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1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伤寒论》研究“经学化”再视清代医学的寒温之争
1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但其中的六经辨证可被作为多种外感疾病,乃至所有疾病的治疗体系,包括温病在内;另一方面,温病知识脱离《伤寒论》文本,从而建构出区分于六经辨证、指导温病治疗的独立学说,并且通过突破季节、地域的限制和定义温病概念来拓展其应用范围。寒温争鸣的过程促进了外感病学术理论的进步,而其医学知识的生产、变革则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经学化研究
伤寒知识
温病知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伤寒论》厥阴病研究相关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2
作者
姜鑫
薛俊良
万晓刚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1期60-66,共7页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厥阴病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归纳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自1957—2021年收录在该数据库中与《伤寒论》厥阴病相关的文献,利用可视...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厥阴病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归纳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自1957—2021年收录在该数据库中与《伤寒论》厥阴病相关的文献,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8.R3绘制知识图谱。结果: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万友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关键词与突现词显示关注度最强的是厥阴病、伤寒论、少阴病等。结论:《伤寒论》厥阴病成果较久远,缺乏创新性,应加强作者之间的合作,着重关注临床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病
《伤寒论》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知识图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阳明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杨学
彭文博
岳小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1期2331-2332,共2页
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
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常伴有谵语、汗出与潮热等表现,变证主要为身黄与小便不利同见的发黄证;从方剂和药物应用来看,大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主方,大黄是阳明主药,厚朴与枳实、生姜、大枣与人参是常见配伍。结论:《伤寒论》阳明病篇以里热实证为主要见证,大承气汤为其主治;症状的分布提示阳明本证以腑实证为主,变证以发黄证为主;方药的应用揭示了仲景治阳明病通腑以承气,保胃以祛邪的治疗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症状
方药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代疫病病因病机认识浅探
被引量:
7
4
作者
李董男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445-1447,共3页
目的:探究宋代对疫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新观点。方法:运用医史学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宋代医家普遍认识到疫病发病与地理、气候和人之禀赋有关,而病因则主要有寒邪、异气、温气这三种,风、暑、湿、毒等病因也得到了一定阐...
目的:探究宋代对疫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新观点。方法:运用医史学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宋代医家普遍认识到疫病发病与地理、气候和人之禀赋有关,而病因则主要有寒邪、异气、温气这三种,风、暑、湿、毒等病因也得到了一定阐述。医家们对病机认识较前代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寒极生热和继承自晋唐而有所发挥的温毒为病说外,还提出了邪伏少阴、伏阳之说、伏寒遇时邪为变、气运郁发而为天行等新观点。结论:宋代医家对疫病发病的地理特征有了较多关注,对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较前代有所丰富,辨析更加清楚,并在疫病理论及临床方面有继承和创新,为后世疫病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总病论
宋代
疫病
寒邪
异气
温气
病因病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水气病”治则
被引量:
3
5
作者
夏欣欣
韩萍萍
周冬枝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期17-20,共4页
《伤寒论》对"水气病"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似言简,实则甚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心阳、脾阳、肾阳)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
《伤寒论》对"水气病"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似言简,实则甚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心阳、脾阳、肾阳)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法、温阳止利法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祛除水邪的常用之法,现在临床应用亦屡屡显效。《伤寒论》治水法则、经方在临床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应学习仲景治水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验、药理研究,不断加深对经方的学习及研究,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更好的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水气病
解表利水法
温脾利水法
温肾利水法
通阳利水法
化瘀利水法
育阴利水法
和解利水法
张仲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炙甘草汤应用指征
被引量:
5
6
作者
陈曦
郑艳
宋立毅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期13-14,共2页
炙甘草汤证的核心应是"心动悸","心动悸"应解释为"心因运动而悸"较为合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中西医结合观点来看,仲景创炙甘草汤之治疗重点应为心功能不全,当然,"脉结代"(脉律、心律失常)在...
炙甘草汤证的核心应是"心动悸","心动悸"应解释为"心因运动而悸"较为合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中西医结合观点来看,仲景创炙甘草汤之治疗重点应为心功能不全,当然,"脉结代"(脉律、心律失常)在炙甘草汤证中亦不可或缺,炙甘草汤的确是治疗脉律、心律失常之良方,但其所治的脉律、心律失常应与心功能不全有密切联系。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应是心功能不全,并符合仲景所述的结或代脉象之一的脉律失常,且属于中医"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证
“心动悸”
“脉结代”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逆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红亮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5期47-49,共3页
四逆汤是《伤寒论》著名方剂,用于急危重症,是中医治疗急症的重要方剂。根据"扶阳理论"四逆汤应用于疑难杂症,治疗中风后四肢冷痛、冠心病、运动神经元病、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
四逆汤
伤寒论
疑难杂症
中风后四肢冷痛
冠心病
运动神经元病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大黄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及其现代药理机制
被引量:
33
8
作者
张博
朱建光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66-769,共4页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黄疸等众多疾病的治疗中。而现代研究亦进一步证实、发展了大黄的效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伤寒杂病论
药理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评话 第39章 少阴心肾兼水火,寒热虚实证不同——少阴病概说
被引量:
6
9
作者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51-354,共4页
1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
1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下证、伤津动血证、甘草及桔梗汤证等属于实热证,而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则属于虚热证。2少阴三急下证即是少阴邪从热化,热势鸱张,恐有阴竭之虞,故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属于少阴病实热证,而并非少阴兼有阳明,不能因用大承气汤就断为阳明病,即不能以方定病,而是因病遣方。3少阴病实寒证,从方剂中附子的炮制和配伍,即可见其端倪。凡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的四逆类方剂,是以祛寒为主,温养为辅,主治寒邪偏盛的实寒证。而凡用熟附子,配伍人参、桂枝等药物的,是以温养为主,祛寒为辅,主治阳虚为主的虚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阴病
寒化证
热化证
少阴三急下证
大承气汤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内容特色
被引量:
2
10
作者
黄海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7-10,共4页
《医宗金鉴》是由清代朝廷编订颁发的大型医学丛书 ,它的第一分册“订正仲景全书” ,研究《伤寒论》不仅系统全面 ,而且很有特色 ,它对《伤寒论》的条文依据章节重新归类 ,并对一些内容相同的条文进行合理归并 ,对一些内容复杂的条文合...
《医宗金鉴》是由清代朝廷编订颁发的大型医学丛书 ,它的第一分册“订正仲景全书” ,研究《伤寒论》不仅系统全面 ,而且很有特色 ,它对《伤寒论》的条文依据章节重新归类 ,并对一些内容相同的条文进行合理归并 ,对一些内容复杂的条文合理拆解 ,对错漏的条文大胆修正 ,还用“三纲鼎立”理论 ,作为太阳病分章节的依据和解释条文的论理工具。书中还有歌诀体裁 ,便于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宗金鉴》
《伤寒论》
特色
中医
原文传递
宋本《伤寒论》版本考辨
被引量:
3
11
作者
钱超尘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第一次揭示赵开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有“初刻”“补刻”之别,是本文最重要的意义。初刻本藏于日本枫山秘府,有讹字阙文,书口紊乱;日本安政三年(1856年)崛川济摹刻之。崛川济本(又称安政本)对中国影响极大。赵开美在原版板木上...
第一次揭示赵开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有“初刻”“补刻”之别,是本文最重要的意义。初刻本藏于日本枫山秘府,有讹字阙文,书口紊乱;日本安政三年(1856年)崛川济摹刻之。崛川济本(又称安政本)对中国影响极大。赵开美在原版板木上正其讹字,补其阙文,划一书口,是为“补刻”本,补刻本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为台湾本的缩微胶卷。1923年恽铁樵以安政本为底本影印之,侈称宋本《伤寒论》,迷惑国人多多。1990年刘渡舟首次以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宋本《伤寒论》缩微胶卷为底本校注之,国人始见宋本全文。今对诸本穷尽校读之,不仅发现初刻本与补刻本有较多差异,就是补刻本之间亦多不同,令人费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本
《伤寒论》
初刻本
补刻本
校读
录异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对秦汉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
4
12
作者
柯雪帆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21-23,共3页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若根据现存可靠的文字史料 ,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在预防思想、六经辨证、汤方辨证、杂病内容等方面与秦汉医药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发展的轨迹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秦汉医药学
继承
发展
原文传递
试论伤寒学研究之历史分期
被引量:
2
13
作者
万晓刚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5年第2期89-91,共3页
根据伤寒学说研究发展之内在规律和历史特征,将伤寒学研究发展史划分为五个时期:1.学说形成时期(先秦~219年以前);2.传抄整理时期(219~1065);3.偏重临床运用时期(1065~1144);4.理论与临床并重...
根据伤寒学说研究发展之内在规律和历史特征,将伤寒学研究发展史划分为五个时期:1.学说形成时期(先秦~219年以前);2.传抄整理时期(219~1065);3.偏重临床运用时期(1065~1144);4.理论与临床并重时期(1144年~1894);5.综合研究时期(1894年~现代)。并就各期之研究特点作了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伤寒论
研究
历史分期
原文传递
吴鞠通《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
1
14
作者
黄海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吴鞠通作为温病学派的大家之一 ,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 ,不仅擅长应用经方 ,化裁经方 ,而且也擅长应用温热药物治疗疾病。同时《温病条辨》在理论上弥补和完善了《伤寒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可以说吴鞠通不仅继承 。
关键词
吴鞠能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原文传递
北宋社会因素对《伤寒论》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
1
15
作者
倪世美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9-151,共3页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研究者日众,伤寒学研究蔚然成风,伤寒学派开始形成,“经方”崛起,使《伤寒论》研究走向新阶段,为明清时期的伤寒分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社会背景
《伤寒论》
原文传递
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考
被引量:
1
16
作者
周贻谋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东汉名医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一事,因其不曾见于史书记载,故素有争议,一直成为历史疑案。通过大量征引文献资料,并且结合有关出土文物,反复进行考证研究,充分说明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其具体任职时间确定为建安七年(202...
东汉名医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一事,因其不曾见于史书记载,故素有争议,一直成为历史疑案。通过大量征引文献资料,并且结合有关出土文物,反复进行考证研究,充分说明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其具体任职时间确定为建安七年(202)至十年(205)或十二年(207)之间。张仲景在出任长沙太守期间,又坚持坐堂行医和撰写《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名著,对后世影响巨大。湖南省长沙市在清代曾修建“张公祠”以示纪念,人们至今仍对医圣张仲景深表缅怀和敬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东汉
医学家
《伤寒杂病论》
长沙太守
原文传递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被引量:
1
17
作者
钱超尘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8-41,共4页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全书》
《伤寒论》
版本考证
原文传递
浅谈《伤寒论》下利证的特殊治法
被引量:
2
18
作者
杨卓
毕虹博
张国骏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61-63,共3页
下利简称利,特指大便质稀,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伤寒论》中所述下利,主要包括泄泻、痢疾和霍乱三种病证。六经病变皆可见下利,伤寒论中与下利有关的条文约有90条,方剂29首。仲景治疗下利之证,并非单纯强调止利而一味收敛,而是根据病...
下利简称利,特指大便质稀,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伤寒论》中所述下利,主要包括泄泻、痢疾和霍乱三种病证。六经病变皆可见下利,伤寒论中与下利有关的条文约有90条,方剂29首。仲景治疗下利之证,并非单纯强调止利而一味收敛,而是根据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灵活运用解表升提法、清热止利法、攻下实邪法、利水止利法、温阳止利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达到"不收而止"的效果,有"见血休止血"之妙,对后世医家辨治下利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下利证
解表升提法
清热止利法
攻下实邪法
利水止利法
温阳止利法
辛开苦降法
疏肝解郁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北故宫馆藏赵开美本《仲景全书》护页题记作者考
被引量:
6
19
作者
游文仁
苏奕彰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98-103,共6页
明代赵开美本《仲景全书》,因其中《伤寒论》部分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北宋本的版本而受到重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仲景全书》原刊本,在首册的护页,有两则手书题记,题记作者声称拥有北宋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是首次...
明代赵开美本《仲景全书》,因其中《伤寒论》部分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北宋本的版本而受到重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仲景全书》原刊本,在首册的护页,有两则手书题记,题记作者声称拥有北宋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是首次显示此重要文献存世的记录。此题记曾先后引起数位中日学者的注意,但其作者为何人,始终未能得以确认。经由考察《仲景全书》原件,以及考证题记内容及藏印,确认了清末的徐坊即为题记的作者。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寻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一珍贵版本的踪迹,未来或有机会为《伤寒论》的版本学及文献学的内容增添新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全书
伤寒论
宋版伤寒论
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
徐坊
原文传递
“医以丸药下之”之丸药探究
被引量:
3
20
作者
宋秋梦
刘宁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09-813,共5页
关于《伤寒论》中"医以丸药下之"中丸药的考证,古今医家多有猜测,却没有详细论述。本文从原文和语境出发,结合历代注家的研究,分析"丸药"的性质、功效及组成,推测"丸药"是一类含有药性峻猛甚至有毒药物...
关于《伤寒论》中"医以丸药下之"中丸药的考证,古今医家多有猜测,却没有详细论述。本文从原文和语境出发,结合历代注家的研究,分析"丸药"的性质、功效及组成,推测"丸药"是一类含有药性峻猛甚至有毒药物且具有辛热药性的攻下药丸,其适应症为表证未解,邪气入里导致的大便不通。为此详细查阅《外台秘要》与《千金要方》两本医书,寻找到符合条件的类似方剂——深师快豉丸、古今录验续命丸和快豉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以丸药下之
丸药
《伤寒论》
深师快豉丸
古今录验续命丸
原文传递
题名
从《伤寒论》研究“经学化”再视清代医学的寒温之争
1
作者
戚瑜清
郑洪
机构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175)。
文摘
在清代仲景圣化的背景下,医家们尊奉《伤寒论》为经典,使得《伤寒论》研究呈现经学化特点,即对仲景原文的注释和回归。这一研究特点也引发了伤寒与温病知识的革新,形成清代医学寒温争鸣的现象。一方面,《伤寒论》虽以论治冬季伤寒为主,但其中的六经辨证可被作为多种外感疾病,乃至所有疾病的治疗体系,包括温病在内;另一方面,温病知识脱离《伤寒论》文本,从而建构出区分于六经辨证、指导温病治疗的独立学说,并且通过突破季节、地域的限制和定义温病概念来拓展其应用范围。寒温争鸣的过程促进了外感病学术理论的进步,而其医学知识的生产、变革则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伤寒论》
经学化研究
伤寒知识
温病知识
Keywords
shang
han
lun
(《伤寒论》Treatise on
cold
-Damage)
Canonization Studies
Knowledge of
cold
Damage
Knowledge of Warm
diseases
分类号
R-092 [医药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伤寒论》厥阴病研究相关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2
作者
姜鑫
薛俊良
万晓刚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1期60-66,共7页
文摘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厥阴病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归纳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自1957—2021年收录在该数据库中与《伤寒论》厥阴病相关的文献,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8.R3绘制知识图谱。结果: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万友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关键词与突现词显示关注度最强的是厥阴病、伤寒论、少阴病等。结论:《伤寒论》厥阴病成果较久远,缺乏创新性,应加强作者之间的合作,着重关注临床应用研究。
关键词
厥阴病
《伤寒论》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知识图谱
Keywords
Jueyin disease
shang
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Knowledge graph
分类号
R241.5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阳明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杨学
彭文博
岳小强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经典著作教研室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1期2331-2332,共2页
基金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6J009A)
文摘
目的:探讨《伤寒论》阳明病篇证候分布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应用规律。方法:用频次法计数阳明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药物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药物使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阳明病本证以便秘、发热为主症,常伴有谵语、汗出与潮热等表现,变证主要为身黄与小便不利同见的发黄证;从方剂和药物应用来看,大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主方,大黄是阳明主药,厚朴与枳实、生姜、大枣与人参是常见配伍。结论:《伤寒论》阳明病篇以里热实证为主要见证,大承气汤为其主治;症状的分布提示阳明本证以腑实证为主,变证以发黄证为主;方药的应用揭示了仲景治阳明病通腑以承气,保胃以祛邪的治疗思想。
关键词
伤寒论
阳明病
症状
方药
聚类分析
Keywords
shang
han
lun
( Treatise on
cold
diseases
)
syndrome
prescription and herbs
cluster analysis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代疫病病因病机认识浅探
被引量:
7
4
作者
李董男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安徽中医学院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445-1447,共3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08ZX10005-013)
安徽中医学院引进人才基金项目资助(编号:2006rc001)
文摘
目的:探究宋代对疫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新观点。方法:运用医史学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宋代医家普遍认识到疫病发病与地理、气候和人之禀赋有关,而病因则主要有寒邪、异气、温气这三种,风、暑、湿、毒等病因也得到了一定阐述。医家们对病机认识较前代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寒极生热和继承自晋唐而有所发挥的温毒为病说外,还提出了邪伏少阴、伏阳之说、伏寒遇时邪为变、气运郁发而为天行等新观点。结论:宋代医家对疫病发病的地理特征有了较多关注,对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较前代有所丰富,辨析更加清楚,并在疫病理论及临床方面有继承和创新,为后世疫病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总病论
宋代
疫病
寒邪
异气
温气
病因病机
Keywords
shang
han
lun
;
shang
han
Zong Bing
lun
; Song Dynasty; epidemic
diseases
; pathogenic
cold
; morbid qi; pathogenic warm-qi;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水气病”治则
被引量:
3
5
作者
夏欣欣
韩萍萍
周冬枝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期17-20,共4页
基金
陕西省第四批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专项项目(编号:2011-45)
文摘
《伤寒论》对"水气病"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似言简,实则甚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心阳、脾阳、肾阳)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法、温阳止利法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祛除水邪的常用之法,现在临床应用亦屡屡显效。《伤寒论》治水法则、经方在临床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应学习仲景治水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验、药理研究,不断加深对经方的学习及研究,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更好的指导临床。
关键词
《伤寒论》
水气病
解表利水法
温脾利水法
温肾利水法
通阳利水法
化瘀利水法
育阴利水法
和解利水法
张仲景
Keywords
shang
han
lun
( 7Yeatise on
cold
-In&wed Disease)
water qi disease
relieving the exterior and eliminating retention,warming yang (heart yang, spleen yang, kidney yang) and promoting diuresis
warming spleen and promoting diuresis
warming thekidney and promoting diuresis
activating yang and promoting diuresis
resolving blood stasis and promoting diuresis
nourishing yinand promoting diuresis
harmonizing and promoting diuresis
Z
han
g Zhongjing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炙甘草汤应用指征
被引量:
5
6
作者
陈曦
郑艳
宋立毅
机构
福州市中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期13-14,共2页
基金
福州市卫生系统科技计划项目青年科研项目(编号:2013-S-W18)
文摘
炙甘草汤证的核心应是"心动悸","心动悸"应解释为"心因运动而悸"较为合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从中西医结合观点来看,仲景创炙甘草汤之治疗重点应为心功能不全,当然,"脉结代"(脉律、心律失常)在炙甘草汤证中亦不可或缺,炙甘草汤的确是治疗脉律、心律失常之良方,但其所治的脉律、心律失常应与心功能不全有密切联系。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应是心功能不全,并符合仲景所述的结或代脉象之一的脉律失常,且属于中医"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者。
关键词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证
“心动悸”
“脉结代”
《伤寒论》
张仲景
Keywords
Honey-Fried Licoriee Decoction
syndrome of Honey-Fried Licorice Decoction
palpitation
knotted and intermittentpulse
shang
han
.
lun
( Trea, t-e o,i
cold
-lndlwed Disease)
Z
han
g Zhongjing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逆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红亮
机构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康复医学科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5期47-49,共3页
文摘
四逆汤是《伤寒论》著名方剂,用于急危重症,是中医治疗急症的重要方剂。根据"扶阳理论"四逆汤应用于疑难杂症,治疗中风后四肢冷痛、冠心病、运动神经元病、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
四逆汤
伤寒论
疑难杂症
中风后四肢冷痛
冠心病
运动神经元病
溃疡性结肠炎
Keywords
Si Ni Tang,
shang
han
lun
Incurable
diseases
cold
and pain of limbs after stork
Coronaryheart disease
Motor neuron disease
Ulcerative eolonitis
分类号
R289.3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大黄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及其现代药理机制
被引量:
33
8
作者
张博
朱建光
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66-769,共4页
基金
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苗圃工程项目(MP201488)
文摘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消瘀、祛湿热退黄疸、泻热逐水、攻下宿食、清泻胃热、泻热凉血、清热解毒等作用,张仲景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大黄功效为根据,结合个人体会,充分发挥了大黄的多种功能和不同作用,将其广泛用于阳明腑实证、瘀血证、黄疸等众多疾病的治疗中。而现代研究亦进一步证实、发展了大黄的效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
大黄
伤寒杂病论
药理研究
Keywords
Rhubarb
Treatise on
cold
-Induced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
shang
han
Za Bing
lun
)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分类号
R243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评话 第39章 少阴心肾兼水火,寒热虚实证不同——少阴病概说
被引量:
6
9
作者
梁华龙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51-354,共4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2009-0001)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基金项目(496060303)
文摘
1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下证、伤津动血证、甘草及桔梗汤证等属于实热证,而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则属于虚热证。2少阴三急下证即是少阴邪从热化,热势鸱张,恐有阴竭之虞,故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属于少阴病实热证,而并非少阴兼有阳明,不能因用大承气汤就断为阳明病,即不能以方定病,而是因病遣方。3少阴病实寒证,从方剂中附子的炮制和配伍,即可见其端倪。凡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的四逆类方剂,是以祛寒为主,温养为辅,主治寒邪偏盛的实寒证。而凡用熟附子,配伍人参、桂枝等药物的,是以温养为主,祛寒为辅,主治阳虚为主的虚寒证。
关键词
少阴病
寒化证
热化证
少阴三急下证
大承气汤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Keywords
Shaoyin disease
cold
syndrome
three urgently purgative syndromes of Shaoyin
dachengqi soup
Z
han
g Zhongjing
shang
-
han
lun
Jinkui Yaolue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内容特色
被引量:
2
10
作者
黄海
机构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7-10,共4页
文摘
《医宗金鉴》是由清代朝廷编订颁发的大型医学丛书 ,它的第一分册“订正仲景全书” ,研究《伤寒论》不仅系统全面 ,而且很有特色 ,它对《伤寒论》的条文依据章节重新归类 ,并对一些内容相同的条文进行合理归并 ,对一些内容复杂的条文合理拆解 ,对错漏的条文大胆修正 ,还用“三纲鼎立”理论 ,作为太阳病分章节的依据和解释条文的论理工具。书中还有歌诀体裁 ,便于记忆。
关键词
《医宗金鉴》
《伤寒论》
特色
中医
Keywords
Yi zong jin jian( Golden Mirror of Orthodox medicine )
shang
han
lun
(
treatiseon
cold
tathogenic
diseases
)
Features
分类号
R2-52 [医药卫生—中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宋本《伤寒论》版本考辨
被引量:
3
11
作者
钱超尘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文摘
第一次揭示赵开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有“初刻”“补刻”之别,是本文最重要的意义。初刻本藏于日本枫山秘府,有讹字阙文,书口紊乱;日本安政三年(1856年)崛川济摹刻之。崛川济本(又称安政本)对中国影响极大。赵开美在原版板木上正其讹字,补其阙文,划一书口,是为“补刻”本,补刻本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为台湾本的缩微胶卷。1923年恽铁樵以安政本为底本影印之,侈称宋本《伤寒论》,迷惑国人多多。1990年刘渡舟首次以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宋本《伤寒论》缩微胶卷为底本校注之,国人始见宋本全文。今对诸本穷尽校读之,不仅发现初刻本与补刻本有较多差异,就是补刻本之间亦多不同,令人费解。
关键词
宋本
《伤寒论》
初刻本
补刻本
校读
录异
Keywords
Song edition
shang
han
lun
(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
First carved edition
Supplemented carved edition
Proofreading
Collecting the differences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伤寒杂病论》对秦汉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
4
12
作者
柯雪帆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21-23,共3页
文摘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若根据现存可靠的文字史料 ,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在预防思想、六经辨证、汤方辨证、杂病内容等方面与秦汉医药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发展的轨迹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秦汉医药学
继承
发展
Keywords
shang
han
Za Bing
lun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and Miscellanious
diseases
)
Medicine of Qin-
han
Period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伤寒学研究之历史分期
被引量:
2
13
作者
万晓刚
机构
湖北中医学院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5年第2期89-91,共3页
文摘
根据伤寒学说研究发展之内在规律和历史特征,将伤寒学研究发展史划分为五个时期:1.学说形成时期(先秦~219年以前);2.传抄整理时期(219~1065);3.偏重临床运用时期(1065~1144);4.理论与临床并重时期(1144年~1894);5.综合研究时期(1894年~现代)。并就各期之研究特点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伤寒
伤寒论
研究
历史分期
Keywords
on the Science
shang
han
(disease caused by
cold
pathogen),
shang
han
lun
,Studies,Historical Stages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吴鞠通《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
1
14
作者
黄海
机构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文摘
吴鞠通作为温病学派的大家之一 ,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 ,不仅擅长应用经方 ,化裁经方 ,而且也擅长应用温热药物治疗疾病。同时《温病条辨》在理论上弥补和完善了《伤寒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可以说吴鞠通不仅继承 。
关键词
吴鞠能
《伤寒论》
《温病条辨》
Keywords
Wu Jutong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shang
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
分类号
R-092 [医药卫生]
原文传递
题名
北宋社会因素对《伤寒论》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
1
15
作者
倪世美
机构
浙江中医学院基础医学系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9-151,共3页
文摘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研究者日众,伤寒学研究蔚然成风,伤寒学派开始形成,“经方”崛起,使《伤寒论》研究走向新阶段,为明清时期的伤寒分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北宋
社会背景
《伤寒论》
Keyword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cial background
shang
han
lun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考
被引量:
1
16
作者
周贻谋
机构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史教研室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文摘
东汉名医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一事,因其不曾见于史书记载,故素有争议,一直成为历史疑案。通过大量征引文献资料,并且结合有关出土文物,反复进行考证研究,充分说明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其具体任职时间确定为建安七年(202)至十年(205)或十二年(207)之间。张仲景在出任长沙太守期间,又坚持坐堂行医和撰写《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名著,对后世影响巨大。湖南省长沙市在清代曾修建“张公祠”以示纪念,人们至今仍对医圣张仲景深表缅怀和敬仰。
关键词
张仲景
东汉
医学家
《伤寒杂病论》
长沙太守
Keywords
Z
han
g Zhong-jing
Eastern
han
dynasty
Medical and academic specialist
shang
han
Za Bing
lun
( Treatise on Exogenous
cold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
C
han
gsha governor.
分类号
K2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被引量:
1
17
作者
钱超尘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8-41,共4页
文摘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
《仲景全书》
《伤寒论》
版本考证
Keywords
Zhong Jing Quan Shu ( Zhongjing' s Complete Works)
shang
han
lun
(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
Textual research of editions
分类号
G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浅谈《伤寒论》下利证的特殊治法
被引量:
2
18
作者
杨卓
毕虹博
张国骏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61-63,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891)
文摘
下利简称利,特指大便质稀,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伤寒论》中所述下利,主要包括泄泻、痢疾和霍乱三种病证。六经病变皆可见下利,伤寒论中与下利有关的条文约有90条,方剂29首。仲景治疗下利之证,并非单纯强调止利而一味收敛,而是根据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灵活运用解表升提法、清热止利法、攻下实邪法、利水止利法、温阳止利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达到"不收而止"的效果,有"见血休止血"之妙,对后世医家辨治下利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伤寒论
下利证
解表升提法
清热止利法
攻下实邪法
利水止利法
温阳止利法
辛开苦降法
疏肝解郁法
Keywords
shang
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Induced Disease)
Xiali Zheng
relieving exterior and elevating method
clearing heat and preventing dysentery method
eliminating excessive evils method
clearing damp and preventing dysentery method
warming Yang and preventing dysentery method
pungent drugs for dispersion and bitter drugs for purgation method
relieving the depressed liver method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北故宫馆藏赵开美本《仲景全书》护页题记作者考
被引量:
6
19
作者
游文仁
苏奕彰
机构
中国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98-103,共6页
文摘
明代赵开美本《仲景全书》,因其中《伤寒论》部分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北宋本的版本而受到重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仲景全书》原刊本,在首册的护页,有两则手书题记,题记作者声称拥有北宋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是首次显示此重要文献存世的记录。此题记曾先后引起数位中日学者的注意,但其作者为何人,始终未能得以确认。经由考察《仲景全书》原件,以及考证题记内容及藏印,确认了清末的徐坊即为题记的作者。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寻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一珍贵版本的踪迹,未来或有机会为《伤寒论》的版本学及文献学的内容增添新页。
关键词
仲景全书
伤寒论
宋版伤寒论
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
徐坊
Keywords
Zhong Jing Qnan Shu ( Zhong]ing's Complete Book)
shang
han
lun
( Treatise on Exogenous
cold
diseases
)
Northern Song edition of
shang
han
lun
facsimile
han
dwritten copy of the official Northern Song large-character edition of
shang
han
lun
XU Fang
分类号
G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医以丸药下之”之丸药探究
被引量:
3
20
作者
宋秋梦
刘宁
贾春华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09-81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874514)
文摘
关于《伤寒论》中"医以丸药下之"中丸药的考证,古今医家多有猜测,却没有详细论述。本文从原文和语境出发,结合历代注家的研究,分析"丸药"的性质、功效及组成,推测"丸药"是一类含有药性峻猛甚至有毒药物且具有辛热药性的攻下药丸,其适应症为表证未解,邪气入里导致的大便不通。为此详细查阅《外台秘要》与《千金要方》两本医书,寻找到符合条件的类似方剂——深师快豉丸、古今录验续命丸和快豉丸。
关键词
医以丸药下之
丸药
《伤寒论》
深师快豉丸
古今录验续命丸
Keywords
"The doctor purged it with pills"
pills
shang
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
Shenshi Kuaichi Pill
Gujin Luyan Xuming Pill
分类号
R289 [医药卫生—方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伤寒论》研究“经学化”再视清代医学的寒温之争
戚瑜清
郑洪
《中医药文化》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伤寒论》厥阴病研究相关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姜鑫
薛俊良
万晓刚
《新中医》
CAS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伤寒论》阳明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杨学
彭文博
岳小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宋代疫病病因病机认识浅探
李董男
《中医学报》
CAS
2011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伤寒论》“水气病”治则
夏欣欣
韩萍萍
周冬枝
《河南中医》
201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炙甘草汤应用指征
陈曦
郑艳
宋立毅
《河南中医》
2017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四逆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
李红亮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浅析大黄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及其现代药理机制
张博
朱建光
《中医学报》
CAS
2017
3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伤寒论评话 第39章 少阴心肾兼水火,寒热虚实证不同——少阴病概说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5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内容特色
黄海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3
2
原文传递
11
宋本《伤寒论》版本考辨
钱超尘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
3
原文传递
12
《伤寒杂病论》对秦汉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柯雪帆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0
4
原文传递
13
试论伤寒学研究之历史分期
万晓刚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5
2
原文传递
14
吴鞠通《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黄海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2
1
原文传递
15
北宋社会因素对《伤寒论》研究的影响
倪世美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
1
原文传递
16
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考
周贻谋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
1
原文传递
17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钱超尘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0
1
原文传递
18
浅谈《伤寒论》下利证的特殊治法
杨卓
毕虹博
张国骏
《中医学报》
CAS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台北故宫馆藏赵开美本《仲景全书》护页题记作者考
游文仁
苏奕彰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7
6
原文传递
20
“医以丸药下之”之丸药探究
宋秋梦
刘宁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