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Structure and Elements of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Shan-shui Cities”in the Sichuan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WU Ran ZHANG Xinyue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4期78-82,共5页
The Sichuan Basin is endowed with unique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which provid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traditional "shan-shui dries".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dement of "shan-hui cities"M, ... The Sichuan Basin is endowed with unique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which provid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traditional "shan-shui dries".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dement of "shan-hui cities"M, boundaries delimit cities and nature and determine the scope and scale of cities. This paper divides the boundaries into dty boundary, mountain boundary, water boundary and celestial horizon, which integ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embody the boundary feature of four in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TRADITIONAL shan-shui Boundary
下载PDF
Exploration on Methods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Concept of “Shan-Shui-City” 被引量:1
2
作者 CHEN Yul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年第3期50-59,共10页
Nowadays the fast urban sprawl in China has generated huge pressures on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s and historical cit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urban pattern of "shan-shui-city" (Mountain... Nowadays the fast urban sprawl in China has generated huge pressures on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s and historical cit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urban pattern of "shan-shui-city" (Mountain-Water-City)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urban landscapes and urban layout, and illustrates it in detail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of culture, function and aesthetics. To promote the adoption of "shan-shui-city" con-cep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ree spatial levels: to establish the artistic struc-ture at regional level, to maintain and refine the scenery system at city level, and to create the spirit of place at site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shui-city HISTOR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
原文传递
山水文化视域下城市山水系统营建研究
3
作者 王亚军 许舒琳 郁珊珊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化 山水城市 生态城市 公园城市 人文城市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论“卷阿”形胜观的内涵与嬗递
4
作者 岳红记 唐赟 李艺静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7,共6页
最早记载于《诗经》的“卷阿”有着独特的“飘风自南”自然山水景观。在考辨“有卷者阿”历史源流的基础上分析其发轫、形成及“形胜”特征,认为“卷阿”形胜观历经“自然景观空间-建筑空间-精神空间”的发展过程,由物质空间升华到精神... 最早记载于《诗经》的“卷阿”有着独特的“飘风自南”自然山水景观。在考辨“有卷者阿”历史源流的基础上分析其发轫、形成及“形胜”特征,认为“卷阿”形胜观历经“自然景观空间-建筑空间-精神空间”的发展过程,由物质空间升华到精神空间的文化意象。在皇权观念中,以高大广阔的建筑景观空间寓于“有卷者阿”形态,体现君王礼贤下士、君子纳才的宽广胸怀;对于贤臣来说,彰显其所追求修身治国之抱负和聿修厥德的情操。诠释“卷阿”山水格局并传承其文化内涵,构建蕴含人文精神的风景游赏地,形成物质与精神交融的山水景观空间,以达育人、化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卷阿” “山水形胜”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滨水空间旷奥感知与恢复性效应交互路径探寻——基于桂林山水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韩昕 马宁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4,共9页
为了揭示人地交互情境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恢复性效应差异及内在关联路径。以桂林山水城市景观风貌为研究对象,选取榕湖及叠彩山两岸的三处滨水公共空间为样本地,采用经典量表与皮质醇、睾酮生理数据相结合的恢复性效应多维测度方法,对不... 为了揭示人地交互情境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恢复性效应差异及内在关联路径。以桂林山水城市景观风貌为研究对象,选取榕湖及叠彩山两岸的三处滨水公共空间为样本地,采用经典量表与皮质醇、睾酮生理数据相结合的恢复性效应多维测度方法,对不同行为模式在风景旷奥感知体验下的身心恢复性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1)“旷如”感知有助于注意力恢复,而“奥如”感知则利于情绪恢复;2)私密性活动在生理及心理恢复表现上优于常态性活动;3)旷奥特征感知与特定行为交互影响人群的恢复性,研究得出的显著交互路径分别为:“旷如感知-私密性活动-恢复”路径和“旷奥均衡感知-常态性活动-恢复”路径。通过对滨水空间恢复性体验进行精准化路径评估,为面向高健康疗愈品质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场景营造提供要素导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城市 滨水空间 “旷奥”感知 私密性活动 恢复性效应
下载PDF
趣水·营城——南宁建设公园城市图径探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滨谊 陈楠 +2 位作者 余露 廖宇航 王红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1,共6页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建设公园城市 山水城市 人居环境科学 公共开敞空间 南宁城市发展
下载PDF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伟 宗跃光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7-140,共4页
本文从生态城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入手,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生态城市的思想主要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理论基础主要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和人类生态学理论。文章列举了中西方主要研究者的学术观... 本文从生态城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入手,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生态城市的思想主要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理论基础主要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和人类生态学理论。文章列举了中西方主要研究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 山水城市 述评
下载PDF
山水型生态城市设计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群 梁锐 +1 位作者 何林泰 刘加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9-484,共6页
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重要,山水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山水型生态城市设计的建设目标以及设计策略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城市设计结合山水资源、创造与自然良好融合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重要,山水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山水型生态城市设计的建设目标以及设计策略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城市设计结合山水资源、创造与自然良好融合的山水型生态城市的设计原则,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内容及对策,并结合设计实例,为生态城市设计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城市 生态城市 城市设计 城市形态
下载PDF
基于空间哲学视角的山水文化体系解释架构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欣 赵万民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8-86,共9页
比较近当代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成果,选择将4个基本哲学问题(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与4种哲学派别属性(巫、儒、道、佛)作为哲学定位工具,对山水文化体系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并对文献的组织关系进行厘清。最后,就体系的解释架构... 比较近当代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成果,选择将4个基本哲学问题(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与4种哲学派别属性(巫、儒、道、佛)作为哲学定位工具,对山水文化体系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并对文献的组织关系进行厘清。最后,就体系的解释架构、运行原理、当代价值等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空间哲学 山水文化体系 解释架构
下载PDF
山水城市建构溯源:苏州山水体系与区域风景系统发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倩 郑曦 《风景园林》 2015年第10期85-91,共7页
以苏州古城及其周边山水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解读了苏州作为山水城市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城市与近郊山水体系组成的"山——水——城"模式下的区域风景系统形成发展过程的梳理,剖析了苏州古城西郊浅山区作为关键连接体... 以苏州古城及其周边山水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解读了苏州作为山水城市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城市与近郊山水体系组成的"山——水——城"模式下的区域风景系统形成发展过程的梳理,剖析了苏州古城西郊浅山区作为关键连接体,在景观和人文上与城内的风景体系相互融合,构建超越城市范围的"城——郊"区域风景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山水城市建设应当在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的基础上,从区域风景系统的视角将城市与自然山水结合,为当代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苏州古城 区域风景系统 山水城市 浅山
下载PDF
山水城市知行合一浅论 被引量:26
11
作者 孟兆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48,共5页
现今,我国各部和总局对城市建设各行其是,带来了繁多的城市名目,如绿城、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针对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建设目标,从山水城市的魅力、历史成就和远大目标3个方面入手,提出以城市... 现今,我国各部和总局对城市建设各行其是,带来了繁多的城市名目,如绿城、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针对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建设目标,从山水城市的魅力、历史成就和远大目标3个方面入手,提出以城市的自然山水为地形骨架来规划城市,城市建设的终极方向是建设山水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水城市 城市设计 知行合一
下载PDF
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周礼》营国制度中的山水风景意象及其历史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毛华松 程语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1,共6页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水城市 《周礼》 辨方正位 体国经野
下载PDF
基于生境网络的山水城市生态格局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谭瑛 姚青杉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96,共5页
山水城市的生态格局模式是当前我国建设美丽城市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基于对生境网络的概念诠释及理论解析,提出山水城市景观形态的基本特征、目标策略,进而构筑相关生态格局模式。运用实地勘测调研与生境网络格局指数分析、生态敏感度评... 山水城市的生态格局模式是当前我国建设美丽城市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基于对生境网络的概念诠释及理论解析,提出山水城市景观形态的基本特征、目标策略,进而构筑相关生态格局模式。运用实地勘测调研与生境网络格局指数分析、生态敏感度评价等定量与定性方法,对样本城市的城市绿地及近郊自然山体、水体、农林用地、生物迁徙及其栖息地等基本要素做出多维度的综合分析,提出核—斑—廊—岛的生境网络布局方法,进而对山水城市生态格局模式做出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水城市 城市绿地 生境网络 生态格局模式
下载PDF
山水城市——21世纪中国的人居环境 被引量:8
14
作者 鲍世行 《中国工程科学》 2002年第9期19-23,共5页
20世纪 90年代 ,中国掀起了一场关于 2 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大讨论。钱学森教授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 ,兼顾城市生态和历... 20世纪 90年代 ,中国掀起了一场关于 2 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大讨论。钱学森教授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 ,兼顾城市生态和历史文化 ,兼顾现代科技和环境美学 ;它考虑未来城市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它是为中国老百姓享受的生活、工作环境。 2 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 ,世界关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山水城市讨论的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对山水有特殊的感情 ,山水意识几乎融入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 ,山水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综合艺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 山水城市 钱学森 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 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
下载PDF
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晖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共6页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学 知行传统 山水名胜 风景营建 园林
下载PDF
山水城市视野下的杭绍古城山城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7,共6页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水城市 山丘 杭绍古城 公园城市
下载PDF
韩国建筑的现代与本土性意象及启迪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成龙 尹学斌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1-23,26,共4页
韩国的现代建筑在全面地走向现代主义之路的同时,吸取传统的艺术和自然环境的营养,创造出本土性个性 形态.韩国建筑的现代与本土性意象,对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地区"山水城市"建设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韩国建筑 现代 本土 山水城市 个性形态
下载PDF
论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 被引量:13
18
作者 龙彬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35,共2页
文章以中国历史为“经线”,以儒、道、释多元文化为“纬线”,联系宗教、哲学、美学等领域,论述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思想轨迹,探讨了中国山水城市建设的发展盛衰;揭示了山水城市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关键词 山水文化 山水城市 中国 城市建设
下载PDF
我国传统文化生态观对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0
19
作者 达婷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124,共4页
山水城市理论伴随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已有20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在青山绿水中建设诗意的栖居环境时,保持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从对山水环境自然灾害的讨论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为出发点,通过解析中国传统山水... 山水城市理论伴随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已有20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在青山绿水中建设诗意的栖居环境时,保持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从对山水环境自然灾害的讨论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为出发点,通过解析中国传统山水观,明确了尊重自然山水及其生态价值的意义,挖掘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中的生态意识,归纳了传统园林以尊重自然形态,利用改造自然、注重山水组合模式、形成综合水环境和重视植物环境营造的造园方法。以传统造园实践来启发当代城市建设,得出整治山水形态、形成综合水环境、建立绿色空间意象等现阶段山水城市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文化生态观 山水城市 城市生态环境 中国传统园林
下载PDF
论钱学森关于建筑科学的五个理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顾孟潮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第11期8-17,共10页
钱学森在建筑科学领域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 5个理论贡献 :建筑科学定位的理论 ;建筑哲学定位的理论 ;建立园林学的理论 ;建立城市学的理论 ;建设山水城市的理论。研究、深化和完善钱学森这 5个理论 。
关键词 建筑科学定位 建筑哲学 园林学 城市学 山水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