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itoring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along the Shanxi fault zone by GPS measurement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培德 杨国华 +3 位作者 赵承坤 韩月萍 王秀文 郭跃宏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0年第5期499-506,共8页
Based on the data from 4 times of repeated measurements (1996-1999) of GPS monitoring network arranged along Shanxi fault zone, the current horizontal movement of Shanxi fault zon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Yangyuan-H... Based on the data from 4 times of repeated measurements (1996-1999) of GPS monitoring network arranged along Shanxi fault zone, the current horizontal movement of Shanxi fault zon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Yangyuan-Hunyuan earthquake (M=5.6; 39.8°N, 113.9°E; November 1, 1999) which occurred at the north part of the monitoring network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from the analysis indicate: (1)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along Shanxi fault zone was not obvious from 1996 to 1997; (2) The intensity of horizontal movement along Shanxi fault zone increased at the period of 1997 to 1998, and there are three area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strain (1×10-6) appeared, i.e., the source region, Xinzhou region and northeastern part of Jiexiu; (3) Although the dominant move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fault zone in the period of 1998 to 1999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fault striking direction, but as compared with the movement in the passed year, the direction was almost reversed, while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movement was close each other; (4) The accumulated horizontal movement along Shanxi fault zone from 1996 to 1999 became obvious graduall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by considering its tendency: (a) the dominant direction of movement in north of Xinzhou is NNE (0.8 cm); (b) in south of Quwo it is SSW (1 cm); (c) in the central area it is rather complicated, the de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part is little more large, but in the view of whole area there is no dominant movement exist. Generally speaking, Shanxi fault zon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NNE-SSW-trending extension stress field, but there is no strike-slip movement. In the period of 1997 to 1998, there might be a clear stress disturb and it was essentially recovered in 1999. Then the Yangyuan-Hunyuan earthquake occurred. Very possible, this disturb is the triggering to the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measurement shanxi fault zone horizontal crustal movement Yangyuan-Hunyuan earthquake
下载PDF
Activity Tendency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nxi Fault Zone
2
作者 YangGuohua WangMin +4 位作者 HanYueping ZhouXiaoyan ZhangZhongfu WangXiuwen GuoYueho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3年第1期22-31,共10页
The tendency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movement along the Shanxi fault zone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the data obtained from 6 repeated measurements (1996~2001) in the GPS monitoring network arranged a... The tendency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movement along the Shanxi fault zone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the data obtained from 6 repeated measurements (1996~2001) in the GPS monitoring network arranged along the Shanxi fault zone. The results indicate: (1) the tendentious activity of the present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W trending movement along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zone, an E tren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outhern segment and counter clockwise differential activity on the whole, but the intensity of the tendentious activity is not high. The tendentious differential movement is only about 3 mm/a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fault zone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and its stretch in the SN direction is only 1 mm/a and mainly occurs along the north segment of the fault; (2) The azimuth of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reflected by the tendentious movement is 72°; (3) The property of annual activity is not the same, even contrary to one another or deviates from the tendentious activity. Therefore, the parameters of the strain field derived from them dont reflect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stress field. (4) The high frequency movement (yearly) does not only exist but is also complicated by an intensity several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endentious movement; (5) Obvious differential movements, including strike slip, can not be seen in either in secular activity or annual activity on both sides of any fault. The tendentious movement not only verifies the conjecture of “strong in the south and weak in north”, which is the basic feature forcing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North China area, but it also extends to the hinterland of North China.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tial activity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might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among the intraplate blocks is completed by gradual variation in a certain space, rather than the abrupt change bordered by a fault or narrow stripe zone. The obvious dynamic activity might indicate: (1) there is stress disturbance in the basic stress field; (2) the inhomogeneous or non synchronous variation that appeared in the regional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was due to the different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medium; (3)the response occurred because of a variety of external variations. The movement in 2001 shows that the Daixian county and its adjacent area might be the boundary segment for the relative differential activit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measurement shanxi fault zone Tendentious activity Dynamic variation Prediction of seismogenic segment
下载PDF
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block motion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Shanxi fault depression zone 被引量:1
3
作者 YU Shen-e(于慎谔)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4期417-425,共9页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and motion of the tectonic blocks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Shanxi fault depression zone by means of geometrical and kin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bloc...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and motion of the tectonic blocks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Shanxi fault depression zone by means of geometrical and kin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blocks. The ki-netic behavior of the blocks is discussed by comparing associated geomorphic features of fault movement. All analyses and studies are based on a Domino model. The block movement, fault basin extension and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 a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shows: (a) The studied region is divided into sub-regions by NW striking faults: the western, middle and eastern sub-region with crustal extension being 4.46 km, 2.80 km and 1.86 km, respectively. The extensional amount of each block in the region is estimated being generally about 1 km. The calculated result using the block motion model approximately fits the data of geologic survey. (b) Block kin-ematical feature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 with the Hengshan block in be-tween, of the studied region. Moreover, the magnitude of the largest historical earthquake in the northern part is about 6, while that in the southern is 7. The faulted blocks in the northern sub-region show northwestward exten-sion, indicating a feature of extensional graben, while the blocks in the southern part manifest tilt motion, extend-ing southeastward, in the opposite sense of fault dipping. Additional tectonic stress generated by block rotation may be one of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seismogenic process in the region. I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ce in the movement of the block boundary faults and seismic activities between the two sub-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xi fault depression zone block motion geometrical analysis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主要活动断层基本特征与避让区划
4
作者 史双双 焦洁钰 +1 位作者 刘艳春 闫小兵 《山西地震》 2023年第3期46-51,共6页
山西断陷带是华北地区新近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的典型代表,其控盆边界断裂的活动是造成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山西断陷带14条断层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晚更新世以来滑动速率的比对来表征断层的晚第四纪运动学特征,得出... 山西断陷带是华北地区新近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的典型代表,其控盆边界断裂的活动是造成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山西断陷带14条断层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晚更新世以来滑动速率的比对来表征断层的晚第四纪运动学特征,得出交城断裂、霍山山前断裂和六棱山山前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分别为>1.4 mm/a、0.76~1.49 mm/a和1.6 mm/a,其余断裂均小于1 mm/a。同时,结合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中的方案划分山西断陷带活动断层避让区划,探讨不断加强完善山西省活动断层探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山西断陷带 滑动速率 断层避让
下载PDF
应用GPS技术监测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 被引量:55
5
作者 杨国华 赵承坤 +2 位作者 韩月萍 王秀文 郭跃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5-471,共7页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 GPS监测网的 4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 (M=5.6、 39.8°N、 1 1 3.9°E,1 999- 1 1 - 0 1 )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1 996...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 GPS监测网的 4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 (M=5.6、 39.8°N、 1 1 3.9°E,1 999- 1 1 - 0 1 )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1 996~ 1 997年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不显著 ;2 1 997~1 998年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的强度增大 ,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 3处相对较高的应变区 (1× 1 0 - 6) ;监测带的优势运动方向与其走向相一致 ,但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 ;3 1 998~ 1 999年山西断裂带优势运动方向尽管与其走向相一致 ,但与上一年相比 ,方向大体相反、量值相近 ;41 996~ 1 999年山西断裂带的累积水平运动逐步清晰 ,从趋势上看可分为 3部分 :忻州地区以北地区优势运动方向为北北东 (0 .8cm) ;曲沃以南地区为南南西(1 cm) ;中部地区较杂乱 ,其南半部形变较大些 ,但整体不存在优势运动 .总体来说 ,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北东 -南南西向张应力场的控制 ,但不存在走滑运动 ;1 997~ 1 998年该区可能存在一次较为明显的应力扰动 ,1 999年度基本恢复 ;阳原 -浑源地震是在这一过程之后发生的 ,该次扰动可能是地震发生的触发机制 .从长趋势看 ,今后要注意的是上述 3个运动单元的接合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测量 山西断裂带 地壳水平运动
下载PDF
山西断裂带活动趋势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国华 王敏 +3 位作者 韩月萍 周晓燕 王秀文 郭跃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8-156,共9页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布设的GPS监测网的 6期复测资料 (1996~ 2 0 0 1)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的趋势及动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 :(1)现阶段趋势性活动表现为北段向西运动 ,南段向东运动 ,整体呈现逆时针的差异活动性质 ;但趋势性活动...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布设的GPS监测网的 6期复测资料 (1996~ 2 0 0 1)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的趋势及动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 :(1)现阶段趋势性活动表现为北段向西运动 ,南段向东运动 ,整体呈现逆时针的差异活动性质 ;但趋势性活动强度并不高 ,断裂带从南到北在垂直方向上的趋势性差异运动分量为 3mm a左右 ;该带的南北向伸展运动量也只有 1mm a ,而且主要发生在断裂带的北段。 (2 )趋势性运动所反映主压应变场的方位角为 72°。 (3)每年间的活动性质并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 ,并偏离趋势性活动 ,由此所推算出的应变场参数不能反映基本应力场的物理特性。 (4)高频运动 (每年的 )不但存在而且复杂 ,强度是趋势运动的数倍。 (5 )无论是长趋势性活动还是每年的活动都看不出区内任何一条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运动(包括走滑运动 )。趋势性运动结果不仅验证了华北地区西界受力“南强北弱”的基本特征 ,而且一直持续到华北腹地。断裂两侧无明显的差异活动可能说明板内各块体之间的差异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渐变来完成的 ,并不是以某一条断裂或狭小条带为界的突变过渡来实现的。动态活动明显存在则可能表明 :(1)在基本应力场的大环境下存在着应力扰动行为。 (2 )由于介质的物性存在着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测量 山西 断裂带 动态变化 孕震区段参测 地质构造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山西断裂带断层现今活动特征及与中强震关系浅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腊月 许明元 +4 位作者 何庆龙 刘文龙 刘辛中 孙启凯 杜雪松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3-151,共9页
断层的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本文利用山西地区的10处跨断层流动场地和4处定点台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断层垂直升降累积量、断层垂直活动速率,定量地给出断层现今活动性质与背景活动方式,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 断层的运动方式与滑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本文利用山西地区的10处跨断层流动场地和4处定点台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断层垂直升降累积量、断层垂直活动速率,定量地给出断层现今活动性质与背景活动方式,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所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给出区域内断层活动的总体活动水平。结果表明:山西断裂带大多数断层活动为张性正断层活动,南部断层累积活动量较大,中北部相对较小。断层垂直活动速率综合指标反映出山西断裂带断层总体活动具有较好的趋势性特征,活动规律明显,并且在中强地震前出现显著异常变化,其与山西地区及周边的5.0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断层活动在2013年又一次出现了破趋势的异常变化,本文认为对此应引起注意并加强跟踪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裂带 断层活动 跨断层形变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山西交城断裂带多个大探槽全新世古地震活动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谢新生 江娃利 +2 位作者 孙昌斌 闫成国 冯西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12-430,共19页
介绍了沿交城断裂带5个地点开挖探槽揭示的古地震情况。这5个大探槽分别沿交城断裂带北、中、南段分布,其中北段和中段各有2个地点,南段1个地点,探槽之间相距11~35km。位于该断裂带北段和中段的4个探槽出露了断错全新世地层的断面,在这... 介绍了沿交城断裂带5个地点开挖探槽揭示的古地震情况。这5个大探槽分别沿交城断裂带北、中、南段分布,其中北段和中段各有2个地点,南段1个地点,探槽之间相距11~35km。位于该断裂带北段和中段的4个探槽出露了断错全新世地层的断面,在这4个探槽中,位于断裂带北段的西张探槽和位于断裂带中段的新民探槽揭示的全新世3次古地震事件可进行对比,具有活动的同步性。由此显示交城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在距今3060~3740a、接近5910a及8530~8560a期间,曾发生3次有地表破裂的古地震事件。位于断裂带北段的冶峪探槽,由于探槽位于台地内冲沟右旋扭曲处,断错的最新地层的年代距今10730a,其它断面断错晚更新世地层。位于断裂带中段的上固驿探槽地处洪积扇,断层带宽70m,断层走向N58°~74°E,断错的最新地层距今11570a,揭示了NEE向田庄断层晚更新世时期的活动。位于断裂带南段窑头探槽所在的原始地形受到人工改造影响,探槽剖面揭示全新统覆盖在显示距今3.0~3.5万年期间受到断裂活动影响的地层之上。交城断裂带5个地点的探槽开挖结果显示,该断裂带全新世时期的活动自南向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全新世 探槽 交城断裂带 山西
下载PDF
山西断裂带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贾晓东 武艳强 +1 位作者 闫伟 杜雪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35,40,共6页
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山西断裂带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裂带南北两段以拉张变形为主,中段以剪切变形为主。时间分段结果表明,1989—2000年间,位于山西断裂带中部的下达枝、代县、广胜寺3个测点出现断... 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山西断裂带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长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裂带南北两段以拉张变形为主,中段以剪切变形为主。时间分段结果表明,1989—2000年间,位于山西断裂带中部的下达枝、代县、广胜寺3个测点出现断层逆继承性转折变化,断层垂直运动速率绝对值明显减小,反映下达枝、代县和广胜寺地区断层活动呈闭锁状态。另外,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和GPS应变率场结果均表明山西断裂带以近NW向拉张变形为主,但由于观测尺度不同,在量值上二者不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 山西断裂带 时空分段特性 逆继承性 GPS应变率场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的形变应变特征及地震活动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良迁 胡新康 +2 位作者 王秀文 黄立人 赵文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64-71,共8页
根据GPS点观测结果计算得出山西断陷带各地段 1999~ 2 0 0 3年的水平形变场存在差别 ,并有瞬时变化 ,应变场也有同样的情况。山西断陷带内的M≥ 4地震多发生在GPS点位移速率矢量较大的地区 ,且随着震级增大形变特征也愈显著。地震区的... 根据GPS点观测结果计算得出山西断陷带各地段 1999~ 2 0 0 3年的水平形变场存在差别 ,并有瞬时变化 ,应变场也有同样的情况。山西断陷带内的M≥ 4地震多发生在GPS点位移速率矢量较大的地区 ,且随着震级增大形变特征也愈显著。地震区的最小主应变速率和最大剪应变速率一般都较大 ;最小主应变轴的优势方向各时间段差别较大。山西断陷带的主体走向与最小主应变速率轴夹角较小 ,与最大主应变速率轴夹角相对较大 ,在最小和最大主应变速率轴代表的主压应力和主张应力共同作用下 ,山西断陷带的主体应变发生右旋张剪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主应变 形变 GPS 点位 体应变 主压应力 断陷 应变特征 瞬时
下载PDF
利用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24
11
作者 武岩 丁志峰 朱露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28-2537,共10页
利用华北地震台阵L测线的35个台站记录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的计算,并利用H-κ叠加方法得到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东侧和中部陆块内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利用得到的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和通过波形模拟方法得到的渤海湾盆地... 利用华北地震台阵L测线的35个台站记录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了接收函数的计算,并利用H-κ叠加方法得到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东侧和中部陆块内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利用得到的基岩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和通过波形模拟方法得到的渤海湾盆地的沉积层结构作为背景模型对测线进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在渤海湾盆地,通过增大CCP叠加方法中的共转换点单元,使得由于沉积层基底反射信号过强而难以识别的Ps转换波信号得以增强,获得渤海湾盆地下方的地壳结构.由CCP叠加的结果可以看出:华北克拉通地壳西厚东薄.西部陆块东侧的吕梁山下方地壳出现了地壳的突然减薄,减薄幅度约3 km.在减薄处的西侧,地壳逐渐加深,由44 km左右加深至46 km左右,之后在减薄处突然减薄至43 km左右,推测该减薄处可能是西部和中部陆块在深部的分界点;中部造山带地区的重力梯度带的西侧,地壳较为平缓,厚约42 km左右,山西断陷盆地下的地壳出现了略微的上升,幅度为2 km左右.大同盆地东侧下方的台站出现了Moho面的不连续,可能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在太行山前缘的重力梯度带内地壳迅速变浅至33 km左右,渤海湾盆地内地壳厚约32 km左右,冀中坳陷带下方地壳变浅,最浅可达29 km.沉积层基底的深度与地壳厚度呈负相关关系,可能与渤海湾盆地受到的拉张剪切作用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山西断陷带 渤海湾盆地 重力梯度带 莫霍面
下载PDF
山西及邻区壳幔速度图像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霞 宋美琴 +1 位作者 郑勇 艾三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36,共18页
为了获取山西地区更为精细的壳幔速度结构,文中利用2014年山西断陷带及其邻区21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通过波形互相关提取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方法测量Rayleigh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 为了获取山西地区更为精细的壳幔速度结构,文中利用2014年山西断陷带及其邻区21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通过波形互相关提取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方法测量Rayleigh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研究区8~50s周期的Rayleigh波群速度和相速度分布图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成像水平分辨率在50km以内,部分周期可提高至40km。8~18s周期的相速度和10~22s周期的群速度分布与地表的地质构造特征较一致。18~30s周期的相速度、24~35s周期的群速度均明显反映了山西地区以38°N为界,分为南、北两区的现象,与山西南浅北深的莫霍面深部起伏特征及"南硬"、"北软"两大古老块体的缝合带在这一区域有关。30~50s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存在NW向速度梯度带,其NE侧的低速异常可能与新生代火山活动有关。大同火山区18~45s周期的相速度和24~45s周期的群速度均呈现由浅及深的"喇叭口"状低速异常,反映了更精细的大同火山岩浆上涌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相速度 群速度 层析成像 山西断陷带
下载PDF
山西断陷北部北东东向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卢海峰 李玉森 +1 位作者 马保起 王成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0-446,共7页
五台山北麓断裂、灵丘盆地南缘断裂和牌坊断裂为北东东走向,呈行斜列式展布于山西断陷内。以该3个断裂为例,运用地貌学原理、地质构造学方法及卫星照片判读手段,描述和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表现、运动方式及活动分段性。初步研究... 五台山北麓断裂、灵丘盆地南缘断裂和牌坊断裂为北东东走向,呈行斜列式展布于山西断陷内。以该3个断裂为例,运用地貌学原理、地质构造学方法及卫星照片判读手段,描述和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表现、运动方式及活动分段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3条断裂均为右旋滑动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2)由山西断陷中部向外,五台山北麓断裂、灵丘盆地南缘断裂和牌坊断裂3条断裂的活动性在同期是逐渐减弱的;(3)晚更新世以来,3条断裂的活动性均具有分段性,且都表现出中段活动性最强、西段活动性弱于东段的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同一大地构造背景下不同构造活动性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 新构造运动 分段性
下载PDF
山西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博 刘志广 +2 位作者 占伟 冯胜涛 杜凯夫 《华北地震科学》 2012年第4期14-18,共5页
以山西带10期GNSS复测资料(2002—2011)为基本依托,借助GAMIT/GLOBK/QOCA软件计算了山西带2002—2010年的平均水平运动速率及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特大地震之后至8月的总体偏离位移,同时利用多核函数对该震的同震位移进行了数值解析... 以山西带10期GNSS复测资料(2002—2011)为基本依托,借助GAMIT/GLOBK/QOCA软件计算了山西带2002—2010年的平均水平运动速率及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特大地震之后至8月的总体偏离位移,同时利用多核函数对该震的同震位移进行了数值解析。结果表明:①2002—2010年水平运动速率普遍小于1.0mm/a,有一定的随机性,一致性和规律性较差;②日本地震的同震位移方向近于正东向,其中最大值达到6.3mm,位于山西带北端,最小值为3.4mm,位于山西带南端;③震后偏离位移在山西南部表现为以北向为主的运动,平均位移约4.0~5.0mm;中部为北东向运动,平均位移约1.0~3.0mm;北部则向北北东、北东向运动,平均位移是3.0~4.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山西带 地壳水平运动 同震位移 震后位移 震情分析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崇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27-333,共7页
本文综合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本区深、浅部结构,构造和地壳介质物性特征的关系;结合浅部地震地质和深部探测的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现代垂直形变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形变测量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的现... 本文综合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本区深、浅部结构,构造和地壳介质物性特征的关系;结合浅部地震地质和深部探测的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现代垂直形变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形变测量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的现代垂向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晋北地区以北东至北东东向构造活动为主,晋南地区以北京东至近东西向构造活动为主,而中段则以北北东向构造活动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浅部构造活动和地壳介质的物性特征对地壳形变的制约作用;2.山西断陷带内主要盆地的垂直形变与其深部上地慢局部隆起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上地幔的局部隆起作用是各主要盆地现今仍在下沉的主要原因,而下沉速度的大小与盆地内介质的力学强度有关;3.在地壳形变,地震预报及其相关的研究中,应该充分重视地壳介质的物质组成及其物性特征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断陷带 地壳 垂直形变 成因
下载PDF
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慎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6,共8页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 ,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 ,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 ,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 ,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 :...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 ,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 ,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 ,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 ,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 :①以北西向断裂划分 ,由西向东分为西区段、中区段和东区段 ,相应的地壳伸展量分别为 4 .4 6km ,2 .80km和1.86km .断块平均伸展量约为 1km .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大致相同 ;②以恒山断块为界 ,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可分为南北两区 ,两区地震活动水平不同 ,分别为M≥ 7和 6≤M<7,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差异性 .分析认为地震活动的差异性与地块运动方式及特点有关 .北部区断块向NW方向伸展 ,表现出张性地堑式扩展特征 .南部区地块掀斜运动特点 ,地块伸展运动方向向南东 ,与断裂倾向相反 .地块掀斜旋转在断裂上产生附加构造应力 ,这可能是南部区孕育大地震的主要因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 断块运动 几何学分析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与山西断陷带水平运动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路鹏 杨国华 +1 位作者 张风霜 韩月萍 《国际地震动态》 2007年第7期92-98,共7页
本文以沿山西断陷带所布设的GPS监测网的11期复测资料(1996—2006)为基础,在统一的参考基准和相同的模式下进行了计算处理。结果发现:①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时间界限,其地震前后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具体表现为震前较震后东或... 本文以沿山西断陷带所布设的GPS监测网的11期复测资料(1996—2006)为基础,在统一的参考基准和相同的模式下进行了计算处理。结果发现:①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时间界限,其地震前后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具体表现为震前较震后东或北东东向快;②震前运动的非线性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地震发生的前两年,震后运动的线性特性比较明显;③统计显示震前运动非线性度除个别点外均大于震后。这些现象与该地震的孕发过程与机理上所表现的运动形式相吻合,虽然计算结果中不排除诸如参考基准的框动影响,但完全归于这方面的扰动似乎也不客观,所以这可能预示着强震有时的影响范围会很大,同时也为认知某些强震发生前的远场场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 GPS 水平运动 远场场兆 昆仑山地震
下载PDF
山西南部区域应变场演化与地震关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宏伟 刘瑞春 陈永前 《山西地震》 2018年第4期7-10,共4页
以山西断陷带南部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地壳结构、断层几何参数及介质弹性参数,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研究区内的三维地质模型,采用2011—2016年GPS速度场作为模型的边界约束条件,得到研究区主压应变场和剪切应... 以山西断陷带南部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地壳结构、断层几何参数及介质弹性参数,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研究区内的三维地质模型,采用2011—2016年GPS速度场作为模型的边界约束条件,得到研究区主压应变场和剪切应变场。结果显示,2011—2016年山西断裂带南部主要以挤压形变为主,在中条山断裂附近形成应变高值区,2016年3月12日在该断裂附近发生盐湖M_L4.8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裂带南部 数值模拟 应变场
下载PDF
利用陆态网络基准站资料研究山西断陷带近期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瑞春 沈晓松 王翾潞 《高原地震》 2015年第1期8-13,共6页
利用陆态网络GPS基准站资料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内部以及相对于周边地块的基线时间序列,并基于均匀应变模型计算了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和山西南部至晋豫交界的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1)陆态网络山西基准站观测数据质量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 利用陆态网络GPS基准站资料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内部以及相对于周边地块的基线时间序列,并基于均匀应变模型计算了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和山西南部至晋豫交界的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1)陆态网络山西基准站观测数据质量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微动态变化特征。(2)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第一剪应变和最小主应变自2012年10月起减小,山西大同至河北张家口和山西大同至北京延庆的基线同期出现缩短,可能表明该区域北东向的右旋剪切和压性应变在逐渐增强。(3)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张性剪切应变2014年5月起出现的短期增强与涿鹿4.3级地震震源机制较为一致,可能与此次地震有关,该短期变化在震后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态网络 GPS连续站 山西断陷带 地壳形变 涿鹿4.3级地震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山西断陷带的应变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瑞春 张贵钢 季灵运 《高原地震》 2013年第1期27-30,共4页
利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GAMIT/GLOBK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获得了山西GPS观测网2001—2003年观测点在ITRF2000框架下的运动速率,并扣除了欧亚板块的整体运动。在此基础上,根据距离加权的最小二乘估计法计算了该区在2001—2003年的水平主应变... 利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GAMIT/GLOBK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获得了山西GPS观测网2001—2003年观测点在ITRF2000框架下的运动速率,并扣除了欧亚板块的整体运动。在此基础上,根据距离加权的最小二乘估计法计算了该区在2001—2003年的水平主应变,有效地避免了三角均匀应变场计算方法易受点位分布及划分网格形式的影响。得到的应变率结果显示,在山西断陷带内部,大同和运城盆地拉张较为明显,太原—临汾盆地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挤压特征,表明了山西各盆地内部区域应力场的差异以及整体构造的不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山西断陷带 位移场 主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