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Ancient Sand Ridges from Zk23 Hole in the East China Sea
1
作者 杜文博 叶银灿 庄振业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9年第2期72-80,共9页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e samples from the hole of Zk23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and by means of sedimentary 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and chronostratigraphy,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e samples from the hole of Zk23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and by means of sedimentary stratigraphy, biostratigraphy and chronostratigraphy,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 fine-sand deposition in borehole was part of buried ancient estuary sand rid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deposition history of study area around the hole before and after the glacial period as well as postglacial period is made clear after our research: (1) the estuarine sublayer -undersea delta facies strata was deposited under the fast sea level rise about 15 kaB.P; (2) sand ridges mostly consisting of fine-sand, were formed when the sea level was the fluctuant range of 60 - 80 m of isoba during the deglacial period around 15 - 12 kaB.P; (3) first silty clay and clay silt strata above the sand ridges were deposited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 sea level rose fast from 12 to 7 kaB.P, and then it keeps stable to the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sand ridge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活性铁命运及其环境响应
2
作者 孔凡兴 张哲远 +6 位作者 徐方建 董江 李安春 谷玉 胡利民 陈天宇 刘喜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3-1497,共15页
陆架沉积物活性铁在海洋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其对陆架沉积环境演化的响应机制还不明确。本研究以东海内陆架EC2005岩心沉积物为例,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对东海内陆架活性铁命运的影响。EC2005岩心沉积物... 陆架沉积物活性铁在海洋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其对陆架沉积环境演化的响应机制还不明确。本研究以东海内陆架EC2005岩心沉积物为例,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对东海内陆架活性铁命运的影响。EC2005岩心沉积物总铁/铝(Fe_(T)/Al)比值平均为0.54,活性铁/总铁(Fe_(HR)/Fe_(T))比值平均为0.29,表明长江输入的陆源细粒沉积物是研究区主要的颗粒铁来源。活性铁组分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易还原的(氢)氧化物铁(Fe_(ox1),0.64%)、黄铁矿铁(Fe_(py),0.32%)、可还原的(氢)氧化物铁(Fe_(ox2),0.23%)、碳酸盐铁(Fe_(carb),0.09%)。其中,Fe_(py)和Fe_(carb)含量随深度变化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这是碳酸(氢)根离子和硫化物竞争亚铁离子的结果,受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和氧化还原状态的控制。Fe_(ox1)与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并对Fe_(py)和Fe_(carb)含量的变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陆相沉积环境中(17.3~13.1 ka),Fe_(ox1)主要转化为Fe_(carb),Fe_(py)含量几乎为0;在海陆过渡环境中(13.1~7.3 ka),Fe_(carb)含量减少,Fe_(py)含量增加;在海相沉积环境中(7.3 ka至今),Fe_(py)含量达到最大值,Fe_(carb)含量在表层显著增加。本研究强调了沉积环境演化对陆架活性铁命运的控制,为研究现代和深时海洋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铁 东海内陆架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有机碳矿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模式 被引量:75
3
作者 侯方浩 方少仙 +4 位作者 赵敬松 董兆雄 李凌 吴诒 陈娅娜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1期38-46,共9页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天然气储集层之一。奥陶纪由于西边贺兰裂谷和南面秦岭裂谷发生扩张裂离,在盆地西缘和南缘产生裂谷肩翘升,形成 L 形隆起带。在均衡补偿作用下,隆起带东侧伴生一西缓东陡不对称的(内)陆架盆地。研...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天然气储集层之一。奥陶纪由于西边贺兰裂谷和南面秦岭裂谷发生扩张裂离,在盆地西缘和南缘产生裂谷肩翘升,形成 L 形隆起带。在均衡补偿作用下,隆起带东侧伴生一西缓东陡不对称的(内)陆架盆地。研究建立的东西向穿越(内)陆架盆地中心的沉积模式表明:当高海平面时期,L形隆起带沉没于海平面之下,(内)陆架盆地海水环境正常,气候湿润,石灰岩沉积遍及整个盆地;包括隆起带上,仅(内)陆架盆地风暴浪基面之下中心位置有少量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沉积。低海平面时期,气候干旱,L 形隆起带接近或有时出露海平面之上,(内)陆架盆地海水补给主要来自东方,(内)陆架盆地处于半局限和局限环境,盆地中心沉积了硬石膏岩和白云岩,盆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为白云岩沉积区。极低海平面时期,气候极为干旱,L 形隆起带成为剥蚀区,(内)陆架盆地仅能从东面获得少量已浓缩的海水补给,盆地海水中 CaSO_4和 NaC1高度浓缩,盆地中心沉积石盐岩,盆缘白云岩硬石膏岩坪则沉积硬石膏岩,夹石盐岩和白云岩。L 形隆起带以西毗邻贺兰海槽陡斜坡带,发育各类重力流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海槽内沉积碳酸盐和硅质碎屑混积型浊积岩。L 形隆起带以南,即渭北隆起地区,整个马家沟期发育为末端变陡的缓坡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奥陶世 马家沟组 沉积环境 沉积模式 陆架盆地 海相 碳酸盐岩
下载PDF
湘西花垣排碧寒武系花桥组上段—车夫组沉积环境的探讨 被引量:16
4
作者 梁薇 牟传龙 +1 位作者 周恳恳 葛祥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9-267,共9页
湘西排碧位于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前人认为在寒武纪第三世时期该地区位于以各种类型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发育为显著特征的"台缘斜坡相带"内,其主要岩石类型为泥质条带灰岩及砾屑灰岩。本文通过对花桥组上段—车... 湘西排碧位于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前人认为在寒武纪第三世时期该地区位于以各种类型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发育为显著特征的"台缘斜坡相带"内,其主要岩石类型为泥质条带灰岩及砾屑灰岩。本文通过对花桥组上段—车夫组典型沉积物的岩石组分及沉积构造进行详细研究,发现条带灰岩并非泥质条带灰岩,而是由灰岩条带——颗粒灰岩、泥晶灰岩与粉砂质条带——粉砂质灰岩、纹层状含炭质粉砂质灰岩互层组成,表现出内源碳酸盐沉积物与陆源碎屑沉积物混积以及陆棚环境沉积物的典型特征。砾屑灰岩及伴生岩石组合发育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等众多风暴成因的沉积构造,为具有不同风暴沉积序列的风暴沉积物。此外,花桥组上段—车夫组沉积物中含各种藻类等浅水生物及大量三叶虫骨刺。因此,认为花桥组上段—车夫组的沉积环境应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受周期性强风浪作用影响的混积陆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寒武系 沉积环境 混积陆棚
下载PDF
东海外陆架Q43岩心末次冰期矿物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金秉福 林振宏 +2 位作者 季福武 时振波 张宗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177-185,共9页
对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 1401′N,124°12 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的滨岸浅水沉积的基本特征.钻孔30~374cm表现为一不完整的滨海相海退层序:下部的细砂... 对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 1401′N,124°12 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的滨岸浅水沉积的基本特征.钻孔30~374cm表现为一不完整的滨海相海退层序:下部的细砂质粉砂层,代表滨外浅水低能环境;上部的粉砂质细砂层,代表前滨高能环境,柱样中的一些层位含较多的生物贝壳碎片.沉积物分选系数大,带有混合沉积的特点;碎屑矿物是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钛铁矿为主的重矿物组合,矿物成熟度低;黏土矿物以高伊利石、低高岭石含量和高伊利石Hw结晶度指数为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沉积物源区近,具有中酸性侵入岩和浅变质岩的物源特点,可能来源于浙闽沿海山地或东海陆架隆起区.沉积物经受过强水动力作用,沉积过程复杂,细砂层部分海绿石可能来自于早先形成物的再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外陆架 末次冰期 重矿物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4 位作者 李铁刚 孟庆勇 陈世悦 林承焰 操应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7,共7页
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进行了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EC200... 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进行了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层位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60.20~28.06 m层主要受岩性控制,28.06~8.40 m层主要受早期成岩还原作用的影响,8.40 m以上层位可能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岩心底部60.20~41.00 m层磁化率的逐渐降低对应气候暖湿化、湖泊逐渐扩张的过程,这与以往磁化率高值对应于暖湿气候条件的观点不符,说明由于研究区不同,其蕴含的信息也会有所不同;对不同研究区磁化率作为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应用时要慎重,应该对其指示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末次冰消期 磁化率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利 彭学超 +4 位作者 钟和贤 蔡观强 李波 李顺 田成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122,共12页
对南海北部陆架沉积区2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分、多元统计及输运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分布9种沉积物类型,粒度组成以砂和粉砂为主,砂含量占绝对优势,沉积物主要粒级为0~8Φ,优势粒级为0~4Φ。研究区东北部粒... 对南海北部陆架沉积区2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分、多元统计及输运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分布9种沉积物类型,粒度组成以砂和粉砂为主,砂含量占绝对优势,沉积物主要粒级为0~8Φ,优势粒级为0~4Φ。研究区东北部粒径较粗,以中砂为主,分选中等-好,负偏,峰态中等-平坦,西南部粒径较细,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正偏,峰态平坦,中间过渡及陆架外缘粒径中等,以细砂为主,分选中等,正偏,峰态尖锐。基于粒度多元统计及输运趋势分析,南海北部陆架划分为3个沉积区:珠江口及粤东近岸沉积区(I区):主要受控于沿岸流,水动力条件较弱,物质来源以珠江、韩江等河流输运物质及近岸基岩风化、岛屿剥蚀作用产物为主,少量东沙群岛海底冲刷剥蚀产物;混合过渡沉积区(II区):受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及沿岸流共同作用,水动力条件中等,物源复杂多样,为珠江携带陆源物质、台湾浅滩物质以及东沙群岛附近海底剥蚀产物的混合沉积区域;台湾浅滩及珠江古三角洲残留沉积区(III区):受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北部九龙江、沿岸流等影响,海洋水动力条件较强,以晚更新世的残留沉积为主,同时可能接受了少量现代沉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多元统计 粒径趋势 沉积环境 南海北部陆架
下载PDF
中国陆架海MIS5(74~128 ka)以来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中波 张江勇 +9 位作者 梅西 陈晓辉 赵利 张勇 张志珣 李学杰 李日辉 陆凯 孙荣涛 杨守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0-1394,共25页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相对完整的海相地层。其中,渤海和东海MIS3和MIS1相对较薄,而黄海海相地层较厚。渤海和黄海末次冰期的地层保存较少,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地层发育完整,较完整地记录10万年以来的沉积记录。南海晚更新世内陆架以滨岸和陆相沉积为主,外陆架为滨岸和浅海沉积;全新世发育浅海沉积。总体上,中国海陆架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依次是MIS5(74~128 ka)的浅海-滨海海相沉积,MIS4(60~74 ka)陆相潟湖-河流-滨海河口相沉积,MIS3(24~60 ka)浅海相-滨海潮坪沉积,MIS2(12~24 ka)/LGM时期陆相-河流相沉积,MIS1(现在~12 ka)/全新世海侵潮流砂和浅海泥质沉积。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区域沉降作用对地层的发育和保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上述认识为深入研究中国晚第四纪沉积与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MIS5 陆架 全球气候变化 海平面变化 沉积地层 沉积环境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东海钓鱼岛北侧Q43柱状样上更新统的沉积 被引量:4
9
作者 金秉福 林晓彤 +2 位作者 季福武 刘炎光 林振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31,共7页
对钓鱼岛北侧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1401′N、124°12.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和碎屑矿物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盛冰期低海面时的滨岸浅水沉积特征.钻孔柱样为一不完整的滨海相沉积层序:上部为粉砂质细砂... 对钓鱼岛北侧东海外陆架Q43孔(26°33.1401′N、124°12.7107′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参数和碎屑矿物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盛冰期低海面时的滨岸浅水沉积特征.钻孔柱样为一不完整的滨海相沉积层序:上部为粉砂质细砂层(0~230 crm),是末次盛冰期沉积物,代表古海岸前滨高能环境;下部为细砂质粉砂层(230~374 cm),代表滨外浅水低能环境.整个柱样表现出分选程度不高、悬浮组分多、矿物棱角明显、风化程度低和不稳定矿物含量高等特点,表明沉积物分选改造不强烈.这与以往对东海的残留沉积的认识不同,反映出末次盛冰期东海沉积环境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末次盛冰期 陆架 碎屑矿物 粒度参数 海相沉积 层序 海钓 海外 多元性
下载PDF
东海Zk23孔的古沙脊沉积环境 被引量:7
10
作者 杜文博 叶银灿 庄振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6,共6页
根据东海陆架Zk23孔岩心分析资料,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确定了该钻孔中段细砂层为埋藏古长江河口沙脊沉积,阐明了该孔附近海区冰消期前后和冰后期的沉积历史。约15kaBP以前,海平面上升较快,沉积了下层的河口... 根据东海陆架Zk23孔岩心分析资料,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确定了该钻孔中段细砂层为埋藏古长江河口沙脊沉积,阐明了该孔附近海区冰消期前后和冰后期的沉积历史。约15kaBP以前,海平面上升较快,沉积了下层的河口—水下三角洲相地层;15~12kaBP的冰消期期间,海平面波动并稳定于60~80m等深线附近,发育了沙脊地貌;12kaBP以来海平面再度快速上升,至7kaBP水位稳定,直至今日,沉积了沙脊上覆的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沙脊 沉积环境 东海陆架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与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1-38,134,共8页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长期以来都是地质学家争论与关注的重点。为此,基于大量构造演化、沉积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上三叠统川中、川西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案,同时认为:①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长期以来都是地质学家争论与关注的重点。为此,基于大量构造演化、沉积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上三叠统川中、川西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案,同时认为:①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印支中后期古隆起上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大量盐岩、膏岩的剥蚀及盐分的长期输入,也正由于此,造成了晚三叠世中晚期许多类似海相沉积的古生物与矿物的形成,并使其煤系泥岩呈现低姥植比与富含甲基甾烷的咸化环境特征;②该区晚三叠世沉积演化经历了浅海陆棚—滨浅海、前陆盆地与陆内坳陷盆地等3个演化阶段,其早期存在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中期存在潮湿与咸化环境并存下的陆相河湖沼泽沉积、晚期发育潮湿较咸化条件下的河湖沼泽沉积,早期—中期沉积受控于印支中后期的古地形,晚期沉积受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的隆升影响严重,并发生沉积中心的向东、向南迁移;③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巨厚层砂岩主要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等沉积微相在不同区块以不同比例叠合而成,不能简单地以一种沉积微相来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沉积演化 浅海陆棚 海陆交互 前陆盆地 陆内坳陷 成化环境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其输运趋势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洪运 庄丽华 +1 位作者 阎军 马小川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6-105,共10页
对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取的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作粒度测试,计算粒度参数。粒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存在4种类型:含砾砂、砾质砂、砂质砾和含砾泥质砂;沉积物组分中砾石和砂占绝对优势,基本上不含黏土。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对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取的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作粒度测试,计算粒度参数。粒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主要存在4种类型:含砾砂、砾质砂、砂质砾和含砾泥质砂;沉积物组分中砾石和砂占绝对优势,基本上不含黏土。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把研究区划分为4类沉积区:Ⅰ类沉积区属于内陆架沉积区,Ⅱ类沉积区属于陆架坡折上部沉积区,Ⅲ类沉积区属于陆架坡折下部沉积区,Ⅳ类沉积区区属于陆架边缘沉积区,每类沉积区都代表着不同的沉积环境。研究区沉积物的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陆架坡折附近的沉积物主要向内陆架和外陆架边缘或上陆坡输运,同时存在着跨陆架输运和沿陆架坡折输运现象,这与研究区实测的底流方向相一致。本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比较复杂和特殊。本研究对今后陆架和陆坡区其他相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坡折 沉积物粒度 沉积环境 物质输运
下载PDF
珠江口现代沉积速率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33
13
作者 陈耀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00-107,共8页
采用历史海图分析对比、^(210)Pb测年数据校核等方法,综合推算出珠江口不同地段的现代沉积速率。依据沉积速率大小和分布的特点,将珠江口划分出高速率沉积、快速率沉积、中速率沉积和慢速率沉积或稍有侵蚀等4个分区。再结合地形、动力... 采用历史海图分析对比、^(210)Pb测年数据校核等方法,综合推算出珠江口不同地段的现代沉积速率。依据沉积速率大小和分布的特点,将珠江口划分出高速率沉积、快速率沉积、中速率沉积和慢速率沉积或稍有侵蚀等4个分区。再结合地形、动力和沉积特征方面的关系,又将该海区归纳为4大类沉积环境和8个亚环境。最后论述了高盐陆架水的上升作用对珠江口海区沉积环境的入侵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速率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东海陆架中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地层及环境演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贾培蒙 庄振业 +2 位作者 叶银灿 曹志敏 蔡庆芳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8期20-26,共7页
对东海中南部陆架R22、R23、R24和R25孔岩心样品进行生物地层学、沉积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将钻孔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自上而下划分为浅海相、陆架沙脊相、河口三角洲相3个层位,揭示了钻孔附近区域海进序列的沉积历史,即17~16ka B... 对东海中南部陆架R22、R23、R24和R25孔岩心样品进行生物地层学、沉积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将钻孔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自上而下划分为浅海相、陆架沙脊相、河口三角洲相3个层位,揭示了钻孔附近区域海进序列的沉积历史,即17~16ka BP之前的末次盛冰期,本区海水已疏干,沉积了R25孔Ⅳ陆相地层,当时海岸线已退至现今100m等深线以外;末次盛冰期之后海平面上升,在13~10ka BP的冰消期,海平面波动式稳定,沉积了本区4孔的Ⅱ层沙脊层;10ka BP以来,海面上升,直至今日沉积了砂层上覆的Ⅰ粉砂黏土层。在水深较大的R25孔中,还揭示了末次盛冰期前的海退地层序列和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末次盛冰期 沉积地层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东海陆架晚第四纪层序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征科 杨文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共10页
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晚第四纪以来东海陆架经历了多次海平面升降过程,在沉积地层中留下了明显的地质记录。根据穿越东海陆架的浅地震剖面解释研究,海底以下约120ms时间深度内可识别出6个主层序反射界面,即QT0、QT1、QT2、QT3、QT4和QT... 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晚第四纪以来东海陆架经历了多次海平面升降过程,在沉积地层中留下了明显的地质记录。根据穿越东海陆架的浅地震剖面解释研究,海底以下约120ms时间深度内可识别出6个主层序反射界面,即QT0、QT1、QT2、QT3、QT4和QT5界面,5套反射层序(反射波组),据反射层序的结构及地震相特征和与区内的钻孔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可见每套反射层序在沉积环境上均由一个海进海退沉积序列组成。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在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层序及其沉积环境条件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东海陆架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及其发育模式,以期为东海陆架区晚第四纪地层发育层序提供初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震剖面 层序地层 沉积环境 晚第四纪 东海陆架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海区粒度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中亚 马妍妍 李广雪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4期18-23,共6页
沉积物的粒度受到物源区性质、沉积动力条件和搬运方式等因素的控制。自第四纪以来,我国东部陆架区由于海陆变迁、气候突变等古环境演化而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这些成因特点都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中得到反映。沉积物粒度分析的经典方法是... 沉积物的粒度受到物源区性质、沉积动力条件和搬运方式等因素的控制。自第四纪以来,我国东部陆架区由于海陆变迁、气候突变等古环境演化而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这些成因特点都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中得到反映。沉积物粒度分析的经典方法是对粒度测试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得到粒度参数和粒度图解,进而分析包括水动力、物源等在内的沉积环境特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的发展,沉积物粒度的应用也更加多元,如通过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趋势研究现代沉积输运特征;通过敏感粒度研究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通过分离钻孔沉积物粒度数据重建古水深变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海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在沉积环境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申本科 赵冀 +3 位作者 刘双莲 刘志远 张爱芹 刘坤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1年第10期82-84,96,共4页
利用FMI成像资料进行沉积相分析,特别之处是能够对地层进行长井段连续的观察和描述,获得丰富的岩性、层理、剖面旋回等重要的岩石结构和沉积构造方面的信息,而相分析的具体方法与常规地质分析完全相同。本井FMI测量井段自下而上为上奥... 利用FMI成像资料进行沉积相分析,特别之处是能够对地层进行长井段连续的观察和描述,获得丰富的岩性、层理、剖面旋回等重要的岩石结构和沉积构造方面的信息,而相分析的具体方法与常规地质分析完全相同。本井FMI测量井段自下而上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与小河坝组底部地层。通过成像测井分析认为上奥陶统五峰组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含笔石化石,为水流不畅的停滞盆地沉积。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以及黑灰色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含笔石化石,为停滞盆地沉积;龙马溪组中部为黑灰色、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泥岩,泥岩发育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发育变形构造、块状层理,底部见冲刷面,为浊流沉积;龙马溪组上部为深灰色及灰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粉砂岩,泥岩发育水平层理,见变形构造、包卷层理,为浅海陆棚夹浊流沉积。FMI测量小河坝组底部为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浅海陆棚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I成像 沉积环境 停滞盆地 浅海陆棚 浊流沉积
下载PDF
皖南震旦系冰期地层沉积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启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7-153,T001,共8页
通过野外观察,发现了以下沉积构造:下冰厂涯埠组的落石构造和与下伏休宁组的连续沉积关系;间冰期洋安组有水平层理和韵律性水平层理;上冰期雷公坞组有顶、底部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外来岩块,变形层纹,砾石团和撕裂片等。根据这些资... 通过野外观察,发现了以下沉积构造:下冰厂涯埠组的落石构造和与下伏休宁组的连续沉积关系;间冰期洋安组有水平层理和韵律性水平层理;上冰期雷公坞组有顶、底部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外来岩块,变形层纹,砾石团和撕裂片等。根据这些资料,认为本区下涯埠组的沉积环境可能是三角洲前,洋安组为潮下浅海,上冰雷公坞组则为陆坡或外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 更新世 地层 沉积特征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纪主要砂体类型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建文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2期271-280,共10页
以岩性、岩矿特征、粒度分布、剖面结构、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等分析为基础,在盆地第三纪地层中识别出四种主要类型的砂体:河流砂体、肉三角洲砂体、三角洲砂体及滨岸砂体.进而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陆架盆地断陷期和坳陷... 以岩性、岩矿特征、粒度分布、剖面结构、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等分析为基础,在盆地第三纪地层中识别出四种主要类型的砂体:河流砂体、肉三角洲砂体、三角洲砂体及滨岸砂体.进而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陆架盆地断陷期和坳陷期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盆地 第三纪 砂体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宁镇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底部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孟楚洁 胡文瑄 +1 位作者 贾东 王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0-311,共12页
下扬子宁镇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沉积了一套良好的黑色烃源岩。本文以江苏句容仑山5号井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岩相学研究与地球化学分析。该套岩系以黑色页岩夹硅质岩为主,夹多层火山灰薄层,笔石化石丰富。其中,... 下扬子宁镇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沉积了一套良好的黑色烃源岩。本文以江苏句容仑山5号井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岩相学研究与地球化学分析。该套岩系以黑色页岩夹硅质岩为主,夹多层火山灰薄层,笔石化石丰富。其中,五峰组底部发育钙质、硅钙质页岩,顶部以黑色页岩为主,SiO_2含量最高值82.38%,黑色页岩中存在硅质岩夹层,硅质岩夹层的形成可能与上升流及火山喷发带来的热液有关。高家边组底部与五峰组界限附近主要为黑色页岩。底部非黑色页岩段以粉砂-砂质泥岩与灰白-灰黑色页岩为主。δ^(13)C_(org)在奥陶系—志留系界限附近呈明显负偏移,反映海平面的迅速回升。五峰组与高家边组界限处微量元素氧化还原指标U/Th,V/(V+Ni),V/Cr,Ni/Co,V/Sc指示贫氧-缺氧环境,为有机质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草莓状黄铁矿的发现也为缺氧环境提供了证据。研究区岩石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较平坦,在五峰组和高家边组界限处局部出现Ce负异常,指示还原环境,且在界限附近Eu正异常最为显著,反映热液作用的影响。上奥陶统五峰组黑色页岩段和下志留统高家边组黑色页岩段为深水陆棚沉积,是良好的烃源岩发育区,向上至高家边组非黑色页岩段变为浅水陆棚沉积。五峰组—高家边组黑色烃源岩的形成受到了上升流、热液以及海平面回升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烃源岩 陆棚 热液 宁镇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