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 S. Eliot's Spiritual Journey in Designing The Cocktail Party as a Drama of Conversion
1
作者 Gill Kurtulu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6期367-376,共10页
In his quest for spiritual fulfillment, Thomas Stearns Eliot conducts a meticulous religious study which teaches him distinctive interpretations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ir various functions t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In his quest for spiritual fulfillment, Thomas Stearns Eliot conducts a meticulous religious study which teaches him distinctive interpretations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ir various functions t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assume in the world. Eliot's personal attachment to religious knowledge and his reflections of religious studies inevitably manifest themselves in his literary works; be it his dramas or poems, mostly in the forms of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analytical analysis of his characters and the detected problems observed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Cocktail Party, a play starting off as a drawing-room comedy soon converts to a serious analysis of human psychology and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ractions. While engaging with these particular points, the play offers possibilities to discuss several religious allusions, though dealt with subtly. Integrated with religion, characters' attitudes towards a given situation and their final decision position them in their quest either in "hypothetical" enlightenment or in a "supposed" repetition of a vicious circle. The enforcing power behind the play is interestingly a psychiatrist, who adds dynamism and mystery to the plot and has a special task in making the play a drama of conversion. The inner conflicts of the characters which ultimately lead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are the main concern which causes the characters search for different solutions. Accordingly, they make their own choices to cease their inner struggle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conversion in Eliot's The Cocktail Party with references to the playwright's religious journey in his literary care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 s. Eliot drama of conversion verse drama modem poetic drama BUDDHIsM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周焕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166,共5页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中国话剧 演出 传播
下载PDF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莎士比亚历史剧阐释的宗教之维 被引量:7
3
作者 胡程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16-20,共5页
历时角度看,莎士比亚作品诞生四百年来历经了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以历史剧创作为例,莎士比亚以一套十一部英国国王剧构建了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文本内涵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清晰充盈。之后,莎翁历史剧走向世界在文学传... 历时角度看,莎士比亚作品诞生四百年来历经了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以历史剧创作为例,莎士比亚以一套十一部英国国王剧构建了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文本内涵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清晰充盈。之后,莎翁历史剧走向世界在文学传播活动中成为经典文本和人类共同财富。本文立足世界文学重构语境,以宗教维度为切入点对莎翁历史剧进行跨文化阐释,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关键,同时也是世界文学重构应该坚持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莎翁历史剧 宗教之维
下载PDF
从《铸情》到《罗米欧与朱丽叶》:纸面到台面的莎剧演绎 被引量:1
4
作者 魏策策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9-165,共7页
林纾翻译的《铸情》、电影《铸情》和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代中国传播的三个节点。业余实验剧团在1937年排演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由于过分注重评论界与受众的喜好、对莎剧及其历史背景... 林纾翻译的《铸情》、电影《铸情》和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代中国传播的三个节点。业余实验剧团在1937年排演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由于过分注重评论界与受众的喜好、对莎剧及其历史背景理解不充分、演员的表演技法不到位等原因,差评不断。但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戏剧界来说,业余实验剧团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个挑战,是中国话剧现代转型的可贵尝试。中国剧界前辈们勇敢的尝试,不仅促进了话剧艺术的现代发展,也使莎剧在中国拥有了更广泛的观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也警醒了国人,莎翁的爱情观也由此参与了中国人爱情婚姻观的现代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剧运动 业余实验剧团 莎剧
下载PDF
“人性”与“存真”——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界中梁实秋的译莎活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丽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90-93,共4页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诠释学 梁实秋 人性 存真 译莎活动
下载PDF
浅析莎剧中的动物意象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莉萍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1-23,共3页
本文对莎剧中运用的艺术手段——动物意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这些意象的使用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人的本性和伦理道德,而且生动地显示了莎士比亚对人性和伦理道德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关键词 莎剧 动物意象 人的本性 伦理道德
下载PDF
莎剧中的thou和you及其翻译 被引量:3
7
作者 谢世坚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7-13,共7页
扼要回顾了thou和you的用法演变历程,通过实例讨论了莎剧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认为thou和you的恰当翻译对传达原文意味有着重要意义,其关键是确定thou和you的中文对应词,这涉及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有标记的用法,而语境是判断其有无标记的... 扼要回顾了thou和you的用法演变历程,通过实例讨论了莎剧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认为thou和you的恰当翻译对传达原文意味有着重要意义,其关键是确定thou和you的中文对应词,这涉及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有标记的用法,而语境是判断其有无标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第二人称代词 翻译 标记性
下载PDF
从《暴风雨》看莎士比亚的戏剧诗学
8
作者 刘文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7-92,共6页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做了研究:从悲喜剧的特点到人物性格的刻画,从政治学、伦理学到社会学研究等等。根据戏剧诗的定义和戏剧诗的内容,以《暴风雨》为范例,我们主要侧重情节这一核心要素来分析莎士比亚戏剧...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做了研究:从悲喜剧的特点到人物性格的刻画,从政治学、伦理学到社会学研究等等。根据戏剧诗的定义和戏剧诗的内容,以《暴风雨》为范例,我们主要侧重情节这一核心要素来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诗学的魅力所在。《暴风雨》的文本清晰,戏剧的情节安排别具新意,显然是经过了一番仔细的推敲,如这部戏的开场便有着一些夸张的效果,"一颗子弹也能发出雷鸣之声"而且"鼓声反复如暴风雨般鸣响"。同时阐述了莎士比亚如何在《暴风雨》这部作品中,具体实践戏剧诗学的,如何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纯朴的爱情,谴责了自私的阴谋,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暴风雨》 戏剧诗学 实践
下载PDF
解构与重构:中国传统戏曲对莎剧的改编与归化
9
作者 孙峰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2-55,共4页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播史,许多经典剧目被改编成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并搬上舞台,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戏曲形式对莎剧的改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相应的策略,对莎剧在故事内容、人物塑造、表...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播史,许多经典剧目被改编成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并搬上舞台,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戏曲形式对莎剧的改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相应的策略,对莎剧在故事内容、人物塑造、表演形式和舞台彰显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编和归化,以适应莎剧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的再呈现。莎剧中国化的历史悠久,在特定历史时期甚至有着特殊的含义,探讨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可以窥见其改编与归化方面的一般特征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莎剧 传播 改编与归化
下载PDF
博物学视域中的莎士比亚戏剧及其汉语翻译之反思
10
作者 北塔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18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历史上博物学勃兴的时代一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他的趣味和文风受到时风的扇染,具有相当丰富驳杂的博物学元素。早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关于莎士比亚与博物学之关系的研究已经蔚然成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样... 莎士比亚生活于英国历史上博物学勃兴的时代一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他的趣味和文风受到时风的扇染,具有相当丰富驳杂的博物学元素。早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关于莎士比亚与博物学之关系的研究已经蔚然成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研究在中国百年莎士比亚接受史上,始终几乎付诸阙如。这严重影响到了中国人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读解和翻译。那样的翻译窄化了莎翁的博物学知识视野,矮化了他的博物学水平,甚至遮蔽了他的博物学兴趣。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译者必须在博物学尤其是莎士比亚博物学上下功夫,以最大可能恢复莎翁的博物学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学 莎士比亚戏剧 汉语翻译
下载PDF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三种中译本评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95-98,共4页
我们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视角来研究梁实秋、朱生豪及方平三位译者的《仲夏夜之梦》中译本,旨在探讨当翻译莎士比亚剧作时,面对戏剧语言特色和作品丰富文化内涵发生冲突该如何做出取舍以呈现出最理想的译文。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 莎士比亚戏剧 《仲夏夜之梦》 翻译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取之不尽的宝库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明耀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1-55,共5页
中国戏剧界利用莎剧故事改编成话剧和戏曲上演,为普及莎士比亚戏剧作出了贡献。在当今时代,从莎剧吸取题材改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各类文艺作品,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国戏剧界应继续利用这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改编各类文艺作品,为建设... 中国戏剧界利用莎剧故事改编成话剧和戏曲上演,为普及莎士比亚戏剧作出了贡献。在当今时代,从莎剧吸取题材改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各类文艺作品,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国戏剧界应继续利用这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改编各类文艺作品,为建设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改编话剧 改编戏曲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母亲形象探析
13
作者 徐瑞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4-47,共4页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不同时期都塑造有母亲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共性特征又有时代的形象流变。总体而言,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经历了由最初的共性突出到第二时期的个性突出,再到第三时期共性与个性双重模糊的变化过程,这种形象的...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不同时期都塑造有母亲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共性特征又有时代的形象流变。总体而言,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经历了由最初的共性突出到第二时期的个性突出,再到第三时期共性与个性双重模糊的变化过程,这种形象的流变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母亲形象 共性 流变
下载PDF
评莎剧《理查三世》中一段独白的六种汉译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坚霞 《外语教育》 2007年第1期179-187,共9页
本文针对莎士比亚的诗剧《理查三世》(TheLifeandDeathofRichardⅢ)中一段独白的六种权威汉译提出批评。由于对原文的质朴简洁缺乏认识,以及没能正确使用本国语言,译者使用了不少不符合汉语习惯用法的冗词赘语,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优美... 本文针对莎士比亚的诗剧《理查三世》(TheLifeandDeathofRichardⅢ)中一段独白的六种权威汉译提出批评。由于对原文的质朴简洁缺乏认识,以及没能正确使用本国语言,译者使用了不少不符合汉语习惯用法的冗词赘语,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优美的语言特征和艺术风格。作者在此提出一种新的翻译莎翁诗剧的方法,即以一个汉字译一个英语音节,并极力做到在语句结构和深层意义上贴近原文,以确保莎士比亚作品的风姿艳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诗剧 翻译 独白 冗词赘语
原文传递
我读方平先生译《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对白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坚霞 《外语教育》 2003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本文针对方平先生的莎士比亚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中一段对白的汉译提出批评。由于对简洁优美的原文缺乏认识以及没能正确使用本国语言,译者使用了不少不符合汉语习惯的冗词赘语,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优美凝练的语言... 本文针对方平先生的莎士比亚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中一段对白的汉译提出批评。由于对简洁优美的原文缺乏认识以及没能正确使用本国语言,译者使用了不少不符合汉语习惯的冗词赘语,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优美凝练的语言特征。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翻译莎翁诗剧的方法,即以一个汉字译一个英语音节,并极力做到在语句结构上和深层意义上贴近原文,以确保莎士比亚的风姿艳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诗剧 翻译 对白 简洁优美 冗词赘语
原文传递
对方平先生译《理查三世》中一段独自的商榷
16
作者 蒋坚霞 《外语教育》 2001年第1期189-193,231,共6页
本文针对莎士比亚诗剧《理查三世》(The Life and Death of Richard Ⅲ)中一段独自的方平先生的汉译提出批评。由于对原文的质朴简洁缺乏认识以及没能正确使用本国语言,译者使用了不少不符合汉语习惯用法的冗词赘语,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 本文针对莎士比亚诗剧《理查三世》(The Life and Death of Richard Ⅲ)中一段独自的方平先生的汉译提出批评。由于对原文的质朴简洁缺乏认识以及没能正确使用本国语言,译者使用了不少不符合汉语习惯用法的冗词赘语,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优美的语言特征。作者在此提出一种新的翻译莎翁诗剧的方法,即以一个汉字译一个英语音节,并极力做到在语句结构上和深层意义上贴近原文,以确保莎士比亚作品的丰姿艳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诗剧 翻译 独白 简洁 冗词赘语
原文传递
如何走近莎士比亚
17
作者 蒋坚霞 《外语教育》 2004年第1期5-14,19,共11页
本文摘取莎士比亚诗剧方平先生的最新汉译若干片段提出批评。由于对简洁优美的原文缺乏认识以及没能正确使用本国语言,译者使用了不少不符合汉语习惯的冗词赘语,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优美凝练的语言特征。作者在此提出一种新的翻译莎翁诗... 本文摘取莎士比亚诗剧方平先生的最新汉译若干片段提出批评。由于对简洁优美的原文缺乏认识以及没能正确使用本国语言,译者使用了不少不符合汉语习惯的冗词赘语,以致无法传达出原文优美凝练的语言特征。作者在此提出一种新的翻译莎翁诗剧的方法,即以一个汉字译一个英语音节,并极力做到在语句结构上和深层意义上贴近原文,以确保莎士比亚诗剧的风姿艳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诗剧 翻译 对白 简洁优美 冗词赘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