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科举制与明清社会秩序建设的耦合——以山东临朐冯氏科举家族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日根 张先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3-28,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开放性;它倡导了追求礼法的价值观念,成为凝聚人心的坚韧纽带,有效地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普及;它强化了社会分层的等级意识,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相对和谐的稳定秩序。山东临朐冯氏家族的发展史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山东临朐 冯氏 科举
下载PDF
明清山东方言词汇化形成的方言词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魏红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2-66,共5页
词汇化是形成方言词的一种重要途径,明清山东方言里就有不少词汇化而来的方言词。通过对文献中这类方言词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方言词由共同语里的短语结构、句法结构、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
关键词 明清 山东方言 词汇化 方言词
下载PDF
明清时期山东宗族分家析产与财产纠纷 被引量:3
3
作者 秦海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8,共6页
明清时期山东宗族在分家析产过程中,往往本着宗族传承的意旨,财产大多由血缘所形成的亲属关系而继承。但在财产的重新分配和流转过程中,由于宗族成员构成、同居共财观念的变化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宗族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明清时期山东宗族在分家析产过程中,往往本着宗族传承的意旨,财产大多由血缘所形成的亲属关系而继承。但在财产的重新分配和流转过程中,由于宗族成员构成、同居共财观念的变化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宗族贫富分化开始出现,财产纠纷亦日渐端倪。宗族虽然也试图通过制定宗规约法、同族互助等道德手段维护其共同财产,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财产的重新分配及纠纷弱化了宗族的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山东宗族分家析产 财产纠纷
下载PDF
明清山东方言前缀“阿”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开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82,共5页
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方言文献中前缀"阿"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并以同一时期与山东方言邻境的其他方言中"阿"缀的使用情况为旁证,可以看出,"阿"缀在明清山东方言中已经是一个非能产的词缀成分,在现实方言中已... 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方言文献中前缀"阿"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并以同一时期与山东方言邻境的其他方言中"阿"缀的使用情况为旁证,可以看出,"阿"缀在明清山东方言中已经是一个非能产的词缀成分,在现实方言中已经消失,这一时期文献中的"阿"缀附加式复音词基本上属于用典和拟古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山东方言 前缀“阿”
下载PDF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山东方言里的介词“着” 被引量:3
5
作者 魏红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7-110,共4页
介词"着"产生于魏晋时期,是近代汉语里较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后来随着汉语介词系统的发展,介词"着"的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出了没落的趋势、甚至消失。但是,在明末清初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聊斋俚曲》里这个介词不... 介词"着"产生于魏晋时期,是近代汉语里较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后来随着汉语介词系统的发展,介词"着"的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出了没落的趋势、甚至消失。但是,在明末清初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聊斋俚曲》里这个介词不但仍很兴盛,而且保留了其早期的用法。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当时山东方言内部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对于研究汉语历史方言和现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俚曲》 “着” 明清 山东方言
下载PDF
明清吴语问数词“几化_(X)”的变化与语源 被引量:1
6
作者 冯赫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在明清时期的吴语里,有"几化"、"几花"、"几哈"、"几罅"、"几呵"、"几吪"、"几夥"、"几货"等一系可概括为"几化_(X)"的方言词,并且仍保留... 在明清时期的吴语里,有"几化"、"几花"、"几哈"、"几罅"、"几呵"、"几吪"、"几夥"、"几货"等一系可概括为"几化_(X)"的方言词,并且仍保留在现代吴语里。吴语"几化_(X)"最初是问数词,来源于中古汉语出现的"几许",与上古汉语以来的问数词"几何"没有源流关系。吴语"几化_(X)"由询问数量变为表示多量,其中有句法、语用等多种变化诱因。表示多量的"几化_(X)"又形成AABB重叠式,"几几化化"作定语往往有标记,作补语则是无标记的,性质上近似状态形容词。语言的主观性促动了"几化_(X)"重叠式"几几化化"的形成,词汇重叠是语言象似性(iconicity)在汉语构词法上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化(X)” 词形变异 意义与功能变化 语源 明清吴语
下载PDF
明清山东方言三身代词的组合式称谓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俊阁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13,33,共4页
汉语三身代词发展到明清时期,与社会交际需要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上下尊卑关系;另一方面,汉语三身代词在敬称、谦称、傲称、蔑称的表达以及性别差异标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缺位。于是三身代词与其它称... 汉语三身代词发展到明清时期,与社会交际需要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上下尊卑关系;另一方面,汉语三身代词在敬称、谦称、傲称、蔑称的表达以及性别差异标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缺位。于是三身代词与其它称谓形式组合使用便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偿性手段,这种手段可准确地表明人的社会地位、充分展现使用者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山东方言 三身代词 组合式称谓
下载PDF
明清山东方言复数词尾“们(每)”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俊阁 《菏泽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08-111,115,共5页
明清山东方言中复数词尾“们(每)”的用法比较多样化,就用于指人名词(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后的“们”而言,其意义有四种:真性复数;连类复数;总括两个有关系的名词,跟一个连词异曲同工;不表复数义,只构成一个音缀。连类复数义显示了“们... 明清山东方言中复数词尾“们(每)”的用法比较多样化,就用于指人名词(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后的“们”而言,其意义有四种:真性复数;连类复数;总括两个有关系的名词,跟一个连词异曲同工;不表复数义,只构成一个音缀。连类复数义显示了“们”尾与“辈”之间的语源关系;“们”尾与表示数量的词语并用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山东方言 复数词尾 们(每)
下载PDF
《元明清山东方言词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复岭 《现代语文》 2020年第11期61-69,共9页
元明清山东地区(省)的汉语方言资源充裕,词汇丰富多彩,编纂一部反映该时期山东方言的断代历史语言词典是十分必要的。该词典将以收录元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特有的方言词语为重点,兼收山东方言与其他方言或通语共有的词语。怎么确认山东方... 元明清山东地区(省)的汉语方言资源充裕,词汇丰富多彩,编纂一部反映该时期山东方言的断代历史语言词典是十分必要的。该词典将以收录元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特有的方言词语为重点,兼收山东方言与其他方言或通语共有的词语。怎么确认山东方言词语的“身份”,是本词典编写中的一大难点。很多词语需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考察方可确认其是否为山东方言词,对于现代山东方言已不再使用的特殊词语,则要采取“比对——排除法”加以验证。该词典的编纂也是山东省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发掘整理、传承创新工作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山东方言 方言词典 词典编纂
下载PDF
虚与实:明清山东士人价值观念在宗教空间的构造
10
作者 秦海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74,共5页
在传统社会,士人面临科举竞争、生存困境等诸多问题,在精神层面难免产生一定压力。而神授托梦的虚构意境,对士人的理想具有一定的指引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受神灵所点拨者多是一些符合忠孝节义道德标准之士。因此,宗教信仰中的虚与... 在传统社会,士人面临科举竞争、生存困境等诸多问题,在精神层面难免产生一定压力。而神授托梦的虚构意境,对士人的理想具有一定的指引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受神灵所点拨者多是一些符合忠孝节义道德标准之士。因此,宗教信仰中的虚与士人生活中的实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以道德原则为前提的。值得注意的是,主流儒家思想之外,那些释道思想虽含有宿命论,却也在士人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种超脱现实的人生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山东士人 价值观念 宗教空间
下载PDF
明清山东方言指示代词回指的特殊句法位置及其功能
11
作者 张俊阁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5-98,111,共5页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山东方言 指示代词 回指
下载PDF
山东方言指代词“乜”溯源研究
12
作者 徐复岭 王永超 《现代语文》 2022年第9期24-31,共8页
现代山东方言有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乜”,在明代前、中期就已存在,不过,它最初是采用人称代词“你”或“恁/您”的形式来记写的,至明清之交或清初以后才逐渐定型为“乜”。曾有学者断言“山东话指示代词‘乜’《金瓶梅》中未见”,并以... 现代山东方言有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乜”,在明代前、中期就已存在,不过,它最初是采用人称代词“你”或“恁/您”的形式来记写的,至明清之交或清初以后才逐渐定型为“乜”。曾有学者断言“山东话指示代词‘乜’《金瓶梅》中未见”,并以此证明《金瓶梅词话》使用的不是山东方言。现在看来,这一论断似乎与事实不尽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代词 “乜” “你”或“恁/您” 山东方言 明清时期 溯源
下载PDF
清初山东的遗民诗人
13
作者 范建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49-53,共5页
山东地区的遗民作家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过去由于学界注意不够,再加上大量作品和相关资料的散失,很多作家都被历史的尘埃堙没了,有的人甚至连现代编撰的多种《遗民录》中都找不见他们的踪影。为展示山东遗民诗人的阵容,这里且将其中... 山东地区的遗民作家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过去由于学界注意不够,再加上大量作品和相关资料的散失,很多作家都被历史的尘埃堙没了,有的人甚至连现代编撰的多种《遗民录》中都找不见他们的踪影。为展示山东遗民诗人的阵容,这里且将其中创作成就相对突出、且有诗集流传的部分诗人试作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遗民诗人 明清
下载PDF
明末清初山东方言转折连词考察——以《醒世姻缘传》为例
14
作者 宋青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85-89,共5页
《醒世姻缘传》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该书的转折连词使用情况即可窥视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中转折连词的历史风貌。此期山东方言的转折连词没有明确的分工,仍处于大量涌现的时期,大量同义连词并存,双音节连词占优势,还出现... 《醒世姻缘传》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该书的转折连词使用情况即可窥视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中转折连词的历史风貌。此期山东方言的转折连词没有明确的分工,仍处于大量涌现的时期,大量同义连词并存,双音节连词占优势,还出现了三音节的连词。从来源来看,主要是近代汉语时期新产生的连词(80%)。但经过同义竞争,此期的7个(46.7%)转折连词被历史淘汰,8个(53.3%)转折连词沿用至现代汉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方言 明末清初 转折连词 《醒世姻缘传》
下载PDF
从肢体行为到饮食行为——明清山东方言里一类词义的演变
15
作者 魏红 《济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9-72,共4页
在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组本来表示肢体动作义的行为动词,演变出带有贬义色彩的饮食动作义,即从一般的"行"城转移到了"食"域。行为义的特点决定、影响着饮食义的特点和用法。这种现象反映出词义演变中同类型词义发... 在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组本来表示肢体动作义的行为动词,演变出带有贬义色彩的饮食动作义,即从一般的"行"城转移到了"食"域。行为义的特点决定、影响着饮食义的特点和用法。这种现象反映出词义演变中同类型词义发展具有同一模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山东方言 义域 行为义 饮食义 词义演变
下载PDF
明末清初山东方言并列连词考察——以《醒世姻缘传》为例
16
作者 宋青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21-25,共5页
《醒世姻缘传》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该书的并列连词使用情况即可窥视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中并列连词的历史风貌。此期山东方言的并列连词没有明确的分工,仍处于大量涌现的时期,"和"、"合"并存。
关键词 山东方言 明末清初 并列连词 《醒世姻缘传》
下载PDF
明清汉语特殊连词“打哩”探源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红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89,共3页
"打哩"是仅见于《醒世姻缘传》的具有特殊性的假设连词。通过语料调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发现"打哩"的原本词形为"但只",而连词"但只"是具有同样语法意义的"但"和"只"的... "打哩"是仅见于《醒世姻缘传》的具有特殊性的假设连词。通过语料调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发现"打哩"的原本词形为"但只",而连词"但只"是具有同样语法意义的"但"和"只"的并列组合。由"但只"到"打哩"则是方音特点和语法化程度两种因素导致的词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词 打哩 但只 探源
原文传递
山东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及周边题刻的考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永波 雷德侯 +9 位作者 柯琳歌 赫尔 史英 Markus Grasmuck Kai-Robin Hoyle Daniel Hetke 高育民 蔡穗玲 何伟明 张少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8,I0001,49-58,I0012,I0013,共17页
2006年,对经石峪摩崖刻经及周边题刻进行考察,共发现37处题刻,其中7处为古代题刻,未见于金石著录,加上仅见于金石著录的6处题刻,以及《金刚经》刻文本身,总共44处。对这些题刻进行文字、图像及地理信息等全面记录,为分析《金刚经》及周... 2006年,对经石峪摩崖刻经及周边题刻进行考察,共发现37处题刻,其中7处为古代题刻,未见于金石著录,加上仅见于金石著录的6处题刻,以及《金刚经》刻文本身,总共44处。对这些题刻进行文字、图像及地理信息等全面记录,为分析《金刚经》及周边题刻的历史、宗教、政治意义及艺术风格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泰山 经石峪摩崖刻经 北朝 北宋 明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