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厥阴病证治探析
1
作者 吕艳杭 韩景波 +2 位作者 吴姗姗 陈卿倩 张以昆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30-133,共4页
《伤寒论》中记载了厥阴病篇的概念、立症、病机及主方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厥阴病之厥阴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厥阴病的主症是胃脘疼痛、知饥不欲食、食后吐、渴欲饮水、气逆、腹泻或大便次数多... 《伤寒论》中记载了厥阴病篇的概念、立症、病机及主方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厥阴病之厥阴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厥阴病的主症是胃脘疼痛、知饥不欲食、食后吐、渴欲饮水、气逆、腹泻或大便次数多;病因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病机是寒凝阳郁;治疗厥阴病主要采用寒热并用、通理气血、攻补兼施等综合论治方法,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吴茱萸汤为主方,同时结合举验案说明厥阴病的诊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病因病机 治则
下载PDF
基于《神农本草经》探究《伤寒论》茯苓量效规律
2
作者 李岩珂 马源 +3 位作者 王杨 罗绍东 研智 张文风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均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用药多继承于《神农本草经》之功效。从《伤寒论》张仲景对茯苓的临证应用可知,张仲景深得《神农本草经》中茯苓功效之要义,并在其基础上多有发挥。互参《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经... 《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均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用药多继承于《神农本草经》之功效。从《伤寒论》张仲景对茯苓的临证应用可知,张仲景深得《神农本草经》中茯苓功效之要义,并在其基础上多有发挥。互参《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经文,将《伤寒论》中茯苓量效规律总结为3个层次:二两(31.2 g)及以上茯苓主利水化饮,平胃降气以伐水邪;一两至一两半(15.6~23.4 g)茯苓主利尿理气,健脾宁心以安心神;一两(15.6 g)及以下茯苓主健脾渗湿,通利三焦以散津液。将3个茯苓量效层次中蕴含的仲景对痰饮疾病的论治思想总结为温阳气,以标本兼顾;利小便,以通阳安神;存津液,以顾护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茯苓 量效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附子防治疫病的理论及应用探微 被引量:2
3
作者 崔巍 魏岩 +1 位作者 崔渺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35-138,共4页
附子治疫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感受疫气出现少阴病证候,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疫病中霍乱、疟疾、痢疾、艾滋病等发病证候多属里证,可选真武汤、四逆汤、乌梅丸、肾气丸等。表里同病可考虑圣散子、霹雳散。附子防治... 附子治疫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感受疫气出现少阴病证候,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疫病中霍乱、疟疾、痢疾、艾滋病等发病证候多属里证,可选真武汤、四逆汤、乌梅丸、肾气丸等。表里同病可考虑圣散子、霹雳散。附子防治寒疫应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疫病 经方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胡希恕《伤寒论》阴阳含义探微 被引量:3
4
作者 田颖柳 郑亮 王媛媛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2期135-137,共3页
《伤寒论》是张仲景据其理论实践,结合古代哲学精华所著成,全篇多处涉及阴阳,其含义各不相同。胡希恕先生作为经方大家,对《伤寒论》中提及的阴阳的含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富有启迪性。该文通过结合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对阴阳二字在《... 《伤寒论》是张仲景据其理论实践,结合古代哲学精华所著成,全篇多处涉及阴阳,其含义各不相同。胡希恕先生作为经方大家,对《伤寒论》中提及的阴阳的含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富有启迪性。该文通过结合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对阴阳二字在《伤寒论》中的含义进行归纳,从证候类型、脉诊因素、病变部位、生理病理、其他特殊含义等方面来进行阐述及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希恕 伤寒论 阴阳
下载PDF
《薛雪医案》治痹探微 被引量:1
5
作者 段嘉旭 刘吉强 辛小红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2期146-149,共4页
《薛雪医案》中薛生白应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论证痹病的病因病机,并仿仲景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以六经为纲,重视太阴少阴,多以温散寒湿,或温养脏腑、筋脉之法治痹。薛生白言痹起病多因风寒湿邪气及内因虚损;常见太阴气机不宣、湿气不利,少... 《薛雪医案》中薛生白应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论证痹病的病因病机,并仿仲景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以六经为纲,重视太阴少阴,多以温散寒湿,或温养脏腑、筋脉之法治痹。薛生白言痹起病多因风寒湿邪气及内因虚损;常见太阴气机不宣、湿气不利,少阴阳气不温、精气不充等。其治痹,因于风寒湿者,以羌活、桂枝、防风、防己、茯苓等祛风散寒利湿;因于太阴、少阴虚损者,以鹿角胶、脊髓等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精血。而纵观薛生白治痹的病案,可以看到其治疗痹病的思路以扶正祛邪,内外兼顾,或温散、或温通、或温补,足见其重视阳气的充足与否、通利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雪医案 六经辨证 伤寒论 痹病
下载PDF
基于“态靶辨治”理论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6
作者 谢伟楠 田佳星 +2 位作者 郝晓宇 赵锡艳 仝小林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12期1465-1468,共4页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发生在颈部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临床常规治疗效果有限。本文从“态靶辨治”理论出发,认为痉挛性斜颈多属寒态,使用葛根汤加减治疗痉挛性斜颈,可取得一定疗效。葛根汤不但是寒态的调态方,也是颈项部疾病的靶方,方...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发生在颈部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临床常规治疗效果有限。本文从“态靶辨治”理论出发,认为痉挛性斜颈多属寒态,使用葛根汤加减治疗痉挛性斜颈,可取得一定疗效。葛根汤不但是寒态的调态方,也是颈项部疾病的靶方,方中葛根亦是颈项强痛之靶药,舒筋解肌时需重用至60 g,甚则可至120 g。在临床运用葛根汤时,要注意随症施量,以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斜颈 态靶辨治 葛根汤 《伤寒论》 寒态
下载PDF
《伤寒论》“少阳-枢机”理论考辨
7
作者 许迎 张明春 +2 位作者 石秀琰 邵琳琳 张涛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11期1251-1255,共5页
枢机不利作为少阳病的病机阐释,并不见于《伤寒论》原文,通过回溯“枢机”的字词本义,梳理“少阳-枢机”理论的历史沿革,探讨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少阳-枢机”理论的建构过程,从术语学角度,厘清“少阳-枢机”理论之发生、发... 枢机不利作为少阳病的病机阐释,并不见于《伤寒论》原文,通过回溯“枢机”的字词本义,梳理“少阳-枢机”理论的历史沿革,探讨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少阳-枢机”理论的建构过程,从术语学角度,厘清“少阳-枢机”理论之发生、发展过程,发现其源自《黄帝内经》,柯琴首先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辨治理论之中,逐渐流传,后被《伤寒论》教材及国家标准规范采纳,广泛应用于当代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基于理论溯源与诠释《伤寒论》术语的再理解,有助于新时期《伤寒论》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少阳病 枢机不利 术语学
下载PDF
失眠的病机本质探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焦俊杰 郭洪亮 +2 位作者 袁俊亮 李淑娟 胡文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82-2085,共4页
从中医经典出发,根基于《黄帝内经》中关于睡眠障碍的理论阐述,系统分析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其理论一脉相承的理、法、方药的妙用,结合一些著名医家的阐微,探讨失眠的病因病机,认为失眠的本质病机是发于心而根于胃。以期为... 从中医经典出发,根基于《黄帝内经》中关于睡眠障碍的理论阐述,系统分析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与其理论一脉相承的理、法、方药的妙用,结合一些著名医家的阐微,探讨失眠的病因病机,认为失眠的本质病机是发于心而根于胃。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清晰的正确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不寐 黄帝内经 伤寒论 病因病机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剂量溯源、传承及展望 被引量:7
9
作者 程先宽 韩振蕴 +1 位作者 范吉平 陈志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1-133,共3页
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方剂药物用量从原来的不确定、不精确到《伤寒杂病论》用量的相对精确,体现了医学的发展。由于历代度量衡的变迁、医家对于经方的应用见仁见智,形成了后世对于经方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方的准确继... 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方剂药物用量从原来的不确定、不精确到《伤寒杂病论》用量的相对精确,体现了医学的发展。由于历代度量衡的变迁、医家对于经方的应用见仁见智,形成了后世对于经方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方的准确继承。《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经方剂量的确定应有其事实根据,并且要以疗效为基础。通过对医家有关论述、现代度量衡考证等进行认识,同时辅以实证的方法对经方剂量折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剂量折算
下载PDF
经方常用药物在韩国韩医中用量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林 安相佑 +4 位作者 车雄硕 赵城焄 李丙旭 朴持炫 傅延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417-421,共5页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使用频次最高前15位药物有14味相同。Top50在韩医临床的平均剂量范围有80%的药物在3g/日~6g/日之间;83%的药物最小量不超过2g/日;85%药物的最大量不超过30g/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医 用量 经方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两个六经不能混淆——《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来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冯世纶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82-585,共4页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容方证,来自于《汤液经法》等经方医学。《伤寒》主要继承八纲辨证。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形成了六经辨证。这样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理论概念,在解读《伤寒》时,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半表半里 六经 经络 脏腑
下载PDF
“伤寒”概念演变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2期42-47,共6页
经典中的"伤寒"在临床实际中随俗而变,"伤寒"的概念不断变化,渐趋宽泛,伤寒的内容不断扩充,即原来的伤寒在后世的临床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医源于疫,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成书源于伤寒流行的历史背景。晋至唐,... 经典中的"伤寒"在临床实际中随俗而变,"伤寒"的概念不断变化,渐趋宽泛,伤寒的内容不断扩充,即原来的伤寒在后世的临床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医源于疫,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成书源于伤寒流行的历史背景。晋至唐,出现了伤寒各家并存局面,伤寒学说呈现多元面貌。宋代伤寒的概念有所转变,从研究伤寒病转而研究《伤寒论》,出现许多伤寒专著。明清医家研究《伤寒论》态度立场分成三派(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治),为温病兴起留出空间。近代医家学术思想融汇伤寒、温病学说精华于一体,对热病证治的归纳总结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概念 演变
下载PDF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宋红普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3期36-38,共3页
从体质与疾病发生、体质与患病倾向、体质与疾病传变、体质与疾病治疗、体质与疾病预后等5个方面,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的相关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是否具备"五脏元气通畅"的正常状态密切相关;疾病发病... 从体质与疾病发生、体质与患病倾向、体质与疾病传变、体质与疾病治疗、体质与疾病预后等5个方面,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的相关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是否具备"五脏元气通畅"的正常状态密切相关;疾病发病的倾向与人体的年龄、性别、正气的强弱等密切相关;体质差异可导致疾病不同的传变趋势;在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汗法、下法等祛邪方法应用中,要根据体质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配伍和剂量;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是决定疾病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体质 发病 传变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伤寒论》:从经典转向通俗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7期5-9,共5页
探讨《伤寒论》从经典范式逐渐转化为能够应对整个热病的通俗方法。《伤寒论》中涉及的临床基本问题,如鉴别诊断、辨证规律、治法宜忌、兼症处理、瘥后调理等,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体系,可以视为经典范式。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清代俞根初... 探讨《伤寒论》从经典范式逐渐转化为能够应对整个热病的通俗方法。《伤寒论》中涉及的临床基本问题,如鉴别诊断、辨证规律、治法宜忌、兼症处理、瘥后调理等,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体系,可以视为经典范式。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将《伤寒论》从经典转向通俗,书中格局不变,轮廓更加清晰;概念不变,见解越发深刻;病证不变,内容明显扩展;治法不变,方药推陈出新,这是俞根初从临床角度对经典《伤寒论》的最好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经典范式 《通俗伤寒论》 通变宜俗
下载PDF
追源欲求真伤寒——评《宋以前伤寒论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再良 杨文喆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4期6-7,28,共3页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解,对我国的《伤寒论》研究有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以前伤寒论考》 伤寒论 汉方医家
下载PDF
宋前宋后看伤寒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10期5-8,16,共5页
从《伤寒论》的考据、注释和临床实用三方面探讨伤寒。《伤寒论》的研究注重宋以前的文本考据及宋以后的原文注释,前者追寻原貌,后者阐发医理。《伤寒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关联是研究的基础,在注重具体治法方药的同时,应充分理解《伤寒... 从《伤寒论》的考据、注释和临床实用三方面探讨伤寒。《伤寒论》的研究注重宋以前的文本考据及宋以后的原文注释,前者追寻原貌,后者阐发医理。《伤寒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关联是研究的基础,在注重具体治法方药的同时,应充分理解《伤寒论》的证治原理和规律,以及临床的诊疗格局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考据 注释 临床实用
下载PDF
麻杏石甘汤治疗疫病的证治探微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文风 姜梦雨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2期1299-1302,共4页
麻杏石甘汤源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邪热壅肺之喘咳汗出,后世医家在传承的同时多有发挥,尤其在疫病的治疗中应用更为广泛。从麻杏石甘汤的组方入手,基于邪热壅肺的基本病机,探究其对肺系疾病和现代临床传染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 邪热壅肺 疫病
下载PDF
《伤寒论》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发展嬗变
18
作者 张君 高川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488-490,共3页
中医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日本生根发芽,江户时代以吉益东洞为代表的医学家力推《伤寒论》,由此在日本成就汉方医学。多数汉方家,行医前主学《伤寒论》,行医后终生不辍研究《伤寒论》,敬《伤寒论》为圣典。文章通过收集整理日本古代医... 中医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日本生根发芽,江户时代以吉益东洞为代表的医学家力推《伤寒论》,由此在日本成就汉方医学。多数汉方家,行医前主学《伤寒论》,行医后终生不辍研究《伤寒论》,敬《伤寒论》为圣典。文章通过收集整理日本古代医学文献,对《伤寒论》内容体系进行梳理,并研讨《伤寒论》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发展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方医学 《伤寒论》 医学文献
下载PDF
基于六经辨证的《伤寒杂病论》治痹用药规律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辰昱 王玲 于静 《吉林中医药》 2022年第3期343-347,共5页
目的基于六经辨证分析《伤寒杂病论》治疗痹证的方剂,探讨张仲景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及用药规律,为临床用经方治疗痹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筛选标准的方剂并记录其药物组成,利用Excel 2013、BMI SPSS Modeler 18.0、SPSS 25.0建... 目的基于六经辨证分析《伤寒杂病论》治疗痹证的方剂,探讨张仲景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及用药规律,为临床用经方治疗痹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筛选标准的方剂并记录其药物组成,利用Excel 2013、BMI SPSS Modeler 18.0、SPSS 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根据筛选标准,共收集经方38首,涉及中药49味。高频使用药物有炙甘草、桂枝、生姜等;药物功效使用频率最高为补气药;关联分析得到24对关联药物,其中“生姜-大枣”关联最强;聚类分析得到4个可供参考的聚类组合。结论《伤寒杂病论》治疗痹证的核心方剂为桂枝汤;仲景治痹法则为补养气血、祛风除湿、温阳通络;痹证各经皆有,仲景治痹不拘于专病专方,而是随证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伤寒杂病论》 六经辨证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从“微似有汗者益佳”浅谈《伤寒论》中微汗法的运用及其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雍晨 汪悦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5期30-32,35,共4页
以张仲景《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为引,试从微汗法之法理关键、制法目的、药量权衡、煎服将息之法的运用、微汗的禁忌等方面浅谈《伤寒论》对于微汗法的运用,并阐释了微汗法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代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微汗法 《伤寒论》 运用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