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鞅的经济思想及改革路径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禹阶 黄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78-87,共10页
商鞅变法中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变法举措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激进性。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出于维护小农经济和强化国家资源获取能力的需求,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 商鞅变法中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变法举措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激进性。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出于维护小农经济和强化国家资源获取能力的需求,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厉行干预。通过“重农抑商”、军功爵制等举措,大力提升了西秦国家的战争资源获取能力,达到秦政府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看,商鞅等法家人物的经济政策正是孔子平均主义与法家经济干预主义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经济消解论 国家干预论 儒法结合 激进改革路径
下载PDF
出土秦简所见商鞅变法的支撑体系
2
作者 张华钦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5-49,共5页
借助标准化研究的前沿理念对商鞅变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商鞅变法所采用的方法与人们习以为常的标准化理念迥然不同。商鞅在推行县制的过程中,为保障大规模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包括信息体系、监管体系、行政体系在内的完整的支撑体系。... 借助标准化研究的前沿理念对商鞅变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商鞅变法所采用的方法与人们习以为常的标准化理念迥然不同。商鞅在推行县制的过程中,为保障大规模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包括信息体系、监管体系、行政体系在内的完整的支撑体系。围绕各项强国目标,秦持续完善配套的制度;而国力的显著增强,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制度建设的需求。这种良性循环使变法过程得以持续推进,并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变法 标准化 信息体系 监管体系 制度建设
下载PDF
Shang Yang's Paintings
3
《Women of China》 1998年第8期30-30,共1页
Shang yang is a highly representative painter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 circle.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his painting style has changed several times; he abandoned his successful original style and fami... Shang yang is a highly representative painter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 circle.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his painting style has changed several times; he abandoned his successful original style and familiar subjects when he turned from realism to abstraction. In the two pieces shown here, the people of the Loess Plateau are depicted as existing as an integral whole with nature, mutually inside and outside of it. Beholden to some techniqu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g yangs Paintings
原文传递
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绍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4-99,共6页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 ,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 ,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 ;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 ,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 ,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 ,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变法 文化传统 功利主义 国家实力
下载PDF
商鞅变法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俊英 邹璇 +3 位作者 严凯 俞家海 范兆飞 张伟军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73-79,共7页
商鞅变法在我国古代变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与社会面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多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的研究分析,为我们建设社会... 商鞅变法在我国古代变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与社会面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多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的研究分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变法 法治 历史评价 当代价值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论《商君书》中的“精神重农主义”——兼谈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普请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99-104,共6页
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中,除了有"经济重农主义",还有"精神重农主义",后者在《商君书》中有突出的表现。《商君书》中的"精神重农主义"不象"经济重农主义"那样关注农业的产业特征,而是关注农民... 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中,除了有"经济重农主义",还有"精神重农主义",后者在《商君书》中有突出的表现。《商君书》中的"精神重农主义"不象"经济重农主义"那样关注农业的产业特征,而是关注农民的心理特征即"朴"。《商君书》认为"农朴"而易治,所以除了必要的官和兵以外,应该全民皆农,哪怕是"国富仓廪满",也还是要求民"壹于农"而不得从事非农的职业,唯其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无独有偶,这种重视"农心"的"精神重农主义"在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体制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尽管它和《商君书》所关注的"农心"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君书》 重农主义 精神重农主义 农禅并重
下载PDF
杨上善《太素》“门—关阖枢”理论初探 被引量:10
7
作者 戴铭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21,共3页
从三阴三阳之合与门、三阴三阳之离与关阖枢二方面,分析探讨杨上善三阴三阳门———关阖枢理论的来源及主要内容。认为该理论具有系统论思想,是《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重要发展,与后世“开阖(合)枢”理论相比,不但更切合经文原意... 从三阴三阳之合与门、三阴三阳之离与关阖枢二方面,分析探讨杨上善三阴三阳门———关阖枢理论的来源及主要内容。认为该理论具有系统论思想,是《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重要发展,与后世“开阖(合)枢”理论相比,不但更切合经文原意,而且对阐明三阴三阳生理功能、作用实质等问题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上善 关阖枢 黄帝内经太素
下载PDF
商鞅变法与传统中国平民政治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唐国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5,共7页
商鞅变法的本质在于建立一种与"封建"贵族政制完全不同的、以军功和法制为核心的新型平民政治体制模式:王的权威至高无上;王以下的全体国民则在等级差序的设计中,给予平等的升赏机会和同样的惩罚手段;建功立业不再是"肉... 商鞅变法的本质在于建立一种与"封建"贵族政制完全不同的、以军功和法制为核心的新型平民政治体制模式:王的权威至高无上;王以下的全体国民则在等级差序的设计中,给予平等的升赏机会和同样的惩罚手段;建功立业不再是"肉食者谋之",一介平民可跻身为将相,这是中国传统国家社会政治模式的重大变革。这一模式的形成,并通过秦帝国的统一推向全国,奠定了两千年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平民政治模式 差序格局 平等机制
下载PDF
商鞅变法与秦王朝之兴衰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俊英 邹璇 +6 位作者 严凯 龙江莉 俞家海 范兆飞 张伟军 张慧 何俊瑶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47-53,共7页
秦国商鞅变法在我国古代变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一场深刻、全面、成功的改革,是改变秦国整体实力与社会面貌的成功范例,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变法虽然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但留下的理论、经... 秦国商鞅变法在我国古代变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一场深刻、全面、成功的改革,是改变秦国整体实力与社会面貌的成功范例,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变法虽然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但留下的理论、经验、教训十分丰富,诸多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对商鞅变法与秦王朝兴衰关系的研究分析,发现经验和教训,以求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背景下,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政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变法 法治 秦王朝 兴衰 借鉴意义
下载PDF
试论商鞅变法的文化环境 被引量:4
10
作者 焦新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3-115,共3页
春秋时期,秦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战国初年,简公、献公的改革更推动了封建经济成分和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为商鞅变法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宗法制在秦社会中根植不深,使秦的国家权力系统和机制呈现出开放、... 春秋时期,秦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战国初年,简公、献公的改革更推动了封建经济成分和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为商鞅变法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宗法制在秦社会中根植不深,使秦的国家权力系统和机制呈现出开放、灵活、竞争的特点,秦得以敞国门纳贤才,为商鞅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文化条件。秦人轻视德、仁、义,崇尚货利、积极进取的价值观驱使秦统治者极力追求权力和空间,促成了孝公与商鞅的君臣际遇,保证了变法的彻底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变法 文化环境 宗法制 价值观
下载PDF
商鞅强制分户说献疑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道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5-58,共4页
商鞅在变法中并没有推行过强制分户的措施。学界所谓商鞅通过重赋、刑罚等手段取缔扩大家庭、推行核心家庭的传统观点,实际上是误解史籍记载本意、错会商鞅变法宗旨的结果,并无真凭实据。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倍其赋 强制分户
下载PDF
河西之争与秦都栎阳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正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9-124,共6页
河西之地从春秋到战国,秦与晋、秦与魏间的争夺战十分激烈,且绵延了数百年之久。秦穆公拥有河西而成霸业,魏名将吴起经略河西建树颇多,而秦献公新政,迁都地处河西之地的栎阳,以此为契机,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夺回河西之地,成为秦国由... 河西之地从春秋到战国,秦与晋、秦与魏间的争夺战十分激烈,且绵延了数百年之久。秦穆公拥有河西而成霸业,魏名将吴起经略河西建树颇多,而秦献公新政,迁都地处河西之地的栎阳,以此为契机,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夺回河西之地,成为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秦都栎阳在秦国历史上存在了34年,在秦国发展史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之争 秦都栎阳 商鞅变法
下载PDF
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自成 《学术前沿》 2012年第9期34-43,89,共11页
秦国作为战国初期的落后国家,在商鞅变法后,先后超越当时的强国魏国和齐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制度创新是秦国崛起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商子范式的整体治国思想体系的创新;二是商子的具体治国理念,即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 秦国作为战国初期的落后国家,在商鞅变法后,先后超越当时的强国魏国和齐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制度创新是秦国崛起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商子范式的整体治国思想体系的创新;二是商子的具体治国理念,即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商子在解决三农问题、以法治国、政治上下流动等重大的政治问题上,表现出巨大的创新精神,并在秦国的制度上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制度创新 大国崛起
下载PDF
秦国商业及货币形态析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祝中熹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2-87,共6页
抑商思想兴起于农村公社经济结构业已解体,而封建社会趋于形成的那个历史转换期。为防止过度繁荣的商品交易分流农业劳动力,削弱租税、兵役、徭役这三根政权支柱,列国大都不同程度地施行抑商政策。以力倡耕、战为核心任务的秦国商鞅变法... 抑商思想兴起于农村公社经济结构业已解体,而封建社会趋于形成的那个历史转换期。为防止过度繁荣的商品交易分流农业劳动力,削弱租税、兵役、徭役这三根政权支柱,列国大都不同程度地施行抑商政策。以力倡耕、战为核心任务的秦国商鞅变法,被认为抑商表现最为突出。其实商鞅的抑商只是重农的辅策,并未显示出多大的力度。变法后秦国的商业随着国家的强盛而继续发展,其货币流通量的剧增及货币形态的演进,便是有力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商思想 自耕农 商鞅变法 布币 圜钱
下载PDF
秦及汉初家庭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宁江英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0-83,共4页
由于史料稀缺的原因,学术界对秦及汉初家庭结构的研究比较薄弱。通过对两次商鞅变法进行研究发现,商鞅变法的分异之策已使秦国的主要家庭结构成为小家庭,同时直接影响到了秦朝的家庭结构,这一点也得到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印证。秦朝的家... 由于史料稀缺的原因,学术界对秦及汉初家庭结构的研究比较薄弱。通过对两次商鞅变法进行研究发现,商鞅变法的分异之策已使秦国的主要家庭结构成为小家庭,同时直接影响到了秦朝的家庭结构,这一点也得到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印证。秦朝的家庭结构在汉初得到了承继。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及相关材料的研究发现,汉初庶民家庭结构均以两代人组成的夫妻子型家庭为主流,同居共财的大家族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家庭结构 汉初家庭结构 商鞅变法 睡虎地秦简
下载PDF
商鞅变法的历史评析及现实反思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秀梅 赵金科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4年第5期78-80,共3页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之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坚定地执行商鞅变法的思想路线。秦亡之后,汉承秦制,商鞅变法的政治思想一直沿用,并发展为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主流,...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之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坚定地执行商鞅变法的思想路线。秦亡之后,汉承秦制,商鞅变法的政治思想一直沿用,并发展为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着手,科学评价并结合当前法治建设的实际进行反思,扬弃并举,传承超越,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律制度仍具有的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历史评析 现实反思
下载PDF
战国前期的变法活动及其历史教训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专诚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9,19,共10页
战国前期的三场著名变法活动不仅深刻影响了三个国家社会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在这场变法浪潮中,魏国率先进行了"李悝变法",其成效有力促成了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李悝变法... 战国前期的三场著名变法活动不仅深刻影响了三个国家社会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在这场变法浪潮中,魏国率先进行了"李悝变法",其成效有力促成了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李悝变法"曾使魏国社会发展领先于其他各国,但因变法不够彻底,终难使魏国走上长久的富国强兵之路。急风暴雨式的"吴起变法"强度虽大,但留给楚国的却是社会撕裂和永久隐患。最成功的当属"商鞅变法",既全面又合理,对秦国社会和秦汉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悝 吴起 商鞅 变法 战国
下载PDF
商鞅“更礼”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5-11,共7页
商鞅是以提倡"尊君重法"而名显一时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并非不重视礼,只是其对礼的看法和使用与儒、道、墨诸学派大异其趣。面对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他明智地提出"更礼"的主张。商鞅之"更礼&qu... 商鞅是以提倡"尊君重法"而名显一时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并非不重视礼,只是其对礼的看法和使用与儒、道、墨诸学派大异其趣。面对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他明智地提出"更礼"的主张。商鞅之"更礼"基于他的历史观和人性论。其"变法"与"更礼"并行,而"更礼"则以"礼者,所以便事也"为指导原则,从而弱化了礼的道德意义,将礼变为功利之礼、实用之礼,对秦国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法家 更礼 变法
下载PDF
秦刑法思想初探——秦汉刑法思想研究之一
19
作者 黄留珠 富谷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32-37,共6页
“刑法思想”是沿用班固《汉书·刑法志》的说法。商鞅变法后秦刑法思想的要点 :一、刑法为治国之本 ,二、以刑去刑 ,三、刑无等级 ,四、慎法制 ,五、观俗立法 ,六、不以私害法。统一后的秦刑法思想 ,曾一度向“缓刑罚”方面变化 ,... “刑法思想”是沿用班固《汉书·刑法志》的说法。商鞅变法后秦刑法思想的要点 :一、刑法为治国之本 ,二、以刑去刑 ,三、刑无等级 ,四、慎法制 ,五、观俗立法 ,六、不以私害法。统一后的秦刑法思想 ,曾一度向“缓刑罚”方面变化 ,但总的趋势却是向极端化、绝对化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思想 商鞅变法 缓刑罚 秦代 法律思想 极端主义
下载PDF
史学批评的歧路——从《东坡志林》中的一则笔记谈起
20
作者 宋馥香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5,共4页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司马迁的《史记》提出两点批评:一是"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二是肯定商鞅、桑弘羊之功。前一个问题乃是班固的老调陈词,范晔、沈括等早已提出批评。而后一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与苏轼对待王...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司马迁的《史记》提出两点批评:一是"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二是肯定商鞅、桑弘羊之功。前一个问题乃是班固的老调陈词,范晔、沈括等早已提出批评。而后一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与苏轼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其因反对变法而获罪的经历有关,本文试对此略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志林》 商鞅变法 桑弘羊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