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of Fluid-rock Interaction at the Shallow Crustal Level in Koyna Seismogenic Region, Maharashtra, India: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1
作者 Halder PIYAL Kumar Shukla MATSYENDRA +1 位作者 Kumar KAMLESH Sharma ANUPAM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S01期40-43,共4页
The Koyna region of Maharashtra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65 Myr old Deccan traps province,overlying the Neoarchean cratonic granitoid basement of peninsular India,has been experiencing recurring seismicity s... The Koyna region of Maharashtra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65 Myr old Deccan traps province,overlying the Neoarchean cratonic granitoid basement of peninsular India,has been experiencing recurring seismicity since 1962 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Shivajisagar Reservoir behind the Koyna D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Deep Drilling Programme artificial reservoir triggered seismicity fluid-rock interaction shallow crustal level geophysical anomaly clay mineral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下载PDF
A two-step multi-frequency receiver function inversion method for shallow 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across the basin-mountain range belts in Northeast China
2
作者 Ruihao YANG Xu WANG +2 位作者 Ling CHEN Mingye FENG Qifu C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87-703,共17页
A shal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above 10 km depth)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rustal structures and deformation and assessing the exploration prospec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lso provides priori infor... A shal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above 10 km depth)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rustal structures and deformation and assessing the exploration prospec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lso provides priori information for imaging deeper crustal and mantle structure. Passive-source seismic methods are cost-effective and advantageous for regional-scale imaging of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s compared to active-source methods. Among these passive methods, techniques utilizing receiver function waveforms and/or body-wave amplitude ratios have recently gained prominence due to their relatively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However, in basin regions, reverberations caused by near-surface unconsolidated sedimentary layers often introduce strong non-uniqueness and uncertainty, limi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such method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we propose a two-step inversion method that uses multi-frequency P-RF waveforms and P-RF horizontal-to-vertical amplitude ratios. Synthetic tests indicate that our two-step inversion method can mitigate the non-uniqueness of the inversion and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results. Applying this method to teleseismic data from a linear seismic array across the sedimentary basins in Northeast China, we obtain a high-resolution image of the shallow 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long the array. Our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sins and mountains. The identification of low-velocity anomalies(<2.8 km s^(-1)) at depths less than 1.0 km beneath the Erlian Basin and less than 2.5 km beneath the Songliao Basin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sedimentary layers. Moreover, the high-velocity anomalies(~3.4–3.8 km s^(-1)) occurring at depths greater than 7 km in the Songliao Basin may reflect mafic intrusions emplaced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Velocity anomaly distribution in our imaging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major faults, uplifts, and sedimentary depressions, as well as active-source seismic results. This application further valid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method in constraining the depth-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wave velocity in basins with unconsolidated sedimentary c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iver function Frequency dependence Two-step inversion shal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s Unconsolidated sedimentary basins
原文传递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的广州—佛山地区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
3
作者 高占永 叶秀薇 +4 位作者 林吉焱 段永红 王力伟 周铭 刘巧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4-1470,共17页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中的1104个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计算了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进一步提取到周期范围在0.1~5 s内的39488条高质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方法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内0.3~3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壳浅部S波速度横向差异显著,其中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S波速度结构相对较为复杂,而北部的广花盆地内部S波速度结构则表现相对简单.研究区内的低速异常主要位于断裂附近,且大都位于断裂的下降盘.珠江三角洲内三水盆地东缘表现为马鞍状低速异常,向下最大延伸至2 km,低速体南北两侧边界与控盆断裂位置基本一致.广花盆地内部存在两个平行排列的高速异常,中间夹持一平行构造走向的低速异常,总体速度结构特征符合广花盆地为一复式向斜的地质构造背景.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1.4 km深度处,可能指示了卷入向斜地层的最大埋深.沿广州—从化断裂发育条带状低速异常,与沿断裂形成的沉积地层有关.条带状异常在浅部分为两段,表明广州—从化断裂在历史上可能具有分段活动性.玉带公园周围被高速异常环绕,异常向上延伸至距地表约1.3 km处,结合研究区已有资料推测该高速异常可能为早期岩浆侵入在地壳浅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台阵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部 S波速度结构 广州—佛山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crustal velocity imaging using ambient noise recordings from a high-density seismic array:An example from the Shangrao section of the Xinjiang basin,China 被引量:9
4
作者 Gaochun Wang Xiaobo Tian +2 位作者 Lianglei Guo Jiayong Yan Qingtian Lyu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5期242-251,共10页
A profile of shal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1–2 km) may greatly enhanc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hallow tectonic deformation.Recent advances in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using ambient noi... A profile of shal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1–2 km) may greatly enhanc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hallow tectonic deformation.Recent advances in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using ambient noise data recorded with high-density seismic arrays, have improved the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crustal structure. As the interest in detailed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 imaging has increased, dense seismic array method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efficient. This study used a high-density seismic array deployed in the Xinjiang basin in southeastern China, to record seismic data, which was then processed with the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method. The high-density seismic array contained 203 short-period seismometers, spaced at short intervals(~ 400 m). The array collected continuous records of ambient noise for 32 days. Data preprocessing,cross correlation calculation, and Rayleigh surface wave phase-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 extraction, yielded more than 16,000 Rayleigh surface wave phase-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s, which were then analyzed using the direct-inversion method. Checkerboard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is recovered in the study area, at depths of 0–1.4 km,with a lateral image resolution of ~ 400 m. Mode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array effectively images a 50 m thick slab at a depth of 0–300 m, a 150 m thick anomalous body at a depth of 300–600 m, and a 400 m thick anomalous body at a depth of 0.6–1.4 km.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profile reveals features very similar to those detected by a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study area. This demonstrates that analysis of shal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provides high-resolution imaging of crustal features.Thus,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with a high-density seismic arra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aging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density seismic array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 HIGH-RESOLUTION
下载PDF
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介质中P波质点运动的理论模拟与应用
5
作者 王旭 陈凌 +1 位作者 王新 高一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00-4915,共16页
P波质点运动已经成为研究地震台站下方浅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水平层状各向同性介质的假设,对于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对P波质点运动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理论模拟初步研究了各向异性和倾斜界... P波质点运动已经成为研究地震台站下方浅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水平层状各向同性介质的假设,对于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对P波质点运动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理论模拟初步研究了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情况下的P波质点运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会使P波质点运动随反方位发生周期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频率依赖性,反映了结构的垂向变化.四川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生长与物质外向逃逸的重要场所.本研究以盆地内部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S124为例,探讨利用P波质点运动研究浅部地壳各向异性和界面几何结构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台站下方~4-5 km以浅的地壳具有明显各向异性(~20%),且其快轴方向(近东西向)与川中走滑断裂带走向一致.这表明研究区浅部地壳的变形模式可能主要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本研究的理论模拟和初步应用均表明,利用不同频率P波质点运动的反方位变化能够有效约束浅部地壳的各向异性和/或界面几何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质点运动 倾斜界面 各向异性 浅部地壳结构 S波速度 四川盆地
下载PDF
Shallow Reflection Surveys of the East Ongul Island, the Lützow-Holm Complex, East Antarctica
6
作者 Masaki Kanao Tetsuya Takemoto +2 位作者 Akira Fujiwara Kiyoshi Ito Takeshi Ikaw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4年第9期1037-1047,共11页
The shallow reflection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2007 and 2010 austral summers in East Ongul Island, the Lützow-Holm Complex (LHC), East Antarctica. LHC is identified by geologically as one of the Pan-African t... The shallow reflection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2007 and 2010 austral summers in East Ongul Island, the Lützow-Holm Complex (LHC), East Antarctica. LHC is identified by geologically as one of the Pan-African terrains of Eastern Dronning Maud Land. The multi-channel reflection surveys targeted to achieve the image of laminated layering of metamorphic rocks near the surface (the depths down to a few hundreds of meters) of the crystalline crust. Two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total length of the profiles about 500 m along a main traffic load across the East Ongul Island. The multi-channel acquisition systems were utilized with combining the dense geophones along the profiles. Seismic sources were adopted by combining the boom of a power shovel, a weight drop and hammer shots with their intervals in a few tens of meters. The obtained data include clear first P-arrivals in far offset distance. The energy of P-S converted waves was enhanced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sources. Pre-stacked images could be expected to the information on metamorphic layering for several lithological structure composed by hornblende gneiss, garnet gneiss and pyroxene gneiss appearing as the surface bedrocks. The conducted shallow reflection surveys would give rise to one step for understanding tectonic formation of LHC, as one of the Pan-African mobile belts in Gondwana super-conti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REFLECTION Surveys METAMORPHIC LAYERING crustal Structure Continental Evolution East ANTARCTICA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泗洪—明光段浅层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7
作者 李军辉 姚华建 +1 位作者 黄显良 李玲利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5-9,共5页
1研究背景很多学者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郯庐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郑现等(2012)利用中国东部494个台2009-2010年的观测波形,提取了频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大陆东部8-40 s的群速度分布,讨论了波速分布与地质构... 1研究背景很多学者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郯庐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郑现等(2012)利用中国东部494个台2009-2010年的观测波形,提取了频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大陆东部8-40 s的群速度分布,讨论了波速分布与地质构造的相关性。Luo等(2012)利用国家地震台网40个固定台站2008-2009年的噪声数据提取了8-35 s的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了大别造山带地壳高分辨率三维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揭示了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地壳特征。吴萍萍等(2015)利用连续2年的波形记录,获得了华东地区10-25 s的瑞利波群速度结构,高速和低速区域与地表构造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泗洪—明光段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层结构 方位各向异性
下载PDF
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成像揭示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地壳浅层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靳佳琪 罗松 +1 位作者 姚华建 田晓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8-575,共18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走滑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而潍坊段(沂沭断裂带北部)有历史记录的地震较少,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潍坊段地壳浅层精细结构,将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走滑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而潍坊段(沂沭断裂带北部)有历史记录的地震较少,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潍坊段地壳浅层精细结构,将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同时也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郯庐断裂带潍坊段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利用302个短周期流动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在2017年8-10月期间记录的垂向分量连续背景噪声数据,通过预处理、计算噪声互相关函数、手动提取频散曲线并进行质量控制,共得到17614条0.6~6 s周期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然后基于面波直接成像法反演了该区域地下0~7.5 km的三维各向同性和方位各向异性横波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断裂带东边界条带状低速异常从近地表延续至地下4 km深度,表现出明显的高低速异常过渡的构造边界特征.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构造单元一致性较好,其中凹陷区和隆起区分别显示低速和高速异常.0~4 km深度的快波方向主要为NNE向和NE向,且集中分布在低速异常区,可能与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有关.4~7.5 km深度,研究区出现大范围的NEE向和近EW向快波方向,可能与白垩世地壳NWW-SEE向伸展变形和现今华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NEE-SWW向和近EW向)的共同作用有关.潍坊凹陷处0~4 km呈现特殊的环绕凹陷边界的“圆环状”快波方向,可能与新生代岩浆活动形成的熔岩沿凹陷边界溢流和断裂带受EW向挤压作用而发生右行平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层结构 方位各向异性 变形
下载PDF
上海张堰-金山卫隐伏活动断层活动特征及综合地球物理证据
9
作者 宋春华 郁飞 施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8-897,共10页
上海城市隐伏断层十分发育,第四纪以来沉积了数百米厚的松散沉积层,受限于其特大城市复杂高干扰环境背景,隐伏断层的探测与活动性特征研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城市地质安全面临严重风险。文章通过高精度重力面积测量、高分辨率浅层地震... 上海城市隐伏断层十分发育,第四纪以来沉积了数百米厚的松散沉积层,受限于其特大城市复杂高干扰环境背景,隐伏断层的探测与活动性特征研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城市地质安全面临严重风险。文章通过高精度重力面积测量、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结合周边钻孔地层分层、地应力和年代学测试分析(碳十四和光释光),对张堰-金山卫断层第四纪和现今的活动性开展了探测与研究。结果显示,该断层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断层行迹在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时间剖面上均有较好的地球物理证据反映。研究认为张堰-金山卫断层为逆冲断层,同时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活动特征,总体走向为北西向315°,倾向南西,基岩面断距约10 m,上断点已错断至第四系中更新统内,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目前北西向地应力状态易于发生张扭性活动,该断层现今活动性依然需持续关注。此次研究探测思路与成果可为类似城市开展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及活动性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活动断层 张堰-金山卫断层 高精度重力面积测量 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 年代学 地应力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204
10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8 位作者 戴黎明 刘丽萍 金宠 刘鑫 郝天珧 周立宏 刘保华 周均太 焦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4-89,共26页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地块上,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中心区域。渤海湾盆地的结构、构造记录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过程。文章综合10a来据三维地震资料揭示的渤海湾盆地构造,和20a来渤海湾盆地周边华北克...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地块上,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中心区域。渤海湾盆地的结构、构造记录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过程。文章综合10a来据三维地震资料揭示的渤海湾盆地构造,和20a来渤海湾盆地周边华北克拉通区域中、新生代构造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系统提出华北克拉通破坏期间,渤海湾盆地深、浅部的构造机制分别为:中生代浅部构造机制是挤出构造成因,深部构造机制为局部有限的拆沉+底侵模式;新生代构造机制是北西向壳内伸展机制,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激发的软流圈的东扩远程效应和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区域性"西进东退"的深部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华北克拉通 破坏 深部构造 浅部响应
下载PDF
可作为新震源的列车振动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丽 彭文涛 +3 位作者 李纲 陈顒 陈棋福 汤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0-684,共5页
利用地震仪器对火车通过大同—秦岭铁路线产生的振动进行了观测 .观测中使用了两套宽频带地震仪和一套短周期地震仪 ,共获得距铁路 0~ 2 .15km的 9个观测点的 38次列车振动观测数据 ,全部记录均可分辨出清晰的地震波形 .研究表明 :运... 利用地震仪器对火车通过大同—秦岭铁路线产生的振动进行了观测 .观测中使用了两套宽频带地震仪和一套短周期地震仪 ,共获得距铁路 0~ 2 .15km的 9个观测点的 38次列车振动观测数据 ,全部记录均可分辨出清晰的地震波形 .研究表明 :运动列车会在铁路沿线 2~ 3km范围内产生明显的地面振动 ,接收到的振动频谱在0 .0 5~ 2 0Hz范围内平坦 ,信号频带较宽 ,观测重复性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振动 地壳结构 爆破地震学 新震源
下载PDF
合肥市地壳浅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城市沉积环境初探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玲利 黄显良 +9 位作者 姚华建 缪鹏 汪小厉 鲍子文 倪红玉 李成 杨元 罗松 胡少乾 杨源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307-3323,共17页
合肥市位于合肥盆地东南缘,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多条大型隐伏断裂穿过市区.为进一步认识合肥城市下方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性质,以及城市复杂的沉积环境,本文利用布设在合肥市区的58套三分量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台阵,获得了37天的三分量... 合肥市位于合肥盆地东南缘,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多条大型隐伏断裂穿过市区.为进一步认识合肥城市下方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性质,以及城市复杂的沉积环境,本文利用布设在合肥市区的58套三分量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台阵,获得了37天的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走时直接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合肥市地壳浅部0.6~3.6 km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速度结构图像展现了地壳浅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纵向成层性,揭示出NNE、NWW和近EW三组不同走向的隐伏断裂在城市地下浅部的构造特征.取得以下认识:(1)合肥市南、北方向在浅地表(2 km以内)存在显著速度差异,速度分界线位置与已知的近EW向的蜀山断裂一致,断裂南侧呈现低速凹陷,北侧则为高速隆起.低速中心深度达2~3 km,速度异常与该断裂在合肥盆地东部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反转沉积了不同地层有关;(2)合肥市区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带,其走向、位置与穿过该区域的郯庐断裂带西支主干断裂相符,其中五河—合肥断裂在市区北部以东呈现低速凹陷特征,低速区范围与肥东凹陷晚白垩纪以来的沉积构造边界一致,认为肥东凹陷的最大沉积厚度可达2 km以上;(3)合肥市中心跨郯庐断裂带西支主干断裂之间呈现明显的凹、隆相间的复杂构造,推测其是在多组断裂的共同拉伸作用下形成的小型沉积盆地,沉积中心位于郯庐断裂带内部,最大厚度可达3~4 km.由于其展布方向在不同深度与该区域断裂的走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推测不同深度的沉积形态与郯庐断裂带在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部结构 面波走时直接反演 城市地质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研究--利用单次覆盖深反射和浅层地震剖面 被引量:49
13
作者 刘保金 张先康 +4 位作者 陈颐 酆少英 姬计法 袁洪克 左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51-1259,共9页
跨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完成的单次覆盖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三河—平谷地震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 跨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完成的单次覆盖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三河—平谷地震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约13~15 km.剖面揭示的地壳深断裂和浅部活动断裂具有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其中,陡倾角的深断裂切割了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向上延伸至上地壳,将地壳深部构造与浅部活动断裂联系在一起,这种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体系是控制该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三河—平谷8.0级地震的深、浅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平谷地震区 地壳结构 初至波层析成像 深浅构造特征 断层活动性
下载PDF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自红 刘保金 +4 位作者 袁洪克 酆少英 陈文 李稳 寇昆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87-1497,共11页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具有清晰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其地壳厚度约为38~42km.临汾盆地为典型的半地堑沉积盆地,盆地沉积层最深处约为5~6k...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具有清晰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其地壳厚度约为38~42km.临汾盆地为典型的半地堑沉积盆地,盆地沉积层最深处约为5~6km.莫霍面在临汾盆地下方出现约3km的上隆,其展布形态与盆地基底呈“镜像”对应关系,显示出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盆地模式.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一系列铲状或面状正断层在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特征,其中,罗云山山前断裂和浮山断裂为临汾盆地的东、西边界控制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度深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对临汾盆地的形成、地层沉积和褶皱以及地震活动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深地震反射 浅层地震勘探 活动断层 地壳结构和构造
下载PDF
银川断陷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52
15
作者 方盛明 赵成彬 +5 位作者 柴炽章 刘保金 酆少英 刘明军 雷启云 刘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68-1775,共8页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深度约20km)反射面以上的区域,上地壳上部地层层位丰富,地层分段连续性较好,上地壳下部地层分层特征不明显,地质构造简单;下地壳(8~13 s)反射能量较弱,反射同相轴不明显;下地壳下部壳幔过渡带(13 s附近)由一组能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1.5 s)的反射波组组成,厚度约4.5 km.芦花台断裂、银川断裂分别于12~12.5 km、18~19 km深处交汇于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于28~29 km深处交汇于黄河断裂,黄河断裂为错断Moho面的深大断裂,银川地堑为以黄河断裂为主,其他断裂为辅组合而成的负花状构造.根据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断裂的相互关系,认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对1739年平罗银川8级地震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特征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天山北缘乌鲁木齐坳陷地壳结构和构造 被引量:34
16
作者 刘保金 沈军 +5 位作者 张先康 陈顒 方盛明 宋和平 酆少英 赵成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64-1472,共9页
已有活动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缘具有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构造特征,表现为多排平行山体的背斜和逆断裂.为了研究乌鲁木齐坳陷区的地壳细结构、主要断裂展布和深、浅构造关系,2004年底,在乌鲁木齐西部的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过... 已有活动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缘具有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构造特征,表现为多排平行山体的背斜和逆断裂.为了研究乌鲁木齐坳陷区的地壳细结构、主要断裂展布和深、浅构造关系,2004年底,在乌鲁木齐西部的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SN向的长度为78 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双程走时9-10.5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26-28 km,下地壳厚约23-25 km.双程走时5 s以上,反射层位丰富,构造形态清晰,且在剖面横向上具有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在西山以南的区域,为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南北向排列的逆冲背斜构造和一组自南向北逆冲的断裂,它们在深部均受到滑脱带的控制;在西山和王家沟一带,为一套向北陡倾的反射层系和一组沿层间滑动的断裂;剖面北部显示出了典型的沉积盆地图像,沉积盆地最深处约为10-12 km.双程走时6-9 s之间,为一些延续长度较短、反射能量较弱、且无规律可寻的凌乱反射,表明这部分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反射透明”性.Moho过渡带出现的时间位于双程走时14-17 s,对应壳幔过渡带厚度约为9-10 km.本区Moho面自北向南逐渐加深,剖面北部其深度约为50-52 km,在靠近北天山附近,其深度约为54-55 km.在剖面中部的西山附近,上、下地壳分界面反射和Moho过渡带反射变得模糊,且浅部地层还出现隆起和褶皱,推测与准噶尔盆地和天山的挤压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坳陷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特征
下载PDF
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探测 被引量:34
17
作者 刘保金 何宏林 +5 位作者 石金虎 冉永康 袁洪克 谭雅丽 左莹 何银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66-3276,共11页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和钻孔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厚度约36~42km,莫霍面从华北平原区向太行山下倾伏.汤阴地堑是一个受汤东断裂控制的半地堑构造,其基底...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和钻孔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厚度约36~42km,莫霍面从华北平原区向太行山下倾伏.汤阴地堑是一个受汤东断裂控制的半地堑构造,其基底面形态与莫霍面展布呈"镜像"关系.汤东断裂是1条继承性的隐伏活动断裂,该断裂向上错断了埋深约20m的中更新世晚期地层,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部.综合分析深地震反射和已有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发现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中-下地壳强反射层和壳幔过渡带反射,与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上出现的中-下地壳正负速度梯度变化层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本区中-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可能为一系列速度递变层或高低速物质的互变层,埋深约15~16km的强反射带为上地壳与中-下地壳的转换带,壳幔过渡带的底界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阴地堑 深地震反射剖面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地质剖面 地壳结构和构造
下载PDF
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地应力状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谭成轩 孙炜锋 +3 位作者 张春山 吴树仁 彭华 孙叶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53-1359,共7页
本文以三峡水库引水工程秦岭特长隧洞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为例,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超前预测分析、现场和室内测试等的基础上,对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地应力状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分为应力降低区、应力... 本文以三峡水库引水工程秦岭特长隧洞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为例,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超前预测分析、现场和室内测试等的基础上,对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地应力状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深切峡谷地区地壳浅表层分为应力降低区、应力增高区和原始应力区,原始应力区(即构造应力面)的深度大致等于地应力测点周围山体和沟谷之间的相对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切峡谷 地壳浅表层 地应力状态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构造应力面
下载PDF
唐山地震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被引量:69
19
作者 尤惠川 徐锡伟 +1 位作者 吴建平 何正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1-582,共12页
地表观察和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表明 ,唐山断裂与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位置、产状均一致 ,且具有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性质 ,发生过右旋水平错动和向东逆冲的垂直活动 ,而次破裂带与褶皱构造活动引起的其他断裂直接相关。根据瞬变磁场和... 地表观察和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表明 ,唐山断裂与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位置、产状均一致 ,且具有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性质 ,发生过右旋水平错动和向东逆冲的垂直活动 ,而次破裂带与褶皱构造活动引起的其他断裂直接相关。根据瞬变磁场和深地震探测结果分析 ,唐山地区存在莫霍面斜坡和地壳“背斜”、中地壳水平滑脱和扩展断裂、上地壳高角度逆冲走滑断裂和背向斜构造 ,它们组成 1幅多层次、多级序的复式逆断裂 -扩展背斜构造图像 ,控制了唐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 浅层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关系 唐山地震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 被引量:53
20
作者 刘保金 胡平 +3 位作者 孟勇奇 酆少英 石金虎 姬计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64-2272,共9页
长度100 km、NW向穿过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和北京地区主要断裂构造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 长度100 km、NW向穿过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和北京地区主要断裂构造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TWT6-7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21 km,下地壳厚约13-1 5 km.剖面TWT3-4s以上,反射层位丰富,构造形态清晰,且在剖面上具有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在三河平谷地震区以西,剖面揭示了2-3组反射能量较强的反射震相和一系列错断基底面的断裂,在三河-平谷地震区以东,为一套自东向西倾伏的密集强反射层,这套反射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盆地最深处约为8-9 km.剖面揭示的地壳深断裂倾角陡直,该断裂切割、扰动了下地壳物质和壳幔过渡带,向上延伸至上地壳,将地壳深部构造与浅部断裂联系在一起,构成了该区最主要的深浅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细结构 三河-平谷地震区 深浅构造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