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thickness and v_P/v_S ratio in Shanxi Graben,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Yutao Shi Yuan Gao Honglin Jing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6期589-597,共9页
Shanxi Graben i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the tele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ograph Networks and the temporary ZBnet-W Seismic Array around east part of Shanx... Shanxi Graben i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the tele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ograph Networks and the temporary ZBnet-W Seismic Array around east part of Shanxi Graben, we measured the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 ratio beneath each station using the H-K stack of receiver functions. The observed crustal thickness shows obvious lateral variation, increasing gradually from east to west in the Shanxi Graben. Beneath the Shanxi Graben the crust is relatively thicker than both sides of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In addition, the Vp/Vs ratio in the north of study zon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The highest Vp/Vs ratio exists in the crust of the Xinding basin and the Datong basin. Our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high velocity ratio might result from the strong activities of the magmation and volc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xi graben North China Craton (NCC)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thickness - Crustal Vp/Vs ratio
下载PD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research in Shanxi graben system
2
作者 安美建 李方全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1998年第5期17-23,共7页
By comprehension of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the data of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Shanxi region has been summarized,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stress state in this region... By comprehension of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the data of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Shanxi region has been summarized,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stress state in this reg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its eastern surrounding regions. The next, by fitting the measured data, the boundary forces that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is region has been studied using inversion method. The inversion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messages: the effect of the boundary force between the blocks is the main determinative factor for the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Shanxi and the regional material and its property is a secondary factor; the horizontal main stres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Shanxi reg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tretch of fault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xi graben system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genetic algorithm-finite element method inversion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
3
作者 庄其天 何宏林 +3 位作者 魏荣珠 王忠梅 石峰 闫纪元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501,共16页
【目的】山西地堑系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成为研究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变形的热点地区,然而受露头剖面的局限,目前少有报道地堑系盆地完整的沉积环境演化的工作,对进一步认识地堑系演化过程造成了困难。【方法】通过太原盆地ZK01钻孔揭... 【目的】山西地堑系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成为研究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变形的热点地区,然而受露头剖面的局限,目前少有报道地堑系盆地完整的沉积环境演化的工作,对进一步认识地堑系演化过程造成了困难。【方法】通过太原盆地ZK01钻孔揭露的约8.1 Ma以来的详细沉积记录,开展了沉积环境和物源分析工作。【结果和结论】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太原盆地经历了河流—三角洲/湖泊—河流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其中分别在5.8~4.4 Ma和2.2~1.6 Ma发育两期覆盖整个太原盆地的湖泊。物源分析表明在5.8 Ma前后存在物源转变。5.8 Ma以前物源主要来自东部太行山脉的侏罗系石英砂岩;5.8 Ma以后物源转为以三叠系长石砂岩为主,同时吕梁山北部的变质岩和火山岩碎屑进入盆地,表明汾河开始流入太原盆地。太原盆地沉积环境演化与区域古气候和构造的关系,表明盆地的湖泊扩展过程主要受构造沉降控制,是青藏高原东向扩展作用的构造—地貌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系 太原盆地 沉积环境 物源分析 古气候
下载PDF
Analyse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Strain Field and Risk of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Shanxi Seismic Belt 被引量:4
4
作者 WangXiuwen ZhaoLihu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4期396-410,共15页
Using the four phases (1996~1999) of re-surveying data from the GPS network along the Shanxi fault zone, the recent state of horizontal movement of the fault zone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Datong-Yanggao M5.6 earthqu... Using the four phases (1996~1999) of re-surveying data from the GPS network along the Shanxi fault zone, the recent state of horizontal movement of the fault zone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Datong-Yanggao M5.6 earthquake (November 1, 1999), which took place on the north end of the monitored area, are analyzed. In the focal region, three area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strain (1×10 -6) appeared in Xinzhou and to the northeast of Jiexiu. The Shanxi fault zon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WNW-ESE-trending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and the NNE-SSW-trending tensile stress field, and it does not have strike-slip movement. When examined for long-term tendency,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junctures between the three moving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xi graben system Crustal horizontal movement Vertical deformation Seismic risk analysis
下载PDF
山西地区应力场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秀文 宋美琴 +2 位作者 杨国华 李斌 杨晓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7-1133,共7页
收集了1970~2006年37年的小震初动符号建立了震源机制解数据库,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小震综合机制解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小震综合机制解以走滑正断层为主,断陷带两端以拉张作用为主,中部地区以剪切作用为主,忻定盆地、太原盆... 收集了1970~2006年37年的小震初动符号建立了震源机制解数据库,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小震综合机制解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小震综合机制解以走滑正断层为主,断陷带两端以拉张作用为主,中部地区以剪切作用为主,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区域应力场与华北区域应力场差异较大.利用沿山西断裂带布设的GPS监测网1996~2007年12期复测资料,分析了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NWW-SEE向压应力场、NNE-SSW向张应力场的控制.1998~1999年有一次较为明显的应力扰动,空间上表现为北强南弱,接着发生了1999年11月1日大同—阳高5.6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系 地震应力场 地壳水平运动
下载PDF
山西南部1.2MaB.P.的地貌转型事件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有利 史兴民 +1 位作者 傅建利 杨景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2-297,共6页
研究山西南部柴庄剖面和杨范剖面上部的黄土地层的磁化率、古地磁、黄土古土壤序列,发现这两个剖面记录了发生于120×104aB.P.的由河流湖泊环境转变为黄土环境的转型事件。分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认为这次事件是山西地堑系盆地间... 研究山西南部柴庄剖面和杨范剖面上部的黄土地层的磁化率、古地磁、黄土古土壤序列,发现这两个剖面记录了发生于120×104aB.P.的由河流湖泊环境转变为黄土环境的转型事件。分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认为这次事件是山西地堑系盆地间横向隆起发生强烈构造抬升的结果,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本地区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沉积 黄土 构造运动 山西地堑系 黄河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强震的活动规律和危险区段的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徐锡伟 邓起东 +2 位作者 董瑞树 张崇立 高维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05-316,共12页
山西地堑系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作者系统地分析了山西地堑系历史强震的重复和迁移现象、M≥7级地震前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蠕变曲线的线性分段性,并根据近期地震活动的特点,判断了现今地震活动暂态和未来地震活动性;最后,... 山西地堑系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作者系统地分析了山西地堑系历史强震的重复和迁移现象、M≥7级地震前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蠕变曲线的线性分段性,并根据近期地震活动的特点,判断了现今地震活动暂态和未来地震活动性;最后,在现有的形变测量资料、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山西地堑系内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地堑 地震活动性 活动规律
下载PDF
侯马盆地冲积扇及其流域地貌发育规律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新坡 莫多闻 朱忠礼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1-248,共8页
根据从DEM数据中提取的侯马盆地冲积扇及其流域的多项地貌指标,分析了各地貌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地貌指标的空间分布曲线与山前地形高程曲线形态的对比以及地貌指标相关性分析来揭示冲积扇及其流域地貌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在侯... 根据从DEM数据中提取的侯马盆地冲积扇及其流域的多项地貌指标,分析了各地貌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地貌指标的空间分布曲线与山前地形高程曲线形态的对比以及地貌指标相关性分析来揭示冲积扇及其流域地貌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在侯马盆地相对隆起部位的冲积扇及其流域的地貌指标与在盆地凹陷部位的冲积扇及其流域的地貌指标有较大差异;流域地貌指标的空间分布受到盆地边界断层构造活动性的影响;冲积扇的发育主要受到流域规模、山前构造活动以及盆地基准面等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流域内岩性的差异不是造成研究区域内冲积扇地貌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流域 地貌 侯马盆地 山西地堑
下载PDF
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小猛 卢海龙 +1 位作者 吴冰 吴洁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7-1076,共10页
针对区域第四纪环境的特点,本文首先提炼和归纳了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一般表现;然后,依据一些保留比较清晰的区域地貌沉积遗存,对区域第四纪,特别是第四纪中晚期的湖退-湖侵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追溯。分析结果显示,自S_8... 针对区域第四纪环境的特点,本文首先提炼和归纳了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一般表现;然后,依据一些保留比较清晰的区域地貌沉积遗存,对区域第四纪,特别是第四纪中晚期的湖退-湖侵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追溯。分析结果显示,自S_8古土壤或L_8黄土层发育或堆积以来,区域湖盆曾在对应于古土壤S_8,S_5,S_1和S_1发育时期发生过4次快速的湖退;而在相邻两次湖退期间发生的是缓慢湖侵。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的特点,本文最后对区域湖退-湖侵过程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盆地中湖泊的快速湖退→缓慢湖侵→再次快速湖退…,这样的变化过程是与区域上地幔强烈上隆→减弱或渐趋稳定→再次强烈上隆…构造循环相对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退-湖侵 地貌沉积响应 湖盆泄水门槛 地幔上隆
下载PDF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1303年洪洞8级地震 被引量:44
10
作者 徐锡伟 邓起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1-30,T002,共11页
霍山山前断裂是山西临汾盆地北半部主边界断裂。本文根据沿断裂带的1:1万地质填图结果,详细地研究了霍山山前断裂的活动历史、断裂的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不同时期以来的右旋错动幅度和滑动速率以及与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关系。最后... 霍山山前断裂是山西临汾盆地北半部主边界断裂。本文根据沿断裂带的1:1万地质填图结果,详细地研究了霍山山前断裂的活动历史、断裂的分段性及其构造活动特征、不同时期以来的右旋错动幅度和滑动速率以及与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关系。最后,根据山西地堑系内已获得滑动速率值的几条北北东向主干断裂的构造特殊性,讨论了地堑系两侧的一级右旋运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地震 第四纪 走滑断裂 分段性
下载PDF
背景噪声面波与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山西断陷带三维地壳结构 被引量:24
11
作者 郭震 陈永顺 殷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21-831,共11页
讨论了利用面波与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的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联合反演获得山西断陷带地壳S波速度结构.通过建立速度与密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非线性迭代反演方法获得最终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速度模型可... 讨论了利用面波与布格重力异常联合反演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的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联合反演获得山西断陷带地壳S波速度结构.通过建立速度与密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非线性迭代反演方法获得最终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速度模型可以同时提高对面波及重力数据的观测拟合程度,而面波单独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则无法很好的拟合重力观测数据.相比较,联合反演速度模型中的大同火山区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幅值小于面波单独反演模型中低速异常体的幅值.联合反演速度模型结果揭示,吕梁山地区在中下地壳存在低速异常,并且和北部的大同火山区低速异常相连接,说明可能导致新生代以来大同火山区岩浆活动的上地幔构造活动(上地幔局部上涌,地幔柱)可能对山西断陷带的形成和构造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且导致了吕梁山地区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与重力异常联合反演 地壳三维横波波速结构 山西断陷带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地裂缝发育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景春 胡晓猛 +1 位作者 李有利 马志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10-14,32,共6页
研究了山西地堑系地裂缝的平面分布、剖面特征及其与断层、地下水变化和暴雨过程的关系,并讨论了地裂缝发育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山西地堑系的地裂缝有很强的方向性,与区域构造线走向一致,许多地裂缝向下与活动断层相通,它们的形成与构造... 研究了山西地堑系地裂缝的平面分布、剖面特征及其与断层、地下水变化和暴雨过程的关系,并讨论了地裂缝发育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山西地堑系的地裂缝有很强的方向性,与区域构造线走向一致,许多地裂缝向下与活动断层相通,它们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地裂缝的发育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这些地裂缝主要发育在黄土地层中,它们的形成与黄土易于发生潜蚀有关。黄土潜蚀形成的地裂缝的发育过程是山西地堑系一种普遍存在、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黄土湿陷 水土流失 山西地堑系
下载PDF
山西地区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塔拉 陈阜超 +2 位作者 周海涛 郭宝震 郭良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7,共6页
对山西地区1980-2010年的水准观测资料计算,获得垂直形变速率,并按照地质构造单元分块拟合,得到块体运动速率和块体边界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山西地区近30年来的地壳垂直变化和构造活动。结果表明,山西地区西部上升... 对山西地区1980-2010年的水准观测资料计算,获得垂直形变速率,并按照地质构造单元分块拟合,得到块体运动速率和块体边界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山西地区近30年来的地壳垂直变化和构造活动。结果表明,山西地区西部上升,东部下降。吕梁山块体掀斜抬升,太行山块体为掀斜活动,山西断陷带为掀斜下降。地壳垂直形变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现代构造活动为裂陷运动,裂陷速率为2.68mm/a,边界断裂带活动速率为1.14~4.33mm/a,均为正断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形变速率 块体掀斜 断裂活动 山西断陷带 裂陷运动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一类特殊的剪切-挤压型地裂缝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彦辉 彭建兵 +1 位作者 卢全中 李忠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48-452,共5页
阐述了山西地堑系的构造背景及现今应力场状态,对该地区发育的地裂缝特点进行了概括性描述。根据实际调查,在该地区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剪切-挤压型地裂缝——万荣县城关变电所地裂缝,该地裂缝地貌上位于山西地堑系峨嵋台地,发育特征表现... 阐述了山西地堑系的构造背景及现今应力场状态,对该地区发育的地裂缝特点进行了概括性描述。根据实际调查,在该地区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剪切-挤压型地裂缝——万荣县城关变电所地裂缝,该地裂缝地貌上位于山西地堑系峨嵋台地,发育特征表现为强烈的剪切、挤压变形,地面、墙体拱曲、翘起,并出现明显的水平位错现象。与该区发育的其他地裂缝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地裂缝发育的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讨论了该地裂缝的力学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系 地裂缝 峨嵋台地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山西地区近期垂直形变场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秀文 郭跃宏 范雪芳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2期64-69,共6页
利用山西及太原地区最新的 5 0年尺度的形变资料 ,分析、研究了区域形变场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认为山西地堑系的垂直形变场反映出其周围山区及次级隆起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升 ,盆地主要呈趋势下降的总体特征。太原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超... 利用山西及太原地区最新的 5 0年尺度的形变资料 ,分析、研究了区域形变场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认为山西地堑系的垂直形变场反映出其周围山区及次级隆起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升 ,盆地主要呈趋势下降的总体特征。太原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 ,南部地区的沉降速率大于北部。地堑系内这种垂直形变场的态势 ,说明本区构造的垂直差异活动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系 垂直形变 演化特征 地面沉降 地下水超采 沉降速率
下载PDF
山西地震带形变应变场及中强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秀文 赵新平 +1 位作者 赵丽华 彭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4,共11页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布设的 GPS监测网的四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年 )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与位于监测区北端 1 999年 1 1月 1日大同 -阳高 5.6级地震的关系 ,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 3处相对较高的...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布设的 GPS监测网的四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年 )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与位于监测区北端 1 999年 1 1月 1日大同 -阳高 5.6级地震的关系 ,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 3处相对较高的应变区 (1× 1 0 - 6)。山西断裂带主要受来自于 NWW- SEE向压应力场、NNE- SSW向张应力场的控制 ,不存在走滑运动。从长趋势看 ,今后应注意的是上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地壳水平运动 垂直形变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黄土地区粒度与磁化率分层对古地震研究的意义--以山西洞峪沟黄土剖面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卫蕾华 何宏林 +4 位作者 蒋汉朝 徐岳仁 魏占玉 高伟 邹俊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96-1114,共19页
探槽技术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古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定年技术可以识别出古地震事件与地震重复间隔,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例如,目视解译难以区分黄土沉积内部的细层理,严重影响了古地震事件发生位置或时间的判定。如何... 探槽技术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古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定年技术可以识别出古地震事件与地震重复间隔,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例如,目视解译难以区分黄土沉积内部的细层理,严重影响了古地震事件发生位置或时间的判定。如何提高古地震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降低古地震事件判定的不确定性,是目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山西洞峪沟剖面位于山西临汾盆地东北角,横跨霍山山前断裂带,不仅揭示了较好的黄土沉积序列,还揭露了明显的地层错断事件。因此,该剖面是一个开展高精度探槽古地震研究,降低判定古地震事件不确定性的理想场所。根据高精度的粒度与磁化率变化曲线,结合目视分层解译结果,对洞峪沟黄土剖面进行了精细分层,界定了各层的厚度和边界。依据细分层和断层两盘地层的对应关系,将u6层沉积以来的3次断错事件的发生位置和时间作了再限定,它们分别发生在u5-7、u4以及u2的顶部,对应断层上盘埋深7.1m、4.7m与2.9m。根据释光测年结果以及断层上盘地层的平均沉积速率,推测3次断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在(48.1±1.5)^(43.2±2.5)ka BP接近45.8ka BP、(35.0±2.4)^(30.6±1.3)ka BP接近32.8ka BP、(26.4±0.8)^(20.9±0.7)ka BP接近23.3ka BP。根据3次黄土-古土壤沉积旋回的厚度差,判定3次地震的同震垂直位移分别为0.5m、0.4m和1.3m,累计位移2.2m。依据高精度粒度与磁化率变化曲线的地层分层方法,为有效降低黄土地区古地震研究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研究 粒度与磁化率分析 目视分层 霍山山前断裂带 山西地堑系
下载PDF
山西1303年大地震破裂对相邻断裂段地震复发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闻学泽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7,共6页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山西断陷带中 3个相连接断裂段的地震复发过程及其与130 3年 8级地震的联系。结果发现 :130 3年大地震破裂曾造成相邻断裂段上地震复发行为发生改变 ,其中 ,北邻断裂段的一次地震被提前了 30 0~ 4 0 0a发生 ,南...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山西断陷带中 3个相连接断裂段的地震复发过程及其与130 3年 8级地震的联系。结果发现 :130 3年大地震破裂曾造成相邻断裂段上地震复发行为发生改变 ,其中 ,北邻断裂段的一次地震被提前了 30 0~ 4 0 0a发生 ,南邻断裂段的另一次地震则被推迟了约 30 0a发生 ,而 130 3年破裂过的一部分断裂面很可能长期处于较低的破坏应力下并以中强地震作调整性活动。在未受到 130 3年破裂影响的时期 ,各断裂段的地震复发均表现出时间可预测行为。通常认为 ,一个断裂段的破裂将会造成相连接的邻段至下一次地震时间间隔的缩短 ,但本文却发现这也可造成邻段至下一次地震时间间隔的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地震复发行为 山西断陷带 地震破裂
下载PDF
Tectonically-controlled Evolution of the Late Cenozoic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 Craton: Constraints from Stratigraphy,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被引量:2
19
作者 LIU Jin CHEN Xingqiang +3 位作者 CHI Zhenqing WANG Yong MIN Longrui LI Tingd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2期769-785,共17页
The Late Cenozoic basins in the Weihe-Shanxi Graben, North China Craton are delineated by northeast-striking faults. The faults have, since a long time, been related to the progressive uplift and northeastward expansi... The Late Cenozoic basins in the Weihe-Shanxi Graben, North China Craton are delineated by northeast-striking faults. The faults have, since a long time, been related to the progressive uplift and northeastward 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o show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asins and faults, two Pliocene-Pleistocene stratigraphic sections (Chengqiang and Hongyanangou)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ihewan Basin at the northernmost parts of the graben are studied herein.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s and facies, the sec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such as alluvial fan-eolian red clay, fan delta, and fluvial, with boundaries at -2.8 and -1.8 Ma. Paleocurrent indicators, the composition of coarse clastics, heavy minerals, and the geochemistry of moderate-fine clastics a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source areas. Based on features from the middle- northern basin, we infer that the Nihewan Basin comprises an old NE-SW elongate geotectogene and a young NW-SE elongate subgeotectogene. The main geotectogene in the mid-north is a half-graben bounded by northeast-striking and northwest-dipping normal faults (e.g., Liulengshan Fault). This group of faults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Pliocene (before -2.8-2.6 Ma) NW-SE extension and controlled the deposition of sediments. In contrast, the subgeotectogene in the south was affected by northwest-striking normal faults (e.g., Huliuhe Fault) that were controlled by the subsequent weak NE- SW extension in the Pleistocene. The remarkable change i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rovenance since -1.8 Ma is possibly a signal of either weak or strong NE-SW extension. This result implies that the main tectonic transition ages of -2.8-2.6 Ma and -1.8 Ma in the Weihe-Shanxi Graben are affected by the Tibetan Plateau in Pliocene-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tion extension NEOTECTONIC Weihe-shanxi grabe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的最新水平运动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秀文 赵文星 杨国华 《山西地震》 2004年第1期20-24,共5页
利用山西断裂带布设的GPS监测网的6期复测资料(1996—2001),分析了山西断陷带的水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整体呈现逆时针的差异活动,主压应力场的方位角为72°,断裂两侧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2001年的运动显示,代县附近是差异活动... 利用山西断裂带布设的GPS监测网的6期复测资料(1996—2001),分析了山西断陷带的水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整体呈现逆时针的差异活动,主压应力场的方位角为72°,断裂两侧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2001年的运动显示,代县附近是差异活动的分界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堑系 水平运动 地震预报 GPS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