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eld observations of debris-flow initiation processes on sediment deposits in a previous deep-seated landslide site 被引量:4
1
作者 Fumitoshi IMAIZUMI Satoshi TSUCHIYA Okihiro OHSAK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Although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initiation processes of debris flows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tigation measures,field data regarding these processes are scarce.We conducted field observations of debris... Although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initiation processes of debris flows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tigation measures,field data regarding these processes are scarce.We conducted field observations of debris-flow initiation processes in the upper Ichinosawa catchment of the Ohya landslide,central Japan.On 19 June 2012,our videocamera monitoring systems recorded the moment of debris-flow initiation on channel deposits(nine surges) and talus slopes(eight surges).The initiation mechanisms of these surg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by analyzing the video images: erosion by the surface flow,movement of deposits as a mass,and upward development of the fluid area.The first 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 of surface flow from the upper stream on unsaturated channel deposits.The second type was likely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ing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in channel deposits;a continuous water supply from the upper stream by the surface flow might have induced this saturation.The third 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downstream topography caused by erosion.The flow velocity of most surges was less than 3 m s^(-1) and they usually stopped within 100 m from the initiation point.Surges with abundant pore fluid had a higher flow velocity(about 3- 5 m s^(-1)) and could travel for alonger duration.Our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e flow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itiation of debris flows on channel deposits and talus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initiation zone Field monitoring Ohya landslide
下载PDF
浅层滑坡和沟谷型泥石流的关系研究:以福建省宝庄村2010年6月18日灾害为例
2
作者 陈文鸿 余斌 +5 位作者 吴雨夫 郭朝旭 柳侃 叶龙珍 叶鹏 马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067-11073,共7页
2010年6月14—18日,福建省顺昌县发生连续强降雨事件,致使多处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群发性地质灾害,宝庄村是重灾区之一。在群发性滑坡灾区,往往很容易导致沟谷泥石流地发生。为了探索泥石流发生与滑坡物源之间的关系,选择了宝庄村43... 2010年6月14—18日,福建省顺昌县发生连续强降雨事件,致使多处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群发性地质灾害,宝庄村是重灾区之一。在群发性滑坡灾区,往往很容易导致沟谷泥石流地发生。为了探索泥石流发生与滑坡物源之间的关系,选择了宝庄村43个流域,通过卫星遥感解译获取滑坡面积和流域面积的数据集,进而分析浅层滑坡诱发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临界值,提出了一个经验模型来分析群发性滑坡引起的沟谷型泥石流的触发条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适用于福建省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分析。经验模型简单,输入的数据是容易测量的流域面积(A)和滑坡划痕面积(A_(0))。因此,该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地区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滑坡 泥石流 统计模型 福建
下载PDF
东河口滑坡-碎屑流高速远程运移机制探讨 被引量:48
3
作者 孙萍 张永双 +3 位作者 殷跃平 汪发武 吴树仁 石菊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7-744,共8页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效应飞行阶段、撞击折返阶段及长距离滑动堆积阶段5个重要动力过程,最终抵达下寺河左岸的红花地村并形成堰塞湖。文中通过对该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地质背景及形态特征进行剖析认为,东河口滑坡启动区的断层破碎带、局部凸起地形以及力学性质较差的千枚岩、板岩的存在,对该滑坡的启动均有着显著影响;滑坡体在运行一段距离后是否可以继续保持高速远程滑动,除了有利的地形外,滑体滑动路径上高含水量的溪流堆积物的存在,是促使该滑坡成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东河口滑坡-碎屑流 启动机制 高速远程运移机制
下载PDF
强震区泥石流启动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屈永平 唐川 +4 位作者 王金亮 唐宏旭 刘洋 陈海龙 黄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6-341,共6页
地震区的泥石流物源主要来源于滑坡、崩塌等松散体,具有结构疏松,密实度低,堆积时间短等特点,与非地震环境中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的结构有所不同,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堆积体转换为泥石流所需的外界条件也相应的改变。以汶川... 地震区的泥石流物源主要来源于滑坡、崩塌等松散体,具有结构疏松,密实度低,堆积时间短等特点,与非地震环境中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的结构有所不同,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堆积体转换为泥石流所需的外界条件也相应的改变。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典型泥石流灾害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崩塌松散体的堆积形态和堆积体的应力环境。从静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堆积体在强降雨条件下的起动特征,探讨了降雨作用形成的地表径流水深与堆积体失稳时的应力极限状态的关系。分析得出沟道岸坡滑坡堆积体发生侵蚀时的地表径流力为F=(τ1f-f1sinα)/cos(α-26.65),并建立径流水深与地表径流力的关系:H=F/4ρsgJ。分析在动量守恒条件下,堆积体单位时间内的侵蚀体积dV=dM/γs模型。为了进一步探讨在实际现场的应用,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的水打沟泥石流为例,分析发生泥石流时的地表径流水深为0.011 m,其结论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滑坡堆积体 岩土特性 地表径流 启动机制
下载PDF
贵州望谟里拉沟泥石流灾害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治兵 余斌 +2 位作者 马敏 朱云波 王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5-168,176,共5页
里拉沟在2011年6月6日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给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通过对泥石流物源与地形条件的现场调查,以及里拉沟降雨值的插值计算,分析了该地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认为:1号支沟两岸坡度较陡,沟道纵比降大,沟道内堆积的固... 里拉沟在2011年6月6日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给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通过对泥石流物源与地形条件的现场调查,以及里拉沟降雨值的插值计算,分析了该地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认为:1号支沟两岸坡度较陡,沟道纵比降大,沟道内堆积的固体物源在较小的降雨条件下就会被冲走,不利于残坡积物的堆积,所以不具备滑坡产生的条件;2号、3号支沟两侧坡度总体较为平缓,残坡积层较厚,易发生浅层滑坡型泥石流,特别是两岸坡度在20°~40°时最易于发生浅层滑坡,最终分析得出在相同地质地貌与降雨条件下,里拉沟各支沟道发生浅层滑坡的判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拉沟 纵比降 坡度 浅层滑坡 泥石流
下载PDF
滑坡碎屑堆积体形成泥石流的实验 被引量:3
6
作者 亓星 余斌 朱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50-1959,共10页
地震或强降雨诱发滑坡,滑坡体碰撞解体形成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在后期降雨作用下形成泥石流,这是泥石流形成的一种方式,可称为滑坡碎屑堆积体泥石流。笔者分析了影响碎屑堆积体泥石流起动的特征参数,通过实验研究了碎屑堆积体泥石流... 地震或强降雨诱发滑坡,滑坡体碰撞解体形成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在后期降雨作用下形成泥石流,这是泥石流形成的一种方式,可称为滑坡碎屑堆积体泥石流。笔者分析了影响碎屑堆积体泥石流起动的特征参数,通过实验研究了碎屑堆积体泥石流形成的过程,分析了堆积体表面坡度、黏粒质量分数、中值粒径(d50)以及不均匀系数(Cu)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碎屑堆积体表面坡度对形成泥石流所需单宽流量无明显影响;黏粒质量分数在不大于5%时仅影响碎屑堆积体侵蚀,对碎屑堆积体揭底所需单宽流量无明显影响;影响碎屑堆积体形成泥石流所需单宽流量的因素主要为中值粒径和不均匀系数——随堆积体中值粒径、不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出了中值粒径和不均匀系数与泥石流形成和揭底所需单宽流量的公式;由于公式中只考虑了影响碎屑堆积体形成泥石流的两个主要因素(d50和Cu),因此对比水文计算结果偏小,但整体趋势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到这类泥石流沟时,可通过修正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堆积体 泥石流 颗粒级配 起动流量 滑坡
下载PDF
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起动机理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雷鸣宇 崔一飞 +1 位作者 倪钧钧 李尧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6-797,共12页
火后泥石流由起动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和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由于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多发生于火灾后的前两年,水土流失严重,灾害效应明显,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然而,对于火灾较长时间... 火后泥石流由起动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和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由于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多发生于火灾后的前两年,水土流失严重,灾害效应明显,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然而,对于火灾较长时间后发生的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现有研究相对较少,这制约了人们对于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起动条件和起动机理的认知。与表面径流型火后泥石流相比,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根-土强度的退化导致。因此,定量测定火灾后根和土强度的衰减,是了解浅层滑坡型火后泥石流机理的必要条件。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的火后浅层滑坡为研究对象,针对未火烧、火烧后3年及火烧后9年的马尾松进行根系数量统计、根系极限抗拉力测试、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测试及对不同火烧后时间的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火后根系数量、极限抗拉力随火后时间而递减。由于火灾造成植被死亡根系腐烂,土中产生大孔隙,使得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下降,进而造成降雨条件下的浅层滑坡的起动。研究成果解释了火灾后数年内浅层滑坡-泥石流的起动机理,为滑坡型火后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后浅层滑坡-泥石流 根系腐烂 土体强度 边坡稳定性系数 灾害起动机理
下载PDF
浅层滑坡诱发沟谷泥石流的地形和降雨条件 被引量:39
8
作者 余斌 王涛 朱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2-550,共9页
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打易镇的大范围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泥石流提供了研究这类泥石流地形和降雨条件的机会。在地质条件一致和小区域内的降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地形条件就是这些泥石流暴发与否的唯一决定因素。对比一些重要的地形因... 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打易镇的大范围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泥石流提供了研究这类泥石流地形和降雨条件的机会。在地质条件一致和小区域内的降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地形条件就是这些泥石流暴发与否的唯一决定因素。对比一些重要的地形因素与泥石流暴发的关系,得出了由流域面积、沟床纵比降和25°~45°山坡坡度面积比组成的泥石流综合地形因子T。在地形因子T的基础上,研究获得了由前期降雨量、1 h降雨强度、年平均降雨量等组成的降雨因子R。由地形因子T和降雨因子R获得的临界条件P可以判断该区域的泥石流暴发。由于研究工作部分基于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研究成果还可用于其他区域的泥石流形成预测,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降雨因子 泥石流 浅层滑坡
下载PDF
浅层滑坡诱发沟谷型泥石流快速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文鸿 余斌 +2 位作者 柳侃 叶龙珍 马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浅层滑坡汇集形成的沟谷型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少泥石流造成损失的最有效途径是尽早发现、快速识别地质灾害潜在点。以福建省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选取沟床纵比降... 浅层滑坡汇集形成的沟谷型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少泥石流造成损失的最有效途径是尽早发现、快速识别地质灾害潜在点。以福建省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选取沟床纵比降(J)、流域面积(A)和地形综合值(T)作为沟谷泥石流的识别因子,在已有的预警方法基础上,通过分析沟谷型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提出了快速识别浅层滑坡诱发沟谷型泥石流的指标参数模型,并采用多个地区的易发性沟谷进行了精度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识别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吻合度高,覆盖率达89%以上;当流域满足A≥0.03 km^(2),J≤0.42,且T≥0.28的条件时,滑坡物质易导致沟谷泥石流的发生。所提出经验模型所需的数据是易于测量的地形参数,可简单快速地识别潜在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为泥石流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滑坡 沟谷泥石流 泥石流识别 地貌特征
下载PDF
三明市后山冲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及预报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宾杰 叶龙珍 +3 位作者 余斌 柳侃 吴钟腾 邓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719-5725,共7页
2019年5月15—17日和6月7—10日三明市区持续强降雨,其中5月16日24 h降雨量为50年一遇,受强降雨影响,市区东侧后山产生大量浅层滑坡,冲沟内松散固体物源增加,后山冲沟山洪暴发;若在100年一遇甚至200年一遇暴雨作用下,冲沟内产生的浅层... 2019年5月15—17日和6月7—10日三明市区持续强降雨,其中5月16日24 h降雨量为50年一遇,受强降雨影响,市区东侧后山产生大量浅层滑坡,冲沟内松散固体物源增加,后山冲沟山洪暴发;若在100年一遇甚至200年一遇暴雨作用下,冲沟内产生的浅层滑坡数量及能够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量都将会大幅度提高,很可能暴发由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泥石流。根据直接指标评价法对三明市区后山20条冲沟的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评价:除了碧桂园后山冲沟为不易发外,其余19条冲沟的泥石流易发程度均为轻度易发;通过19条轻度易发泥石流冲沟的地形数据和2019年5—6月两次降雨过程数据,对浅层滑坡诱发沟谷泥石流降雨预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报结果与实际相符;并利用该预报模型给出三明后山冲沟泥石流预报临界降雨值,为该区泥石流预测预报和监测预警指标选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滑坡 泥石流 易发性评价 预报模型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ving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grains in wide grading unconsolidated soil under heavy rainfall 被引量:35
11
作者 CUI Yi-fei ZHOU Xiao-jun GUO Chao-x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417-431,共15页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is regarded as the key step in understanding the debrisflow processes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damage. Moreover,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blocking effects of fine parti...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is regarded as the key step in understanding the debrisflow processes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damage. Moreover,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blocking effects of fine particles in soil will lead to soil failure and then develop into debris flow. Based on this hypothesis and considering the three factors of slope gradient, rainfall duration and rainfall intensity, 16 flume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using the method of orthogonal design and completed in a laboratory. Particle composition changes in slope to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fine particl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failure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and understood as follows: the soil has complex, random and unstable structures, which causes remarkabl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connectivity, non-uniformity and easy variation. The maj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are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lope. Rainfall intensity dominates particle movement, whereby high intensity rainfall induces a large number of mass movement and sharp fluctuation, causing more fine particles to accumulate at the steep slope toe. The slope to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ater collection and fine particleaccumulation. Both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and coarse particle movement appears similar fluctuation.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is interrupted in unconnected pores, causing pore blockage and fine particle accumulation, which then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weak layer and further soil failure or collapses. Fine particle movement also causes debris flow formation in two ways: movement on the soil surface and migration inside the soil. The results verify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function of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in soil failure process is conduciv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il failure and debris flow init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de grading unconsolidated soil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Soil failure landslide debris flow initiation Flume test Heavy rainfall
下载PDF
中巴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格局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5
12
作者 邹强 郭晓军 +6 位作者 罗渝 姜元俊 崔鹏 苏立君 欧国强 潘华利 刘维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中巴经济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先试区,战略意义重大。受特殊的自然条件控制,中巴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广泛发育、活动性强、危害严重,是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先试区,战略意义重大。受特殊的自然条件控制,中巴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广泛发育、活动性强、危害严重,是走廊建设与民生安全的重大威胁。文章聚焦中巴经济走廊滑坡和泥石流的空间格局,评估灾害风险,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性提出相关应对策略。中巴经济走廊共查明滑坡584处、崩塌116处、泥石流1 669处,主要分布在走廊北部山区。总体而言,走廊北部区域危险性和综合风险较高,东南部较低。在未来极罕遇地震情景下,中巴经济走廊高与极高滑坡易发区域的面积将由多遇地震条件下的0.01%显著增长至1.4%,且主要发生在艾肯尔特断裂带北部段和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北部段之间、米亚断裂北部段和布伦口断裂中部断裂区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降雨和温度都将呈不同程度增加和上升趋势,大部分流域的泥石流易发性均有所提高,其中高易发流域将达到总数的13.5%,较之前明显增多。建议加强中巴经济走廊孕灾基础数据采集和重点灾点详查,开展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同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经济走廊 滑坡 泥石流 空间格局 风险现状 变化趋势 减灾对策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