。该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混合型孔隙... 通过对沙南凹陷沙二段砂岩储层的93件岩心样品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电子探针等测试分析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目的层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现今该套储层的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期A亚期。该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混合型孔隙和次生孔隙,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是控制其物性的关键因素。其中,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溶解作用发育阶段形成的次生溶蚀和混合型的扩大粒间溶孔对改善沙二段砂岩储层储集性能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虽然研究区沙二段埋深可超过3 000m,但压实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相对明显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二段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沙南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