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伤寒论》研究“经学化”再视清代医学的寒温之争
1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但其中的六经辨证可被作为多种外感疾病,乃至所有疾病的治疗体系,包括温病在内;另一方面,温病知识脱离《伤寒论》文本,从而建构出区分于六经辨证、指导温病治疗的独立学说,并且通过突破季节、地域的限制和定义温病概念来拓展其应用范围。寒温争鸣的过程促进了外感病学术理论的进步,而其医学知识的生产、变革则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经学化研究 伤寒知识 温病知识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厥阴病研究相关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2
作者 姜鑫 薛俊良 万晓刚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1期60-66,共7页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厥阴病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归纳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自1957—2021年收录在该数据库中与《伤寒论》厥阴病相关的文献,利用可视...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厥阴病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归纳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自1957—2021年收录在该数据库中与《伤寒论》厥阴病相关的文献,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8.R3绘制知识图谱。结果: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万友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关键词与突现词显示关注度最强的是厥阴病、伤寒论、少阴病等。结论:《伤寒论》厥阴病成果较久远,缺乏创新性,应加强作者之间的合作,着重关注临床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病 《伤寒论》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知识图谱
下载PDF
《伤寒论》阳明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学 彭文博 岳小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1期2331-2332,共2页
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 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常伴有谵语、汗出与潮热等表现,变证主要为身黄与小便不利同见的发黄证;从方剂和药物应用来看,大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主方,大黄是阳明主药,厚朴与枳实、生姜、大枣与人参是常见配伍。结论:《伤寒论》阳明病篇以里热实证为主要见证,大承气汤为其主治;症状的分布提示阳明本证以腑实证为主,变证以发黄证为主;方药的应用揭示了仲景治阳明病通腑以承气,保胃以祛邪的治疗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症状 方药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宋代疫病病因病机认识浅探 被引量:7
4
作者 李董男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445-1447,共3页
目的:探究宋代对疫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新观点。方法:运用医史学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宋代医家普遍认识到疫病发病与地理、气候和人之禀赋有关,而病因则主要有寒邪、异气、温气这三种,风、暑、湿、毒等病因也得到了一定阐... 目的:探究宋代对疫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新观点。方法:运用医史学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宋代医家普遍认识到疫病发病与地理、气候和人之禀赋有关,而病因则主要有寒邪、异气、温气这三种,风、暑、湿、毒等病因也得到了一定阐述。医家们对病机认识较前代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寒极生热和继承自晋唐而有所发挥的温毒为病说外,还提出了邪伏少阴、伏阳之说、伏寒遇时邪为变、气运郁发而为天行等新观点。结论:宋代医家对疫病发病的地理特征有了较多关注,对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较前代有所丰富,辨析更加清楚,并在疫病理论及临床方面有继承和创新,为后世疫病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总病论 宋代 疫病 寒邪 异气 温气 病因病机
下载PDF
《伤寒论》“水气病”治则 被引量:3
5
作者 夏欣欣 韩萍萍 周冬枝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期17-20,共4页
《伤寒论》对"水气病"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似言简,实则甚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心阳、脾阳、肾阳)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 《伤寒论》对"水气病"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似言简,实则甚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心阳、脾阳、肾阳)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法、温阳止利法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祛除水邪的常用之法,现在临床应用亦屡屡显效。《伤寒论》治水法则、经方在临床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应学习仲景治水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验、药理研究,不断加深对经方的学习及研究,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更好的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水气病 解表利水法 温脾利水法 温肾利水法 通阳利水法 化瘀利水法 育阴利水法 和解利水法 张仲景
下载PDF
炙甘草汤应用指征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曦 郑艳 宋立毅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期13-14,共2页
炙甘草汤证的核心应是"心动悸","心动悸"应解释为"心因运动而悸"较为合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中西医结合观点来看,仲景创炙甘草汤之治疗重点应为心功能不全,当然,"脉结代"(脉律、心律失常)在... 炙甘草汤证的核心应是"心动悸","心动悸"应解释为"心因运动而悸"较为合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中西医结合观点来看,仲景创炙甘草汤之治疗重点应为心功能不全,当然,"脉结代"(脉律、心律失常)在炙甘草汤证中亦不可或缺,炙甘草汤的确是治疗脉律、心律失常之良方,但其所治的脉律、心律失常应与心功能不全有密切联系。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应是心功能不全,并符合仲景所述的结或代脉象之一的脉律失常,且属于中医"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证 “心动悸” “脉结代”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四逆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红亮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5期47-49,共3页
四逆汤是《伤寒论》著名方剂,用于急危重症,是中医治疗急症的重要方剂。根据"扶阳理论"四逆汤应用于疑难杂症,治疗中风后四肢冷痛、冠心病、运动神经元病、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 四逆汤 伤寒论 疑难杂症 中风后四肢冷痛 冠心病 运动神经元病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浅析大黄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及其现代药理机制 被引量:33
8
作者 张博 朱建光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66-769,共4页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黄疸等众多疾病的治疗中。而现代研究亦进一步证实、发展了大黄的效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伤寒杂病论 药理研究
下载PDF
伤寒论评话 第39章 少阴心肾兼水火,寒热虚实证不同——少阴病概说 被引量:6
9
作者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51-354,共4页
1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 1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下证、伤津动血证、甘草及桔梗汤证等属于实热证,而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则属于虚热证。2少阴三急下证即是少阴邪从热化,热势鸱张,恐有阴竭之虞,故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属于少阴病实热证,而并非少阴兼有阳明,不能因用大承气汤就断为阳明病,即不能以方定病,而是因病遣方。3少阴病实寒证,从方剂中附子的炮制和配伍,即可见其端倪。凡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的四逆类方剂,是以祛寒为主,温养为辅,主治寒邪偏盛的实寒证。而凡用熟附子,配伍人参、桂枝等药物的,是以温养为主,祛寒为辅,主治阳虚为主的虚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阴病 寒化证 热化证 少阴三急下证 大承气汤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下载PDF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内容特色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海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7-10,共4页
《医宗金鉴》是由清代朝廷编订颁发的大型医学丛书 ,它的第一分册“订正仲景全书” ,研究《伤寒论》不仅系统全面 ,而且很有特色 ,它对《伤寒论》的条文依据章节重新归类 ,并对一些内容相同的条文进行合理归并 ,对一些内容复杂的条文合... 《医宗金鉴》是由清代朝廷编订颁发的大型医学丛书 ,它的第一分册“订正仲景全书” ,研究《伤寒论》不仅系统全面 ,而且很有特色 ,它对《伤寒论》的条文依据章节重新归类 ,并对一些内容相同的条文进行合理归并 ,对一些内容复杂的条文合理拆解 ,对错漏的条文大胆修正 ,还用“三纲鼎立”理论 ,作为太阳病分章节的依据和解释条文的论理工具。书中还有歌诀体裁 ,便于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宗金鉴》 《伤寒论》 特色 中医
原文传递
宋本《伤寒论》版本考辨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超尘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第一次揭示赵开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有“初刻”“补刻”之别,是本文最重要的意义。初刻本藏于日本枫山秘府,有讹字阙文,书口紊乱;日本安政三年(1856年)崛川济摹刻之。崛川济本(又称安政本)对中国影响极大。赵开美在原版板木上... 第一次揭示赵开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有“初刻”“补刻”之别,是本文最重要的意义。初刻本藏于日本枫山秘府,有讹字阙文,书口紊乱;日本安政三年(1856年)崛川济摹刻之。崛川济本(又称安政本)对中国影响极大。赵开美在原版板木上正其讹字,补其阙文,划一书口,是为“补刻”本,补刻本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为台湾本的缩微胶卷。1923年恽铁樵以安政本为底本影印之,侈称宋本《伤寒论》,迷惑国人多多。1990年刘渡舟首次以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宋本《伤寒论》缩微胶卷为底本校注之,国人始见宋本全文。今对诸本穷尽校读之,不仅发现初刻本与补刻本有较多差异,就是补刻本之间亦多不同,令人费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本 《伤寒论》 初刻本 补刻本 校读 录异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对秦汉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柯雪帆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21-23,共3页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若根据现存可靠的文字史料 ,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在预防思想、六经辨证、汤方辨证、杂病内容等方面与秦汉医药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发展的轨迹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秦汉医药学 继承 发展
原文传递
试论伤寒学研究之历史分期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晓刚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5年第2期89-91,共3页
根据伤寒学说研究发展之内在规律和历史特征,将伤寒学研究发展史划分为五个时期:1.学说形成时期(先秦~219年以前);2.传抄整理时期(219~1065);3.偏重临床运用时期(1065~1144);4.理论与临床并重... 根据伤寒学说研究发展之内在规律和历史特征,将伤寒学研究发展史划分为五个时期:1.学说形成时期(先秦~219年以前);2.传抄整理时期(219~1065);3.偏重临床运用时期(1065~1144);4.理论与临床并重时期(1144年~1894);5.综合研究时期(1894年~现代)。并就各期之研究特点作了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伤寒论 研究 历史分期
原文传递
吴鞠通《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海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吴鞠通作为温病学派的大家之一 ,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 ,不仅擅长应用经方 ,化裁经方 ,而且也擅长应用温热药物治疗疾病。同时《温病条辨》在理论上弥补和完善了《伤寒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可以说吴鞠通不仅继承 。
关键词 吴鞠能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原文传递
北宋社会因素对《伤寒论》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倪世美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9-151,共3页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研究者日众,伤寒学研究蔚然成风,伤寒学派开始形成,“经方”崛起,使《伤寒论》研究走向新阶段,为明清时期的伤寒分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社会背景 《伤寒论》
原文传递
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贻谋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东汉名医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一事,因其不曾见于史书记载,故素有争议,一直成为历史疑案。通过大量征引文献资料,并且结合有关出土文物,反复进行考证研究,充分说明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其具体任职时间确定为建安七年(202... 东汉名医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一事,因其不曾见于史书记载,故素有争议,一直成为历史疑案。通过大量征引文献资料,并且结合有关出土文物,反复进行考证研究,充分说明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其具体任职时间确定为建安七年(202)至十年(205)或十二年(207)之间。张仲景在出任长沙太守期间,又坚持坐堂行医和撰写《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名著,对后世影响巨大。湖南省长沙市在清代曾修建“张公祠”以示纪念,人们至今仍对医圣张仲景深表缅怀和敬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东汉 医学家 《伤寒杂病论》 长沙太守
原文传递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被引量:1
17
作者 钱超尘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8-41,共4页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全书》 《伤寒论》 版本考证
原文传递
浅谈《伤寒论》下利证的特殊治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卓 毕虹博 张国骏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61-63,共3页
下利简称利,特指大便质稀,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伤寒论》中所述下利,主要包括泄泻、痢疾和霍乱三种病证。六经病变皆可见下利,伤寒论中与下利有关的条文约有90条,方剂29首。仲景治疗下利之证,并非单纯强调止利而一味收敛,而是根据病... 下利简称利,特指大便质稀,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伤寒论》中所述下利,主要包括泄泻、痢疾和霍乱三种病证。六经病变皆可见下利,伤寒论中与下利有关的条文约有90条,方剂29首。仲景治疗下利之证,并非单纯强调止利而一味收敛,而是根据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灵活运用解表升提法、清热止利法、攻下实邪法、利水止利法、温阳止利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达到"不收而止"的效果,有"见血休止血"之妙,对后世医家辨治下利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下利证 解表升提法 清热止利法 攻下实邪法 利水止利法 温阳止利法 辛开苦降法 疏肝解郁法
下载PDF
台北故宫馆藏赵开美本《仲景全书》护页题记作者考 被引量:6
19
作者 游文仁 苏奕彰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98-103,共6页
明代赵开美本《仲景全书》,因其中《伤寒论》部分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北宋本的版本而受到重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仲景全书》原刊本,在首册的护页,有两则手书题记,题记作者声称拥有北宋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是首次... 明代赵开美本《仲景全书》,因其中《伤寒论》部分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北宋本的版本而受到重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仲景全书》原刊本,在首册的护页,有两则手书题记,题记作者声称拥有北宋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是首次显示此重要文献存世的记录。此题记曾先后引起数位中日学者的注意,但其作者为何人,始终未能得以确认。经由考察《仲景全书》原件,以及考证题记内容及藏印,确认了清末的徐坊即为题记的作者。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寻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一珍贵版本的踪迹,未来或有机会为《伤寒论》的版本学及文献学的内容增添新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全书 伤寒论 宋版伤寒论 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 徐坊
原文传递
“医以丸药下之”之丸药探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秋梦 刘宁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09-813,共5页
关于《伤寒论》中"医以丸药下之"中丸药的考证,古今医家多有猜测,却没有详细论述。本文从原文和语境出发,结合历代注家的研究,分析"丸药"的性质、功效及组成,推测"丸药"是一类含有药性峻猛甚至有毒药物... 关于《伤寒论》中"医以丸药下之"中丸药的考证,古今医家多有猜测,却没有详细论述。本文从原文和语境出发,结合历代注家的研究,分析"丸药"的性质、功效及组成,推测"丸药"是一类含有药性峻猛甚至有毒药物且具有辛热药性的攻下药丸,其适应症为表证未解,邪气入里导致的大便不通。为此详细查阅《外台秘要》与《千金要方》两本医书,寻找到符合条件的类似方剂——深师快豉丸、古今录验续命丸和快豉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以丸药下之 丸药 《伤寒论》 深师快豉丸 古今录验续命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