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in Sunshine Duration and Related Aerosol Influences at Shangdianzi GAW Station, China: 1958–2021
1
作者 Weijun QUAN Zhiqiang MA +13 位作者 Ziming LI Xiaolan LI Yingruo LI Xiangao XIA Huaigang ZHOU Hujia ZHAO Zhenfa WANG Weiwei PU Fan DONG Di HE Liyan ZHOU Qingfeng SHI Wenyan WANG Fang JIA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551-563,共13页
Sunshine duration(SD) is adopted widely to study global dimming/brightening. However, long-term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SD and closely related impact factors require further analysis to elucidate how and why SD h... Sunshine duration(SD) is adopted widely to study global dimming/brightening. However, long-term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SD and closely related impact factors require further analysis to elucidate how and why SD has varied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In this study, a long-term(1958–2021) SD data series obtained from the Shangdianzi Global Atmosphere Watch(GAW) station in China was analyzed to detect linear trends, climatic jumps, and climatic periods in SD using linear fitting, the Mann–Kendall trend test, and the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method. Annual SD exhibited steady dimming(-67.3 h decade-1) before 2010, followed by a period of brightening(189.9 h decade-1)during 2011–2020. An abrupt jump in annual SD occurred in 1995, and the annual SD anomaly exhibited significant oscillation with ~3-yr periodicity during 1960–1978. Partial least square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nnual SD anomaly was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s in relative humidity, gale days, cloud cover, and black carbon(BC).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lear-sky daily sunshine percentage(DSP) and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aerosol properties, including aerosol optical depth,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SSA), BC, and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suggested that variation in DSP was affected primarily by aerosol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Furthermore, the hourly clear-sky SD at high aerosol loading was approximately 60% and 56% of that at middle and low aerosol loadings, respectively. The pattern of diurnal variation in clear-sky hourly SD, as well as the actual values, can be affected by the fine particulate concentration,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and S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nshine duration global dimming/brightening multitemporal-scale variati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shangdianzi
原文传递
Atmospheric sulfur hexafluoride in-situ measurements at the Shangdianzi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in China
2
作者 Bo Yao Lingxi Zhou +4 位作者 Lingjun Xia Gen Zhang Lifeng Guo Zhao Liu Shuangxi F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2451-2458,共8页
We present in-situ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sulfur hexafluoride(SF6) conducted by an automated gas chromatograph–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 system and a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ystem at a regional b... We present in-situ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sulfur hexafluoride(SF6) conducted by an automated gas chromatograph–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 system and a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ystem at a regional background site, Shangdianzi,in China, from June 2009 to May 2011, using the System for Observ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n Europe and Asia and Advanced Global Atmospheric Gases Experiment(AGAGE)techniques. The mean background and polluted mixing ratios for SF6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ere 7.22 × 10-12(mol/mol, hereinafter) and 8.66 × 10-12,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d SF6 background mixing ratios at Shangdianzi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btained at other AGAGE stations located at similar latitudes(Trinidad Head and Mace Head), but larger than AGAGE station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Cape Grim and Cape Matatula). SF6 background mixing ratios increased rapidly during our study period, with a positive growth rate at 0.30 × 10-12year-1. The peak to peak amplitude of the seasonal cycle for SF6 background conditions was 0.07 × 10-12, while the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polluted conditions was 2.16 × 10-12.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peak values of SF6 mixing ratios occurred in autumn when local surface horizontal winds originated from W/WSW/SW/SWS/S sectors, while lower levels of SF6 mixing ratios appeared as winds originated from N/NNE/NE/ENE/E s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sulfur hexafluoride (SF6) In-situ measurement shangdianzi SEASONALITY Data analysis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Sunshine Duration Measurements between a Jordan Sunshine Recorder and Three Automatic Sensors at Shangdianzi GAW Station
3
作者 Huaigang ZHOU Weijun QUAN +3 位作者 Zhenfa WANG Xiaolan LI Yingruo LI Hujia ZHAO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716-728,共13页
We used parallel sunshine duration datasets obtained with a Jordan sunshine recorder and three automatic sunshine duration sensor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instruments.We used measurements obtained... We used parallel sunshine duration datasets obtained with a Jordan sunshine recorder and three automatic sunshine duration sensor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instruments.We used measurements obtained at Shangdianzi(SDZ)regional Global Atmosphere Watch(GAW)station with a Jordan sunshine recorder,a DFC2 photoelectric sunshine meter,a CHP1 pyrheliometer,and two CMP11 pyranometers from 1 January to 5 July 2019 and from 3 November 2020 to 28 February 202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ily sunshine duration measurements obtained from the Jordan sunshine recorder we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from the DFC2 meter and the CMP11 pyranometers under all-sky conditions,but were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bserved by the CHP1 pyrheliometer.An analysis of poten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showed that the solar zenith angle,the spectral range of the automatic sensors,the relative humidity,and the sky conditions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asurements of sunshine duration between the Jordan sunshine recorder and three automatic sensors.We proposed a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function-the DFC2-equivalent sunshine duration estimation(DFCESD)model—to guarante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long-term sunshine duration series observed by the Jordan sunshine recorder at SDZ and the measurements from the DFC2 meter.Validation of the DFCESD model showed that the mean absolute difference(MAD)between the daily sunshine duration observed by the Jordan sunshine recorder and those from the DFC2 meter improved from-0.7 to-0.2 h day^(-1),the relative deviation(RD)improved from-9.3%to-2.3%,and the root-mean-square deviation(RMSD)decreased from 1.0 to 0.8 h day^(-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nshine duration Jordan sunshine recorder pyrheliometer PYRANOMETER shangdianzi station
原文传递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ine Particles in the Background Atmosphere of North China
4
作者 Ping LI Siyao YUE +13 位作者 Xiaoyang YANG Di LIU Qiang ZHANG Wei HU Shengjie HOU Wanyu ZHAO Hong REN Gang LI Yuanguan GAO Junjun DENG Qiaorong XIE Yele SUN Zifa WANG Pingqing F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159-1174,共16页
To understand the aerosol characteristics in a region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fine-particle(PM_(2.5),n=228)samples were collected over a one-year period at the Shangdianzi(SDZ)station,which is a Global Atmospheric Wa... To understand the aerosol characteristics in a region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fine-particle(PM_(2.5),n=228)samples were collected over a one-year period at the Shangdianzi(SDZ)station,which is a Global Atmospheric Watch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in North China.The chemical an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M_(2.5)were analyzed,including organic carbon,elemental carbon,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and fluorescent components of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The source factors of major aerosol components are apportioned,and the sources of the fluorescent chromophores are further analyzed.The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of PM_(2.5)at SDZ were NO_(3)^(-),organic matter,SO_(4)^(2-),and NH_(4)^(+).Annually,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contributed 48%±15%to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Secondary formation(52%)and fossil fuel combustion(63%)are the largest sources of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 and water-insoluble organic matter,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ree humic-like and one protein-like matter were identified via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for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ces.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the components were highest in winter and lowest in summer,indicating the main impact of burning sources.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the chemical an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mbient aerosols in the background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aerosols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primary biological aerosols shangdianzi
下载PDF
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氢氯氟碳化物本底特征
5
作者 于燕 徐宏辉 +6 位作者 姚波 浦静姣 姜瑜君 韩路杰 陈懿妮 宋海清 董璠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70,共11页
基于北京上甸子与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2011—2019年氢氯氟碳化物(HCFCs)采样观测数据,开展了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6种HCFCs(HCFC-22、HCFC-141b、HCFC-142b、HCFC-124、HCFC-132b和HCFC-133a)本底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临安站HCFCs... 基于北京上甸子与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2011—2019年氢氯氟碳化物(HCFCs)采样观测数据,开展了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6种HCFCs(HCFC-22、HCFC-141b、HCFC-142b、HCFC-124、HCFC-132b和HCFC-133a)本底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临安站HCFCs浓度水平和浓度变率比上甸子站明显更高,尤其是HCFC-133a,其浓度及浓度变率均比上甸子站高1个量级,表明长三角地区HCFCs排放量可能较京津冀地区更大。2个站点HCFCs本底浓度基本一致,差异范围为-6.1%~7.1%。上甸子站本底数据占比为26.4%~69.0%,而临安站本底数据占比不足23%。在《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约束下,2个站点多数HCFCs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或变化较小。2个站点HCFC-132b浓度相对较低,但2019年相比2018年有明显升高。结合风向进行分析,发现上甸子站HCFC-22、HCFC-141b、HCFC-142b和HCFC-132b高浓度水平主要由西南扇区(北京城区方向)的WSW、SSW及SW方向贡献,而HCFC-124和HCFC-133a在各风向上的浓度和载荷差异较小。临安站HCFC-124高浓度水平主要由SSE和NNE方向贡献,分别对应金华和湖州方向;其他5种HCFCs的高浓度水平主要由东北扇区的ENE方向贡献,对应杭州城区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氯氟碳化物(HCFCs) 本底浓度 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 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 污染源 污染输送
下载PDF
北京地区SO2、NOx、O3和PM2.5变化特征的城郊对比分析 被引量:127
6
作者 刘洁 张小玲 +1 位作者 徐晓峰 徐宏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59-1065,共7页
2006-01-01-2006-12-31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和城区宝联环境观测站连续观测了SO2、NOx、O3和PM2.5的浓度,分析了北京城区和郊区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的差异,并结合风向讨论了城区污染对于大气本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NOx、SO2浓度在... 2006-01-01-2006-12-31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和城区宝联环境观测站连续观测了SO2、NOx、O3和PM2.5的浓度,分析了北京城区和郊区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的差异,并结合风向讨论了城区污染对于大气本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NOx、SO2浓度在采暖季城郊差异最大,城区是本底的4-6倍,城郊O3有一致的浓度变化.本底站PM2.5在4、5月达到100μg/m^3以上,是年平均的2-3倍;②NOx和SO2的日变化在城区表现为双峰型,在09:00前后和22:00前后形成高值,郊区表现为单峰型,在22:00前后出现高值.郊区O3的日变化峰值滞后于城区大约2 h.PM2.5日变化规律表现得较不规则;③西南风条件下本底各污染物浓度明显受城区输送影响而升高,东北风条件下干洁气团的影响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NOx O3 上甸子 本底
下载PDF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5 位作者 徐晓斌 丁国安 颜鹏 于晓岚 程红兵 周怀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1006,共6页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布在4.41~6.55之间,电导率分布在40.97~69.64μS.cm^-1之间.②上甸子本底站的电导率结果明显高于清洁地区降水背景点(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结果,表明降水化学成分受大气污染显著,但污染水平要低于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③SO4^2-、NO3^-、NH4^+、Ca^2+是上甸子站降水样品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从季节变化来看,SO4^2-离子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O3^-离子冬春两季浓度水平相当,夏季略偏低,H+离子浓度春季最低,夏秋两季相当,冬季最高.④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是上甸子本底站降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来源;与施肥有关的农田排放是本底站降水成分的另一个重要的源;此外,来自污染地区的交通运输排放和燃煤排放的输送作用同样影响着该地区降水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 降水 源解析 PMF
下载PDF
上甸子本底站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5
8
作者 刘洁 张小玲 +1 位作者 张晓春 汤洁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25,共7页
利用TE Model 49C型臭氧监测仪,于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甸子本底站进行了地面φ(O3)的连续在线监测.分析了全年φ(O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对φ(O3)高值日的个例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甸子本底站地面... 利用TE Model 49C型臭氧监测仪,于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甸子本底站进行了地面φ(O3)的连续在线监测.分析了全年φ(O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对φ(O3)高值日的个例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甸子本底站地面φ(O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并且与同期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主要特征:①夏初φ(O3)较高,6月的平均值达到最高,小时平均最大值可达129.7μL/m3;而冬季φ(O3)较低,12月的平均值达到最低,小时平均最大值仅为32.7μL/m3.②日变化趋势较为明显,在4:00—7:00出现最低值,在15:00—18:00出现最高值,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冬季较小.③气温与φ(O3)呈显著正相关,夏季相对湿度与φ(O3)呈显著负相关,风向和辐射强度也与φ(O3)及其变化规律呈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本底站 地面臭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太阳辐射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13
9
作者 权维俊 陈洪滨 +2 位作者 高燕虎 郭文利 刘勇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6-142,共7页
采用了基准地面辐射观测网络(BSRN)推荐的辐射观测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对2005年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太阳辐射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价,并通过分析晴空地面太阳总辐射观测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和变差系数来替换BSRN质量评价方法中的... 采用了基准地面辐射观测网络(BSRN)推荐的辐射观测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对2005年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太阳辐射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价,并通过分析晴空地面太阳总辐射观测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和变差系数来替换BSRN质量评价方法中的“辐射观测值序列的目视”检验步骤。结果表明,通过前3步检验的直接、散射和地面太阳总辐射数据的百分比,除7月和8月外其他月份均在95%以上;地面向上辐射除3、4、7、8和11月在74.7%-85.5%之间外,其他月份均在91%以上。通过前3步检验的晴空地面太阳总辐射观测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均在23.5W·m^-2以下,除11月和12月外其他月份的变差系数均在0.0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大气本底站 太阳辐射 质量评价
下载PDF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大气痕量活性气体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洁 张小玲 +3 位作者 谢璞 董璠 欧阳俊 王振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3-698,共6页
利用TE公司C系列气体监测仪,于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连续观测SO2,CO,NO-NO2-NOx和O3的浓度.分析了晴天、雨天、霾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不同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痕量活性气体在不同天气... 利用TE公司C系列气体监测仪,于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连续观测SO2,CO,NO-NO2-NOx和O3的浓度.分析了晴天、雨天、霾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不同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痕量活性气体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浓度及日变化特征,晴天和雨天日变化最小,而霾天日变化最大;(2)风向和风速是影响上甸子气体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夏季降水对SO2和NOx的去除作用较为明显;(3)上甸子O3白天最大值与夜间最小值的比值低于4,远低于城区,不利于光化学污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 天气条件 痕量活性气体
下载PDF
北京上甸子本底站2003年秋冬季痕量气体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1
作者 孟昭阳 丁国安 +1 位作者 汤洁 王淑凤 《气象科技》 2007年第4期550-557,共8页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污染本底监测站(117°07′E,40°39′N,海拔293.9 m)开展了对大气中痕量气体的连续在线监测,获得了NO、NO2、SO2、CO和O3等气体组分的变化特征、变化规律和浓度水平。初步分析表明,NO...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污染本底监测站(117°07′E,40°39′N,海拔293.9 m)开展了对大气中痕量气体的连续在线监测,获得了NO、NO2、SO2、CO和O3等气体组分的变化特征、变化规律和浓度水平。初步分析表明,NO、NO2、SO2、CO和O3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O3浓度在秋季较高,冬季较低;NO、NO2和SO2冬季出现浓度高值。探讨了O3和痕量气体与气象因子的关系。O3与NO、NO2、NOx、CO和SO2皆为负相关,CO与NOx和SO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底站痕量气体浓度与同期观测的城区污染物浓度相比其变化趋势基本呈同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本底站 痕量气体 气象因子 O3
下载PDF
北京上甸子站大气CH_4数据筛分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夏玲君 刘立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044-4051,共8页
基于气团72h后向轨迹输送特征,结合数值统计方法,对北京上甸子站2010~2014年瓶采样样品大气CH_4进行污染/非污染数据筛分.结果表明约42%的数据筛分为污染数据,剩余数据则被认为是未受局地源汇污染、混合较为均匀的本底数据.基于这些本... 基于气团72h后向轨迹输送特征,结合数值统计方法,对北京上甸子站2010~2014年瓶采样样品大气CH_4进行污染/非污染数据筛分.结果表明约42%的数据筛分为污染数据,剩余数据则被认为是未受局地源汇污染、混合较为均匀的本底数据.基于这些本底数据对上甸子站大气CH_4本底浓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甸子站大气CH_4本底浓度从1884.0×10^(-9)(2010年)增长到1916.4×10^(-9)(2014年),年均增长率为8.5×10^(-9)/a.其季节变化特征与北半球平均状况类似,冬春季高、夏秋季低,高值出现在1~2月,低值出现在6~7月,季节振幅达32.8×10^(-9),主要与·OH自由基浓度季节变化有关.此外,CH_4本底浓度年均值及平均季节变化月均值均高于同纬度带海洋边界层水平及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H4 后向轨迹 数据筛分 北京上甸子站 本底水平
下载PDF
2012—2014年冬季北京上甸子气溶胶观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孟伟 马志强 张小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15-1822,共8页
为了分析冬季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利用2012—2014年每年1月上甸子本底站的能见度、ρ(PM2.5)、ρ(BC)、ρ(CO)等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对上甸子地区气溶胶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4年每年1月地面月均风速分别为2.5... 为了分析冬季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利用2012—2014年每年1月上甸子本底站的能见度、ρ(PM2.5)、ρ(BC)、ρ(CO)等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对上甸子地区气溶胶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4年每年1月地面月均风速分别为2.5、2.4和2.4 m/s,RH(相对湿度)分别为45.6%、59.5%和45.8%,ρ(PM2.5)分别为38.6、54.7和45.2μg/m^3,MSE(气溶胶质量散射系数)分别为5.3、5.9和4.9 m^2/g.虽然地面风速基本没有变化,但2013年1月的RH比2012年和2013年1月平均高出30%,并且同期ρ(PM2.5)和MSE也高于2012年和2013年1月.ρ(PM2.5)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减弱,但对SSA(气溶胶单次反照率)影响不大.对2013年1月数据分析可知,各种RH区段下,能见度与ρ(PM2.5)均呈负相关,其中在80.0%10 km时,bext和Bext(分别以能见度和大气组分计算的大气消光系数)基本相当,二者在这3年的拟合斜率平均值高达0.99;当能见度〈5 km时,2014年1月的bext和Bext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2012年和2013年1月的bext和Bext的R2分别是0.88和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PM2.5 消光系数 上甸子
下载PDF
中国区域HCFC-142b排放量模式反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钊 姚波 +5 位作者 安兴琴 周凌晞 栾天 王红阳 张根 程巳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0-1046,共7页
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PART结合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在线观测HCFC-142b数据,采取自上而下的反演方法,估算了2009和2010年中国HCFC-142b的排放量分别为10.82kt/a和15.42kt/a,分别占全球HCFC-142b排放量的29.7%和45.8%.反演HCFC-142b... 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PART结合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在线观测HCFC-142b数据,采取自上而下的反演方法,估算了2009和2010年中国HCFC-142b的排放量分别为10.82kt/a和15.42kt/a,分别占全球HCFC-142b排放量的29.7%和45.8%.反演HCFC-142b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其排放源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四川、山东西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相关研究中自下而上方法获得的排放量分布一致.模式反演源较先验源更接近观测数据,2009年相关系数从0.38提高到0.47,2010年相关系数则从0.60提高到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二氟-1-氯乙烷(HCFC-142b) FLEXPART模式 排放量 源反演 上甸子本底站
下载PDF
上甸子本底站卤代温室气体大气浓度短期波动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林 安兴琴 +4 位作者 朱彬 周凌晞 姚波 车胜利 李东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3-501,共9页
利用轨迹分析法、印痕分析和流场分析法,结合上甸子站卤代温室气体H-1301、HCFC-22、CFC-11和SF6在线浓度观测数据,选取2012年9月7—12日上甸子测站卤代温室气体浓度短期波动典型个例进行分析。轨迹分析结果表明:7日12时,污染发生前,气... 利用轨迹分析法、印痕分析和流场分析法,结合上甸子站卤代温室气体H-1301、HCFC-22、CFC-11和SF6在线浓度观测数据,选取2012年9月7—12日上甸子测站卤代温室气体浓度短期波动典型个例进行分析。轨迹分析结果表明:7日12时,污染发生前,气团主要来自较远的偏西北、偏北方向,水平输送距离长,移动迅速,垂直高度高,对应的卤代温室气体浓度偏低,H-1301、HCFC-22、CFC-11和SF6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10-12、350×10-12、260×10-12、10×10-12;9、10日有一定比例的气团在测站的偏南区域近地面回旋打转,水平输送距离短,垂直高度低,在边界层内缓慢移动,不利于污染物在边界层内扩散,导致卤代温室气体浓度偏高,对测站浓度的短期抬升贡献较大,9日12时H-1301、HCFC-22、CFC-11的峰值体积分数分别达到45×10-12、1 200×10-12、310×10-12,10日03时SF6的峰值体积分数达到28×10-12;11日西南方向回旋气团消失;12日气团完全来自较远的西北方向且轨迹移动较快。印痕分析与轨迹分析结果一致:7、8日敏感性系数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测站以北,9、10日敏感性系数较高区域分布在测站偏南,11、12日测站偏南的敏感性系数较高区域消失。流场分析结果表明:9、10日环流形势有利于污染物在测站区域累积,造成测站浓度的短期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温室气体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 个例分析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湘雪 蒲维维 +5 位作者 马志强 林伟立 韩婷婷 李颖若 周礼岩 石庆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473-3483,共11页
在北京城区和上甸子本底地区分别开展了为期3a和1a的NH_(3)在线观测,并结合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北京地区NH_(3)浓度水平、年季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北京城区和本底地区的NH_(3)年均浓度分别为(32... 在北京城区和上甸子本底地区分别开展了为期3a和1a的NH_(3)在线观测,并结合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北京地区NH_(3)浓度水平、年季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北京城区和本底地区的NH_(3)年均浓度分别为(32.5±20.8)×10^(-9)V/V和(11.6±10.3)×10^(-9)V/V,北京城区的NH_(3)浓度高于大多数国内外主要城市和地区的NH_(3)浓度水平.城区和本底地区NH_(3)浓度年变化特征为夏季高,分别为(34.1±6.8)×10^(-9)V/V和(11.1±2.2)×10^(-9)V/V,冬季低,分别为(19.7±9.3)×10^(-9)V/V和(2.4±0.6)×10^(-9)V/V.NH_(3)的日变化特征受气象因素影响明显,其结果表明,春季城区NH_(3)浓度峰值出现在15:00,而本底地区受西南风影响在20:00达到峰值;夏季城区NH_(3)浓度最高值在7:00出现,本底地区则呈现双峰值(分别在09:00和22:00);秋季城区和本底地区的日变化规律一致,均在22:00出现峰值;冬季城区的峰值出现时间晚于本底地区,峰值分别出现在23:00和20:00.西南风是造成本底地区NH_(3)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春季和夏季,随着西南向风速的增大,NH_(3)浓度显著升高.城区的NH_(3)浓度则主要受到局地排放的影响.浓度权重轨迹法的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天津、河北及河南北部地区是影响北京地区大气NH_(3)的主要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 上甸子本底站 区域输送 拉格朗日综合单粒子轨道(HYSPLIT)模型 浓度权重轨迹(CWT)
下载PDF
城市排放与输送对北京上甸子站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凌 姚波 +2 位作者 方双喜 刘立新 王振发 《气象科技进展》 2014年第3期49-52,共4页
以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CO2)和几种典型卤代温室气体(HFC-134a、PFC-218和HCFC-22)浓度在线观测为例,统计分析并匹配计算了各风向浓度距平与浓度载荷,探讨了各季节城市排放和输送对上甸子站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的影响。研究期... 以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CO2)和几种典型卤代温室气体(HFC-134a、PFC-218和HCFC-22)浓度在线观测为例,统计分析并匹配计算了各风向浓度距平与浓度载荷,探讨了各季节城市排放和输送对上甸子站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的影响。研究期间,CO2本底数据比例约21.2%,受局地和城市排放与输送影响,非本底浓度比本底浓度偏高(3.7±1.3)×10^(-6);HFC-134a和PFC-218浓度距平和浓度载荷的特征反映了两个物种源区特征的差别;HCFC-22浓度特征与空调制冷剂夏高冬低的季节排放规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上甸子站 温室气体本底观测 城市排放 输送
下载PDF
上甸子本底站臭氧生成效率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葛宝珠 徐晓斌 +1 位作者 林伟立 王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44-1450,共7页
2008年3月26日~10月9日在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开展了O3、NOx、NOy、CO等气体的现场观测和VOCs采样观测.利用观测数据,首次取得该本底站臭氧生成效率(OPE),研究了OPE与NOx和VOCs的关系,探讨了HNO3干沉降对OPE的可能影响及订正方法.结... 2008年3月26日~10月9日在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开展了O3、NOx、NOy、CO等气体的现场观测和VOCs采样观测.利用观测数据,首次取得该本底站臭氧生成效率(OPE),研究了OPE与NOx和VOCs的关系,探讨了HNO3干沉降对OPE的可能影响及订正方法.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逐日OPE值的变化范围为0.2~21.1,平均值为4.9±3.6;晴天的总体OPE值为4.3±1.5;OPE值随NOx浓度的变化基本符合抛物线关系,当NOx<14×10-9时,OPE随NOx的增加而增加;当NOx>14×10-9时,OPE随NOx的增加而减少;芳香烃和OVOCs与OPE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HNO3等NOx氧化产物的干沉降对计算的OPE有显著影响,导致计算结果偏高.利用北京市区和上甸子的NOy/CO值可以对观测期间的OPE值进行初步订正,但订正方法尚不够严谨,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未订正的OPE计算值可认为是实际OPE的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本底站 臭氧生成效率(OPE) NOx VOCS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区域污染对本底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辐射强迫影响的地基和卫星遥感观测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小玲 夏祥鳌 +4 位作者 车慧正 汤洁 唐宜西 孟伟 董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439-2448,共10页
基于华北区域大气本底站(北京上甸子站)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10月1-15日在天气系统和人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下3次华北平原地区污染输送事件对本底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及其光学特性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受人为污染事... 基于华北区域大气本底站(北京上甸子站)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10月1-15日在天气系统和人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下3次华北平原地区污染输送事件对本底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及其光学特性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受人为污染事件输送影响,上甸子站10月4-5日、7-9日及11-12日气溶胶浓度和反应性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和10月1-3日背景条件相比,反应性气体NOx、CO体积浓度增加3-6倍,SO2体积浓度增加了10-20倍;PM2.5质量浓度10月9日达到200μg·m-3;污染期间500 nm日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达到0.60-1.00,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低于0.88,黑碳浓度增加4-8倍,表明此次污染事件气溶胶吸收很强,因气溶胶吸收作用导致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加100-400 W·m-2,气溶胶吸收和散射导致地表入射太阳辐射下降100-300 W·m-2,地表入射太阳辐射减弱且大气加热增强将导致大气稳定度增加,这可能将显著影响云和降水过程,对区域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特性 大气污染 辐射强迫 地基和卫星遥感观测 上甸子本底站
原文传递
利用FLEXPART模式反演中国区域SF_6排放量 被引量:9
20
作者 安兴琴 姚波 +3 位作者 李岩 周凌晞 刘钊 翟世贤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33-1140,共8页
六氟化硫(SF6)是一种长寿命卤代温室气体,被列为《京都议定书》限排物种.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SF6排放量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采用传统的"自下而上"清单方法估算SF6排放量时,所需排放因子、活动水平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存在较大... 六氟化硫(SF6)是一种长寿命卤代温室气体,被列为《京都议定书》限排物种.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SF6排放量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采用传统的"自下而上"清单方法估算SF6排放量时,所需排放因子、活动水平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存在较大局限.因此,本文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PART,结合2009年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SF6浓度观测资料,尝试建立中国区域SF6排放量的反演方法.结果表明,初步反演的2009年中国区域SF6排放量为1.25×103(0.53×1031.97×103)t·a-1,与文献结果相当,源排放量的不确定性从1.05×103t·a-1减小到0.72×103t·a-1.与先验源相比,反演源的相关系数从0.37提高到0.43,均方根误差减小了2.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 源反演方法 上甸子区域 大气本底站 FLEXPART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