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s in Shang Han Lu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
作者 喻惠芳 倪天鸣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9期148-149,155,共3页
Shang Han Lu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mportant traditional medical books in China,so many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it have emerged.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examples taken from two of these translation versions... Shang Han Lu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mportant traditional medical books in China,so many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it have emerged.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examples taken from two of these translation versions,Young Jie De ' s Shang Han Lun Explained and Huang Hai s Introduction to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Nida 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transl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s in TCM that literal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iteration can be adopted appropriately to make readers of translation versions understand TCM accurately and eas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DISEASE and SYNDROME TERM shang han lu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下载PDF
从逆、热、郁探讨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可伟 周秉舵 +7 位作者 李亚鼎 刘晓文 许高凡 何聪 王轶 徐亭亭 邓玉海 朱生樑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32-37,共6页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有热郁胸膈、上热下寒等2型,栀子豉汤、黄连汤等方分别治之;以“郁”为病机的证型有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等4型,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射干麻黄汤)、小陷胸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分别治之。应用仲景学说的相关思想可以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伤寒杂病论》 方证运用
下载PDF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3
作者 宋双莹 苏金峰 +3 位作者 李富震 张福利 李文辉 金鑫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制新方开达膜原,和解三焦;下法逐毒,通利三焦;寒疫则审时求因,对症立方。同时配合多种外治法以求速功,强调祛邪务尽,善后务细,疫病后期善用鲜药养阴及通风调护。俞氏论治疫病的思想对于现代临床传染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根初 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论 治疫
下载PDF
《伤寒论》存津液思想浅析
4
作者 齐聪聪 徐立然 +2 位作者 牛学恩 张海燕 李青雅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津、通津、复津液等存津液理念,贯穿于选方用药、药后调护、煎服方法等过程。笔者从津液角度诠释《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津液运行变化规律,通过梳理存津液思想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运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津液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治法
下载PDF
小青龙汤证“渴”与“不渴”探微
5
作者 姚晓芬 林春梅 +1 位作者 黄琪钧 容景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47-250,共4页
《伤寒论》中第41条原文有小青龙汤证“不渴”“服汤已渴”以及第40条原文中有“或渴”的记载,似乎存在矛盾之处。该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津液代谢及“渴”的产生机制,结合《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及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 《伤寒论》中第41条原文有小青龙汤证“不渴”“服汤已渴”以及第40条原文中有“或渴”的记载,似乎存在矛盾之处。该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津液代谢及“渴”的产生机制,结合《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及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对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提出以下观点:小青龙汤证“不渴”当属符合病机的主症,是为“病不渴”;“服汤已,渴”属生理性口渴范畴,是为“药渴”;“或渴”当与热病津伤、病涉阳明有关。剖析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的病症表现,既可用于判断疗效,亦是加减用药与鉴别其他疾病的指征,可为中医临床运用小青龙汤及提高其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小青龙汤 《金匮要略》 不渴
下载PDF
小青龙汤加减法“若小便不利去麻黄”之辨析
6
作者 林弘恺 蔡凯纯 +1 位作者 庄桐桩 赖东兰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6期290-293,共4页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后世广为运用。但后世医家对方后的诸多加减法看法不一。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临床实践,对《伤寒论》小青龙汤加减法“若小便不利去麻黄”进行分析,并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及临床实证进行辨析,认为对...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后世广为运用。但后世医家对方后的诸多加减法看法不一。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临床实践,对《伤寒论》小青龙汤加减法“若小便不利去麻黄”进行分析,并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及临床实证进行辨析,认为对于表寒里饮证出现小便不利时,在邪甚正实情况下可使用麻黄;若里饮较重或正气不足,则不宜使用麻黄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小青龙汤 麻黄 小便不利
下载PDF
探析六经辨治小便不利
7
作者 郭蕾 黄钦 +1 位作者 张晓琦 杨波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219-221,共3页
基于六经辨证体系,系统总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小便不利的证治思路。小便不利的病机主要与津亏、脾虚、湿热、枢机不利、阳虚水停、上燥下寒等相关,在健脾利水、分利湿热、和解少阳、温肾利水、滋上温下的同时通利小便。临证中... 基于六经辨证体系,系统总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小便不利的证治思路。小便不利的病机主要与津亏、脾虚、湿热、枢机不利、阳虚水停、上燥下寒等相关,在健脾利水、分利湿热、和解少阳、温肾利水、滋上温下的同时通利小便。临证中应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两大特点,依据四诊合参,辨明六经,审察整体疾病的病位与病机,继而遣方用药,方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小便不利 六经辨证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思想探讨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
8
作者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63-67,共5页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证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Modern use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e from Shang-Han Lun 被引量:4
9
作者 CHEN Fang-pey CHEN Fun-jou +3 位作者 JONG Maw-shiou TSAI Hui-lin WANG Jen-ren HWANG Shinn-j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6期1889-1894,共6页
Background The Chinese medical archive, Shang-Han Lun, is said to be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150-219 A.D.) This great influential work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symptoms of six-channel disorders (Tai-Yang, Yang-... Background The Chinese medical archive, Shang-Han Lun, is said to be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150-219 A.D.) This great influential work introduced the specific symptoms of six-channel disorders (Tai-Yang, Yang-Ming, Shao-Yang, Tai-Yin, Shao-Yin, and Jue-Yin)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 the combined syndromes, deterioration due to malpractice, and the concept of six-channel transitions. The concept of Shang-Han Lun is widely accepted by Chinese herbal doctors. However, no clinical data about Shang-Han symptoms are described in oriental or western medical reports. Methods The clinical prescription dat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isits were extracted under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42 Shang-Han formulae in clinical practice was analyzed in detail with the software SPSS. Results Between 1999 and 2002, the prescription rate of Shang-Han formula was only 5.22% among a total of 528 889 576 Chinese herbal formula prescription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mula was Tai-Yang formulae (71.31%), followed by Shao-Yang formulae (17.49%) and the most commonly prescribed individual Shang-Han formulae were Ge-Gen Tang (16.11%), Shao-Yao-Gan-Cao Tang (12.97%), Xiao-Qing-Long Tang (11.79%), Ban-Xia Xie-Xin Tang (10.24%), and Xiao-Chai-Hu Tang (9.11%), which comprised 60.22% of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otal Shang-Han formulae. Conclusions From the prescription patterns of Shang-Han formulae,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transitions among the six channels. Despite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Shang-Han Lu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of Shang-Han formulae was limi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g-han lun six-channel transi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Zhong-Jing
原文传递
从《伤寒论》研究“经学化”再视清代医学的寒温之争
10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但其中的六经辨证可被作为多种外感疾病,乃至所有疾病的治疗体系,包括温病在内;另一方面,温病知识脱离《伤寒论》文本,从而建构出区分于六经辨证、指导温病治疗的独立学说,并且通过突破季节、地域的限制和定义温病概念来拓展其应用范围。寒温争鸣的过程促进了外感病学术理论的进步,而其医学知识的生产、变革则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经学化研究 伤寒知识 温病知识
下载PDF
从三阴表证探讨《伤寒杂病论》腰痛治法
11
作者 唐可伟 张宇静 +5 位作者 邹洁 吴琼 章页 王晨曲 孙碧芸 吴校慧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2期29-33,共5页
腰痛症牵涉疾病广泛,病位较为复杂。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提倡六经皆有表证,腰痛亦然。腰痛涉及三阴表证病机基本围绕阴寒凝滞肌肉、筋膜、骨节展开,并以温阳散寒作为治疗大法。根据发病部位可归纳为4类4法:病在太阴治以温脾散... 腰痛症牵涉疾病广泛,病位较为复杂。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提倡六经皆有表证,腰痛亦然。腰痛涉及三阴表证病机基本围绕阴寒凝滞肌肉、筋膜、骨节展开,并以温阳散寒作为治疗大法。根据发病部位可归纳为4类4法:病在太阴治以温脾散寒、化湿止痛,病在少阴治以温肾散寒、化饮通经,病在厥阴治以暖肝养血、温经通脉,多经表证则治以通阳宣痹、散寒化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表证 太阴 少阴 厥阴 六经辨证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经方辨治厥阴病治疗1型糖尿病胃轻瘫
12
作者 郑悦 刘祥秀 +1 位作者 罗仕艳 谢乃佳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3期6-10,共5页
糖尿病胃轻瘫(DGP)常发生于排除机械性肠梗阻的情况下,以胃排空延迟和消化道症状为特征的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有研究指出DGP在慢性高血糖的基础上与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和自主神经功... 糖尿病胃轻瘫(DGP)常发生于排除机械性肠梗阻的情况下,以胃排空延迟和消化道症状为特征的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有研究指出DGP在慢性高血糖的基础上与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一定相关性,并且不会随着血糖控制的改善而缓解。近年来,DGP西医治疗以调控血糖、营养神经、促胃动力为主,但其病情迁延反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中医方面,常将其归属于消渴继发的“痞满”“呕吐”“泄泻”等范畴。目前相关研究指出,DGP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胃功能失常、中焦气机逆乱为基本病机,夹有痰、瘀等病理产物。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可分为气虚食滞、痰湿中阻、胃阴亏虚、中焦虚寒、瘀血内阻这5型,治疗还需标本兼顾,补虚泻实,以健脾疏肝为主,辅以化痰消瘀之法。在临床期间,基于《伤寒论》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采取经方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从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用药特点,探究经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用药特色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胃轻瘫 伤寒论 厥阴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医案
下载PDF
结合《伤寒论》探讨“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涛 张毅 +4 位作者 李娟 李金田 余森豪 赖乾 曾启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06-107,共2页
本文结合《伤寒论》中阴阳的具体含义作了初步分析、整理、归纳,认为《伤寒论》中阳的含义包含津液。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是得自仲景之法,而更适宜应用于湿热证,体现了叶氏师古而不泥古、遵经方之法、灵活化裁的思... 本文结合《伤寒论》中阴阳的具体含义作了初步分析、整理、归纳,认为《伤寒论》中阳的含义包含津液。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是得自仲景之法,而更适宜应用于湿热证,体现了叶氏师古而不泥古、遵经方之法、灵活化裁的思想,为学习并灵活运用经方思想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阳 利小便 津液 伤寒论
下载PDF
《伤寒论》“小便不利”与“小便难”病机辨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斯 赵国平 +2 位作者 蓝海 黄妍丽 杨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48-1349,1419,共3页
《伤寒论》中反复使用"小便不利""小便难"描述小便异常的现象,笔者认为二者意义不同。"小便不利"是由于水湿阻滞三焦、湿热互结、风湿相搏、小肠泌别清浊受阻等导致机体气机不利;"小便难"则是... 《伤寒论》中反复使用"小便不利""小便难"描述小便异常的现象,笔者认为二者意义不同。"小便不利"是由于水湿阻滞三焦、湿热互结、风湿相搏、小肠泌别清浊受阻等导致机体气机不利;"小便难"则是因大热、误治导致汗出过多,或脾胃衰败不能化生津液,而致阴津缺乏。故试对相关的31个条文进行病因病机分析归纳,并结合《金匮要略》相关论述探讨两者病机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小便不利 小便难 病机
下载PDF
《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承气汤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晗睿 谢婷 +1 位作者 崔健 王庆国 《中医药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3-5,共3页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中,《温病条辨》对承气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温病下法的特色,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伤寒论》承气下法的基础上,以《...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中,《温病条辨》对承气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温病下法的特色,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伤寒论》承气下法的基础上,以《温病条辨》12个承气汤方为代表的温病承气下法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精神,并在扶正祛邪、固护津液等方面有了深入的阐述和发挥,充分体现了《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承气下法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伤寒论》 承气汤 发挥
下载PDF
《伤寒论》温阳法中“角药”配伍特点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小会 屈云 +1 位作者 屈杰 陈丽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20-122,共3页
扶阳气是《伤寒论》重要学术思想之一,《伤寒论》还建立了角药的雏形。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温阳法中角药配伍特点,发现《伤寒论》蕴含着丰富的温阳法角药配伍应用规律,其中独立成方角药有4组,作为方剂核心配伍者有5组,其配伍精妙,用... 扶阳气是《伤寒论》重要学术思想之一,《伤寒论》还建立了角药的雏形。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温阳法中角药配伍特点,发现《伤寒论》蕴含着丰富的温阳法角药配伍应用规律,其中独立成方角药有4组,作为方剂核心配伍者有5组,其配伍精妙,用药灵活,对启迪后学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角药 温阳法
下载PDF
《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剂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应用价值研讨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媛媛 邓运宗 +1 位作者 王红玲 于冬冬 《陕西中医》 2018年第5期632-634,共3页
《伤寒论》原著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将其中关于外感热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伤寒论》,将其它关于内科杂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中的泻心汤系列方主要用于治疗升降失和、脾胃虚弱以... 《伤寒论》原著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将其中关于外感热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伤寒论》,将其它关于内科杂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中的泻心汤系列方主要用于治疗升降失和、脾胃虚弱以及湿热内蕴形成的"痞满"证。包括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黄连汤等。泻心汤类方剂历来为中医常用方剂,经久不衰。经长期研习《伤寒论》后认为,其中泻心汤类方剂在现代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研习内容总结于后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胃肿瘤/中医药疗法 泻心汤/治疗应用
下载PDF
论“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烨文 许琳 龚一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探究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厘清六经中风理法方药特点,并补充相应的治疗方药。[方法]以张仲景著作为基础,搜集六经中风的条文,并以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六经中风的证候,以此阐明病机,补充主治方剂。[结果]风邪具有阳热属性,三阳中风... [目的]探究六经中风的证治特点,厘清六经中风理法方药特点,并补充相应的治疗方药。[方法]以张仲景著作为基础,搜集六经中风的条文,并以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六经中风的证候,以此阐明病机,补充主治方剂。[结果]风邪具有阳热属性,三阳中风易治,三阴中风有必要待其阳气来复,治疗六经中风的方药选择需要兼顾辛凉清热之法,具体可以参考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的诸辛凉方。太阳中风主治方为桂枝汤,阳明中风主治方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少阳中风的主治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中风的主治方为桂枝人参汤,少阴中风主治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中风主治方为麻黄升麻汤。[结论]厘清六经中风证候和病机特点,补充相应方药,有助于加强对风邪属性和六经中风证治的认识。其中,治疗三阳中风的经方与后世温病学家的辛凉解表方的比较研究,是探讨寒温统一的切入点,为探讨寒温统一提供了初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中风 张仲景 伤寒论 辨证论治 叶天士 吴鞠通
下载PDF
《伤寒论》阳明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学 彭文博 岳小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1期2331-2332,共2页
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 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常伴有谵语、汗出与潮热等表现,变证主要为身黄与小便不利同见的发黄证;从方剂和药物应用来看,大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主方,大黄是阳明主药,厚朴与枳实、生姜、大枣与人参是常见配伍。结论:《伤寒论》阳明病篇以里热实证为主要见证,大承气汤为其主治;症状的分布提示阳明本证以腑实证为主,变证以发黄证为主;方药的应用揭示了仲景治阳明病通腑以承气,保胃以祛邪的治疗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症状 方药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探析《伤寒论》以“四逆”命名的治厥方证治特点及现代药理基础 被引量:6
20
作者 顾勤 汪红 顾武军 《中医药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29-32,共4页
着重讨论《伤寒论》以“四肢逆冷”为主症 ,以“四逆”命名的三类方———四逆汤及其类方、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的证治特点及现代药理学作用。认为各证的病因病机虽不同 ,但本质均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亦即表里之气不相顺接。故通过... 着重讨论《伤寒论》以“四肢逆冷”为主症 ,以“四逆”命名的三类方———四逆汤及其类方、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的证治特点及现代药理学作用。认为各证的病因病机虽不同 ,但本质均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亦即表里之气不相顺接。故通过回阳救逆、行气透郁、养血温经三种不同治疗 ,最终均达到恢复阴阳之气平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四逆方 治厥方 证治特点 药理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